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犹太博物馆展出《化名曼雷:艺术的再创造》
章子怡诈捐只是冰山一角
陷入「诈捐门」两个月的章子怡,藉英文《中国日报》的访问交代事件,仍难逃大批网民继续指摘她虚伪、做骚。但是,章子怡「诈捐门」事件,只是四川5.12地震灾区捐赠问题的冰山一角,相对于其它明星名人、国际知名公司,相对于从中牟取政治、经济利益的政府官员,章子怡肯认错、肯补足认捐的款项,已算是尽了心,毋须站在道德高地上对一名艺人给予太多指摘。
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捐款热潮席卷全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爱的奉献」赈灾晚会,更创下现场认捐逾15亿元的历史纪录。但令人动容的豪爽认捐过后,捐款不到位的名人、公司比比皆是,中国商务部曾点名指沃尔玛、谷歌等12家公司实际捐款捐物与承诺不符。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去年4月公布「中国慈善排行榜」时,也曾准备公布「慈善黑榜」,曝光捐款不到位的公司,不少公司闻讯打电话施压,也有一家公司在两天内就补捐了3,500万元,结果「黑榜」被打乱,最终未能公布。
明星、著名公司捐款不到位,当然是言行可耻、面目可憎,但更令人担心的是善款的使用。据内地民政部门统计,四川地震的救灾捐款在2008年8月已达到760亿元,但后来的调查显示,善款流向政府、由政府使用的占了80%,而知道捐款用在哪的捐赠者只有4.7%,一些机构被问及善款去向时,只笼统地说「全部用于灾区」。
中国近年不缺少富翁,但一直缺少慈善家,其中一大原因是慈善组织、制度的欠缺。在当局的打压下,NGO(非政府组织)难有生存、发展空间,亦难成为社会慈善活动的主要载体,而将善款交由政府使用,虽然当局声称专款专用、全程审计,但谁知流向贪官荷包占多大比例?
四川大地震近两年,网民除了关注诈捐事件,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善款的使用情况呢?当局是不是应该有清楚的交代呢?
(香港《苹果日报》 2010/3/17)
陷入「诈捐门」两个月的章子怡,藉英文《中国日报》的访问交代事件,仍难逃大批网民继续指摘她虚伪、做骚。但是,章子怡「诈捐门」事件,只是四川5.12地震灾区捐赠问题的冰山一角,相对于其它明星名人、国际知名公司,相对于从中牟取政治、经济利益的政府官员,章子怡肯认错、肯补足认捐的款项,已算是尽了心,毋须站在道德高地上对一名艺人给予太多指摘。
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捐款热潮席卷全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爱的奉献」赈灾晚会,更创下现场认捐逾15亿元的历史纪录。但令人动容的豪爽认捐过后,捐款不到位的名人、公司比比皆是,中国商务部曾点名指沃尔玛、谷歌等12家公司实际捐款捐物与承诺不符。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去年4月公布「中国慈善排行榜」时,也曾准备公布「慈善黑榜」,曝光捐款不到位的公司,不少公司闻讯打电话施压,也有一家公司在两天内就补捐了3,500万元,结果「黑榜」被打乱,最终未能公布。
明星、著名公司捐款不到位,当然是言行可耻、面目可憎,但更令人担心的是善款的使用。据内地民政部门统计,四川地震的救灾捐款在2008年8月已达到760亿元,但后来的调查显示,善款流向政府、由政府使用的占了80%,而知道捐款用在哪的捐赠者只有4.7%,一些机构被问及善款去向时,只笼统地说「全部用于灾区」。
中国近年不缺少富翁,但一直缺少慈善家,其中一大原因是慈善组织、制度的欠缺。在当局的打压下,NGO(非政府组织)难有生存、发展空间,亦难成为社会慈善活动的主要载体,而将善款交由政府使用,虽然当局声称专款专用、全程审计,但谁知流向贪官荷包占多大比例?
四川大地震近两年,网民除了关注诈捐事件,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善款的使用情况呢?当局是不是应该有清楚的交代呢?
(香港《苹果日报》 2010/3/17)
我只想知道章子怡姐姐在威尼斯募集到得100万欧元的汶川赈灾款她什么时候交给有关单位和机构,不会想宋祖德说的给她那个比她爸爸年纪还大的男人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