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高氏博客 [url]http://www.gaobrothers.com/bbs/viewthread.php?tid=304&extra=page%3D1
王大爷之死与童年记忆
王大爷死了。消息来自身边工作的侄子曰文。尽管我似信非信,心头还是感到一种震动和隐痛——同院的前辈越来越少了!隔日早上醒来,想起了夜里一段似是而非断断续续与儿时大院相关的梦境,又想起了王大爷去世的事。起床后没及洗脸就拨通了济南五弟的电话,他证实了这个消息。五弟说,王大爷是上周死的。周日出殡,已经火化了。我问:为什么不通知我们?“你们这么忙,告诉你们你们也回不来。王大爷也算有福了,87岁高龄了,在福利院感觉不舒服,没受什么苦,很快就过去了。第二天善后出殡正赶上是周六、周日,大哥、二哥、三哥和我都去为他送行了……”
王大爷的死勾起了我对那个早已不复存在的童年生活过的乐安街28号大院的许多回忆——那是我人之初开始品尝人生甜酸苦辣的地方。那时,乐安街28号算是一处典型的中国北方传统四合大院。有大门、二门。大门、二门之间是面对大门内过道的影壁墙。影壁墙右侧一角处是供全院人解手出恭的厕所。那时我们叫“茅房”。左侧即是进入大院的二门。二门实际上没有门,只是一道门栏。进入门栏朝东一望便可一览大院全貌。大院宽约十余米,长约三十余米,南北窄东西长,正房坐东朝西。大院的地面是用比现在建房的砖块大一倍的大青砖铺成的。看上去显得潮湿而结实。记得儿时玩耍时可以在靠近墙角的砖面上看到青绿间杂的青苔以及从砖缝中生长出的杂草。有蚂蚁、蟋蟀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出没其间。整个大院容纳了王、高、张、李、郭、付、刘、石等十余户不同姓氏的人家。一棵生长了数百年的粗大的老槐树是有关乐安街28号大院记忆中最令我怀念的童年圣物。那时,每年槐花盛开的季节,满树银花,清香四溢。我们总是忍不住诱惑爬到树上折枝摘采令满口香艳。有时会被王大爷撞个正着,他便站在树下心痛的检起被我们扔到树下的枝叶举头生气地吆喝起来:“叫着的(不明口头语),你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这棵树好好的怎么就惹着你们了”。他的吆喝声往往很快会招来我们各家的父母,然后,我们便会一个个狼狈的从树上溜下来,手里攥着一把不舍得扔掉的槐花被各自的家长揪着耳朵或扯着胳膊拉回各自的家门被教训一顿。而这种结果却导致了我们在心里与王大爷之间的某些情绪对立。他越是不让我们摘,我们就越是趁他不注意的时候爬上树去把凡是够得着的树枝上的槐花都摘个精光。我们的理由是:树是公家的,你凭什么不让摘啊!而也许在王大爷眼里,这棵大槐树应当是属于他家的,因为他原本曾是这个大院的房东嘛。现在想来,王老太爷捍卫老槐树的行为肯定是有他的道理。只是我们当初不能理解罢了。遗憾的是,在后来大约七十年代初的城市改建拆迁运动中,王大爷忠诚保护的老槐树与那个珍藏我童年故事的整个乐安街28号大院一起都随之不复存在了。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大院中的大人孩子们被迫搬迁时面对一片狼藉的28号大院依依不舍的情景。可以想见的是,王老太爷在那棵老槐树被伐倒的日子里不知发出过多少感叹唏嘘之声呢。
王大爷有一辆破旧的青岛产国防牌自行车。他每天骑着它上下班。记忆最深的是那自行车的脚踏板,它们是用两块长方枣木制成的。显然,那不是自行车的原装,是王大爷自行改造的玩意。只要用脚轻轻一蹬,它就会像放风筝的线拐子一样飞转起来,比原装脚塔板转得还快。记得每遇星期天,王大爷总是天还没有亮就骑上它去洛口赶集。中午的时候就会看到他的大国防上又是鸡食又是花种的满载而归。尽管这架笨重的大国防自行车看上去锈迹斑斑的,但王大爷却像对待一匹服侍自己多年的老马一样对它关怀倍至。总是不厌其烦的一会儿修修轮子,一会儿修修链子,一会儿再补补车胎。而车胎上的补丁早已一层叠一层的连成一片了,王大爷就是不舍得换条新的。似乎他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每天补胎的乐趣才不更换新胎的。
王大爷给我留下的记忆当然不仅仅只有与老槐树、自行车相关的事。更深刻的印象是,王大爷在我的童年时代是一位说书人的角色。记得那时每到夏天的时候,全院的人都会搬个板凳或马扎坐在院中大树底下乘凉。这正是王大爷兴高采烈说书的好时机。他总是一手端着一杯热红茶坐在他自制的棕线马扎上,一手抓着一把长长的羽毛扇,边呼哧呼哧的对着自己的胖胖的身体扇风,边用老济南说书的腔调活龙活现的给同院老小开讲他最拿手的《响马传》:话说隋唐英雄,这个大爷魏征、二爷秦琼、三爷徐茂功、四爷程咬金、五爷单通,哥五个快马赶来 ……那个济南府一时间天翻地覆……不仅我们孩子们听得傻眼,似乎全院老少都被王老太爷神侃地忘记了盛夏的热浪袭背虫蚊叮脸。记得有一次王大爷正讲的带劲,坐在他身边的我忽然看见一只蚊子意外飞落进他的茶杯里,挣扎了几下就死了,便提醒道:王大爷,你的杯子里有个蚊子。我随说随指给他看,而王大爷竟只顾说书,应付似的朝茶杯里瞟了一眼,说了声“没事”就连同蚊子一起把杯子里的茶一口倒进了自己的口中。这件当时没人察觉现在也没人知道的小事许多年后竟成了回忆童年时代我眼中的王大爷时的一个无法抹去的特殊记忆。