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时代的回响 英国独立平面设计
“设计和民主相关联” 专访英国著名设计评论家、作家 Rick Poynor
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特邀撰稿
作者:欧宁
1962年,设计与美术指导协会(D&AD)在伦敦成立,标志着英国的商业设计开始走出美国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英国设计在本土建立行业标准和权威的需要。1963年首届D&AD展览从4000多件入围作品中选出450件参展,吸引超过25000多个观众,可以说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开端。此后D&AD逐渐发展成全球最重要的设计和广告组织之一,它每年举办的展览和出版的年鉴成为众多商业设计师和广告人趋之若鹫的盛事。但是,就在D&AD隆重面世的同时,英国设计已经开始出现分流的现象。1963年11月29日,设计师Ken Garland在当代艺术学院(ICA)举办的工业设计师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即兴起草了一篇短文要求在会上宣读,随后又征集了其他21位设计师的签名,在1964年自费印发了400份并在《卫报》和一些专业设计杂志上发表,这就是著名的First Things First(《当务之急》)设计宣言。这份宣言反对设计师为琐碎繁杂的各种牟利产品浪费才智,倡导设计师为文化、教育、科学和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自己的专业贡献,与D&AD的商业客户至上的原则可谓背道而驰。
Ken Garland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平面设计师,一直主张平面设计应介入社会事务,促进社会变革。他1962年开始为核裁军运动(Campaign for Nuclear Disarmament, CND)设计海报和游行标语,其设计风格简单直接,非常重视在街头的传播效果,常用醒目的大图案和粗字体来表达游行集会的政治诉求。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卷入其中,他们激进的涉世态度和对社会公正、平等、民主和自由的追求孕育了一个伟大的传统,那就是对独立人格和独立精神的尊崇。所谓独立,乃是指不依赖于任何政党和团体,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的控制和摆布,对所有问题的判断均经过自己的思考。作为设计师,需要摆脱的第一个束缚就是来自商业客户所代表的资本势力,因为在一个高速运转的市场规则中,设计师为满足商业客户的各种要求已经丧失了一切的自主权,他们不是直接面对公众进行视觉沟通,而是经过了商业公司的层层过滤。First Things First设计宣言首先针对的正是这种在商业设计中迷失自我的设计师,它倡导在非商业的社会事务中重新界定设计的价值。这种思想直接导致英国独立平面设计的出现。
自六十年代起,英国设计就一直在两条主线上繁衍,一条是商业设计,D&AD成为这种设计的仲裁者和利益维护者,它支持设计公司在商业链条上不断滚大,直至出现Pentagram(五角设计集团)这种巨无霸,这是迄今为止曾经上市发行股票的唯一一家设计公司,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奥斯汀和柏林同时拥有分公司;另一条则是以自由设计师、设计小组和小规模设计公司为主体的独立设计。后者的灵活性、多元性和前瞻性在Macintosh电脑的出现和Internet及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之下,更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迅即渗透到英国的出版、唱片、电影、艺术和IT等产业,并通过这些产业输送到其它国家,对全球视觉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英国独立设计师是各种国际设计会议和展览的常客,人们常常感到惊讶,在一本时间跨度近二十年、收录作品无数的设计作品集中,其背后的作者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这些设计公司通常以三五知己组成,营运数十年而不倒,而且创意不断,永远站在设计界的潮头,他们没什么管理,也没有什么公司文化,就是爱做设计,更爱坚持自己的设计,不想听命于客户,不想做生意人,不想自己的公司变大,闲时爱看英国足球,喝啤酒,与人争论……
独立平面设计在英国真正全面发生影响是在八十年代初。在这之前的七十年代,朋克运动席卷了整个英伦三岛,它催熟了那些将要在八十年代大展拳脚的设计天才。在那个人人都可以玩吉他、只要会弹简单的三和弦就可以组乐队登台演出的年代,这些未来的设计师们还是青春少艾,朋克运动中的反权威精神和自己动手(Do-it-yourself)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反叛和挑衅行为中,这种精神慢慢开始进入他们的血脉。事实上,蔑视一切陈规,选择自己的生活,靠自己双手创造自己的文化,这正是六十年代独立精神的延续和深化。在朋克运动中,独立唱片厂牌(Indie Labels)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那些地下发行、印制简陋(甚至是手写和复印)的乐迷杂志(Fanzines)也是此起彼伏,一个脱离主流唱片和娱乐工业的独立文化生态圈开始形成,它有自己的受众,自己的生产线,自己的发行系统和自己的宣传媒体,这一切都为八十年代独立平面设计的众声喧哗准备好了舞台。
