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设计—— Hyper Design 2006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
发起人:[guest] 回复数:0
浏览数:2448
最后更新:2006/07/26 07:48:57 by
创作不是天才才能做的事,创作不是只凭感性能做的事。
创作需要失败,不断失败才会了解它(就像投篮、表演,不会的人可以教)。
创作就是去解决生活的问题:搬家,从甲地到乙地,如何最有效率、最有趣、最方便、最完整(理解、计算、方法、表达、组织、想象力、创意)。
创意只有一种!就是上帝创作你,你帮助它完成这个作品。与生命进化的有关的创意,也才能感动人。
没有一棵树是丑的,也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坏的。
坚持小事也做到极致便是全世界最好的,你做到好就是全世界最好,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
创作没有大小、好坏,但创作有真假(表演是真是假?百分之一的真就是真,但是这百分之一得来不易)。
生活是最戏剧,也是最反戏剧的。
所谓戏剧就是结构的考量,因为生活 是没有真正边界, 而戏剧是有开始与结束,与真正生活是不同的。
在人生中学习面对问题,就是在学习拍电影。
人生中曾经完成的事,都不是因为钱的关系才完成的,大多是真的很想做。
你越是投入一件事,周围的人和事情越能和这件事发生关联并产生意义。
你是你的这一生所大大小小选择的结果,这就是创作。上帝创造你,你帮助它继续完成这个作品。
死也是一种创作,因为没有死就没有进化 与现实谋合不见得就是妥协,因现实的条件换演员改场景,应该都要坚持最后的总成绩更好,这样改变才是有意义的。
脚色要活,活了才有结构。要观察演员,了解演员可以替你做什么。改剧本,事件可以一样,表达的方式可以千变万化。要有事件,有张力的事件,不能只交代简单的信息。不要太逻辑,逻辑不难,难的是世俗或现实面里的情感。叙述可以不清楚,但创作者本身要清楚。
张力在生活中就有,就看你的观察和诠释,生活中发生一件你有兴趣的事,有你了解的部分和不了解的部分,你了解的部分形成你的认同,不了解的部分让你想要继续追踪,尤其是不了解的东西能够合理但不理所当然,会更增加张力!生活很平淡,但生活也不简单,就看你的观察和诠释,你如何诠释就是你的创意!对人对事一定要有看法,没有看法就没有办法创作。
故事要有悬疑,一边获得一些已知的线索,一边增加一些未知的东西,整体是个寻找答案的辩证过程。故事需要有细节才有认同,有认同才有办法让观察者进入你的想象世界和论述世界。悲剧跟悲观不一样,悲剧可以净化人的想法,人没有像剧中人那样的遭遇是很幸福的,才会觉得人生是值得珍惜的,反之,太强调喜剧收场,如果违背现实,当现实袭卷而来才发现不像剧中人那样美好,人生会很痛苦。
表演百分之一的真实已难能可贵,不晓得表演可以作假的演员是有潜力的,好的表演没有夸张,只有表达的需要和理解的过程,好的表演是个舒服的过程,有对的状况对的台词对的服装气氛,演员就比较容易舒服。
人生必然会发生意外,没有意外的人生就像是假的,所以我们永远都不知道结局,就好象在看电影一样。不过没有人会把人生的遭遇当作在看电影,因为人生的一点点小挫折都会让我们觉得很难受,觉得难受也就很难像看电影一样享受了。
十二年前我得过编剧奖,后来就再也没有人找我写剧本了,这十二年不断有人告诉我,你要去写电视剧赚点钱,你要写比较商业一点的东西,我很想尝试,可是我始终认为电视剧或所谓的商业片不是写得通俗就可以了,好的东西、不俗的东西应该更有价值成为商品,只是没有没会卖的人?台湾缺乏的不是创意人才,台湾缺乏的是会卖好东西的商人。
创作需要失败,不断失败才会了解它(就像投篮、表演,不会的人可以教)。
创作就是去解决生活的问题:搬家,从甲地到乙地,如何最有效率、最有趣、最方便、最完整(理解、计算、方法、表达、组织、想象力、创意)。