那时,听王大爷神侃隋唐演义几乎成了每年大院盛夏夜晚消夏时颇受欢迎的长设项目。然而后来,也许是因为王大娘告戒的缘故吧,当文革恶浪刚刚袭来的时候,王大爷再也没敢继续眉飞色舞云蒸雾照的隋唐演义了。文革之后,除了毛某不仅触及人们灵魂,也伤及人民身体和生命的革命真理教外,一切能叫得上名字来的书、文、理、论,乃至琴、棋、书、画的传统文化和泊来文化都被打上了封、资、修反动黑货的印记,谁还敢当众招惹是非呢?。然而,王大娘担心的事还是没有躲过。有一天,王家突然被王大爷工作的济南拔丝厂派性组织派来的一伙带红袖章的人给抄了家。他们如入无人之境,翻箱倒柜的,似乎王大爷家里藏匿着无尽的珠宝一样。一个好端端的家一时间被强盗般的闯入者弄得天翻地覆。正堂的八仙桌被掀倒在地,横搁其上的大漆长条搁几也被掀翻,其后夹层木制墙隔板终于也被气势凶凶的抄家人拆了个七零八落。然而,除了几只老鼠受到惊吓从里面惊慌逃窜出来外,他们从里面搜出来的也就几捆落满灰尘的老粗布和一台织出它们来的破旧的老织布机。这可能就是他们当时抓住的王大爷最重要的“罪证”了。那年头,只要你家祖上不是穷得叮当做响,你就肯定有希望成为他们眼中带有原罪的人。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并不知道王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更不明白文革到底是怎么回事。只记得文革伊始,平静安乐的乐安街再也不平静乐安了。抄家揪斗的恐怖气氛越来越浓。隔三差五的看到某家邻居突然遭殃。我们家的灾难也是那时发生的。自从王大爷家被抄之后,王大爷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起来了。
王大爷除了给院子里邻居们充当义务说书人以外最擅长的是编制床篦子。一种用棕绳在木制床框上手工编制出的床塌。编制者必须先把棕绳泡进水中,利用干湿伸缩的原理,以便绳子在床框上绷得更紧。那时,在我们孩子眼里,常常惊讶于左邻右舍长辈们各自擅长的精技绝活。而王大爷则是这方面的高手。王大爷每每穿床技艺表演,总是能获得院里不少的人围观和赞叹。我也是其中不起眼的小粉丝之一。只见两条长凳把粗壮的床框垫起来,棕绳从水中捞出在操作者的手中拧几把,然后顺好,再把绳头穿过床框黄豆大的孔眼,拉紧。编织程序是由一个夹角开始,然后向对面夹角合拢。当第一根棕绳穿过孔眼后,拉紧的绳子就会被一个随后插入的木楔子顶紧。王大爷总是用小榔头轻轻地敲一下,以免敲得太紧拔不出来。连续动作大约要五、六次。对角需要一个助手帮助,完全模仿师傅的动作。穿入绳子的两角各五、六个相同的木楔子便在床框夹角的两排孔眼中形成一个对等的木楔阵。当绳子再向床框中心孔眼中前进的时候,木楔子便被拔出,再插入前面的孔中。依次循环推进。直到一个完整的棕绳床塌在围观者的眼皮底下完成。竖成花纹,横成网格,煞是好看。看得次数多了的人有时也能从中看出一些门道来。然后就会回家模仿着弄。但模仿者总是显得有些西施效颦。不是编得不紧,就是编得太松。总是会在编织进程中不得不去求教于王大爷。有时,如果谁家需要,也王大爷也会代为编制。那时的人大都没有什么商业意识,尽管那是在腥风血雨的文革时代之前,但“资本主义”的尾巴早已在1949年后就被共产制度逐渐革除了。想必那时小业主出身做过织布生意的王大爷即使心里想通过劳动挣点钱也是不敢妄自打破常规而遭人构陷的。当然,那时人的意识的确相对也比现在的人淳朴厚道的多,左邻右舍的,心甘情愿的帮忙也属自然之事。当年我大哥就以擅长修理装配半导体收音机闻名街里街外,整天帮人家修,也没见收过任何人的钱。
那时,我们家住乐安街28号大院的南屋,王大爷一家住东屋。听大人们说,原来大院是王家的私产,但在1949年之后就已被共产了。剩下的只有东屋以及屋后的小院。东屋坐落在高台之上。青砖墙体。青瓦房顶。大出堂砂岩。通顶黑漆柱廊。雕花贴纸门窗。登入东屋需要踏过七、八级台阶才能入内。尽管当时王老太爷家的东屋已经有些破败,但比之南北两排低于东屋数米的侧房显得仍然要气派的多。王家的后院是我们小时侯非常惦记的一个地方,它位于大院的最东端,从大院里各个方向看的时候,它都仿佛根本不存在。然而正是因其藏而不露,它才在我们的心里尤显神秘,并且充满诱惑力。那时,王爷爷(王大爷的老爹)还在,王老太爷和王大爷都喜欢养花。在他们家的后院里,差不多我能叫上名字的花应该是应有尽有。有一次忘了是出于什么原因,王大爷开放过一次他的后花园,并且很例外的给我们讲解过花园中那些美丽的花的名字与其各自的特色。“这是牡丹,这是月季,这是秋葵……”似乎当时得意的王大爷还瞥起了带有河北(他的老家)味的京腔普通话。这也是唯一的一次。有的花名也许就是从这一次经历中知道的。记得当时正直盛夏,而天空碧蓝,花园里因满地花草而充满阴凉的快意。许多色彩斑斓的蝴蝶在百花争艳然的阳光下一会儿隐入花影下,一会儿落在花蕊上,令我等孩子们背在身后的手心直发痒,欲捉不能。在那个贫困而残酷的时代,这些美妙的瞬间作为一种滋养内心向美向善的慰籍,通过记忆顽强地留在了我的心底。然而,对于我们来说,王大爷家后花园的诱惑其实不仅仅是这些花与碟,再名贵的花在当时我们这些孩子看来也就仅仅是美其色闻其香而已,真正令我们惦记,诱惑我们的实际上是这里生长着的一棵碗口粗高过墙头数米的一棵桑树。因为那时我们都喜欢养蚕,没有桑叶蚕是无法生活的。而王大爷家的桑树就是那些蚕宝宝们取之不尽的食粮。为了得到桑叶,当时我们没少费过心思。