很多平面设计师是在为独立唱片厂牌设计唱片封套时开始崭露头角的。独立唱片厂牌的运作方式与主流唱片工业最大的不同是它们从不为了市场去制造音乐,他们的工作只是去发现新鲜有创意的音乐,然后用自己有限的财力去帮助音乐家制作成唱片,他们从不干涉或影响音乐家的创作,在唱片设计方面也是这样,他们会让设计师与音乐家直接沟通,自己不加任何意见。正因为如此,音乐家和设计师都保持了最高的创作独立性。八十年代还是以黑胶唱片为主,唱片封套面积大,对设计师来说可发挥空间也特别大,不像今天的CD只有一点面积,所以那时的唱片设计出现许多的佳作。Vaughan Oliver和独立唱片厂牌4AD的合作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就是因为4AD的创办人Ivo Watts-Russell一直支持Oliver的自由创作,令后者为4AD的唱片制造了一个瑰丽神秘又幽暗低回的视觉世界。Oliver喜欢使用抽象的摄影来表达他脑中的意念,他的影像风格受到美国摄影师Joel-Peter Witkin的影响,绚烂至极以致颓败消遁,与4AD唱片的音乐气质极为吻合。他为Cocteau Twins, This Mortal Coil, The Pixies这些4AD的经典乐队组合所设计的唱片封套和海报早已成为乐迷珍藏的宝物(据说Oliver设计的海报每次在街上一贴出马上就会被乐迷撕去收藏)。他的V23工作室服务4AD近二十年,一直只维持在3至4个人的状态,可以说是典型的英国独立设计组合。
在朋克风潮之后,英国主流乐坛在八十年代开始制造新浪漫运动,出现了许多衣饰华丽、形象妖艳、性别模糊的艺人和音乐组合,以糜烂的合成器舞曲来荡涤朋克们残留的暴戾之气。在唱片设计领域,Simple Minds, Duran Duran和Culture Club的封套多数由Malcolm Garrett操刀,而Joy Division, New Order和Roxy Music则由Peter Saville执行。这两位设计师和Vaughan Oliver一样,都是朋克时代的过来人,他们少年时代所养成的天马行空的思想,在阳光灿烂、充满享乐气氛的八十年代均得到充分的绽放,只是Oliver一直保持低调,而Garrett和Saville则被吸入主流。
就在人们准备好心情享用八十年代的大好时光时,两份杂志应运而生,一本叫The Face,一本叫i-D,它们是八十年代视觉文化的一体两面,同时成就了两位平面设计的英雄人物,前者让Neville Brody声名远播,后者让Terry Jones成为独立出版的神话。翻开它们草创时期的旧刊,发现它们具有同样的胎记:都带有一种街头气质,一种亚文化的神秘感,一种地下杂志的率真和任性,以及一种朋克的后遗症。但因为要争夺读者,它们很快分道扬镳。Neville Brody带领The Face走向考究的版面设计、具革命性的标题字体、与现代艺术史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图像风格;而Terry Jones继续在i-D经营他的即时设计(Instant design)、快速美学、随意感、粗造感和现场感。到了九十年代末,这两本杂志都呈现疲态,后来The Face干脆停了,而i-D则仍靠每期各种大品牌的广告在维持。尽管i-D的创意已不复当年,但它所创造的每期杂志封面人物都眯右眼微笑的形象却不容置疑地成为杂志史的经典,而由它引领的外景抓拍的摄影风格,一直对后来的杂志摄影师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Neville Brody的成就也不仅限于The Face一本杂志,他的字体设计也为他竖下不错的口碑,他与美国的David Carson是九十年代最具国际影响的平面设计师,研究他的专著已经出了两本,V&A博物馆早在1988年就已经为他举办了个人作品回顾展。但是,和Terry Jones不同的是,名气并没有给Brody带来更多的财富,在一篇访问中他曾说,自从在V&A举办回顾展后,一些老客户担心他名气太大收费太高都不敢找他了,令他失去很多工作机会,他笑称这是成为著名的独立设计师所要付出的代价。
进入九十年代后,明星设计师的影响开始减弱,代之而起的是各种小而精的设计团队,而且在他们之中开始出现跨媒体的趋势。如果说八十年代Macintosh电脑的出现使高效率的个人化设计成为可能,那么九十年代Internet及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则突破了各种设计和创作之间的疆界。Me Company由Paul White创立,初期主要为独立唱片厂牌One Little Indian设计唱片封套,后来转向三维图形空间的制作,他们为冰岛女歌手Bj?rk创作的三维形象令人耳目一新。Why Not Associates由三个皇家美术学院的毕业生Andy Altmann,David Ellis和Howard Greenhalgh创立,他们既致力于出位的版面和字体的设计实验,同时又拍摄电影和广告片,他们在英国西北部港口城市Morecambe所实施的一个公共艺术项目突破了设计的界限:结合了字体设计和雕塑,用石材和金属铺设了一条长达300米的诗歌之路。Tomato由九位成员组成,他们有的是插图师,有的是电子音乐家,有的是作家,有的是平面设计师,一起合作音乐宣传片、拍广告、出版实验书籍,他们的活动影像作品充满了眩目的新技术和反逻辑的剪接,而书籍则完全推翻了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是多种文本和图像的交叉混合。The Designers Republic是一个更极端的技术至上的设计组合,它的创办人Ian Anderson学哲学出身,对设计完全是无师自通,他们主要为各种电子风格的唱片公司和跳舞俱乐部设计唱片封套、海报和宣传单张,同时也进行电视图形(TV Graphic)的制作,是九十年代中期风行一时的Techno视觉风格(以矢量图形为主,冷漠、克制)的始作俑者。
这些设计小组最大的特点是他们在接受委托工作的同时,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开发自己的独立项目,也就是说他们经常像自由艺
“设计和民主相关联” 专访英国著名设计评论家、作家 Rick Poynor
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特邀撰稿
作者:欧宁
