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特现代美术馆“不出售灵魂——独立艺术节”
到北大寻根
——“3+1各自表述•当代艺术展”开幕式批评家访谈系列之吴味访谈
采访人:《艺术国际网》记者
采访对象:吴味
采访时间:2010年4月17日下午
采访地点: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
采访场合:“3+1各自表述•当代艺术展” 开幕式
文字整理:张奕圣等。已经吴味审改
记者:您好,我想请问您对《3+1各自叙述》展的大致印象怎样?请简单地介绍一下。
吴味:这么说吧,这个展览在筹备期间原弓和金锋在电话里跟我聊过,我基本上也知道他们的一些想法。实际上“3+1”这个展览形式本身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它是“3+X”系列展的第一个。“3”是指原弓、金锋和左小祖咒三位艺术家,实际上这三个人的艺术创作有某些共同的价值取向,但是也不完全一样;“X”是指每到一个地方需要本地有一个或者几个艺术家参与,这样组成了一个展览的形式。我以为重要的不是“3+X”这个展览形式,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做了些什么,最终还要看作品。我觉得这个展览真正的意义,首先是选在北大,在北大实施“3+X”系列展的首展我想是有寓意的,因为北大是有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和自由主义传统的一个学校,首展在这个地方,我想他们是为了寻找某种展览形式和艺术创作的突破,探讨作品及其展览如何与北大人文主义传统和自由主义传统对话,“各自叙述”主题强调了艺术家在对话中的独立立场和个人方式。这实际上是到北大寻根,寻北大现代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根,以期在历史的上下文关系中,寻求当代艺术精神超越的可能性。
比如他们认为现在圈内的当代艺术展很多,但非常地商业化,非常地功利化,他们觉得没有意思,就要寻找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自由主义精神有某种契合的展览方式,所以他们选择北大可能有他们在精神方面的考虑。这个可能是值得大家注意的地方。当然他们与北大本身也有一些关系,有一些基础,如原弓曾在北大读博士,可能也影响对北大的选择。
记者:您对这次展览的艺术家有多少了解呢?
吴味:只有一个艺术家我不太了解,就是奚建军,其他几个我都很了解,尤其金锋是我长期关注的艺术家,我写过他的很多作品的评论,基本上以否定为主,肯定为次。肯定的只有几件作品,大多数作品我都在批评,当然批评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在肯定他创作方向的前提下寻找他的某些缺陷。对于他这个展览的作品《忏悔书》,如果只是关注作品本身可能不是一种比较好的解读方式,因为作品实际上牵涉到社会,也牵涉到网络社会,牵扯到网络社会的草根阶层,所以这个作品我把它看作是整个社会大作品的某一个局部,艺术家只不过是把这个局部搬到这里,提醒大家关注整个社会的某些问题,这些问题肯定涉及了人的灵魂问题、社会制度问题、法制问题和我们的文化传统问题等等。作品的问题针对性和文化批判性是明显的。所以当代艺术已经不是艺术,或者说不是常常以为的那种局限性的艺术方式,如果从艺术——既往艺术的角度去看金锋这样的作品,其实是小看它了,太局限了。这个问题可能在研讨会上我还会进一步讲。
记者:除了金锋先生,您对其他三位艺术家,能做一个简单的评价吗?
吴味:原弓的作品叫《摇钱树》,实际上它是原弓针对“5.12地震”进行田野式调查的整个事件过程的一部分,原弓针对“5.12地震”进行田野式调查这一事件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当代艺术作品,作品就是他的整个调查过程,《摇钱树》只是这个过程中的某些物品局部的呈现,他的目的是想提醒人们关注他所关注的那个“5.12地震”社会事件及其存在的问题,作品的意义是他的整个调查过程的意义的一部分。
原弓这个艺术家比较讲究形式,比如说他在地上放上玻璃镜子,那天他也跟我讲,他很注意展场的形式,当然这个也是有必要的,但这种形式和作品本身要表达的观念是不是有非常内在的联系,我觉得实际上很值得怀疑。它的那种形式我觉得并没有加深他对地震灾难中的问题、或者说地震灾难中的农民问题的追问,反而弱化了作品的问题针对性。当然原弓可能有自己的考虑,比如他认为作品是事件过程,展览只不过是作品的“秀”,秀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传播,所以形式很重要。但我以为即使是“秀”也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他做作品的时间并不长,实际上我关注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作品和田野式调查方法论与我针对当代艺术的“问题主义”建构(比如“问题主义艺术”的问题针对性,“问题主义艺术”方法论的社会科学性等),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有某种关联,所以我才关注他。
记者:其他两位艺术家呢?