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冒险从后院紧锁的门栏之上攀越而入偷采。这种方式冒险刺激,但充满风险。也许现在敢于冒险的勇气就是当年在如此这般的练习中培养出来的。记得当时每每越过院门栏之后,还是紧张的心惊肉跳。最担心的就是刚进去就被离门栏两步距离的王家窗内的人看到。假如是王大娘还好,最多也就是被说两句,如果被爱树如命的王大爷捉住,后果那可真是不勘设想。感谢上帝,没记得一回被王大爷生擒过。一回生两回熟,没几次我们也就都练得像猫一样敏捷机灵了。尤其幸运的是王家的大公子王斌那时是我们要好的玩伴和同学,有时我们也不必非得去冒险,他就会隔三差五地摘一把桑叶趁来我们家玩的时候偷偷送给我们。有时他和我们也玩里应外合的游戏,他从里面把桑叶采好,我们按约定时间在门口接应。当然,如遇我们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或他因某种原因暂时不愿与我们合作的时候,我们也就只好趁他们一家睡觉或不在的时候冒险从门栏上爬过来自己摘采了。然而,真正要进入王家后花园并不是容事。因为要进入这里需要先拐入大院东屋右侧的一条仅一米有余狭长的小胡同,胡同的深度与东屋相当,大约仅20余米。这个深度在我们小时侯的感觉中比实际上的距离要深得多。最令人感到害怕的是胡同右侧一个堆放凌乱杂物破败不堪的侧房,我们叫它“南棚子”。南棚子的门设在胡同口的西侧,也就是一进胡同拐角处的右首。而实际上南棚子门一直是敞开着的,这使得人从感觉中觉得它像没有门一样。从门口看进去,里面横七竖八的堆积着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木头、草垛、破旧门窗,还有大大小小的连接着各种杂物的蜘蛛网等等。与胡同平行的南棚子的墙实际上只有半截,墙之上是一排方格木绫子窗格连接着房顶屋檐下的木横梁。房顶依然是一层叠一层的青色小瓦片。瓦片之上生长着很长很长的杂草与不知名的野花。看上去像极一处《聊斋》中狐妖藏匿之地。别说让一个人走进棚内去,就是从门口走过都会感觉突然可能会被里面的妖魔鬼怪伸出手来从后面掐住脖子。但桑叶对我们的诱惑太大了,有时竟然也完全不顾害怕了。尽管每次采桑叶都是与其他兄弟联合行动。有时也会被一只从南棚子里面突然窜出的猫、老鼠或黄鼠狼吓得浑身激灵一下起一层鸡皮疙瘩,头发与汗毛都会惊恐的全部竖立起来。
在我的记忆中,王大爷年轻时身体魁梧,膀大腰圆,红光满面。许多年来他似乎永远顶着一个光溜溜的秃头,看上去铮光闪亮的,像是可以从黑暗中发出光来一样。因此当年每当他不让我们摘槐花或我们摘不到桑叶时,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就会背地里不礼貌的称他为“王秃子”。又因为王大爷有时会把自己家养的鸡啊花啊的悄悄拿到集市上卖掉,我们也因此会私下很不礼貌的用我二哥为他起的“王老板”的秘密绰号指称他。然而,时过境迁,在今天这个时代,秃头早已成了影视明星、艺术大碗们显示其成功的某种时尚化标志,而“老板”一称也早已变成无钱阶层对有钱阶层的特殊的恭称了。这样可见我们这些弱冠小童真是有眼不识泰山,王大爷当年多么超前先锋啊!如果请鲁迅先生来总结一下的话,他可能会有如此句式:世界上哪有什么先锋与前卫,不过是转过来看是前卫,转回头去看变成后卫,时尚轮流转而已。看来太阳底下真得早已没有什么新鲜事了。当然,这是戏说。而实际上曾经做过小老板尔后变成工人的王大爷一如许许多多安分首己,勤勤恳恳工作吃饭的中国老百姓一样,其生活本色既是如此:像光头那样简单、朴实。通过劳动与智能获取酬劳天经地义,自然而然。
这些年来,我和六弟在外漂泊,回济南的时间日渐稀少。因而与王大爷及原大院依然健在的老人们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记得半年多以前回济南,最后一次见到王大爷也还是在乐安街原28号的位置。那天,我去看住在原大院处乐安街28号楼的五弟。拐进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略显拥挤的乐安街小集市,刚走到门口,便看见王大爷正迎面正襟危坐。看上去他须发苍白,面容茫然呆滞,双手木然在两腿间交合握在一起,几乎看不出他有任何动作。像一尊混迹人群的超级写实雕像一样。他的面前摆放着一个大小一平米见方的摊位,摊位面板上均匀放置着五、六双黑色的老人布面便鞋、几把绳子,另外还有几包成包的火柴。人们来回从他的眼前晃来晃去,擦着他的身体在他的周围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竟像是没有一个人注意到身下还有一位老人静坐在那里一样。王大爷已然便成了我记忆深处王老太爷的模样了!“你好,王大爷!”我说。他像是没有认出我是谁来,又像是没有听清我说什么。“王大爷,你好吗?”我提高嗓门喊道。他仍然只是困惑木然地望了我几眼仍然没有明显回应。看来他已经老得认不出我是谁了。“你好吗,王大爷……我是高家老四!”我再次提高嗓门再次呼道。“哦……啊……!”他在嗓子眼里嘀咕了几声算是应和了我的问好。“你王大爷老糊涂了,耳朵也聋,听不见,别理他了……你回来了,老四”。随声,我看到王大娘从楼道里出来来到我的眼前。“刚回。王大娘好啊!”。我回答并且站住与王大娘说话。“王大娘身体、精神都这么好啊!”。“好什么啊,也不行了。”我的确惊讶王大娘的健康与长寿。虽然王大娘也八十七、八岁了,年龄只比王大爷小不了两岁,但和王大爷比起来,无论身体和精神都好得多了。站在大门口的人群中,我和王大娘说了一会儿话后便进了五弟的家门。没想到的是那一刻成了我看见王大爷的最后一个画面了。听说王大爷最后两年是在敬老院生活的。有时他的儿女们会经常把他接回来住些日子,然后再送他回去。五弟从电话里告诉我,在王大爷的心里,敬老院已经成了他另外一个家了。王大爷是去世前两天才刚回敬老院的,回去第二天就感觉有些不舒服,让人打电话把小女儿叫去对她说自己快不行了。接着,他很快就走了。