1962年,设计与美术指导协会(D&AD)在伦敦成立,标志着英国的商业设计开始走出美国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英国设计在本土建立行业标准和权威的需要。1963年首届D&AD展览从4000多件入围作品中选出450件参展,吸引超过25000多个观众,可以说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开端。此后D&AD逐渐发展成全球最重要的设计和广告组织之一,它每年举办的展览和出版的年鉴成为众多商业设计师和广告人趋之若鹫的盛事。但是,就在D&AD隆重面世的同时,英国设计已经开始出现分流的现象。1963年11月29日,设计师Ken Garland在当代艺术学院(ICA)举办的工业设计师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即兴起草了一篇短文要求在会上宣读,随后又征集了其他21位设计师的签名,在1964年自费印发了400份并在《卫报》和一些专业设计杂志上发表,这就是著名的First Things First(《当务之急》)设计宣言。这份宣言反对设计师为琐碎繁杂的各种牟利产品浪费才智,倡导设计师为文化、教育、科学和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自己的专业贡献,与D&AD的商业客户至上的原则可谓背道而驰。
Ken Garland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平面设计师,一直主张平面设计应介入社会事务,促进社会变革。他1962年开始为核裁军运动(Campaign for Nuclear Disarmament, CND)设计海报和游行标语,其设计风格简单直接,非常重视在街头的传播效果,常用醒目的大图案和粗字体来表达游行集会的政治诉求。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卷入其中,他们激进的涉世态度和对社会公正、平等、民主和自由的追求孕育了一个伟大的传统,那就是对独立人格和独立精神的尊崇。所谓独立,乃是指不依赖于任何政党和团体,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的控制和摆布,对所有问题的判断均经过自己的思考。作为设计师,需要摆脱的第一个束缚就是来自商业客户所代表的资本势力,因为在一个高速运转的市场规则中,设计师为满足商业客户的各种要求已经丧失了一切的自主权,他们不是直接面对公众进行视觉沟通,而是经过了商业公司的层层过滤。First Things First设计宣言首先针对的正是这种在商业设计中迷失自我的设计师,它倡导在非商业的社会事务中重新界定设计的价值。这种思想直接导致英国独立平面设计的出现。
自六十年代起,英国设计就一直在两条主线上繁衍,一条是商业设计,D&AD成为这种设计的仲裁者和利益维护者,它支持设计公司在商业链条上不断滚大,直至出现Pentagram(五角设计集团)这种巨无霸,这是迄今为止曾经上市发行股票的唯一一家设计公司,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奥斯汀和柏林同时拥有分公司;另一条则是以自由设计师、设计小组和小规模设计公司为主体的独立设计。后者的灵活性、多元性和前瞻性在Macintosh电脑的出现和Internet及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之下,更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迅即渗透到英国的出版、唱片、电影、艺术和IT等产业,并通过这些产业输送到其它国家,对全球视觉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英国独立设计师是各种国际设计会议和展览的常客,人们常常感到惊讶,在一本时间跨度近二十年、收录作品无数的设计作品集中,其背后的作者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这些设计公司通常以三五知己组成,营运数十年而不倒,而且创意不断,永远站在设计界的潮头,他们没什么管理,也没有什么公司文化,就是爱做设计,更爱坚持自己的设计,不想听命于客户,不想做生意人,不想自己的公司变大,闲时爱看英国足球,喝啤酒,与人争论……
独立平面设计在英国真正全面发生影响是在八十年代初。在这之前的七十年代,朋克运动席卷了整个英伦三岛,它催熟了那些将要在八十年代大展拳脚的设计天才。在那个人人都可以玩吉他、只要会弹简单的三和弦就可以组乐队登台演出的年代,这些未来的设计师们还是青春少艾,朋克运动中的反权威精神和自己动手(Do-it-yourself)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反叛和挑衅行为中,这种精神慢慢开始进入他们的血脉。事实上,蔑视一切陈规,选择自己的生活,靠自己双手创造自己的文化,这正是六十年代独立精神的延续和深化。在朋克运动中,独立唱片厂牌(Indie Labels)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那些地下发行、印制简陋(甚至是手写和复印)的乐迷杂志(Fanzines)也是此起彼伏,一个脱离主流唱片和娱乐工业的独立文化生态圈开始形成,它有自己的受众,自己的生产线,自己的发行系统和自己的宣传媒体,这一切都为八十年代独立平面设计的众声喧哗准备好了舞台。