吴味:左小祖咒严格意义上他是唱摇滚的,但是他唱摇滚很特别,他的唱法跟别人不同,我倒是希望他走出一条路,用摇滚的形式如何创作当代艺术,这个事情很值得考虑,我写过一篇文章,谈过这个问题。实际上摇滚在当代已经完全娱乐化了,和思想已经毫无关系,那么左小祖咒有没有可能探索摇滚对于当代艺术的可能性呢?这需要他自己自觉地去探索,也需要智慧。
左小祖咒展览的作品《奢侈品请勿触摸》,这个作品针对性很明显,就是针对今天当代艺术意义的虚幻性,它与《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有关,《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中一个很经典的作品,左小祖咒用猪来做,有很强的反讽意味,本身就指向了当代艺术的虚幻性。《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本来就是一个意义模糊的作品,属于历史前卫艺术,它和今天的众多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可以说都是杜尚式艺术的徒子徒孙,在今天没什么意义了,很无聊了。左小祖咒的作品可以说针对了这个问题,它的批评性观念和作品的意义就在这里。但这个作品的调侃意味很浓,针对的问题格局也小,挖掘的精神深度也浅,作品在艺术方法论上也没有多少拓展,所以作品也显得平常。实际上他是客串了一下当代艺术,至于他以后怎么做我还不知道,看他以后这个作品会不会延伸,怎么延伸,是不是延伸得更有意思,很难讲,到时候我再关注。
记者:这四位艺术家的作品中,您印象比较深的是哪一件呢?
吴味: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是金锋的那个作品《忏悔书》,那个作品和我的“问题主义”的理论主张是有某些契合的,我印象比较深。对原弓的作品我关注得也比较多一些。至于奚建军的作品《圣艺术》,在我个人看来,那种符号关系的随意性、想象性和神秘性,还是一种历史前卫艺术夹杂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式。
记者:您对艺术家关注社会现实题材的创作思路有什么看法?
吴味:当代艺术建构起一种社会学维度,已经是当代艺术史的明显客观存在了,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至于怎样建立社会学维度,各个理论家和批评家不一定相同,我对它如何走向社会学有独特的思考,我的思考就是“问题主义”,你们可以看一看我有关当代艺术的“问题主义”的理论文章和批评文章。
记者:您对他们这次采取的“3+X”的模式有怎样的态度?
吴味:前面我已经讲过,这个方式本身没有太多的是好或者是不好的说法,实际上这种方式只是艺术家采取了他们认为比较适合操作的方式,想以这种方式做出一些比较有新意的展览,重要的不是在“3+X”概念本身,而是概念在不断展览中的内涵建构。我觉得,“3+X”可能还意味着作品的某种社会学倾向性的价值取向,并有意发掘各地有共同价值取向和独特方法论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在一起采取一种远离现在当代艺术圈子化的方式张扬当代艺术家的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这从他们选择北大做首展和他们作品的某种社会文化批判性,也能隐约看出一些,当然还要看他们以后的系列展的具体情况。
记者:艺术家们在北大提出“跨界交流”,您觉得这样的交流在今天有实际意义吗?
吴味:毫无疑问,肯定是有实际意义的,因为“跨界交流”恰恰是当代艺术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当代艺术已经不是艺术内部的事,在艺术圈子内来谈当代艺术,或者说用艺术的方式来谈当代艺术,是谈不清楚的,完全谈不清楚。当代艺术已经是一个特别大的艺术概念,它甚至不是艺术,只是因为它更能体现自由的精神,更有利于人的意义的拓展,我们才把它追认为艺术。所以,今天我们讨论当代艺术实际上是讨论被称为当代艺术的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以及这种事物怎样才更有利于人的意义,而不是讨论当代艺术怎样才更“艺术”,那么“跨界交流”就是当代艺术交流的必然,甚至可以这样说,当代艺术就是为了“跨界交流”的,在“跨界交流”中才能看清当代艺术对于人的意义。
记者:您能简单地谈一谈您的批评观吗?
