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物游心
发起人:李天笑  回复数:0   浏览数:1954   最后更新:2010/05/22 00:13:56 by 李天笑
[楼主] 李天笑 2010-05-22 00:13:56
这里所展示的,是2006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24个同学刚进入高年级时,所完成的阶段性专业学习和训练成果。内容包括展版和模型两部分。展版部分是二年级下学期暑期下乡的成果,包括中国传统园林和城市环境的考察调研;模型部分是三年级上学期“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部分课程作业,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学术资源,以“中国传统园林”为依托对象的高年级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纳入了“中国传统园林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与建设”的整个系统课程建设之中,本系统课程建设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应对策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解决的关键问题,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意义如下:

(一)以往传统园林设计教学中的软肋

1、以往的传统园林设计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设计与他们实际的生活状态之间基本不发生关系,其中关键是所谓专业问题的思考训练及其创造并不是基于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状态。这是几十年来应试教育的许多结果中较为突出和根本性的一个。这个结果是潜在的也是严酷的,它致使每一个学生潜在而惯性地杜绝试图在日常生活与研究知识和问题之间建立真实意义上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断裂在导致对于日常生活的盲目因循不可自拔之外,更使设计或学术思考这类高端的创造性活动由于当事人缺乏一个基本的有切身感受的事实依据而不得不用表面上的花里胡哨来遮掩骨子里的空洞虚假。

2、促进环境艺术专业传统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传统园林设计的重要教学目标。而以往传统园林设计教学中学生由于没有亲身体验和实践,因而对传统园林中的全局观、生态观的传统哲学指导思想很难深入领会,也很难在实际设计中把自然生态和建筑环境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对传统园林建筑的营造方法也停留于抽象的概念,从而学生很难对埋藏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及文化中的传统与人文营养产生共鸣。

3、由于过去传统园林设计教学中的孤立和封闭,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环境、建筑、室内缺乏一体化设计的观念,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整体的、带策划性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在设计方法上、知识点上都不能全面展开以达到全方位的融会和贯通。

(二)“中国传统园林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与建设”基于切身体验动手与实践的应对策略

面对过去孤立的传统园林设计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套促进学生专业训练中基于切身体验的动手与实践的应对策略,从而力求使学生专业问题的思考训练及其创造建立在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状态之上;促进环境艺术专业传统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环境、建筑、室内在课程设置上的一体化设计的观念,促进学生在设计方法上的全面展开,在知识点上有侧重又尽可能全方位的提升。

具体来讲,为了达到“中国传统园林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与建设”中将传统园林及园林文化的学习吸收与设计实践、材料工艺、预算标准、市场造价、造物施工甚至设计表现等教学实践环节融会贯通起来的目标,从本科生完成前两年基础课程之后的暑期“江南园林调研”开始,到三年级的“传统园林设计”、到四年级的“材料构造与设计标准与预算”、一直到“毕业设计”及展览,“中国传统园林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与建设”作为一套系统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将环境艺术珍贵的学术资源作为对象、素材和营养,结合既有的专业课进程,涵盖了整个设计及其被学生亲自实施变为实物的造物全过程,从而使设计实践落到了实处。“中国传统园林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与建设”作为一套系统的课程,其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1、“中国传统园林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与建设”的主要目标:

传统园林设计是环境艺术专业本科的重要专业课程。“传统园林设计教学的实践环节改革与建设”的研究是将传统园林设计的考察、测绘及设计实践等教学环节融会贯通起来。

2、“中国传统园林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与建设”的主要内容:

(1)传统园林设计的考察:通过理论授课及江南传统私家园林的考察,引导学生现场体验、分析园林,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优秀的造园手法、精妙的造园要素的组织运用以及独特的造园美学理念,并学会对思考和分析的结果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为设计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提高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修养。