创意只有一种!就是上帝创作你,你帮助它完成这个作品。与生命进化的有关的创意,也才能感动人。
没有一棵树是丑的,也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坏的。
坚持小事也做到极致便是全世界最好的,你做到好就是全世界最好,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
创作没有大小、好坏,但创作有真假(表演是真是假?百分之一的真就是真,但是这百分之一得来不易)。
生活是最戏剧,也是最反戏剧的。
所谓戏剧就是结构的考量,因为生活 是没有真正边界, 而戏剧是有开始与结束,与真正生活是不同的。
在人生中学习面对问题,就是在学习拍电影。
人生中曾经完成的事,都不是因为钱的关系才完成的,大多是真的很想做。
你越是投入一件事,周围的人和事情越能和这件事发生关联并产生意义。
你是你的这一生所大大小小选择的结果,这就是创作。上帝创造你,你帮助它继续完成这个作品。
死也是一种创作,因为没有死就没有进化 与现实谋合不见得就是妥协,因现实的条件换演员改场景,应该都要坚持最后的总成绩更好,这样改变才是有意义的。
脚色要活,活了才有结构。要观察演员,了解演员可以替你做什么。改剧本,事件可以一样,表达的方式可以千变万化。要有事件,有张力的事件,不能只交代简单的信息。不要太逻辑,逻辑不难,难的是世俗或现实面里的情感。叙述可以不清楚,但创作者本身要清楚。
张力在生活中就有,就看你的观察和诠释,生活中发生一件你有兴趣的事,有你了解的部分和不了解的部分,你了解的部分形成你的认同,不了解的部分让你想要继续追踪,尤其是不了解的东西能够合理但不理所当然,会更增加张力!生活很平淡,但生活也不简单,就看你的观察和诠释,你如何诠释就是你的创意!对人对事一定要有看法,没有看法就没有办法创作。
故事要有悬疑,一边获得一些已知的线索,一边增加一些未知的东西,整体是个寻找答案的辩证过程。故事需要有细节才有认同,有认同才有办法让观察者进入你的想象世界和论述世界。悲剧跟悲观不一样,悲剧可以净化人的想法,人没有像剧中人那样的遭遇是很幸福的,才会觉得人生是值得珍惜的,反之,太强调喜剧收场,如果违背现实,当现实袭卷而来才发现不像剧中人那样美好,人生会很痛苦。
表演百分之一的真实已难能可贵,不晓得表演可以作假的演员是有潜力的,好的表演没有夸张,只有表达的需要和理解的过程,好的表演是个舒服的过程,有对的状况对的台词对的服装气氛,演员就比较容易舒服。
人生必然会发生意外,没有意外的人生就像是假的,所以我们永远都不知道结局,就好象在看电影一样。不过没有人会把人生的遭遇当作在看电影,因为人生的一点点小挫折都会让我们觉得很难受,觉得难受也就很难像看电影一样享受了。
十二年前我得过编剧奖,后来就再也没有人找我写剧本了,这十二年不断有人告诉我,你要去写电视剧赚点钱,你要写比较商业一点的东西,我很想尝试,可是我始终认为电视剧或所谓的商业片不是写得通俗就可以了,好的东西、不俗的东西应该更有价值成为商品,只是没有没会卖的人?台湾缺乏的不是创意人才,台湾缺乏的是会卖好东西的商人。
菩提树下,裸女骷髅
写了几年剧本,我自己体会出两个的心得:
第一个心得:某位努力不懈的小孩,老是成绩低落,有一天他作弊了,没想到居然拿到第一名。
第二个心得:某位老师一直看扁一位成绩低落的学生,不过内心期望他能反败为胜,令自己刮目相看,结果出现了,这位学生终究是应该被看扁。
这是我写剧本的心得,也是我对人生的观察,不过这和道德正确以及好莱坞公式似乎是违背的。
