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书:无所住——与设计与影像相关的佛语
《中国艺术指南》三个哥们的短文
作者:admin 日期:2007-01-28
宋佩芬要我为Uta编的《中国艺术指南》写艺术家评述,列了十来个人的名字给我。我说实在是没有能力写,实在不行只能写三个自己家里人。因为责无旁贷,这不算开戒写艺术评论哦。因为成心写给外国人看,就写得比较浅显。我至今都不知道是谁在负责写我。妈的。担心。不管了。
吴山专
吴山专,1960年生于浙江舟山。1986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1992年移居冰岛,后来到德国。1995年毕业于汉堡艺术学院获硕士。现在生活于汉堡和上海。主要展览包括:第三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移动的城市”、 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等。
吴山专是中国前卫精神的隐型的发动机,这位天才的能量尚未被真正谈论到。1980年代中期,他以简体字、错别字、大字报、红色、公章,高音喇叭以及开会和熊猫,所有这些关于红色中国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一切视觉记忆为图像,集中质疑个人所承受的意识形态暴力。他的“红色幽默”是九十年代的政治波普和泼皮运动的真正精神起源,但是盖上了公章白菜渐渐腐烂,和文革标语式的“白菜三分钱一斤”的绘画,这种扎根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微观政治理念的深刻性,后来的简单符号化的政治波普图像再也未曾达到过。吴对文字的解构是基于“简化字”及其背后的人民记忆,有别于其他涉及文字的中国艺术家的文人书法传统,而是对于“有意义”本身的反抗。
迁居德国之后,吴山专的批判眼光转移到消费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超市中,特别是超市中的物。在这里,被标上了条形码的物是不自由的,因此它们丧失了“物权”,也就是丧失了充分地实现他们的所有可能性的机会,因此吴山专提出了《物权宣言》。和文化大革命的“红”相比,资本主义的超市是另一种暴力,只是前者明确地宣告“今天下午停水”,而后者巧妙地宣布“今天下午修水管”,事实一样是停水。因此,吴山专的工作既是在论证艺术何以可能,也是在论证民主何以可能,他是中国为数极少的本体论艺术家。
这样一位艺术家的工作媒介必定呈现为丰富的形式:摄影、装置、事件和行动,涂鸦般杂陈着思维和图像碎片的绘画,甚至于小说。吴山专持续多年写作的《今天下午停水》,一部充满插图和当代艺术作品方案的“小说”,其实是当代中国的个人意识形态的一座迷宫。在日益商业化的当代艺术景观中,他的存在标示了一种实验的深度和精神的高度。
张培力
张培力是无可争议的中国录像艺术先驱,今天依然是重要的代表之一。1957年张培力出生于中国杭州一个医生家庭。1984年他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他的作品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汉堡火车站国家美术馆、第45届和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第3届亚大当代艺术三年展,第11届悉尼双年展、第4届里昂双年展、第4届光州双年展等多处展出。张培力现居中国杭州,任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主任。
在他的早期架上画中,《今晚没有爵士》和乳胶手套系列等早就证明了他是绘画的绝顶高手,并表现出他超越媒介,控制精神力度,和把内在情节赋予强烈视觉形象的异常的敏感程度。
八十年代中期,杭州艺术群体“八五新空间”(1985)和“池社”(1986)的核心成员,并成为中国实验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工作集中于个人在世界之中不可治愈的荒谬感和冷漠感。因为这个话语世界的不足信任,个人必须不断地回归到自己的身体。因此,当他在八十年代晚期和九十年代初转向录像艺术这种媒介的时候,作为录像艺术的最早实践者,张培力从来都不是一个技术决定论者或者未来主义者,相反他始终坚持用极端的身体观念来驾驭录像装置这种媒介。
张的身体思想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上:身体感受是所有更复杂的文化观点和选择的基础,医学的身体永远无法完全被政治和经济的身体所替代,而身体是敏感,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的。张培力的态度影响了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尽管年轻人对身体的自恋带有更多反文化色彩。
张培力的成就是以个人经验超越中国文化身份获得普遍性力量的典型个案。他的经典录像作品如《儿童乐园》、《不确却的快感》之中,你很难看到对中国文化符号的简单引用,而是力求跨越文化差异,在身体与空间限制,身体与机械运动等普遍议题中直接思考人性。
张培力的近期创作转向对历史图像的重新解读,在对老电影画面的重新剪辑中,荒诞感依然是其根深蒂固的风格。