很多平面设计师是在为独立唱片厂牌设计唱片封套时开始崭露头角的。独立唱片厂牌的运作方式与主流唱片工业最大的不同是它们从不为了市场去制造音乐,他们的工作只是去发现新鲜有创意的音乐,然后用自己有限的财力去帮助音乐家制作成唱片,他们从不干涉或影响音乐家的创作,在唱片设计方面也是这样,他们会让设计师与音乐家直接沟通,自己不加任何意见。正因为如此,音乐家和设计师都保持了最高的创作独立性。八十年代还是以黑胶唱片为主,唱片封套面积大,对设计师来说可发挥空间也特别大,不像今天的CD只有一点面积,所以那时的唱片设计出现许多的佳作。Vaughan Oliver和独立唱片厂牌4AD的合作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就是因为4AD的创办人Ivo Watts-Russell一直支持Oliver的自由创作,令后者为4AD的唱片制造了一个瑰丽神秘又幽暗低回的视觉世界。Oliver喜欢使用抽象的摄影来表达他脑中的意念,他的影像风格受到美国摄影师Joel-Peter Witkin的影响,绚烂至极以致颓败消遁,与4AD唱片的音乐气质极为吻合。他为Cocteau Twins, This Mortal Coil, The Pixies这些4AD的经典乐队组合所设计的唱片封套和海报早已成为乐迷珍藏的宝物(据说Oliver设计的海报每次在街上一贴出马上就会被乐迷撕去收藏)。他的V23工作室服务4AD近二十年,一直只维持在3至4个人的状态,可以说是典型的英国独立设计组合。
在朋克风潮之后,英国主流乐坛在八十年代开始制造新浪漫运动,出现了许多衣饰华丽、形象妖艳、性别模糊的艺人和音乐组合,以糜烂的合成器舞曲来荡涤朋克们残留的暴戾之气。在唱片设计领域,Simple Minds, Duran Duran和Culture Club的封套多数由Malcolm Garrett操刀,而Joy Division, New Order和Roxy Music则由Peter Saville执行。这两位设计师和Vaughan Oliver一样,都是朋克时代的过来人,他们少年时代所养成的天马行空的思想,在阳光灿烂、充满享乐气氛的八十年代均得到充分的绽放,只是Oliver一直保持低调,而Garrett和Saville则被吸入主流。
就在人们准备好心情享用八十年代的大好时光时,两份杂志应运而生,一本叫The Face,一本叫i-D,它们是八十年代视觉文化的一体两面,同时成就了两位平面设计的英雄人物,前者让Neville Brody声名远播,后者让Terry Jones成为独立出版的神话。翻开它们草创时期的旧刊,发现它们具有同样的胎记:都带有一种街头气质,一种亚文化的神秘感,一种地下杂志的率真和任性,以及一种朋克的后遗症。但因为要争夺读者,它们很快分道扬镳。Neville Brody带领The Face走向考究的版面设计、具革命性的标题字体、与现代艺术史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图像风格;而Terry Jones继续在i-D经营他的即时设计(Instant design)、快速美学、随意感、粗造感和现场感。到了九十年代末,这两本杂志都呈现疲态,后来The Face干脆停了,而i-D则仍靠每期各种大品牌的广告在维持。尽管i-D的创意已不复当年,但它所创造的每期杂志封面人物都眯右眼微笑的形象却不容置疑地成为杂志史的经典,而由它引领的外景抓拍的摄影风格,一直对后来的杂志摄影师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Neville Brody的成就也不仅限于The Face一本杂志,他的字体设计也为他竖下不错的口碑,他与美国的David Carson是九十年代最具国际影响的平面设计师,研究他的专著已经出了两本,V&A博物馆早在1988年就已经为他举办了个人作品回顾展。但是,和Terry Jones不同的是,名气并没有给Brody带来更多的财富,在一篇访问中他曾说,自从在V&A举办回顾展后,一些老客户担心他名气太大收费太高都不敢找他了,令他失去很多工作机会,他笑称这是成为著名的独立设计师所要付出的代价。
进入九十年代后,明星设计师的影响开始减弱,代之而起的是各种小而精的设计团队,而且在他们之中开始出现跨媒体的趋势。如果说八十年代Macintosh电脑的出现使高效率的个人化设计成为可能,那么九十年代Internet及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则突破了各种设计和创作之间的疆界。Me Company由Paul White创立,初期主要为独立唱片厂牌One Little Indian设计唱片封套,后来转向三维图形空间的制作,他们为冰岛女歌手Bj?rk创作的三维形象令人耳目一新。Why Not Associates由三个皇家美术学院的毕业生Andy Altmann,David Ellis和Howard Greenhalgh创立,他们既致力于出位的版面和字体的设计实验,同时又拍摄电影和广告片,他们在英国西北部港口城市Morecambe所实施的一个公共艺术项目突破了设计的界限:结合了字体设计和雕塑,用石材和金属铺设了一条长达300米的诗歌之路。Tomato由九位成员组成,他们有的是插图师,有的是电子音乐家,有的是作家,有的是平面设计师,一起合作音乐宣传片、拍广告、出版实验书籍,他们的活动影像作品充满了眩目的新技术和反逻辑的剪接,而书籍则完全推翻了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是多种文本和图像的交叉混合。The Designers Republic是一个更极端的技术至上的设计组合,它的创办人Ian Anderson学哲学出身,对设计完全是无师自通,他们主要为各种电子风格的唱片公司和跳舞俱乐部设计唱片封套、海报和宣传单张,同时也进行电视图形(TV Graphic)的制作,是九十年代中期风行一时的Techno视觉风格(以矢量图形为主,冷漠、克制)的始作俑者。
这些设计小组最大的特点是他们在接受委托工作的同时,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开发自己的独立项目,也就是说他们经常像自由艺
::卡木昂被被发可米::
“设计和民主相关联”
——专访英国著名设计评论家、作家Rick Poynor
陈垦
对于伦敦来说,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媒体和音乐的产业中心,作为拥有深厚设计传统文化背景的商业中心,成为全球设计工业和艺术的重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在伦敦东区巴比坎(Barbican)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型设计回顾展——“传播:英国六十年代以来的独立平面设计”就成为了本年度全球设计界最令人瞩目的活动之一。