吴味:我的批评观也可以概括为“问题主义批评”,即在具体问题的科学针对中体现出独立的、执着的、具体的批判立场,而不是那种笼统的、空泛的、玄虚的所谓批判性。“问题主义批评”是科学的,而不是玄学的。它与我针对当代艺术的“问题主义”理论建构具有内在一致性。
记者:您对中国当代艺术界抱有怎样的期待?
吴味:我对他们不抱有什么期待。我一直认为当代艺术没有多大的希望,就整体而言,至少目前没有呈现出多大的希望。面对一群观念陈旧、思维混乱、情感冷漠却沉迷功利主义的犬儒式艺术家和批评家,我只能是悲观主义的。我所关注的完全是出于我个人的一种内在的生命立场去关注某些我觉得有价值的东西,至于这个价值是否会有很大的前途,我完全没有信心。
记者:您对中国当代艺术没有信心,就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您觉得中国当代艺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吴味:意义的迷失。我是关注意义的,关注人的意义的,只有在人的意义上作品才成其为作品。今天的当代艺术界,几乎都是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甚至是很恶心的作品,不断地被商家和被商家收买的批评家炒来炒去,真让人如吃苍蝇!
记者:非常感谢您!
——“3+1各自表述•当代艺术展”开幕式批评家访谈系列之吴味访谈
采访人:《艺术国际网》记者
采访对象:吴味
采访时间:2010年4月17日下午
采访地点: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
采访场合:“3+1各自表述•当代艺术展” 开幕式
文字整理:张奕圣等。已经吴味审改
记者:您好,我想请问您对《3+1各自叙述》展的大致印象怎样?请简单地介绍一下。
吴味:这么说吧,这个展览在筹备期间原弓和金锋在电话里跟我聊过,我基本上也知道他们的一些想法。实际上“3+1”这个展览形式本身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它是“3+X”系列展的第一个。“3”是指原弓、金锋和左小祖咒三位艺术家,实际上这三个人的艺术创作有某些共同的价值取向,但是也不完全一样;“X”是指每到一个地方需要本地有一个或者几个艺术家参与,这样组成了一个展览的形式。我以为重要的不是“3+X”这个展览形式,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做了些什么,最终还要看作品。我觉得这个展览真正的意义,首先是选在北大,在北大实施“3+X”系列展的首展我想是有寓意的,因为北大是有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和自由主义传统的一个学校,首展在这个地方,我想他们是为了寻找某种展览形式和艺术创作的突破,探讨作品及其展览如何与北大人文主义传统和自由主义传统对话,“各自叙述”主题强调了艺术家在对话中的独立立场和个人方式。这实际上是到北大寻根,寻北大现代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根,以期在历史的上下文关系中,寻求当代艺术精神超越的可能性。
比如他们认为现在圈内的当代艺术展很多,但非常地商业化,非常地功利化,他们觉得没有意思,就要寻找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自由主义精神有某种契合的展览方式,所以他们选择北大可能有他们在精神方面的考虑。这个可能是值得大家注意的地方。当然他们与北大本身也有一些关系,有一些基础,如原弓曾在北大读博士,可能也影响对北大的选择。
记者:您对这次展览的艺术家有多少了解呢?
