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 “来自宋庄”精选作品展
发起人:two万五  回复数:0   浏览数:1840   最后更新:2008/01/15 07:32:05 by
[楼主] two万五 2008-01-15 07:32:05

[attachment=77465]

“七零八落”当代艺术展

策 展 人:    冯博一
展览时间:    2007-11-01~2007-11-25
开幕酒会:    2007-11-01 16:00-19:00
展览地点:    陈绫蕙当代空间(帝门艺术中心)
主办单位:    陈绫蕙当代空间(帝门艺术中心)
协办单位:    OPEN实现当代艺术中心、苏河艺术
其他展览地点:OPEN实现当代艺术中心、苏河艺术
策展助理:王东
参展人员:    (按姓氏拼音排序)陈蔚、陈长伟、迟鹏、黄燕、赖圣予+杨晓钢、刘宝亮、刘滨、刘玉洁、李博、李德海、李浩、李一濛、李剑锋、梁桃、金钕、彭韫、毛艳阳、孟瑾、王田田、韦加、王亚强、谭天、汤艺、UNMASK、王远铮、杨双庆、应歆珣、赵际华、章清、周峰、张鹏

展览前言
                  “七零八落”的碎片——冯博一

  题释

  所谓“七零八落”是近年来我对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些年轻艺术家创作状态和倾向的总体印象或概括。曾有年轻艺术家质疑“七零八落”带有贬意的成分,因为这一通俗的名词容易让人联想到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扭八歪、乱七八糟等相关的词语。其实,之所以用“七零八落”作为我将要策划的展览题目,在我看来它只是中性词语对艺术生态的一种形容而已。也许都有相关词语的意思,但我以为具体有着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仅从字面理解“七零八落”表示多而杂乱,具有不确定性。它多少是中国当下状态的一种真实写照。中国这个越来越多元的时代,不知所终地将把我们带向何方的现代化过程,使一切都变化的急速而扑朔迷离。在一个仍在不断转型的时代里,事物是那样的复杂,许多边缘都变得模糊。人的价值观、信仰、欲望、相互间的交往、权力的运作,包括我们以为透彻的金钱关系其实都并非那么清晰可辨;人与人之间,性别的中性化,甚至倒错,情感的无法划分定位,造就了我们漂浮的缺乏节制的游离状态。在艺术创作中,也是缺乏群体意识,更无趋之若鹜的思潮涌现。他们的作品所以难以界定,没有极端,没有具体表现什么意义,只是一个没着没落的存在状态。这种自我抑制或自我放纵的艺术转化,触及了一种情感上或者心理上的真实,就像孤绝的情感和自我尊重的态度。或许,他们这些年轻的艺术家所强调的只是在不确定中张望着不确定的环境,而并非如以往艺术那样只重视“确定的意义”本身。