因为王大爷的死,童年生活过的乐安街28号大院以及大院中曾经的故事又一次在我的记忆中复活了——乐安街,南北向。地处济南市中心偏北位置。28号大院坐东朝西,居于街道中段位置。其左,丁字路口处,东西连接筐市街与迎贤街;其右,乐安街与北小门街连接一线。童年记忆中的乐安街安静而平和。时见马车缓缓而过。马儿“叮叮当当”的铃声总是牵引着我们的目光随马车的身影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而今非昔比,整个乐安街早已变为一个熙熙攘攘的街区小集市,热闹而混乱。每次回济南走进这条面目全非的街道后,总是会想起当年乐安街的人与物。回忆起那些隐入记忆深处的故事。记忆中的乐安街28号的大门厚重而粗砺,大门表面的肌理斑斑驳驳。两只如惊异大眼的铜制门环如高高悬挂在大门的中上端。大门左右两旁各有一块方正的门石,门石的表面被人用屁股打磨的油光光的。当年,我们每天就是坐在它们上面等待父亲下班回家的。大门内面左右两侧各有一道用坚硬的木方做成的门插关。由于常年的磨损,木方插关中间的两面在时间中磨损出了深深的月牙形缺口。小时侯,我们常常会把整个大门打开,利用大门与墙角构成的三角形漏孔做为球栏玩三步上栏的箭步飞跃……
王大爷名金峰。他在中国属于最平常最普通的一个老实人。他勤勤恳恳,谨谨慎慎地活了一辈子。没有人会知道他的内心有过什么样的理想和抱负,也没有人试图了解过他的一生经历过什么样的精彩与不幸。然而,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一如他曾经捍卫过的乐安街大院中那棵老槐树一样,在世界的一角——乐安街28号存在过。像所有的物种生命一样,降临,生活,尔后死亡。从虚无中来,回到虚无中去。留下的惟有与之相关的记忆。从来没有人能够真正说出一套可以让所有人都信服的关于生与死的哲学。但人们都愿意相信各种宗教自始至终在终极向善的原则下告诉人们的有关生命轮回与永恒的奥秘。
王大爷死了,因为忙,我和六弟高强都没有能赶回济南去为他送行。但他的死触动了我,使我想起了童年许多因他而有过的故事。写下这些,追忆那些流逝的与之相关的时光。并以此告慰一个刚刚进入天国的亡灵。阿门!
王大爷之死与童年记忆
王大爷死了。消息来自身边工作的侄子曰文。尽管我似信非信,心头还是感到一种震动和隐痛——同院的前辈越来越少了!隔日早上醒来,想起了夜里一段似是而非断断续续与儿时大院相关的梦境,又想起了王大爷去世的事。起床后没及洗脸就拨通了济南五弟的电话,他证实了这个消息。五弟说,王大爷是上周死的。周日出殡,已经火化了。我问:为什么不通知我们?“你们这么忙,告诉你们你们也回不来。王大爷也算有福了,87岁高龄了,在福利院感觉不舒服,没受什么苦,很快就过去了。第二天善后出殡正赶上是周六、周日,大哥、二哥、三哥和我都去为他送行了……”
王大爷的死勾起了我对那个早已不复存在的童年生活过的乐安街28号大院的许多回忆——那是我人之初开始品尝人生甜酸苦辣的地方。那时,乐安街28号算是一处典型的中国北方传统四合大院。有大门、二门。大门、二门之间是面对大门内过道的影壁墙。影壁墙右侧一角处是供全院人解手出恭的厕所。那时我们叫“茅房”。左侧即是进入大院的二门。二门实际上没有门,只是一道门栏。进入门栏朝东一望便可一览大院全貌。大院宽约十余米,长约三十余米,南北窄东西长,正房坐东朝西。大院的地面是用比现在建房的砖块大一倍的大青砖铺成的。看上去显得潮湿而结实。记得儿时玩耍时可以在靠近墙角的砖面上看到青绿间杂的青苔以及从砖缝中生长出的杂草。有蚂蚁、蟋蟀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出没其间。整个大院容纳了王、高、张、李、郭、付、刘、石等十余户不同姓氏的人家。一棵生长了数百年的粗大的老槐树是有关乐安街28号大院记忆中最令我怀念的童年圣物。那时,每年槐花盛开的季节,满树银花,清香四溢。我们总是忍不住诱惑爬到树上折枝摘采令满口香艳。有时会被王大爷撞个正着,他便站在树下心痛的检起被我们扔到树下的枝叶举头生气地吆喝起来:“叫着的(不明口头语),你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这棵树好好的怎么就惹着你们了”。他的吆喝声往往很快会招来我们各家的父母,然后,我们便会一个个狼狈的从树上溜下来,手里攥着一把不舍得扔掉的槐花被各自的家长揪着耳朵或扯着胳膊拉回各自的家门被教训一顿。而这种结果却导致了我们在心里与王大爷之间的某些情绪对立。他越是不让我们摘,我们就越是趁他不注意的时候爬上树去把凡是够得着的树枝上的槐花都摘个精光。我们的理由是:树是公家的,你凭什么不让摘啊!而也许在王大爷眼里,这棵大槐树应当是属于他家的,因为他原本曾是这个大院的房东嘛。现在想来,王老太爷捍卫老槐树的行为肯定是有他的道理。只是我们当初不能理解罢了。遗憾的是,在后来大约七十年代初的城市改建拆迁运动中,王大爷忠诚保护的老槐树与那个珍藏我童年故事的整个乐安街28号大院一起都随之不复存在了。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大院中的大人孩子们被迫搬迁时面对一片狼藉的28号大院依依不舍的情景。可以想见的是,王老太爷在那棵老槐树被伐倒的日子里不知发出过多少感叹唏嘘之声呢。
