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正虎「成田起义」成功 赢回国公民权
发起人:午夜  回复数:11   浏览数:4377   最后更新:2010/02/11 23:36:01 by guest
[楼主] Mintblue 2010-02-06 12:42:40
转载自 第一财经日报

张洹:“就像把石头扔出去一样”


“这就是席卷全国的建筑浪潮。” 作为目前广受西方欢迎的中国观念艺术家之一,张洹指着展厅中央一堆巨大的建筑垃圾以堂吉诃德式口吻说。

  2月5日至2月26日,艺术家张洹在国内的首个个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他把他的这些作品称为《创世纪》——意指这个浪潮充满了各种神话般的故事。
 
  现年45岁的张洹,曾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激进的前卫艺术家,他曾用充满身体自虐的方式来表达对日常生活的关注。1994年他所做的《12平方米》就是在北京东村的厕所里赤身裸体,浑身涂满蜂蜜,无数苍蝇光顾他的身体,他以极端“接受痛苦”的方式品尝着每一天都要面对的生活片断。一直以来,张洹都把他曾经创作过的厕所称为“圣殿”。

  如今,张洹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最成功的艺术家。他在上海郊区租下近50亩的土地成立张洹工作室,招募了近100人帮他进行艺术创作,用流水线厂房的形式来进行大体量的装置、油画艺术创作,他还发明了用寺庙的香灰进行绘画创作。这些作品深受欧美收藏家青睐,并不断在市场博取高价。即使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濒临重新洗牌的当下,他依旧每年活跃在纽约、伦敦、墨尔本、米兰的美术馆或画廊的展厅中。

  第一财经日报:四川地震之后,你去映秀收养了在地下存活49天的“猪刚强”,并接连在台北、伦敦举办有关“猪刚强”的作品展,现在它的情况如何?

  张洹:2008年6月,我被存活36天“猪坚强”的报道打动了,它不消极,主动面对现实,靠泥土和渣水为生。于是我就产生了想去收养它的念头,可惜被四川建川博物馆捷足先登。后来“猪刚强”出来后,我就立马去把它收养过来了。不过到后面又出了个存活83天的“猪超强”。刚收养来时,它才100多斤,如今已经是400多斤。我雇了个专人来照顾“猪刚强”,并给它找了个伴,起名“朱翠花”。它们是我工作室的明星,40亩地的工作室的草坪都给它们拱坏了。

  日报:你用寺庙的香灰这种材料进行绘画创作,是什么契机让你想到用它,你想通过香灰这个材料输出怎样的文化价值观?

  张洹:香灰在中国古代有一种精神药物的作用,当我从纽约回到中国的时候,面对曾经熟悉的生活环境,我进行再认识,发现几千万人在香灰面前触摸佛像、冰冷的石头,燃尽的香灰里蕴含了活着的人的精神寄托、愿望、祝福,我们把香灰收集起来,凝固灵魂,这是触动我进行创作的一个主要原因。没有人会在寺庙里烧香的时候诅咒别人,他们全是在祈祷和祝愿。不过香灰画作为一个新的画种,在收藏上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如何养护的问题。我有个理想,就是在未来开设香灰艺术大学,专门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日报:以前你做的主要是行为艺术,现在怎么转变了,是因为油画和装置更容易商业化吗?

  张洹:我做了15年的行为艺术,是中国最早一批行为艺术家。年轻时我荷尔蒙过剩,就要发出来,就像把石头扔出去一样。在做行为艺术时,我尽力让自己思维离开身体,去忘掉身体的处境。当它回到身体时,你对身体存在的现实感就会更强烈,你将知道现实的残酷,让你不舒服。这不单是肉体上的痛苦,也是精神上的不舒服。这种精神与肉体的徘徊,是我想体验的东西。但是做久了行为艺术,无法突破,超越自己。艺术的价值是什么?就是要提出问题,生活的问题、社会的问题、现实的问题。现在自己在变化,但本质还是没变的,而且我自己永远都是个不成熟的艺术家。
 
  日报:你的工作室是一个有着100多人的团队,流水线进行生产艺术品销往国外,是不是有悖于纯粹艺术的初衷,而变得商业化起来?

  张洹:无论是艺术家、企业家,还是一个政治家,都应该是具有魔术师的大脑,他是头羊,应该领着大家,但是周围的人都捉摸不定他后面要做什么。我的工作室成员来自不同领域,有佛学研究者、艺术家、设计师、民间艺人、技术工人等等。我把工作室分为几个大车间,有木雕室、香灰工作室、锻铜工作室等。
[沙发:1楼] Mintblue 2010-02-06 16:37:49
转自中国收藏网

张洹国内首次个展亮相上海美术馆


自2005年张洹归国,至今已有整整五年。在这五年中,张洹一手创建了“张洹工作室”。通过这个工作室,张洹贯彻了他个人艺术的创作理念,吸纳了多种行业的专业人员,通过装置、雕塑、香灰画、木刻门板和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突破性地创造出糅合了特殊材料的当代艺术作品,收获颇丰。