第一个假设中,因为作弊是不道德,是需要受到处罚的,如果让他得到第一名,不就是鼓励不道德,鼓励犯罪鼓励坏行为吗? 不过我放进了”努力不懈”这个正面因素,因为作弊的小孩不见得不曾有任何努力及优点,这才是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与变量,也就充满了悬疑和反讽。 当我们看到这个小孩的努力,却知道他无法在成人设定的游戏中生存时,他找到一种生存的方法,虽然这个方法是违反常规的,不过他还是怀着内心的挣扎与罪恶感做了这件事,所以我们会对他有同情有担心,也有一些人格上的批判,不过这些批判同时也反射到自己身上,因为谁没有为了生存而做些违反常规的事呢? 如果着重在道德正确或好莱坞的公式,那他应该被绳之以法,但我们作弊虽然有风险但不是每次都会被抓到,所以我安排他不但没被抓到还得到第一名。 这些安排都是有迹可循,不过绝对不能理所当然,一理所当然就会无聊就没有戏剧上最重要的悬疑,所以我强调编剧要”合理但不理所当然”。 他最后得到第一名就是”不理所当然”的最好示范,而且这个示范带来极大的反讽,可能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也正因为如此,比较有趣的道德主题就出现了,而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陈腐道德观点。
第二个假设中,成绩低落的学生本来就比较容易被老师忽视,不过这位老师一方面看扁人家,一方面也很期待戏剧性的改变,这其实也是一般人相当合理的心态。 一般人总是对以小搏大和反败为胜充满期待与想象,因为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乐透式的梦想成真,不过谁也知道这很不切合实际,当它越是不切实际,可是有一天居然出现令所有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这就是戏剧上经常出现的”惊奇”效果,好莱坞公式最喜欢也擅长营造”惊奇”效果,不过当”惊奇”已经变成公式,变成陈腔滥调时,这种”惊奇”已经” 不惊奇”了,反倒是” 不惊奇” 才有”惊奇”。 所以结果出现了,这位学生终究是应该被看扁。 这样的结果绝对让大部份人很失望,因为当我们先认同了老师这个角色,也跟着他期待一位被看扁的学生要反败为胜,结果学生居然反高潮,考试的成绩还是一样烂,多么令人沮丧啊! 不过这就是人生,真实的人生,也因此我会想继续看下去,这位老师和学生接下来的遭遇。
人生真的很公平也很合理,没有所谓的侥幸意外。 不过人生中的合理并非理所当然,而是不理所当然。 意思就是成绩一向优秀的小孩,如果就因此拿到第一名,就是又合理又理所当然,人生有时候是这样,但常常不是。 当我们期待那位成绩低落的学生,可以有突破性的表现时,他终究无法满足大家对他的期待,这才是真实又合理的人生,也是令人扼腕又不理所当然,因为真实世界很难满足每个人对人生的乐透式梦想。
喜剧背后总是有缺憾的,而人生大部分的样貌是属于悲剧的。
写剧本就是写人生,只不过这里的人生是虚构的,它很像真的,又不是真的,有时候又比真的还要真,因为这是创作者眼中的人生,透过他的眼睛,透过他笔下所创作出来的人生,虽然是虚构的,但因为经过观察整理和刻意的编排,所以比现实人生中的混乱不堪,暧昧不明好看也好懂多了,甚至透过这虚构的人生还能对真实人生有所启发。
谈了那么多观念,那到底怎么开始写剧本呢?
我很想告诉自己和所有人有一个方法或程序,不过偏偏编剧是个相当个人创作的经验,除非是电影工业的生产模式,否则也只能谈谈我个人的经验和心得。首先,不要太相信灵感这件事,因为编剧是非常理性的过程,你必须是一个对人事物有过接触和看法的人,日常生活中就经常储备这些东西,一但遇到一件事或一个人深深打动你,让你想为此完成一个剧本时,以前储备的数据库就会开始起作用。
举例而言,你在公家机关做事,经常因为想做事被打压或陷害,因为这里每个人都只想讨好长官以求自保,不做事大家轻松愉快,一做事就有责任有压力,每个人的能力就会产生比较,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矛盾。
可是你就是不一样,你想改变这里,你有使命感,因此你让人觉得既麻烦又讨厌,这时的你已经储备了一些资料。灵感不是凭空而来,它是因为你有所准备而来的,而且它往往来自你自己或你关心的人的遭遇,你们陷入两难之间,期间又有许多令人感到反讽的转变,你于是想写一个东西来反应或批判或嘲讽所谓的官僚体系。
现在你已经有想要讲的话,这是第一步,接着就是用什么人物来讲这个故事最好?