王大爷有一辆破旧的青岛产国防牌自行车。他每天骑着它上下班。记忆最深的是那自行车的脚踏板,它们是用两块长方枣木制成的。显然,那不是自行车的原装,是王大爷自行改造的玩意。只要用脚轻轻一蹬,它就会像放风筝的线拐子一样飞转起来,比原装脚塔板转得还快。记得每遇星期天,王大爷总是天还没有亮就骑上它去洛口赶集。中午的时候就会看到他的大国防上又是鸡食又是花种的满载而归。尽管这架笨重的大国防自行车看上去锈迹斑斑的,但王大爷却像对待一匹服侍自己多年的老马一样对它关怀倍至。总是不厌其烦的一会儿修修轮子,一会儿修修链子,一会儿再补补车胎。而车胎上的补丁早已一层叠一层的连成一片了,王大爷就是不舍得换条新的。似乎他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每天补胎的乐趣才不更换新胎的。
王大爷给我留下的记忆当然不仅仅只有与老槐树、自行车相关的事。更深刻的印象是,王大爷在我的童年时代是一位说书人的角色。记得那时每到夏天的时候,全院的人都会搬个板凳或马扎坐在院中大树底下乘凉。这正是王大爷兴高采烈说书的好时机。他总是一手端着一杯热红茶坐在他自制的棕线马扎上,一手抓着一把长长的羽毛扇,边呼哧呼哧的对着自己的胖胖的身体扇风,边用老济南说书的腔调活龙活现的给同院老小开讲他最拿手的《响马传》:话说隋唐英雄,这个大爷魏征、二爷秦琼、三爷徐茂功、四爷程咬金、五爷单通,哥五个快马赶来 ……那个济南府一时间天翻地覆……不仅我们孩子们听得傻眼,似乎全院老少都被王老太爷神侃地忘记了盛夏的热浪袭背虫蚊叮脸。记得有一次王大爷正讲的带劲,坐在他身边的我忽然看见一只蚊子意外飞落进他的茶杯里,挣扎了几下就死了,便提醒道:王大爷,你的杯子里有个蚊子。我随说随指给他看,而王大爷竟只顾说书,应付似的朝茶杯里瞟了一眼,说了声“没事”就连同蚊子一起把杯子里的茶一口倒进了自己的口中。这件当时没人察觉现在也没人知道的小事许多年后竟成了回忆童年时代我眼中的王大爷时的一个无法抹去的特殊记忆。那时,听王大爷神侃隋唐演义几乎成了每年大院盛夏夜晚消夏时颇受欢迎的长设项目。然而后来,也许是因为王大娘告戒的缘故吧,当文革恶浪刚刚袭来的时候,王大爷再也没敢继续眉飞色舞云蒸雾照的隋唐演义了。文革之后,除了毛某不仅触及人们灵魂,也伤及人民身体和生命的革命真理教外,一切能叫得上名字来的书、文、理、论,乃至琴、棋、书、画的传统文化和泊来文化都被打上了封、资、修反动黑货的印记,谁还敢当众招惹是非呢?。然而,王大娘担心的事还是没有躲过。有一天,王家突然被王大爷工作的济南拔丝厂派性组织派来的一伙带红袖章的人给抄了家。他们如入无人之境,翻箱倒柜的,似乎王大爷家里藏匿着无尽的珠宝一样。一个好端端的家一时间被强盗般的闯入者弄得天翻地覆。正堂的八仙桌被掀倒在地,横搁其上的大漆长条搁几也被掀翻,其后夹层木制墙隔板终于也被气势凶凶的抄家人拆了个七零八落。然而,除了几只老鼠受到惊吓从里面惊慌逃窜出来外,他们从里面搜出来的也就几捆落满灰尘的老粗布和一台织出它们来的破旧的老织布机。这可能就是他们当时抓住的王大爷最重要的“罪证”了。那年头,只要你家祖上不是穷得叮当做响,你就肯定有希望成为他们眼中带有原罪的人。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并不知道王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更不明白文革到底是怎么回事。只记得文革伊始,平静安乐的乐安街再也不平静乐安了。抄家揪斗的恐怖气氛越来越浓。隔三差五的看到某家邻居突然遭殃。我们家的灾难也是那时发生的。自从王大爷家被抄之后,王大爷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起来了。
王大爷除了给院子里邻居们充当义务说书人以外最擅长的是编制床篦子。一种用棕绳在木制床框上手工编制出的床塌。编制者必须先把棕绳泡进水中,利用干湿伸缩的原理,以便绳子在床框上绷得更紧。那时,在我们孩子眼里,常常惊讶于左邻右舍长辈们各自擅长的精技绝活。而王大爷则是这方面的高手。王大爷每每穿床技艺表演,总是能获得院里不少的人围观和赞叹。我也是其中不起眼的小粉丝之一。只见两条长凳把粗壮的床框垫起来,棕绳从水中捞出在操作者的手中拧几把,然后顺好,再把绳头穿过床框黄豆大的孔眼,拉紧。编织程序是由一个夹角开始,然后向对面夹角合拢。当第一根棕绳穿过孔眼后,拉紧的绳子就会被一个随后插入的木楔子顶紧。王大爷总是用小榔头轻轻地敲一下,以免敲得太紧拔不出来。连续动作大约要五、六次。对角需要一个助手帮助,完全模仿师傅的动作。穿入绳子的两角各五、六个相同的木楔子便在床框夹角的两排孔眼中形成一个对等的木楔阵。当绳子再向床框中心孔眼中前进的时候,木楔子便被拔出,再插入前面的孔中。依次循环推进。直到一个完整的棕绳床塌在围观者的眼皮底下完成。竖成花纹,横成网格,煞是好看。看得次数多了的人有时也能从中看出一些门道来。然后就会回家模仿着弄。但模仿者总是显得有些西施效颦。不是编得不紧,就是编得太松。总是会在编织进程中不得不去求教于王大爷。有时,如果谁家需要,也王大爷也会代为编制。那时的人大都没有什么商业意识,尽管那是在腥风血雨的文革时代之前,但“资本主义”的尾巴早已在1949年后就被共产制度逐渐革除了。想必那时小业主出身做过织布生意的王大爷即使心里想通过劳动挣点钱也是不敢妄自打破常规而遭人构陷的。当然,那时人的意识的确相对也比现在的人淳朴厚道的多,左邻右舍的,心甘情愿的帮忙也属自然之事。当年我大哥就以擅长修理装配半导体收音机闻名街里街外,整天帮人家修,也没见收过任何人的钱。