(2)传统园林建筑测绘:江南园林建筑测绘主要由教师理论授课及传统园林实地考察两部分构成。教师授课贯穿于测绘整个过程:前期讲述江南园林、中国建筑史知识点,以及测绘方法、测绘经验;测绘期间每天对当日测绘成果进行讲评,整理以及商讨解决实地问题;测绘完成后通过集中讨论整理、完善测绘成果。要求学生对典型园林建筑尺寸进行详尽绘制及其测量。记录方式有草图、速写、照片等等。通过实地考察,可以深入认识中国传统园林的规划、布局,结合实物学习传统园林建筑的基本构造,感受传统园林建筑特殊的空间布局。考察中对传统园林建筑的测绘也为当地留下了最详尽的一手资料,为保护、延续历史遗产完成了重要的基础工作。

(3)传统园林设计实践:着重掌握“和合”观指导下的具体传统造园技艺,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和合”观指导下的中国造园技艺呈现为设计上重直觉感知和整体关照的鲜明特点。这一点体现在造园技艺的以下方面:1.1景点景区总体布局与序列组织的主从关系;1.2空间组合的处理;1.3景物尺度、造型比例的推敲。其二,“和合”观指导下的中国造园技艺讲究人工与自然的有机融合。这一点体现在造园技艺的以下方面:2.1人工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在中国造园技艺中主要体现为园林建筑与自然景物两者的有机融合。2.2中华文化 “和合”哲学孕育的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体系本身即具备与自然的有机融合的诸多优越特性。2.3在有一定特色的真山水地理环境中造园时,造园技艺施展重点应放在对既有环境特色的尊重和充分发挥其优势及对既有人文景观的利用和创造上。

(4)“城市山林”主题造物:以“城市山林”为主题,结合现实问题,运用现代材料技术工艺造物。造物内容形式不限,可以是家具、灯具、室内陈设、装置、艺术品等各种形式,但需考虑造价、运输、展览、储藏等问题。

(三)解决的关键问题:

1、通过基于切身体验的动手与实践,使学生在设计中有效地获得设计线索并调动其创造热情。

2、在主题造物环节中调动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达到对施工材料工艺、预算标准、市场造价的切实把握。

3、实现教学中传统园林设计的考察、测绘及设计实践等教学环节的融会贯通。

(四)“中国传统园林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与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园林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与建设”的意义有三个主要方面。

1、在于促进学生专业训练中的动手与实践,从而使专业问题的思考训练及其创造建立在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状态之上,以形成设计教学自身“道”与“器”并重,设计溶入生活的特色;生活状态的培养是一门学问,这比掌握那些在一个狭小专业领域里前人既已习得的种种规范要根源性地多,而日常生活与研究知识和问题之间可以经由动手与实践来建立真实意义上的联系。

2、促进环境艺术专业传统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传统园林设计教学的实践环节改革与建设”使学生亲身体验并实践传统园林中的全局观、生态观的传统哲学指导思想,从而促进在观念上把自然生态和建筑环境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此外,传统园林建筑的营造法也将受到关注与学习;

3、就是促进环境、建筑、室内、家具在课程设置上的一体化设计的观念,这个一体化的概念就是——造物,从而以造物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重在培养学生整体的、带策划性的设计思路与方法;“中国传统园林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与建设”整合教学的另一层意思是在环节上全面展开,在知识点上有侧重又尽可能全方位提及。在设计方法和知识点上,传统园林设计包含了从前期的传统园林及园林文化的学习吸收、个人理想的文案表述(资料的查阅与分析)、场地模型、方案构思、园林建筑草模及相关图纸、表现图、园林建筑展示模型(关注场地的合作模型) 园林设计基本原理及制图规范等设计实践、及材料工艺、预算标准、市场造价、造物施工等内容。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园林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与建设”追求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强度的“全方位滚动式”教学模式,这在渐进式教学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也是环艺专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4、对理想景观的探求是当前学术界热点之一,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一种典型的理想景观, 以“中国传统园林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与建设”切入,挖掘“和合”观指导下具体传统造园技艺中所蕴涵的智慧,对于在现代艺术设计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自然、文化、生态、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有效借鉴。

刘向华2008.11.23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