杨福东1971生于中国北京通县,1995 毕业于杭州的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杨福东在学院期间开始接触摄影,更重要的是,他从杭州这座江南城市的人文风景中,深刻地感悟到了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的精致的感受力和其核心议题:入世的社会责任感与隐遁的个人愿望,这二者的并存和冲突,几千年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坐标。在此后的的工作中,杨福东将赋予他们当代都市青年的形象。毕业之后杨福东经过在北京三年对于电影的沉默思考,于1998年移居上海。2001年,杨福东的12分钟长的黑白电影短片《后房,嘿!天亮了》摘取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独立映像节”最佳实验短片奖。这标志着杨福东在中国实验艺术界的崛起。2001年,他还在第一届横滨三年展上展出了他的录像装置作品。1997年到2002年,杨福东完成了76分钟的黑白长片《陌生天堂》,并在2002年的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展出,从而引起广泛的世界性的关注。2003杨福东成为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艺术家,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以官方身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2004年杨福东入选“Hugo Boss当代艺术奖”。今天,作为拥有国际知名度的当代艺术家,杨福东生活和居住在上海,以电影、摄影和录像作为主要的工作媒介,作品在世界各大美术馆和双年展广泛展出。
杨福东早期的摄影作品《第一个知识分子》不但引起艺术界的关注,而且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成为被挪用和窜改最多的互联网图像之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张图片所深刻触及的当代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画面中在都市的街头,一个白领打扮的青年满头是血,高举砖块做出奋力一搏的姿势。那是渺小的个人的尊严和内心的隐秘被社会的铁律挤压到忍无可忍的时刻的最终爆发,知识分子也许是在反抗的瞬间诞生,但是反抗在大街上显得孤独甚至滑稽。
这是杨福东的图像族谱中情绪最为激烈的一个定格。在杨福东的电影中,人们更多的被凄美怀旧的黑白画面所感染,被梦游般的运动和介于对话和独白之间的情绪所迷惑,事实上,这种个人和社会的冲突始终潜伏在杨福东的画面中。那些心事重重的个人之间互相难于交流,却又必须互相倚靠。他们各自寻找理想的自我,小心翼翼地不愿为人所知,只是时而爆发,却难免互相制造疯狂的印象----就像古代中国的那七位以质疑社会规范著称的怪诞文人。《竹林七贤》,这也是杨福东正在进行的一个大型系列影片的标题。这样的工作,使杨福东的影像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当代坐标。
吴山专
吴山专,1960年生于浙江舟山。1986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1992年移居冰岛,后来到德国。1995年毕业于汉堡艺术学院获硕士。现在生活于汉堡和上海。主要展览包括:第三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移动的城市”、 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等。
吴山专是中国前卫精神的隐型的发动机,这位天才的能量尚未被真正谈论到。1980年代中期,他以简体字、错别字、大字报、红色、公章,高音喇叭以及开会和熊猫,所有这些关于红色中国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一切视觉记忆为图像,集中质疑个人所承受的意识形态暴力。他的“红色幽默”是九十年代的政治波普和泼皮运动的真正精神起源,但是盖上了公章白菜渐渐腐烂,和文革标语式的“白菜三分钱一斤”的绘画,这种扎根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微观政治理念的深刻性,后来的简单符号化的政治波普图像再也未曾达到过。吴对文字的解构是基于“简化字”及其背后的人民记忆,有别于其他涉及文字的中国艺术家的文人书法传统,而是对于“有意义”本身的反抗。
迁居德国之后,吴山专的批判眼光转移到消费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超市中,特别是超市中的物。在这里,被标上了条形码的物是不自由的,因此它们丧失了“物权”,也就是丧失了充分地实现他们的所有可能性的机会,因此吴山专提出了《物权宣言》。和文化大革命的“红”相比,资本主义的超市是另一种暴力,只是前者明确地宣告“今天下午停水”,而后者巧妙地宣布“今天下午修水管”,事实一样是停水。因此,吴山专的工作既是在论证艺术何以可能,也是在论证民主何以可能,他是中国为数极少的本体论艺术家。
这样一位艺术家的工作媒介必定呈现为丰富的形式:摄影、装置、事件和行动,涂鸦般杂陈着思维和图像碎片的绘画,甚至于小说。吴山专持续多年写作的《今天下午停水》,一部充满插图和当代艺术作品方案的“小说”,其实是当代中国的个人意识形态的一座迷宫。在日益商业化的当代艺术景观中,他的存在标示了一种实验的深度和精神的高度。
张培力