人物要充分表现出这个主题的矛盾两难与对立。
就前面例子而言,如果你是一位想做事的人,可是你女友的父亲就是这官僚机构的上层,这个人物便有机会突显这个主题的矛盾两难与对立,同时你也开始从一个人物发展出三个人物。 通常只要两个人就可以联想且发生许多事,现在你手上已经有三个人,可以发生很多很多的事情,甚至再延伸出很多很多其它人物,这时候如何判断这些事情和人物要不要放进来? 如何做选择呢? 你应该回过头想一想你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越清楚越好,然后选择有机会替你设定的主题说话的材料,要不然就会陷入庞杂混乱与暧昧的纠结里,最后会让别人甚至自己都搞不清楚在讲什么。 至于这个判断如何学习呢? 我认为还是又回到人生经验, 课本老师和大师讲座都没用,因为你的人生是唯一的,只有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想,才会让你选择的材料有创意,这个主题也才能充分地反应你的人生观,否则只是抄袭或不成熟的作品。
谈到这里,我已经越来越心虚,因为这个理性的过程虽然像盖房子一样,有蓝图有施工步骤,可是我还是强调连盖房子这么理性的工作,都还需要个人的品味与特质才能盖出有趣的作品,因此这个理性的过程并没有一定的步骤,就像每个人的理性思维还是很不一样,也因为不一样,这个世界才会发生那么多有趣的事物。 我想我只能讲到这里…
编剧最最重要的就是赶快动手吧! 赶快犯错吧! 赶快给人看让人批评吧! 这样才有机会学习与进步,纸上谈兵离编剧这件事十万八千里,一动笔就开始接近了, 而且马上只剩下八百里不到。
第一个心得:某位努力不懈的小孩,老是成绩低落,有一天他作弊了,没想到居然拿到第一名。
第二个心得:某位老师一直看扁一位成绩低落的学生,不过内心期望他能反败为胜,令自己刮目相看,结果出现了,这位学生终究是应该被看扁。
这是我写剧本的心得,也是我对人生的观察,不过这和道德正确以及好莱坞公式似乎是违背的。
第一个假设中,因为作弊是不道德,是需要受到处罚的,如果让他得到第一名,不就是鼓励不道德,鼓励犯罪鼓励坏行为吗? 不过我放进了”努力不懈”这个正面因素,因为作弊的小孩不见得不曾有任何努力及优点,这才是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与变量,也就充满了悬疑和反讽。 当我们看到这个小孩的努力,却知道他无法在成人设定的游戏中生存时,他找到一种生存的方法,虽然这个方法是违反常规的,不过他还是怀着内心的挣扎与罪恶感做了这件事,所以我们会对他有同情有担心,也有一些人格上的批判,不过这些批判同时也反射到自己身上,因为谁没有为了生存而做些违反常规的事呢? 如果着重在道德正确或好莱坞的公式,那他应该被绳之以法,但我们作弊虽然有风险但不是每次都会被抓到,所以我安排他不但没被抓到还得到第一名。 这些安排都是有迹可循,不过绝对不能理所当然,一理所当然就会无聊就没有戏剧上最重要的悬疑,所以我强调编剧要”合理但不理所当然”。 他最后得到第一名就是”不理所当然”的最好示范,而且这个示范带来极大的反讽,可能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也正因为如此,比较有趣的道德主题就出现了,而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陈腐道德观点。
第二个假设中,成绩低落的学生本来就比较容易被老师忽视,不过这位老师一方面看扁人家,一方面也很期待戏剧性的改变,这其实也是一般人相当合理的心态。 一般人总是对以小搏大和反败为胜充满期待与想象,因为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乐透式的梦想成真,不过谁也知道这很不切合实际,当它越是不切实际,可是有一天居然出现令所有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这就是戏剧上经常出现的”惊奇”效果,好莱坞公式最喜欢也擅长营造”惊奇”效果,不过当”惊奇”已经变成公式,变成陈腔滥调时,这种”惊奇”已经” 不惊奇”了,反倒是” 不惊奇” 才有”惊奇”。 所以结果出现了,这位学生终究是应该被看扁。 这样的结果绝对让大部份人很失望,因为当我们先认同了老师这个角色,也跟着他期待一位被看扁的学生要反败为胜,结果学生居然反高潮,考试的成绩还是一样烂,多么令人沮丧啊! 不过这就是人生,真实的人生,也因此我会想继续看下去,这位老师和学生接下来的遭遇。
人生真的很公平也很合理,没有所谓的侥幸意外。 不过人生中的合理并非理所当然,而是不理所当然。 意思就是成绩一向优秀的小孩,如果就因此拿到第一名,就是又合理又理所当然,人生有时候是这样,但常常不是。 当我们期待那位成绩低落的学生,可以有突破性的表现时,他终究无法满足大家对他的期待,这才是真实又合理的人生,也是令人扼腕又不理所当然,因为真实世界很难满足每个人对人生的乐透式梦想。
喜剧背后总是有缺憾的,而人生大部分的样貌是属于悲剧的。
写剧本就是写人生,只不过这里的人生是虚构的,它很像真的,又不是真的,有时候又比真的还要真,因为这是创作者眼中的人生,透过他的眼睛,透过他笔下所创作出来的人生,虽然是虚构的,但因为经过观察整理和刻意的编排,所以比现实人生中的混乱不堪,暧昧不明好看也好懂多了,甚至透过这虚构的人生还能对真实人生有所启发。
谈了那么多观念,那到底怎么开始写剧本呢?