那时,我们家住乐安街28号大院的南屋,王大爷一家住东屋。听大人们说,原来大院是王家的私产,但在1949年之后就已被共产了。剩下的只有东屋以及屋后的小院。东屋坐落在高台之上。青砖墙体。青瓦房顶。大出堂砂岩。通顶黑漆柱廊。雕花贴纸门窗。登入东屋需要踏过七、八级台阶才能入内。尽管当时王老太爷家的东屋已经有些破败,但比之南北两排低于东屋数米的侧房显得仍然要气派的多。王家的后院是我们小时侯非常惦记的一个地方,它位于大院的最东端,从大院里各个方向看的时候,它都仿佛根本不存在。然而正是因其藏而不露,它才在我们的心里尤显神秘,并且充满诱惑力。那时,王爷爷(王大爷的老爹)还在,王老太爷和王大爷都喜欢养花。在他们家的后院里,差不多我能叫上名字的花应该是应有尽有。有一次忘了是出于什么原因,王大爷开放过一次他的后花园,并且很例外的给我们讲解过花园中那些美丽的花的名字与其各自的特色。“这是牡丹,这是月季,这是秋葵……”似乎当时得意的王大爷还瞥起了带有河北(他的老家)味的京腔普通话。这也是唯一的一次。有的花名也许就是从这一次经历中知道的。记得当时正直盛夏,而天空碧蓝,花园里因满地花草而充满阴凉的快意。许多色彩斑斓的蝴蝶在百花争艳然的阳光下一会儿隐入花影下,一会儿落在花蕊上,令我等孩子们背在身后的手心直发痒,欲捉不能。在那个贫困而残酷的时代,这些美妙的瞬间作为一种滋养内心向美向善的慰籍,通过记忆顽强地留在了我的心底。然而,对于我们来说,王大爷家后花园的诱惑其实不仅仅是这些花与碟,再名贵的花在当时我们这些孩子看来也就仅仅是美其色闻其香而已,真正令我们惦记,诱惑我们的实际上是这里生长着的一棵碗口粗高过墙头数米的一棵桑树。因为那时我们都喜欢养蚕,没有桑叶蚕是无法生活的。而王大爷家的桑树就是那些蚕宝宝们取之不尽的食粮。为了得到桑叶,当时我们没少费过心思。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冒险从后院紧锁的门栏之上攀越而入偷采。这种方式冒险刺激,但充满风险。也许现在敢于冒险的勇气就是当年在如此这般的练习中培养出来的。记得当时每每越过院门栏之后,还是紧张的心惊肉跳。最担心的就是刚进去就被离门栏两步距离的王家窗内的人看到。假如是王大娘还好,最多也就是被说两句,如果被爱树如命的王大爷捉住,后果那可真是不勘设想。感谢上帝,没记得一回被王大爷生擒过。一回生两回熟,没几次我们也就都练得像猫一样敏捷机灵了。尤其幸运的是王家的大公子王斌那时是我们要好的玩伴和同学,有时我们也不必非得去冒险,他就会隔三差五地摘一把桑叶趁来我们家玩的时候偷偷送给我们。有时他和我们也玩里应外合的游戏,他从里面把桑叶采好,我们按约定时间在门口接应。当然,如遇我们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或他因某种原因暂时不愿与我们合作的时候,我们也就只好趁他们一家睡觉或不在的时候冒险从门栏上爬过来自己摘采了。然而,真正要进入王家后花园并不是容事。因为要进入这里需要先拐入大院东屋右侧的一条仅一米有余狭长的小胡同,胡同的深度与东屋相当,大约仅20余米。这个深度在我们小时侯的感觉中比实际上的距离要深得多。最令人感到害怕的是胡同右侧一个堆放凌乱杂物破败不堪的侧房,我们叫它“南棚子”。南棚子的门设在胡同口的西侧,也就是一进胡同拐角处的右首。而实际上南棚子门一直是敞开着的,这使得人从感觉中觉得它像没有门一样。从门口看进去,里面横七竖八的堆积着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木头、草垛、破旧门窗,还有大大小小的连接着各种杂物的蜘蛛网等等。与胡同平行的南棚子的墙实际上只有半截,墙之上是一排方格木绫子窗格连接着房顶屋檐下的木横梁。房顶依然是一层叠一层的青色小瓦片。瓦片之上生长着很长很长的杂草与不知名的野花。看上去像极一处《聊斋》中狐妖藏匿之地。别说让一个人走进棚内去,就是从门口走过都会感觉突然可能会被里面的妖魔鬼怪伸出手来从后面掐住脖子。但桑叶对我们的诱惑太大了,有时竟然也完全不顾害怕了。尽管每次采桑叶都是与其他兄弟联合行动。有时也会被一只从南棚子里面突然窜出的猫、老鼠或黄鼠狼吓得浑身激灵一下起一层鸡皮疙瘩,头发与汗毛都会惊恐的全部竖立起来。
