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之书:是什么让你爱不释手地读下去?
致卫斯理大学(所有到场的听众)。
当一位演奏者开始演奏小提琴的时候,哪一部分可以视为附属部分:是手臂的运动还是琴弦发出的声音?
试一下仅仅移动手臂。
如果我的那些乐曲看似是刻意地要求一个安静的现场,那是因为这些乐曲都需要你将所有精力集中到你的自身——其实也就是要求你保持内在的安静,同时也就有了一个安静的外在的现场。
我觉得我的乐曲较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音乐而言,更多的强调了自身的实践。
对我而言,唯一存在的声音是我们自己心中的声音。而我的工作只是引导人们感悟到自己心中的声音。
想要用秒表或者节拍器去测定内心之声的节奏韵律是绝对不可能的。在内心世界,一切都已超越了时空。
就像风永远都不会消失。
XXXXXXXXXXXXX
我的绘画都是以一种指引性的图示出现(让人们跟着去做),伴随着拼贴,集会(1915)和发生事件(1905),一同进入我的艺术世界。谈及我的那些绘画,以上的三种名称或是任何一种新的名称都可以用来命名我的这类作品,绘画。但我个人很喜欢“绘画”这个名称,因为这会让我立刻联想到“壁画”这一种精彩而有趣的绘画。
通过我的这些指引性的绘画,我的最大兴趣是“在你脑中建构的绘画”。例如,在你的脑中建构一条简单的直线,而不是作为一段曲线的一部分而存在的直线,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可能的。同样的,这条线可以是一条直线,也就可以同时是一条曲线或者其它各种状态的线。1,2,3,4,5,6,各种空间存在的物体或是你随时随希望去发掘的各种组合都能以一个点的形式在你的脑中存在。分子的运动可以同时是连续统和密断统。可以是有色的抑或无色的。任何可见的物体都存在于被比较或者是与其他物体同时存在的状态之中的,但只要你愿意,这种特征也是可以忽略掉的。夕阳可以持续数日。你可以将天空中所有的云都吃掉。你可以通过电话与身处北极的人共同来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就像下棋那样。而我的这种绘画方法早在二战期间就有了,那时我们没东西吃,我和弟弟却能够在空气中交换菜谱。
也许两个人会做同样的梦,但同一把椅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
XXXXXXXXXXX
观察一把椅子轻而易举。但当你将那把椅子烧掉之后你会忽然意识到你内心的那把椅子并未被烧掉,也永远不可能消失。这也就是为何被建构起来的世界是那么具体,触手可及。这一切开始让我紧张。我开始去思考是否真的如同这样。
事物起初的建构不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吗?不就像大象的鼻子一样是一个更为总体的事物的一个片段吗?不就仅仅是初露端倪——并未完全构成——也永远不会完全构成……不就像一座以天空作为天顶的未完成的教堂一样吗?
因此,有了以下几件作品:
一座塑料的维纳斯像,除了雕塑的头部还有待考虑。
一个纸团和一本大理石做的书,最后的成品需要在你脑中将这两件物体融合后得到。
一个大理石球体(真实存在的),在你的脑中忽然变成一个尖锐的圆锥体并一直延伸至房间的尽头。
一座花园,被大理石薄片而不是被雪覆盖着——但如同被白雪覆盖着一样,只有脱去你的大理石外套才能欣赏。
一千根针:想象一次穿过所有针孔。
XXXXXXXXX
我期望有更多的天空售货机出现在大街小巷,取代那些可乐售货机。我们需要更多的天空而不是可乐。
XXXXXXX
舞蹈曾经是一种人们与神灵及信徒交流的方式。之后是何时变为了一种舞者在舞台聚光
灯下浓妆艳抹大出风头的表演?在一片漆黑你就无法交流了吗?
