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大为、王宁德有关“影”和“像”的思考
发起人:oui  回复数:2   浏览数:2847   最后更新:2010/10/26 18:37:04 by guest
[楼主] oui 2010-04-27 16:16:24
      一、中国当代艺术萧条了吗?
  
  我并不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正处于萧条状态。所谓萧条只是市场表象,表象并不能代替艺术状况本身。今天的艺术状况肯定比八九后那段时期要好,那时还说“沉潜”而不说“萧条”。一些只追逐市场利益的人退出艺术现场,这不见得就是坏事。中国当代艺术要摆脱市场明星主导价值判断的倾向,因为明星是资本制造的。以明星为主导,就是以金钱为主导,这是典型的拜金主义。健康、正常、公开的艺术市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的确非常重要,但艺术品价格不是唯一的指标。艺术有其自身的价值,即精神的、人文的、美学的价值。中国当代艺术要进入良性发展,必须强调艺术、艺术家的独立性。艺术价值在于个人独创性,而不是一味跟风,更不能尾随资本,从属于官方。艺术的独立性首先是对既定意识形态和惯性思维模式的挑战性,非如此难以创造出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从另一方面来说,整个社会对当代艺术的鉴别力有待提高,这需要培育国民素质,艺术市场的真正基础是有一大批有鉴赏水准的艺术接受者和收藏者。
  
  二、启蒙主义等于后殖民吗?
  
  当今世界,仍然以自由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作为人类的希望。对于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想,必须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我们不能将其看作完全的他者,仅仅从反殖民的民族主义角度来反对它。“启蒙”从来就是跨文化的,原本就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思想,中国明代以降就产生过不少启蒙意识。以对抗西方的政治意识形态需要来否定启蒙对人性解放的意义,是一种政党策略而不是学术思想。启蒙主义自有其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理由,这就是实现宪政、塑造公民的必要性。
  
  从另一方面来看,每个国家都有其文化渊源和历史传承,中国艺术也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这些东西作为民族文化资源,不应放弃。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来说,尊重“中国经验”和“本土意识”,对中国当代文化有建构性的意义。我反对政治上的民族主义,但从不反对文化建构的“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往往是集权政治利用民族情绪进行意识形态操纵的手段,而与启蒙结缘的“文化民族主义”恰恰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因此艺术家保持具有中国性的当代文化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三、批评家应追随艺术家吗?
  
  在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批评家特别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少人批评家为了利益与艺术家共谋,因功利目的放弃作为独立学术个体的批判意识。这种既得利益团伙,抛弃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和历史责任。作为批评家,必须关注真实问题和真理问题,只有揭示真实、追求真理的人才是真正的批评家。用利益追逐代替价值追求,是急功近利时代的典型现象。批评家应直面真实,关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艺术现象,而不是仅仅关注已经存在的艺术事实。也许关注既定事实更有利可图,但只有不断关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东西,才能永远保持作为一个批评家的独立性和敏锐性。批评家不是追星族,也不是高级粉丝。批评家是不断反省艺术事实、不断推动艺术发生并由此反省自己、使自己成长的思想探索者。



作者:王林     来源: 库艺术
[沙发:1楼] guest 2010-04-28 10:09:11
批评家应追随艺术家吗?先把自己屁股搽干净吧,这是常识了。
[板凳:2楼] guest 2010-04-28 10:44:20
王林到处写那烂文章卖钱,说这话不害臊
[地板:3楼] guest 2010-04-29 14:42:55
有时候就想,这批没得救的老批评家如果全死绝了,我们的批评空间能好起来吗?也许有可能的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