这是第一个全面探索英国平面设计发展状况的重要展览,并计划在全球巡回展出。在英国文化协会的协助安排下,我们在巴比坎艺术中心现场采访了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著名设计评论家和作家Rick Poynor。他是设计行业非常有影响力的评论家,作为专业设计杂志《Eye》的创始人,他曾经为无数媒体撰稿,包括Blueprint, i-D, The Guardian 以及The Financial Times等,并写下了《Design Without Boundaries》、《Typographica 》、《Obey the Giant: Life in the Image World》和《No More Rules》等专业著作,这些书如今在亚马逊网站上都常年销售,给他本人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同时他还在欧美和澳大利亚的诸多著名大学包括哈佛、MIT等都作过设计讲座,还曾是School of Communication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
对于整个设计行业的变化和走势,Rick多年来早已写下了无数文字,但这一次,这个四十年来的回顾展通过600多件代表性的展品来诠释了他的观点和态度——最好的设计作品总是超越商业化的。Rick还宣称:从唱片封套到道路标志,从海报到包装,平面设计和印刷已经深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忘掉绘画吧,如今设计才是21世纪视觉文化的核心。
Rick一直强调最前卫出色的作品通常都是个人的创作,因此此次展览聚焦的都是那些小型独立设计工作室和设计团队,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他们创作了最具创意个性的,最富革新精神的杰出设计作品。“越是大的设计公司,越是向跨国公司客户妥协得更多。这种矛盾随处可见。”他的回答解释了这个展览的选择方式。
展览追溯了英国现代平面设计以自己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半个世纪,它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平面设计的最高水平。顺着时间隧道,观众将清晰理解现代英国设计的起源和成长的方式,并如何在音乐、出版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兴起与壮大。Rick认为:“平面设计也是一种媒介,它能够向社会提出反对意见。在今天这个设计时代,设计师们的自发探索和创作无论从社会学、文化还是商业的意义上都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展览推出了超过100多名视觉设计传播专家,其中很多人早已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John Sewell, Robin Fior, Ken Garland, Robert Brownjohn, Michael English, Martin Sharp, Kate Hepburn, Barney Bubbles等人划时代的经典早期作品将和当今前卫设计团队的作品并列在一起,正在为英国平面设计设定新的发展方向。
Rick挑选出来的新锐设计者包括Peter Saville, Neville Brody, Why not Associates, Designers Republic, Tomato, Fuel, Graphic Thought Facility, Kerr Noble和Abake。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大胆前卫就是因为他们坚持小型工作室的方式,唯有保持独立,才能沿着他们自己的个性之路发展。
展览构成充分体现了策展人对设计的认识和强调设计是传播媒介的良苦用心,因为分类就是定位。
第一个类别是平面设计和出版业。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书籍和杂志出版为那些最有创新精神的平面设计作品提供了契机。从Romek Marber设计的前卫书籍封面到 Terry Jones为i-D杂志的设计,Neville Brody设计的The Face杂志。以及卫报(Guardian)在报纸、增刊和网站的设计。至于专业的设计类杂志更是极为齐全。
第二类是平面设计和艺术。这些作品是平面设计师从艺术中汲取灵感,并和艺术家、建筑师、电影制片人、剧院以及文化机构合作的结晶。George Mayhew, John Sewell和Robert Brownjohn的60年代电影、剧院和展览海报;Richard Hollis为 Whitechapel美术馆设计的宣传海报和传单;CDT为英国国家歌剧院发起的影响深远的海报运动;Why not Associate为皇家学院设计的海报,State为享誉世界的Onedotzero电影节创作的宣传作品和动画作品等等。
第三类是艺术和音乐。英国音乐的丰富多样使设计师在主流客户的约束下仍有极大的创作空间。从60年代的迷幻音乐,到80年代的新浪潮音乐、90年代的电子舞曲音乐。那些著名的专辑封套,海报以及流行影像作品藏起来了设计师的名字,而我们却无比熟悉那些封套:披头士、Blur、Massive Attack还有最新的酷玩乐队。
第四类是网络设计部分。重点在充分发展的平面设计和新兴的网络设计领域之间的关系上。两者在某些方面十分相似,但在另一些方面却截然不同。推出的设计师包括:因为开拓性的Donnie Darko而成名的Hi-Res!, 因一个与电影有关的网站Dream而出名的Requiem,一流的设计团队还包括Friendchip, The Designers Republic和Airside。