如果人们试着去养成这些习惯: 每天在上下班途经的街道上翻一个跟斗,准备打架之前脱掉裤子,随时都可以与身边的陌生人握手,在大街,地铁,电梯,厕所等等任何地方送给他们鲜花或是自己的衣服,如果政治家们能够在他们讨论任何问题之前走进小茶馆的门(很低的门楣,人们必须低头弯腰才能进入)并花上一天的时间在附近的公园里欣赏喷泉的舞蹈,整个世界的节奏会就此放慢一点,而我们或许能够就此得到和平。
对于我,这才是舞蹈。
XXXXX
我的所有作品在其它领域的人看来都有一种“事件癖”。人们经常问我为什么我只把一部分作品称作“事件”(Event)。他们也问及为什么我把这些作品称作事件,而不是“发生”(Happenings)。事件,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种存在于诸如“发生”等其它所有艺术形式中的同类,而是从各种感官体验中脱离出的独特形式。它并非大多数“发生”那样具有的一种“群体聚集感”,而是只面对个人的。同时它也没有“发生”所必需的剧本,尽管它的延续也需要有一个起点———但那个更合适的词应该是“愿望”或“希望”。
在上周的一次小型晚宴上我们忽然得知一位我们十分尊敬的诗人朋友是色盲。芭芭拉•摩尔说过:“对于他的作品的解读。通常人们的双眼都被颜色阻碍了以至于无法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当一个人解除了这些阻碍之后,配合着视觉,听觉以及动态的感知,将会发生什么呢?会有什么发生吗?我很好奇。我对于我的这些事件将引发的结果也同样十分好奇。
在京都的南禅寺,高僧慷慨地允许我使用寺里的庙宇及花园来进行我的事件。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一位高僧给予这样的许可,尤其是对一位女性,这在过去是闻所未闻的。整个事件从入夜一直持续到黎明。有五十多位参与者,他们参与过我以往的事件所以都知道会一直持续到早上。我的指示是注视着天空并去“触摸”。有些人很快就睡着了。一些人坐在花园里,一些坐在过道上,宽敞的如同长廊一般的过道。那是一个美丽的满月之夜,月亮非常明亮,就连远处那些通常在月光下呈现出黑色的山和树,也开始露出它们本来的颜色。人们开始谈论月燃,月光浴,以及触摸天空。我注意到其中有两个人一直在互相小声倾述着自己的人生故事。一个坐立不安的人会不定时地跑过来问我是否感觉舒服。我觉得太有意思了,如此平静温馨的七月之夜,没有任何理由我会感觉不舒服嘛。或许他开始感受到了自己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他不知该如何面对的变化,而他能够想到的唯一办法是跑来问问我的感觉。我有一点担心,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这些抽着烟兴致高涨的日本年轻人,法国人和美国人会不会把身下这些国宝级的地板和榻榻米烫坏。但结果什么也没发生。当清晨的微风拂来,人们轻声叫醒身边的朋友,我们洗了澡,一次可以三个人洗,用一种只有在那个时间才提供的专门为我们特别准备的浴盆。这种寺里的浴盆是用一块巨大的石头做的,非常热。沐浴完毕我们用了味增汤和饭团(米饭三明治)。我什么也没说,人们在离开前默默地将房屋打扫干净,把走廊也全部擦拭了一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我都不认识,几乎都来自京都,离开的时候也没有留下名字。我对他们很好奇。
另外一次,也是在京都,在做南禅寺的事件之前,我在山一音乐厅做了一场音乐会。叫做“脱去挑逗的表演(Strip-tease show)”(一次内心世界的蜕变)。当我第二天碰到那位高僧的时候他看来有些不太满意。
“我去了你的音乐会”,他说。
“谢谢,你喜欢吗?”
“为什么你在舞台上放三把椅子然后叫它三人脱衣(strip-tease)表演?”
“无论是放椅子或石头或者女人,都是同样的,师傅。”
“那音乐在哪儿?”
“音乐在心里,师傅。”
“可这些是我们每天在做的事儿啊,你不是一位先锋作曲家吗?”
“那只是别人一时方便而放的一个标签罢了。”
“那比如,黛敏郎(Toshiro Mayuzumi)也创作这类音乐吗?”
“我只能说我是这样做的。”
“你有很多追随者吗?”