我很想告诉自己和所有人有一个方法或程序,不过偏偏编剧是个相当个人创作的经验,除非是电影工业的生产模式,否则也只能谈谈我个人的经验和心得。首先,不要太相信灵感这件事,因为编剧是非常理性的过程,你必须是一个对人事物有过接触和看法的人,日常生活中就经常储备这些东西,一但遇到一件事或一个人深深打动你,让你想为此完成一个剧本时,以前储备的数据库就会开始起作用。
举例而言,你在公家机关做事,经常因为想做事被打压或陷害,因为这里每个人都只想讨好长官以求自保,不做事大家轻松愉快,一做事就有责任有压力,每个人的能力就会产生比较,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矛盾。
可是你就是不一样,你想改变这里,你有使命感,因此你让人觉得既麻烦又讨厌,这时的你已经储备了一些资料。灵感不是凭空而来,它是因为你有所准备而来的,而且它往往来自你自己或你关心的人的遭遇,你们陷入两难之间,期间又有许多令人感到反讽的转变,你于是想写一个东西来反应或批判或嘲讽所谓的官僚体系。
现在你已经有想要讲的话,这是第一步,接着就是用什么人物来讲这个故事最好?
人物要充分表现出这个主题的矛盾两难与对立。
就前面例子而言,如果你是一位想做事的人,可是你女友的父亲就是这官僚机构的上层,这个人物便有机会突显这个主题的矛盾两难与对立,同时你也开始从一个人物发展出三个人物。 通常只要两个人就可以联想且发生许多事,现在你手上已经有三个人,可以发生很多很多的事情,甚至再延伸出很多很多其它人物,这时候如何判断这些事情和人物要不要放进来? 如何做选择呢? 你应该回过头想一想你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越清楚越好,然后选择有机会替你设定的主题说话的材料,要不然就会陷入庞杂混乱与暧昧的纠结里,最后会让别人甚至自己都搞不清楚在讲什么。 至于这个判断如何学习呢? 我认为还是又回到人生经验, 课本老师和大师讲座都没用,因为你的人生是唯一的,只有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想,才会让你选择的材料有创意,这个主题也才能充分地反应你的人生观,否则只是抄袭或不成熟的作品。
谈到这里,我已经越来越心虚,因为这个理性的过程虽然像盖房子一样,有蓝图有施工步骤,可是我还是强调连盖房子这么理性的工作,都还需要个人的品味与特质才能盖出有趣的作品,因此这个理性的过程并没有一定的步骤,就像每个人的理性思维还是很不一样,也因为不一样,这个世界才会发生那么多有趣的事物。 我想我只能讲到这里…
编剧最最重要的就是赶快动手吧! 赶快犯错吧! 赶快给人看让人批评吧! 这样才有机会学习与进步,纸上谈兵离编剧这件事十万八千里,一动笔就开始接近了, 而且马上只剩下八百里不到。
菩提树下,裸女骷髅
monet:老卡你好
哦 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