张培力是无可争议的中国录像艺术先驱,今天依然是重要的代表之一。1957年张培力出生于中国杭州一个医生家庭。1984年他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他的作品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汉堡火车站国家美术馆、第45届和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第3届亚大当代艺术三年展,第11届悉尼双年展、第4届里昂双年展、第4届光州双年展等多处展出。张培力现居中国杭州,任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主任。
在他的早期架上画中,《今晚没有爵士》和乳胶手套系列等早就证明了他是绘画的绝顶高手,并表现出他超越媒介,控制精神力度,和把内在情节赋予强烈视觉形象的异常的敏感程度。
八十年代中期,杭州艺术群体“八五新空间”(1985)和“池社”(1986)的核心成员,并成为中国实验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工作集中于个人在世界之中不可治愈的荒谬感和冷漠感。因为这个话语世界的不足信任,个人必须不断地回归到自己的身体。因此,当他在八十年代晚期和九十年代初转向录像艺术这种媒介的时候,作为录像艺术的最早实践者,张培力从来都不是一个技术决定论者或者未来主义者,相反他始终坚持用极端的身体观念来驾驭录像装置这种媒介。
张的身体思想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上:身体感受是所有更复杂的文化观点和选择的基础,医学的身体永远无法完全被政治和经济的身体所替代,而身体是敏感,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的。张培力的态度影响了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尽管年轻人对身体的自恋带有更多反文化色彩。
张培力的成就是以个人经验超越中国文化身份获得普遍性力量的典型个案。他的经典录像作品如《儿童乐园》、《不确却的快感》之中,你很难看到对中国文化符号的简单引用,而是力求跨越文化差异,在身体与空间限制,身体与机械运动等普遍议题中直接思考人性。
张培力的近期创作转向对历史图像的重新解读,在对老电影画面的重新剪辑中,荒诞感依然是其根深蒂固的风格。
杨福东1971生于中国北京通县,1995 毕业于杭州的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杨福东在学院期间开始接触摄影,更重要的是,他从杭州这座江南城市的人文风景中,深刻地感悟到了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的精致的感受力和其核心议题:入世的社会责任感与隐遁的个人愿望,这二者的并存和冲突,几千年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坐标。在此后的的工作中,杨福东将赋予他们当代都市青年的形象。毕业之后杨福东经过在北京三年对于电影的沉默思考,于1998年移居上海。2001年,杨福东的12分钟长的黑白电影短片《后房,嘿!天亮了》摘取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独立映像节”最佳实验短片奖。这标志着杨福东在中国实验艺术界的崛起。2001年,他还在第一届横滨三年展上展出了他的录像装置作品。1997年到2002年,杨福东完成了76分钟的黑白长片《陌生天堂》,并在2002年的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展出,从而引起广泛的世界性的关注。2003杨福东成为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艺术家,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以官方身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2004年杨福东入选“Hugo Boss当代艺术奖”。今天,作为拥有国际知名度的当代艺术家,杨福东生活和居住在上海,以电影、摄影和录像作为主要的工作媒介,作品在世界各大美术馆和双年展广泛展出。
杨福东早期的摄影作品《第一个知识分子》不但引起艺术界的关注,而且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成为被挪用和窜改最多的互联网图像之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张图片所深刻触及的当代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画面中在都市的街头,一个白领打扮的青年满头是血,高举砖块做出奋力一搏的姿势。那是渺小的个人的尊严和内心的隐秘被社会的铁律挤压到忍无可忍的时刻的最终爆发,知识分子也许是在反抗的瞬间诞生,但是反抗在大街上显得孤独甚至滑稽。
这是杨福东的图像族谱中情绪最为激烈的一个定格。在杨福东的电影中,人们更多的被凄美怀旧的黑白画面所感染,被梦游般的运动和介于对话和独白之间的情绪所迷惑,事实上,这种个人和社会的冲突始终潜伏在杨福东的画面中。那些心事重重的个人之间互相难于交流,却又必须互相倚靠。他们各自寻找理想的自我,小心翼翼地不愿为人所知,只是时而爆发,却难免互相制造疯狂的印象----就像古代中国的那七位以质疑社会规范著称的怪诞文人。《竹林七贤》,这也是杨福东正在进行的一个大型系列影片的标题。这样的工作,使杨福东的影像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当代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