吴味:只有一个艺术家我不太了解,就是奚建军,其他几个我都很了解,尤其金锋是我长期关注的艺术家,我写过他的很多作品的评论,基本上以否定为主,肯定为次。肯定的只有几件作品,大多数作品我都在批评,当然批评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在肯定他创作方向的前提下寻找他的某些缺陷。对于他这个展览的作品《忏悔书》,如果只是关注作品本身可能不是一种比较好的解读方式,因为作品实际上牵涉到社会,也牵涉到网络社会,牵扯到网络社会的草根阶层,所以这个作品我把它看作是整个社会大作品的某一个局部,艺术家只不过是把这个局部搬到这里,提醒大家关注整个社会的某些问题,这些问题肯定涉及了人的灵魂问题、社会制度问题、法制问题和我们的文化传统问题等等。作品的问题针对性和文化批判性是明显的。所以当代艺术已经不是艺术,或者说不是常常以为的那种局限性的艺术方式,如果从艺术——既往艺术的角度去看金锋这样的作品,其实是小看它了,太局限了。这个问题可能在研讨会上我还会进一步讲。
记者:除了金锋先生,您对其他三位艺术家,能做一个简单的评价吗?
吴味:原弓的作品叫《摇钱树》,实际上它是原弓针对“5.12地震”进行田野式调查的整个事件过程的一部分,原弓针对“5.12地震”进行田野式调查这一事件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当代艺术作品,作品就是他的整个调查过程,《摇钱树》只是这个过程中的某些物品局部的呈现,他的目的是想提醒人们关注他所关注的那个“5.12地震”社会事件及其存在的问题,作品的意义是他的整个调查过程的意义的一部分。
原弓这个艺术家比较讲究形式,比如说他在地上放上玻璃镜子,那天他也跟我讲,他很注意展场的形式,当然这个也是有必要的,但这种形式和作品本身要表达的观念是不是有非常内在的联系,我觉得实际上很值得怀疑。它的那种形式我觉得并没有加深他对地震灾难中的问题、或者说地震灾难中的农民问题的追问,反而弱化了作品的问题针对性。当然原弓可能有自己的考虑,比如他认为作品是事件过程,展览只不过是作品的“秀”,秀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传播,所以形式很重要。但我以为即使是“秀”也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他做作品的时间并不长,实际上我关注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作品和田野式调查方法论与我针对当代艺术的“问题主义”建构(比如“问题主义艺术”的问题针对性,“问题主义艺术”方法论的社会科学性等),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有某种关联,所以我才关注他。
记者:其他两位艺术家呢?
吴味:左小祖咒严格意义上他是唱摇滚的,但是他唱摇滚很特别,他的唱法跟别人不同,我倒是希望他走出一条路,用摇滚的形式如何创作当代艺术,这个事情很值得考虑,我写过一篇文章,谈过这个问题。实际上摇滚在当代已经完全娱乐化了,和思想已经毫无关系,那么左小祖咒有没有可能探索摇滚对于当代艺术的可能性呢?这需要他自己自觉地去探索,也需要智慧。
左小祖咒展览的作品《奢侈品请勿触摸》,这个作品针对性很明显,就是针对今天当代艺术意义的虚幻性,它与《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有关,《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中一个很经典的作品,左小祖咒用猪来做,有很强的反讽意味,本身就指向了当代艺术的虚幻性。《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本来就是一个意义模糊的作品,属于历史前卫艺术,它和今天的众多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可以说都是杜尚式艺术的徒子徒孙,在今天没什么意义了,很无聊了。左小祖咒的作品可以说针对了这个问题,它的批评性观念和作品的意义就在这里。但这个作品的调侃意味很浓,针对的问题格局也小,挖掘的精神深度也浅,作品在艺术方法论上也没有多少拓展,所以作品也显得平常。实际上他是客串了一下当代艺术,至于他以后怎么做我还不知道,看他以后这个作品会不会延伸,怎么延伸,是不是延伸得更有意思,很难讲,到时候我再关注。
记者:这四位艺术家的作品中,您印象比较深的是哪一件呢?
吴味: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是金锋的那个作品《忏悔书》,那个作品和我的“问题主义”的理论主张是有某些契合的,我印象比较深。对原弓的作品我关注得也比较多一些。至于奚建军的作品《圣艺术》,在我个人看来,那种符号关系的随意性、想象性和神秘性,还是一种历史前卫艺术夹杂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式。
记者:您对艺术家关注社会现实题材的创作思路有什么看法?