在我的记忆中,王大爷年轻时身体魁梧,膀大腰圆,红光满面。许多年来他似乎永远顶着一个光溜溜的秃头,看上去铮光闪亮的,像是可以从黑暗中发出光来一样。因此当年每当他不让我们摘槐花或我们摘不到桑叶时,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就会背地里不礼貌的称他为“王秃子”。又因为王大爷有时会把自己家养的鸡啊花啊的悄悄拿到集市上卖掉,我们也因此会私下很不礼貌的用我二哥为他起的“王老板”的秘密绰号指称他。然而,时过境迁,在今天这个时代,秃头早已成了影视明星、艺术大碗们显示其成功的某种时尚化标志,而“老板”一称也早已变成无钱阶层对有钱阶层的特殊的恭称了。这样可见我们这些弱冠小童真是有眼不识泰山,王大爷当年多么超前先锋啊!如果请鲁迅先生来总结一下的话,他可能会有如此句式:世界上哪有什么先锋与前卫,不过是转过来看是前卫,转回头去看变成后卫,时尚轮流转而已。看来太阳底下真得早已没有什么新鲜事了。当然,这是戏说。而实际上曾经做过小老板尔后变成工人的王大爷一如许许多多安分首己,勤勤恳恳工作吃饭的中国老百姓一样,其生活本色既是如此:像光头那样简单、朴实。通过劳动与智能获取酬劳天经地义,自然而然。
这些年来,我和六弟在外漂泊,回济南的时间日渐稀少。因而与王大爷及原大院依然健在的老人们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记得半年多以前回济南,最后一次见到王大爷也还是在乐安街原28号的位置。那天,我去看住在原大院处乐安街28号楼的五弟。拐进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略显拥挤的乐安街小集市,刚走到门口,便看见王大爷正迎面正襟危坐。看上去他须发苍白,面容茫然呆滞,双手木然在两腿间交合握在一起,几乎看不出他有任何动作。像一尊混迹人群的超级写实雕像一样。他的面前摆放着一个大小一平米见方的摊位,摊位面板上均匀放置着五、六双黑色的老人布面便鞋、几把绳子,另外还有几包成包的火柴。人们来回从他的眼前晃来晃去,擦着他的身体在他的周围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竟像是没有一个人注意到身下还有一位老人静坐在那里一样。王大爷已然便成了我记忆深处王老太爷的模样了!“你好,王大爷!”我说。他像是没有认出我是谁来,又像是没有听清我说什么。“王大爷,你好吗?”我提高嗓门喊道。他仍然只是困惑木然地望了我几眼仍然没有明显回应。看来他已经老得认不出我是谁了。“你好吗,王大爷……我是高家老四!”我再次提高嗓门再次呼道。“哦……啊……!”他在嗓子眼里嘀咕了几声算是应和了我的问好。“你王大爷老糊涂了,耳朵也聋,听不见,别理他了……你回来了,老四”。随声,我看到王大娘从楼道里出来来到我的眼前。“刚回。王大娘好啊!”。我回答并且站住与王大娘说话。“王大娘身体、精神都这么好啊!”。“好什么啊,也不行了。”我的确惊讶王大娘的健康与长寿。虽然王大娘也八十七、八岁了,年龄只比王大爷小不了两岁,但和王大爷比起来,无论身体和精神都好得多了。站在大门口的人群中,我和王大娘说了一会儿话后便进了五弟的家门。没想到的是那一刻成了我看见王大爷的最后一个画面了。听说王大爷最后两年是在敬老院生活的。有时他的儿女们会经常把他接回来住些日子,然后再送他回去。五弟从电话里告诉我,在王大爷的心里,敬老院已经成了他另外一个家了。王大爷是去世前两天才刚回敬老院的,回去第二天就感觉有些不舒服,让人打电话把小女儿叫去对她说自己快不行了。接着,他很快就走了。
因为王大爷的死,童年生活过的乐安街28号大院以及大院中曾经的故事又一次在我的记忆中复活了——乐安街,南北向。地处济南市中心偏北位置。28号大院坐东朝西,居于街道中段位置。其左,丁字路口处,东西连接筐市街与迎贤街;其右,乐安街与北小门街连接一线。童年记忆中的乐安街安静而平和。时见马车缓缓而过。马儿“叮叮当当”的铃声总是牵引着我们的目光随马车的身影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而今非昔比,整个乐安街早已变为一个熙熙攘攘的街区小集市,热闹而混乱。每次回济南走进这条面目全非的街道后,总是会想起当年乐安街的人与物。回忆起那些隐入记忆深处的故事。记忆中的乐安街28号的大门厚重而粗砺,大门表面的肌理斑斑驳驳。两只如惊异大眼的铜制门环如高高悬挂在大门的中上端。大门左右两旁各有一块方正的门石,门石的表面被人用屁股打磨的油光光的。当年,我们每天就是坐在它们上面等待父亲下班回家的。大门内面左右两侧各有一道用坚硬的木方做成的门插关。由于常年的磨损,木方插关中间的两面在时间中磨损出了深深的月牙形缺口。小时侯,我们常常会把整个大门打开,利用大门与墙角构成的三角形漏孔做为球栏玩三步上栏的箭步飞跃……
王大爷名金峰。他在中国属于最平常最普通的一个老实人。他勤勤恳恳,谨谨慎慎地活了一辈子。没有人会知道他的内心有过什么样的理想和抱负,也没有人试图了解过他的一生经历过什么样的精彩与不幸。然而,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一如他曾经捍卫过的乐安街大院中那棵老槐树一样,在世界的一角——乐安街28号存在过。像所有的物种生命一样,降临,生活,尔后死亡。从虚无中来,回到虚无中去。留下的惟有与之相关的记忆。从来没有人能够真正说出一套可以让所有人都信服的关于生与死的哲学。但人们都愿意相信各种宗教自始至终在终极向善的原则下告诉人们的有关生命轮回与永恒的奥秘。
王大爷死了,因为忙,我和六弟高强都没有能赶回济南去为他送行。但他的死触动了我,使我想起了童年许多因他而有过的故事。写下这些,追忆那些流逝的与之相关的时光。并以此告慰一个刚刚进入天国的亡灵。阿门!
