登上香格纳画廊H空间的楼梯,几乎每个人都忍不住惊叹一声——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堵由布艺小方格储物袋构成的墙壁,沿墙蜿蜒而走,根据画廊的统计,总共有1100个小方格,每小格里有一个时长1分钟的录像,每个录像都是对一件近现代艺术名作的解构和重新演绎。观众很多,熙熙攘攘,与这个1100个1分钟录像构成的庞大、嘈杂的动画方阵一块,冲击着人们的耳膜以及眼球。
不停的有人凑近去察看局部方格里的动画,然后放弃——实在是太多了。展览的名称是《一分钟的一百年》,艺术家胡介鸣把百年的时间浓缩为千件艺术品。空间幽暗,唯有一千多格的动画是闪亮的,人们在这疯狂庞杂的巨大方阵里游走,接受它带来的冲击与折磨。一百年的时间转换成了空间,艺术家本人声称这只是一个实验,“测试一下在一分钟内自由组合一百年的视觉文明记忆的可能性和结果。”
同一个夜晚,香格纳画廊隔壁的7艺术中心在举办《天问——2010王劲松个展》。看过了胡介鸣个展的几个艺术家转而走上7艺术中心的楼梯,却被挡在门外,工作人员说还没到时间,要到准7点才开门放人。
如果说两个个展有什么相似之处,那就是“量”的庞大,王劲松花了三年时间,拍摄了无数个仰望天空的人像,每个人像的表情各各不一:微笑、拘谨、焦虑、辛酸、自卑、欢乐……竖立在展厅入口处的是王劲松设计的独特画册——密密麻麻的小格人像被印刷做成了折页,展开来像一道蜿蜒的屏风。
王劲松个展最重磅的摄影装置被设计在展厅正中央,用黑色幕布环绕,只留两道窄窄的小门,踏上三五级台阶,脚下是一整片广大的玻璃地板,观众俯视着玻璃板下上百张仰望的面孔。有一种如履薄冰之感,怕玻璃碎了,人掉下去……脚步不由自主变得小心谨慎。
两个展览都具有数量的庞杂和体量的庞大,由此构成一种强大沉重的力量。数字证明了一切:胡介鸣是1100个1分钟录像,王劲松是600多位仰望上苍的人像,拼成了15米*15米的大型装置。
胡介鸣的方格储物袋动画:







楼梯下方

楼梯上方

展厅外的观众

劳伦斯在和友人交谈


从北京赶来的佩斯北京画廊总监冷林在和胡介鸣交谈


不停的有人凑近去察看局部方格里的动画,然后放弃——实在是太多了。展览的名称是《一分钟的一百年》,艺术家胡介鸣把百年的时间浓缩为千件艺术品。空间幽暗,唯有一千多格的动画是闪亮的,人们在这疯狂庞杂的巨大方阵里游走,接受它带来的冲击与折磨。一百年的时间转换成了空间,艺术家本人声称这只是一个实验,“测试一下在一分钟内自由组合一百年的视觉文明记忆的可能性和结果。”
同一个夜晚,香格纳画廊隔壁的7艺术中心在举办《天问——2010王劲松个展》。看过了胡介鸣个展的几个艺术家转而走上7艺术中心的楼梯,却被挡在门外,工作人员说还没到时间,要到准7点才开门放人。
如果说两个个展有什么相似之处,那就是“量”的庞大,王劲松花了三年时间,拍摄了无数个仰望天空的人像,每个人像的表情各各不一:微笑、拘谨、焦虑、辛酸、自卑、欢乐……竖立在展厅入口处的是王劲松设计的独特画册——密密麻麻的小格人像被印刷做成了折页,展开来像一道蜿蜒的屏风。
王劲松个展最重磅的摄影装置被设计在展厅正中央,用黑色幕布环绕,只留两道窄窄的小门,踏上三五级台阶,脚下是一整片广大的玻璃地板,观众俯视着玻璃板下上百张仰望的面孔。有一种如履薄冰之感,怕玻璃碎了,人掉下去……脚步不由自主变得小心谨慎。
两个展览都具有数量的庞杂和体量的庞大,由此构成一种强大沉重的力量。数字证明了一切:胡介鸣是1100个1分钟录像,王劲松是600多位仰望上苍的人像,拼成了15米*15米的大型装置。
胡介鸣的方格储物袋动画:







楼梯下方

楼梯上方

展厅外的观众

劳伦斯在和友人交谈


从北京赶来的佩斯北京画廊总监冷林在和胡介鸣交谈


王劲松个展

王劲松设计的《天问》画册


仰望天空





大型摄影装置入口处

玻璃地板下的面孔



摄影投影装置





策展人的话“人世何苦,苍生何辜”


王劲松设计的《天问》画册


仰望天空





大型摄影装置入口处

玻璃地板下的面孔



摄影投影装置





策展人的话“人世何苦,苍生何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