第五类是探讨平面设计与政治和社会的联系。对一些设计者来说,社会责任和政治事务是极其重要的。Robin Fior和Ken Garland设计的60年代反核武器主题的经典海报,David King反种族歧视的招贴以及Richard Hollis为ANC设计的招贴。Garland在1964年的题为First Things First的挑衅申明版本也被展示。Jonathan Barnbrook的作品则是更模棱两可的当代抗议形式。Lucienne Roberts为Breakthrough Breast Cancer设计的作品和Johnson Bank为Angel Drug Services设计的海报和传单代表了关注社会这一设计主题的开始。
第六部分是平面设计和视觉识别。这是如今我们熟悉的Logo标志的世界,都是英国生活中深入人心的一些视觉识别符号例子,如Ken Garland为Galt Toys设计的作品,John McConnell为Biba 设计的标识,Why not Associate为Next设计的产品目录,Graphic Thought Facility为Habitat设计的标识,Alan Aboud和时尚设计师Paul Smith长久的合作,还包括电视台Channel 4和BBC2等的标志。
最后是设计师们的自发创作作品。除了客户委托的项目,许多设计者现在关注的是使自己的作品成为“图形著作”的一种形式。比如John Sewell在1960年的电影Everybody’s Nobody, David King的视觉史,Alan Kitching的凸版印刷的Broadsides以及Neville Brody长期进行的Fuse字体设计。
平面设计的真正壮大应该是从60年代开始的。Rick通过展览给我们简述了设计的年代史:各种思潮融合到了一起,新文化和新媒介(比如摇滚乐)加上美国现代商业思想的蔓延,迅速刺激了平面设计的发展。在这次展览中不同的分类部分,你可以轻易地觉察出相同的时代思想特征。经过革命性的20年融合,到了80年代,前卫的视觉艺术终于主流化了,于是产品标识(Logo)这一高度商业化的符号就统治了所有领域。然后我们开始分析现状,更多的开始批评,我们开始警惕过度设计和过度商业化的现象。这次展览其实就表明了我们的态度。设计必须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
“在年轻杂志和前卫音乐片子里尝试的设计风格迅速变成了鞋子、软饮料和银行广告的材料。 那时很多初出校门的年轻设计师们如今看起来极为雷同。沉湎于让广告看起来很酷,却不管它究竟在诉求什么,或者诉求的真实含义,那些设计师们的确相信仅仅形式上的创意就能改变本质和信息传递的内容。
同时,在感觉饥饿的设计媒体上,在设计比赛的评判中,在设计组织的政策方针里面,在设计界名人和代言人的言词里,甚至在设计教育系统的大范围里面,我们现在除了设计的商业化,几乎发现不了别的东西。除了那些设计能使您的生意更具竞争力之类的唠叨,在那么多的领域里面,你竟然很难发现一点强而有力的表达。我们必须不断提问:谁的喜好来决定(设计)和如何执行?谁从现实的构建中和自然状态的重现方式中获益?
设计师或者视觉工作者应该至少具备着以下两种定义:首先,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作为一个公民,作为一个对大堆商业形象的接受终端的头昏眼花的观察者;其次才是作为再现和表达的专业人士。 如果单独来考虑,责任就是抵制说服技术的无限繁殖,因此设计师更具有双重责任。甚至在今天这种过度商品化的文化中,即使有盲点、曲解、压力、诱惑和疯狂,视觉传播者依然应该能够去发现运用设计的新途径。归根到底,这事关民主。急剧扩张的日常商业侵略使得对民主的坚持更为迫切。”
在我看来,这一切似乎离中国的现状还比较遥远,我们好像还需要在所有的行业全力推动设计和审美的概念。一切视觉语言都取决于受众,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多的还是教育。问起Rick对中国设计的看法,他道歉说还没有去过中国,由于知之甚少,所以不能发表看法。但他提起了日本,认为日本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设计分支。日本的设计师们干得不错,同时日本文化和艺术风格也带给了西方很多灵感。
他只是希望中国的设计师们也能扩展自己的视野,透过令人迷惑的现状,来发现真正的创意与灵感。对于西方的东西,要在有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考察,思考可能的关联,而不是照抄照搬。脱离了文化背景,再好的表达也是古怪的。
同时Rick对设计师们有着更高的期望:作为传播的设计( design as communication)是给予人必要的信息,作为促销的设计(design as persuasion )是使人买东西。大量设计师的天赋和精力浪费在了广告的琐碎事物中,从汽水到减肥食品,而更重要的设计使命却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街头指示,书籍期刊,教育援助等等。但是让设计师决定究竟该致力于社团项目、广告还是其他设计,这却是一个政治性的选择。设计并非是纯然中性、不具备价值观的过程。
这个展览是40年来独立平面设计的回顾,那些作品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已经非常大。Rick
最后说,和他所推崇的著名设计师Ken Garland所坚持的一样,他希望平面设计对文化的改变应该起着更积极的作用。
令人期待的是,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已经决定把这个独立设计展带到上海,时间安排在今年6月2-19日,展出场地是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对于目前急需更高的设计水平来全面提升
——专访英国著名设计评论家、作家Rick Poynor
陈垦