吴味:当代艺术建构起一种社会学维度,已经是当代艺术史的明显客观存在了,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至于怎样建立社会学维度,各个理论家和批评家不一定相同,我对它如何走向社会学有独特的思考,我的思考就是“问题主义”,你们可以看一看我有关当代艺术的“问题主义”的理论文章和批评文章。
记者:您对他们这次采取的“3+X”的模式有怎样的态度?
吴味:前面我已经讲过,这个方式本身没有太多的是好或者是不好的说法,实际上这种方式只是艺术家采取了他们认为比较适合操作的方式,想以这种方式做出一些比较有新意的展览,重要的不是在“3+X”概念本身,而是概念在不断展览中的内涵建构。我觉得,“3+X”可能还意味着作品的某种社会学倾向性的价值取向,并有意发掘各地有共同价值取向和独特方法论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在一起采取一种远离现在当代艺术圈子化的方式张扬当代艺术家的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这从他们选择北大做首展和他们作品的某种社会文化批判性,也能隐约看出一些,当然还要看他们以后的系列展的具体情况。
记者:艺术家们在北大提出“跨界交流”,您觉得这样的交流在今天有实际意义吗?
吴味:毫无疑问,肯定是有实际意义的,因为“跨界交流”恰恰是当代艺术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当代艺术已经不是艺术内部的事,在艺术圈子内来谈当代艺术,或者说用艺术的方式来谈当代艺术,是谈不清楚的,完全谈不清楚。当代艺术已经是一个特别大的艺术概念,它甚至不是艺术,只是因为它更能体现自由的精神,更有利于人的意义的拓展,我们才把它追认为艺术。所以,今天我们讨论当代艺术实际上是讨论被称为当代艺术的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以及这种事物怎样才更有利于人的意义,而不是讨论当代艺术怎样才更“艺术”,那么“跨界交流”就是当代艺术交流的必然,甚至可以这样说,当代艺术就是为了“跨界交流”的,在“跨界交流”中才能看清当代艺术对于人的意义。
记者:您能简单地谈一谈您的批评观吗?
吴味:我的批评观也可以概括为“问题主义批评”,即在具体问题的科学针对中体现出独立的、执着的、具体的批判立场,而不是那种笼统的、空泛的、玄虚的所谓批判性。“问题主义批评”是科学的,而不是玄学的。它与我针对当代艺术的“问题主义”理论建构具有内在一致性。
记者:您对中国当代艺术界抱有怎样的期待?
吴味:我对他们不抱有什么期待。我一直认为当代艺术没有多大的希望,就整体而言,至少目前没有呈现出多大的希望。面对一群观念陈旧、思维混乱、情感冷漠却沉迷功利主义的犬儒式艺术家和批评家,我只能是悲观主义的。我所关注的完全是出于我个人的一种内在的生命立场去关注某些我觉得有价值的东西,至于这个价值是否会有很大的前途,我完全没有信心。
记者:您对中国当代艺术没有信心,就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您觉得中国当代艺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吴味:意义的迷失。我是关注意义的,关注人的意义的,只有在人的意义上作品才成其为作品。今天的当代艺术界,几乎都是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甚至是很恶心的作品,不断地被商家和被商家收买的批评家炒来炒去,真让人如吃苍蝇!
记者:非常感谢您!
顶吴老师,你一贯的批判立场已经树立起了你独特的批评家形象。一如既往地关注你

还是圈外人看得透彻
……
不错。支持!!!!!!!!!
傻逼,吹吧你
又是3+比,很烦人呵
[quote]引用第4楼guest于2010-4-27 17:41:00发表的:
傻逼,吹吧你...[/quote]
不要乱咬人吧!吴味吹了吗?
金锋的作品也不是没有问题,只是开幕式访谈场合没有来得及深入谈,我在研讨会中有详细分析。到时候会发出来。
傻逼吴味自吹自擂扯他妈蛋
总要有新的探索。支持!
[quote]引用第8楼guest于2010-4-28 21:57:54发表的:
傻逼吴味自吹自擂扯他妈蛋...[/quote]
吴味还是牛逼的,单打独斗了这么多年,能坚持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今天有他这样理论体系的人有几个?
理论体系,一个极端傻逼的词
理论体系,一个极端傻逼的词
不容易!确实不容易!我支持吴味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