“七零八落”的碎片
作者:冯博一   
  题释
  所谓“七零八落”是近年来我对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些年轻艺术家创作状态和倾向的总体印象或概括。曾有年轻艺术家质疑“七零八落”带有贬意的成分,因为这一通俗的名词容易让人联想到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扭八歪、乱七八糟等相关的词语。其实,之所以用“七零八落”作为我将要策划的展览题目,在我看来它只是中性词语对艺术生态的一种形容而已。也许都有相关词语的意思,但我以为具体有着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仅从字面理解“七零八落”表示多而杂乱,具有不确定性。它多少是中国当下状态的一种真实写照。中国这个越来越多元的时代,不知所终地将把我们带向何方的现代化过程,使一切都变化的急速而扑朔迷离。在一个仍在不断转型的时代里,事物是那样的复杂,许多边缘都变得模糊。人的价值观、信仰、欲望、相互间的交往、权力的运作,包括我们以为透彻的金钱关系其实都并非那么清晰可辨;人与人之间,性别的中性化,甚至倒错,情感的无法划分定位,造就了我们漂浮的缺乏节制的游离状态。在艺术创作中,也是缺乏群体意识,更无趋之若鹜的思潮涌现。他们的作品所以难以界定,没有极端,没有具体表现什么意义,只是一个没着没落的存在状态。这种自我抑制或自我放纵的艺术转化,触及了一种情感上或者心理上的真实,就像孤绝的情感和自我尊重的态度。或许,他们这些年轻的艺术家所强调的只是在不确定中张望着不确定的环境,而并非如以往艺术那样只重视“确定的意义”本身。
  二是一般意义上的“年轻一代”主要是指生长于70、80年代的艺术家。按历史学线性的分期方法,往往是将具体年份的标志性事件作为其断代的根据。尽管不甚科学也不准确,并不能较为完整地包容复杂多变的创作特色,相反还会消弥或疏漏一些既有的风格。但只是为了概括地提及与论述方便。或许“七零八落”使有兴趣的观者易于联想到这是关于年轻一代艺术家艺术创作生态的论述与展示,具有在时间、年龄及代际上的限定性。这种规定性在于,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一个新崛起的社会文化已经有了新的规范和秩序,这种规范和秩序乃是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物质匮乏的生存困境,所以,他们的表现带有一种“物化”的感情,具有消费主义文化的特征。在消费中,个人才能够发现自己,彰显个体生命的特殊性,消费行为成为个性存在的前提。个体生命的历史和存在被赋予越来越大的意义,这是一种个体生存实在经验的叙述。这种经验不是对现实的反抗,而是和现实达成的一种辩证关系。因为,生存对于他们来讲不是一个问题,他们的问题是选择的对象和方式,他们已经摆脱了艺术干预生活的一厢情愿式的天真,而更倾向于营造自己的话语空间,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个性和良知。当然这里也包含着某种自觉的文化批判意识。但他们已经不存在于上世纪80、90年代常见的与周围环境以及与自身的高度紧张关系,而似乎把各方面的关系都理顺了,没有回避生活中那些不如人意的种种事情。这些东西已经不再是严重干扰的、需要加以排除的或与之对立的力量,他们是把它看作是做事情的前提,他们是首先接受了这些前提,处之泰然,然后再看看这种环境之下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你能够感受到一种致力于创作本身的沉静,在他们身上你还可以看到一种此前很少见过的气闲神定、举重若轻的东西。他们已经将自己调整到一个自由创作者的位置上,一种比较纯粹的心态与表达。面向未来而不是营造怨恨的可能,似乎更加值得我们所有关心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本身发展的人们的关切。
“七零八落”的碎片
作者:冯博一    2007年10月29日13:44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三是“七零八落”意味着以往在大历史笼罩下的现代性焦虑已经幻化为一种后现代的碎片式的情绪与趣味。我以为这是在三方面含义中最为重要的关键词。这里所涉及的“大历史”、“现代性焦虑”、“后现代碎片”的语义是指自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来,认定我们自己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史中的落后,我们试图通过几代人的艰难的集体的奋斗和对于世界秩序的反抗而获得一种中国的历史目标的实现,这一历史目标就是中国的富强和个人的解放。虽然我们的反抗和斗争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和获得了历史的肯定,但显然我们的历史目标还没有获得完成,我们的“未完成”的现代性的焦虑一直是我们的文化的中心主题。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弱者”意识,另一方面,还有强烈的“反抗”意识。正是这两种意识决定了我们的“现代性”的价值观和伦理的选择。而我们对于一种“世界史”思考而设定的文化想象中所试图达到的却一直没有完成。这是中国二十世纪现代化历史的最大焦虑。但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一中国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时期,新中国的发展却完全超越了这一历史的设定和焦虑。我们发现中国当下的发展却是在两个方向上获得的:一是在对于世界秩序的参与中,二是在普通人争取财富,改变人生的努力中,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获得了百年现代史中最为清晰的“和平崛起”的历史机遇。中国历史超越了原有的弱者意识和反抗意识,获得了意外发展,这也是“大历史”本身转变的结果。这种发展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已经完全明确了。尽管目前的中国仍然面临着多种挑战,但无论问题或进展都已经在一个新的全球结构和新的中国情势中发挥作用了。这种变化使得1979年以来的新时期文化转向了新世纪文化,它超越了新时期对于今天的预测和想象。一方面,中国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内部的日常生活变化完全超越了原有的的构想和预设;另一方面,中国在全球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的链条中的位置也有了以往根本无法想象的独特性。十年的光阴正是宣告了全球化和市场化新的时代已经由开端到成熟的过程。艺术领域的深刻变化正是在新世纪文化之中发生的,这些变化非常丰富和复杂。但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基本的轨迹已经超越了五四以来文化艺术的历史规定性,有了自己新的可能性。这些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时代出生的人和当年在匮乏中出生和人们的差异性相当大。他们注重感官的满足,注重即刻的,现实的感性的体验,同时又不能不投射成人世界对于他们将来成长为新的优秀劳动力的期望。需要即刻的消费满足,又在成人世界的面前有强烈的挫折感和逆反的意识,这构成了一种文化趣味。他们的趣味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为了梳理出一条基本的线索,尽管这样的疏理在“七零八落”的碎片中十分困难,我仍在我所考察的有限资料中,依据或注重他们作品在消费文化时代中体现的新观念、新趣味以及新方式。而这种“新”的界定,是根据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特征来参照的。也就是说挑选这些“年轻一代”的参展艺术家和作品,既可以看出他们与上几代艺术家在创作观念、题材、媒介方式上的联系,又能区别出其中的差异。为此,在“消费文化时代的艺术想象”的主题框架内,拟定了“也自我、玄幻的想象、新伤痕”三个单元主题。从而在对应的展示中抽离和梳理出一条承上与延下的脉络线索。以此来向观众提示出在消费文化时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延承和演绎。从中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现状,也是某种可能的未来。观者或许希望看到当下的创作现状,还希望了解“现状是如何发生的”解释。也正是这种现状的表层后面隐藏着深层的原因,才使当下的原初状态成为一种真实自我的有意识体现。
“七零八落”的碎片
作者:冯博一    2007年10月29日13:44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碎片一:也“自我”
  艺术家将自我形象、自我身体作为创作的主题早已有之,那是自<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