对于伦敦来说,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媒体和音乐的产业中心,作为拥有深厚设计传统文化背景的商业中心,成为全球设计工业和艺术的重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在伦敦东区巴比坎(Barbican)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型设计回顾展——“传播:英国六十年代以来的独立平面设计”就成为了本年度全球设计界最令人瞩目的活动之一。
这是第一个全面探索英国平面设计发展状况的重要展览,并计划在全球巡回展出。在英国文化协会的协助安排下,我们在巴比坎艺术中心现场采访了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著名设计评论家和作家Rick Poynor。他是设计行业非常有影响力的评论家,作为专业设计杂志《Eye》的创始人,他曾经为无数媒体撰稿,包括Blueprint, i-D, The Guardian 以及The Financial Times等,并写下了《Design Without Boundaries》、《Typographica 》、《Obey the Giant: Life in the Image World》和《No More Rules》等专业著作,这些书如今在亚马逊网站上都常年销售,给他本人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同时他还在欧美和澳大利亚的诸多著名大学包括哈佛、MIT等都作过设计讲座,还曾是School of Communication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
对于整个设计行业的变化和走势,Rick多年来早已写下了无数文字,但这一次,这个四十年来的回顾展通过600多件代表性的展品来诠释了他的观点和态度——最好的设计作品总是超越商业化的。Rick还宣称:从唱片封套到道路标志,从海报到包装,平面设计和印刷已经深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忘掉绘画吧,如今设计才是21世纪视觉文化的核心。
Rick一直强调最前卫出色的作品通常都是个人的创作,因此此次展览聚焦的都是那些小型独立设计工作室和设计团队,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他们创作了最具创意个性的,最富革新精神的杰出设计作品。“越是大的设计公司,越是向跨国公司客户妥协得更多。这种矛盾随处可见。”他的回答解释了这个展览的选择方式。
展览追溯了英国现代平面设计以自己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半个世纪,它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平面设计的最高水平。顺着时间隧道,观众将清晰理解现代英国设计的起源和成长的方式,并如何在音乐、出版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兴起与壮大。Rick认为:“平面设计也是一种媒介,它能够向社会提出反对意见。在今天这个设计时代,设计师们的自发探索和创作无论从社会学、文化还是商业的意义上都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展览推出了超过100多名视觉设计传播专家,其中很多人早已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John Sewell, Robin Fior, Ken Garland, Robert Brownjohn, Michael English, Martin Sharp, Kate Hepburn, Barney Bubbles等人划时代的经典早期作品将和当今前卫设计团队的作品并列在一起,正在为英国平面设计设定新的发展方向。
Rick挑选出来的新锐设计者包括Peter Saville, Neville Brody, Why not Associates, Designers Republic, Tomato, Fuel, Graphic Thought Facility, Kerr Noble和Abake。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大胆前卫就是因为他们坚持小型工作室的方式,唯有保持独立,才能沿着他们自己的个性之路发展。
展览构成充分体现了策展人对设计的认识和强调设计是传播媒介的良苦用心,因为分类就是定位。
第一个类别是平面设计和出版业。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书籍和杂志出版为那些最有创新精神的平面设计作品提供了契机。从Romek Marber设计的前卫书籍封面到 Terry Jones为i-D杂志的设计,Neville Brody设计的The Face杂志。以及卫报(Guardian)在报纸、增刊和网站的设计。至于专业的设计类杂志更是极为齐全。
第二类是平面设计和艺术。这些作品是平面设计师从艺术中汲取灵感,并和艺术家、建筑师、电影制片人、剧院以及文化机构合作的结晶。George Mayhew, John Sewell和Robert Brownjohn的60年代电影、剧院和展览海报;Richard Hollis为 Whitechapel美术馆设计的宣传海报和传单;CDT为英国国家歌剧院发起的影响深远的海报运动;Why not Associate为皇家学院设计的海报,State为享誉世界的Onedotzero电影节创作的宣传作品和动画作品等等。
第三类是艺术和音乐。英国音乐的丰富多样使设计师在主流客户的约束下仍有极大的创作空间。从60年代的迷幻音乐,到80年代的新浪潮音乐、90年代的电子舞曲音乐。那些著名的专辑封套,海报以及流行影像作品藏起来了设计师的名字,而我们却无比熟悉那些封套:披头士、Blur、Massive Attack还有最新的酷玩乐队。
第四类是网络设计部分。重点在充分发展的平面设计和新兴的网络设计领域之间的关系上。两者在某些方面十分相似,但在另一些方面却截然不同。推出的设计师包括:因为开拓性的Donnie Darko而成名的Hi-Res!, 因一个与电影有关的网站Dream而出名的Requiem,一流的设计团队还包括Friendchip, The Designers Republic和Airside。