  经过近两年的筹备,自2010年2月5日起,张洹在国内的首次个展——“2010 《创世纪》张洹个展”亮相上海美术馆。“2010 《创世纪》张洹个展”是艺术家对中国文化严肃思考的艺术衍生:既是对传统文化、身份认知、精神信仰的回归,更是对当代中国文化的严肃思考。在凝练、肃穆的基调上,展览将由五件气息一贯的作品构成(三件装置、两幅绘画)。这些作品可视为张洹回归本土文化后的重要之作,承袭了艺术家一贯的先锋实验特点,也集中体现了近年来艺术家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变幻奇想。

  《创世纪》和《宝塔》都是由青砖为主体构成的装置作品。这些采集自上海地区拆迁后的老青砖,本身即带有历史印记和文化意味。张洹在展览自述中这样解释:“《创世纪》这件作品表达了亿万人民在我们国家正处在高速变迁时期协同奋斗的原始激情,城市的新陈代谢,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宝塔则象征着人类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作品的外形像一座钟,寓意着人类不畏艰险,挑战自我极限的英勇精神”。

  值得关注的是展览中唯一的两件绘画作品,即首次在上海公开展出的香灰画。香灰画是张洹于2005年试创的新材料绘画。由艺术家首创,以取自上海及周边寺庙的香灰为基础材料,经过筛选、分色后,进行绘画创作,最后以胶质固定。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架上绘画,“香灰”对艺术家来说,不是灰,也不是单纯的材料,而是集体记忆、集体思考和集体祝愿。香灰画《大运河》、《水库》取材自新闻照片,反映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百万中国人改造自然,创造江河的劳动场面。独特的理念、材料和手法,使层次丰富的灰色调香灰画呈现出肃穆、沉寂的气质。恰如历史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复杂样子,飘渺、遥远却又有现实意义。

上百张牛皮经过特殊处理后拼接成的《英雄一号》
 
与其他四件作品区别来看,《英雄一号》则辐射出全然不同的气场。这件超现实主义的雕塑由上百张牛皮经过特殊处理后拼接制成。它是对现实中无数英雄的关照,饱含了普通人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在经历创伤、虚无后,于心灵深处重生的愿望。

  对于观众来说,在上海美术馆的传统展厅空间中展出大型当代艺术作品已不是首次。但《创世纪》展本身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无论是外在视觉上,还是内在思考上,都将挑战传统。艺术家及上海美术馆希冀通过上海这个开放之地展现出当代艺术一番新的气象——通过对张洹个案的展示和研究,为学术界提供多重思考方式。


开幕仪式现场

  据悉,展览将跨越春节假期展出至2月28日。同时,在昨天举行的开幕仪式上,艺术家张洹向上海美术馆捐赠1件木刻作品表示感谢。

     展览看点

  ·关于工作室和“车间”

  “张洹工作室”于2005年创立,现设于上海松江,建筑前身是上海液压容器厂。与现代艺术史上著名的波普艺术工厂(Pop Factory)一样,“张洹工作室”的产生因缘于艺术综合创作的需要而创立的。根据不同“工种”和操作内容,其间设有不同“车间”进行专业分工。每个“车间”基本代表每一个张洹的艺术系列。展览中的香灰画《造河》和《水库》即产生于“香灰画车间”,而《英雄一号》所用的牛皮需要经过“标本车间”的特殊处理才能使用。“车间”根据其需要处理的不同材料进行分工,从专业技术的角度不断研究和创新。透过“张洹工作室”,观众可以从一个侧面客观了解当代艺术严谨而细致的创作过程。

  ·关于材料

  青砖-取自上海旧城区改造中的废弃用砖。与由张洹担任导演和舞美设计总监的当代实验歌剧《塞魅丽》一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老建筑(及元素),被大胆运用到当代文化艺术创作中,引起观众对现实的认知共鸣。

  香灰- 在张洹的“香灰画车间”,每一幅用香灰绘制出来的画都极为独特和感人,黑白灰色调,带着历史和祈祷的气息,很肃穆。香灰对张洹来说,它不是材料,而是一种集体灵魂、集体记忆和集体祝福。通常工人们从寺院里把香灰拉回来以后,会按照它的颜色和质感进行分类,助手们在画的时候根据选好的图片用炭笔起一个素描的底稿,然后用香灰撒上去,最后再喷胶定型。这些图片大多来源于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和《民族画报》等老杂志。助手会根据图片来考虑最终的画面风格。这些技术到如今已经过四年的摸索,并还在不断被创新和突破。

  牛皮-上百张整张牛皮在经过标本消毒、处理后,被固定在定制的高密度泡沫模型上。牛皮本身的重量和质感,被嫁接到巨大的雕塑模型上,带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意味。

[板凳:2楼] guest 2010-02-06 20:41:53
顶一下老张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