文笔朴实令人亲切,内容让人让人心生隐痛。
祝福王大爷在天之灵。
--老武
祝福王大爷在天之灵。
--老武
打捞记忆是可以让我们恢复人性的手段
才知道!高氏兄弟本来就温柔的一塌糊涂,不然怎么会发神经玩拥抱

拥抱20分钟的乌托邦
高氏兄弟
有时,天气好得出奇,你的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忽然你所有的烦恼与不满都神奇地烟消云散,你的心情好得仿佛没有一丝阴暗与不详的阴影,你走在大街上,感觉好象步入某个爱情影片中的美好场景,你忽然有一种冲动想拥抱所有的人,并让所有的人拥抱在一起……当然,你不会轻举妄动,你会怀着一种悲凉的幸福感抑制住这种超现实的冲动,继续往前走,因为你不想被警察或那些你想拥抱的人扭送派出所或疯人院,到那时,纵然你用你是艺术家在做行为艺术来“狡辩”也无济于事。
记得诗人奥登说过:我们应当相亲相爱,否则就会死亡。在一个以“酷”为时尚趣味的时代,以诗人奥登如此论调作为生活与艺术的坐标也许是不合适宜的。若将如此“温情”的观念引入行为艺术的操作更是一种接近迂腐的冒险,似乎人们已达成了共识:行为艺术是以“酷”、“狠”乃至暴力方式为时尚与竞技指标的。我们当然知道,残酷与暴力常常是有力量的,它产生刺激并可能会使人们感到震惊--艺术是需要震撼力的。如果这种震惊效果以不对它者生命构成危害为原则,不仅仅是体现在某种文化病理学意义上的话,我们愿意相信以残酷和暴力为手段的艺术是有理由的,我们甚至愿意将这种残酷与暴力的艺术理解为是对现实中的残酷与暴力的反映与否定,并捍卫其自由表达的权利。但当行为者仅仅以残酷与暴力的方式哗众取宠的时候,显示出来的则必然是弱智的行为者对残酷与暴力本身的畸形迷恋和其才能的匮乏。我们需要转身眺望。
2000年9月10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上午9点钟,我们召集近150名志愿者包括摄影师以及济南电视台“正在进行”栏目的的摄制人员,租乘三辆大巴前往济南北郊黄河南岸实施我们名为“拥抱20分钟的乌托邦”的行为计划。志愿者中有我们的朋友,也有陌生的大学生以及美术高考生。第一次被邀请参与公共性的行为艺术,大家开始不免心存疑问:拥抱何以成为艺术?毕竟在中国人们没有拥抱的习惯,拥抱一般被视为西方人的礼仪或是恋人之间的私秘化行为,对行为艺术也缺乏一定的理解。我们不得不对这个行为的意义进行了一番苦口婆心的解释,甚至,当场我们两人拥抱做示范,又分别拥抱了许多男女朋友。我们试图让大家明白:拥抱,无论与同性还是与异性,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令人难为情。实际上,既然我们都有爱与被爱的欲望,那么我们每个人心中肯定也都蕴藏着拥抱他人与被他人拥抱的欲望……渐渐地,大家很快进入了状态,按照我们提出的自由组合的原则,大家各自选择了自己的拥抱对象。我们希望大家选择异性拥抱,但最终由于习俗的制约,许多人还是选择了同性。先彼此拥抱15分钟,然后是大家簇拥在一起共同拥抱5分钟。
苍天在上,浑黄的河水默默地从我们身边流向遥远的天际。我们沐浴着阳光伫立在沉郁的大地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紧紧地相拥在一起,象兄弟、象姐妹、象情人一样。那一刻我们是纯洁而美好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仿佛第一次显得如此和谐、亲近。20分钟沉寂的时刻,拥抱者们闭目倾听着彼此的心跳。一种超日常的复杂感受与体验成为记忆永远的馈赠。
临近黄昏,我们驱车来到城市的中心,大家在一处尚未完工的高层建筑之中又一次感受了拥抱时的心跳。从郊外到城市,场景的转换使拥抱的现场气氛由静穆、美好转而为哀娩与沉郁。
这是我们“拥抱行动”的第一次演练。我们希望这个行为将来能在更多的公共空间中实施在农村、工厂、学校、闹市、广场,甚或军队、监狱……无论男女老少尊贵卑微,也无论何种职业何种身份,让我们拥抱吧!让我们的生命在拥抱的瞬间摆脱权力与金钱的奴役,超越人与人的对立、竞争、怨恨以及一切施虐、受虐的权力关系。让我们在拥抱中学会爱。当爱的光辉一再被旧意识形态的伪善、痞子文化的调侃以及世人的谎言所亵渎、消解,我们需要重新唤起爱的意识与欲望,在爱的河流中感受存在的本真意义。因为我们应当相亲相爱,否则就会死亡。
今天高氏兄弟坐在有绿树覆顶的咖啡楼上不光温柔而且也够潇洒的,什么时候请兄弟上去喝一杯啊……
想去高氏兄弟的博客看看,结果上不去了.网络封锁太他妈的凶了!
还是上不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