第五类是探讨平面设计与政治和社会的联系。对一些设计者来说,社会责任和政治事务是极其重要的。Robin Fior和Ken Garland设计的60年代反核武器主题的经典海报,David King反种族歧视的招贴以及Richard Hollis为ANC设计的招贴。Garland在1964年的题为First Things First的挑衅申明版本也被展示。Jonathan Barnbrook的作品则是更模棱两可的当代抗议形式。Lucienne Roberts为Breakthrough Breast Cancer设计的作品和Johnson Bank为Angel Drug Services设计的海报和传单代表了关注社会这一设计主题的开始。
第六部分是平面设计和视觉识别。这是如今我们熟悉的Logo标志的世界,都是英国生活中深入人心的一些视觉识别符号例子,如Ken Garland为Galt Toys设计的作品,John McConnell为Biba 设计的标识,Why not Associate为Next设计的产品目录,Graphic Thought Facility为Habitat设计的标识,Alan Aboud和时尚设计师Paul Smith长久的合作,还包括电视台Channel 4和BBC2等的标志。
最后是设计师们的自发创作作品。除了客户委托的项目,许多设计者现在关注的是使自己的作品成为“图形著作”的一种形式。比如John Sewell在1960年的电影Everybody’s Nobody, David King的视觉史,Alan Kitching的凸版印刷的Broadsides以及Neville Brody长期进行的Fuse字体设计。
平面设计的真正壮大应该是从60年代开始的。Rick通过展览给我们简述了设计的年代史:各种思潮融合到了一起,新文化和新媒介(比如摇滚乐)加上美国现代商业思想的蔓延,迅速刺激了平面设计的发展。在这次展览中不同的分类部分,你可以轻易地觉察出相同的时代思想特征。经过革命性的20年融合,到了80年代,前卫的视觉艺术终于主流化了,于是产品标识(Logo)这一高度商业化的符号就统治了所有领域。然后我们开始分析现状,更多的开始批评,我们开始警惕过度设计和过度商业化的现象。这次展览其实就表明了我们的态度。设计必须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
“在年轻杂志和前卫音乐片子里尝试的设计风格迅速变成了鞋子、软饮料和银行广告的材料。 那时很多初出校门的年轻设计师们如今看起来极为雷同。沉湎于让广告看起来很酷,却不管它究竟在诉求什么,或者诉求的真实含义,那些设计师们的确相信仅仅形式上的创意就能改变本质和信息传递的内容。
同时,在感觉饥饿的设计媒体上,在设计比赛的评判中,在设计组织的政策方针里面,在设计界名人和代言人的言词里,甚至在设计教育系统的大范围里面,我们现在除了设计的商业化,几乎发现不了别的东西。除了那些设计能使您的生意更具竞争力之类的唠叨,在那么多的领域里面,你竟然很难发现一点强而有力的表达。我们必须不断提问:谁的喜好来决定(设计)和如何执行?谁从现实的构建中和自然状态的重现方式中获益?
设计师或者视觉工作者应该至少具备着以下两种定义:首先,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作为一个公民,作为一个对大堆商业形象的接受终端的头昏眼花的观察者;其次才是作为再现和表达的专业人士。 如果单独来考虑,责任就是抵制说服技术的无限繁殖,因此设计师更具有双重责任。甚至在今天这种过度商品化的文化中,即使有盲点、曲解、压力、诱惑和疯狂,视觉传播者依然应该能够去发现运用设计的新途径。归根到底,这事关民主。急剧扩张的日常商业侵略使得对民主的坚持更为迫切。”
在我看来,这一切似乎离中国的现状还比较遥远,我们好像还需要在所有的行业全力推动设计和审美的概念。一切视觉语言都取决于受众,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多的还是教育。问起Rick对中国设计的看法,他道歉说还没有去过中国,由于知之甚少,所以不能发表看法。但他提起了日本,认为日本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设计分支。日本的设计师们干得不错,同时日本文化和艺术风格也带给了西方很多灵感。
他只是希望中国的设计师们也能扩展自己的视野,透过令人迷惑的现状,来发现真正的创意与灵感。对于西方的东西,要在有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考察,思考可能的关联,而不是照抄照搬。脱离了文化背景,再好的表达也是古怪的。
同时Rick对设计师们有着更高的期望:作为传播的设计( design as communication)是给予人必要的信息,作为促销的设计(design as persuasion )是使人买东西。大量设计师的天赋和精力浪费在了广告的琐碎事物中,从汽水到减肥食品,而更重要的设计使命却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街头指示,书籍期刊,教育援助等等。但是让设计师决定究竟该致力于社团项目、广告还是其他设计,这却是一个政治性的选择。设计并非是纯然中性、不具备价值观的过程。
这个展览是40年来独立平面设计的回顾,那些作品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已经非常大。Rick
最后说,和他所推崇的著名设计师Ken Garland所坚持的一样,他希望平面设计对文化的改变应该起着更积极的作用。
令人期待的是,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已经决定把这个独立设计展带到上海,时间安排在今年6月2-19日,展出场地是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对于目前急需更高的设计水平来全面提升
::卡木昂被被发可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