“没有,但我知道有两个男人很清楚我在做的事。对此我也非常感激。”
尽管他是一位高僧,但是他非常年轻,也许比我的年龄还小。我很好奇那位高僧现在在干什么。
另一次让我记忆犹新的事件是在东京Naiqua画廊做的“飞”。要求到场的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去试着飞。我当时没有参与。
XXX
人们经常会谈及“发生”。他们说艺术正在朝那个方向发展,“发生”正在同化其它的艺术形式。我坚信艺术中不会有集体主义出现,也没有事物会只朝一个方向发展。我觉得如果能像拥有很多鲜花一样拥有各种各样的艺术类型,当然也包括“发生”,一定是很美好的。而事实上我们确实能够获得更多的艺术类型,“气味”,“重量”,“味道”,“哭泣”,“愤怒”(愤怒竞赛,诸如此类),等等。人们也许会说,我们的任何一种感觉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通常是混合在一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特定发生”(“The Happening”)是所有感官知觉的混合体。是的,我同意,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反倒会引发更多质疑的理由,这不是从各种感官体验中刻意地去孤立出一种感官体验吗?而且这在实际生活中显然是很少见的。艺术不仅仅只是生活的副本。在生活中提取艺术,显然不同于用艺术去复制生活。
回到艺术的各种类别这个话题。这并不意味一个人只能用声音来创作音乐。“观察火焰
10天”,一个人用这样一条简单的指示,便已经能够在别人的心中创作出一件视觉作品了。
X
内心世界无所不在,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永远不可能孤立地发生,历史的容积同时也被永无休止地扩充。生活的自然状态与我们的内心世界都是复杂体。如此说来,艺术所带给我们的(如果它确实能够带来的话——对于我是肯定的)是一种对于复杂性的消解,一种真空的状态,你被引入一个得到彻底放松的内心世界。在这之后你可能会再次回到这个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或许会有所不同,或许还是那样,又或许你永远都不会再回到原先的那个现实世界,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
精神的富裕应该与物质的富裕一样引起担忧。救世主不是说过,一头骆驼总是惦记着穿过一个针孔大小的缝隙把约翰凯奇带入天堂。我认为要尽可能地抛开我们所拥有的,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因为这些都会扰乱你的心智。对于周遭的事物,声响,思想及信仰,略有所知即可。最好将自己看做一颗谷粒,切莫自大。自己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本来轻如白纸。少看,少听,少思考。
当一位演奏者开始演奏小提琴的时候,哪一部分可以视为附属部分:是手臂的运动还是琴弦发出的声音?
试一下仅仅移动手臂。
如果我的那些乐曲看似是刻意地要求一个安静的现场,那是因为这些乐曲都需要你将所有精力集中到你的自身——其实也就是要求你保持内在的安静,同时也就有了一个安静的外在的现场。
我觉得我的乐曲较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音乐而言,更多的强调了自身的实践。
对我而言,唯一存在的声音是我们自己心中的声音。而我的工作只是引导人们感悟到自己心中的声音。
想要用秒表或者节拍器去测定内心之声的节奏韵律是绝对不可能的。在内心世界,一切都已超越了时空。
就像风永远都不会消失。
XXXXXXXXXXXXX
我的绘画都是以一种指引性的图示出现(让人们跟着去做),伴随着拼贴,集会(1915)和发生事件(1905),一同进入我的艺术世界。谈及我的那些绘画,以上的三种名称或是任何一种新的名称都可以用来命名我的这类作品,绘画。但我个人很喜欢“绘画”这个名称,因为这会让我立刻联想到“壁画”这一种精彩而有趣的绘画。
通过我的这些指引性的绘画,我的最大兴趣是“在你脑中建构的绘画”。例如,在你的脑中建构一条简单的直线,而不是作为一段曲线的一部分而存在的直线,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可能的。同样的,这条线可以是一条直线,也就可以同时是一条曲线或者其它各种状态的线。1,2,3,4,5,6,各种空间存在的物体或是你随时随希望去发掘的各种组合都能以一个点的形式在你的脑中存在。分子的运动可以同时是连续统和密断统。可以是有色的抑或无色的。任何可见的物体都存在于被比较或者是与其他物体同时存在的状态之中的,但只要你愿意,这种特征也是可以忽略掉的。夕阳可以持续数日。你可以将天空中所有的云都吃掉。你可以通过电话与身处北极的人共同来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就像下棋那样。而我的这种绘画方法早在二战期间就有了,那时我们没东西吃,我和弟弟却能够在空气中交换菜谱。
也许两个人会做同样的梦,但同一把椅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
XXXXXXXXXXX
观察一把椅子轻而易举。但当你将那把椅子烧掉之后你会忽然意识到你内心的那把椅子并未被烧掉,也永远不可能消失。这也就是为何被建构起来的世界是那么具体,触手可及。这一切开始让我紧张。我开始去思考是否真的如同这样。
事物起初的建构不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吗?不就像大象的鼻子一样是一个更为总体的事物的一个片段吗?不就仅仅是初露端倪——并未完全构成——也永远不会完全构成……不就像一座以天空作为天顶的未完成的教堂一样吗?
因此,有了以下几件作品:
一座塑料的维纳斯像,除了雕塑的头部还有待考虑。
一个纸团和一本大理石做的书,最后的成品需要在你脑中将这两件物体融合后得到。
一个大理石球体(真实存在的),在你的脑中忽然变成一个尖锐的圆锥体并一直延伸至房间的尽头。
一座花园,被大理石薄片而不是被雪覆盖着——但如同被白雪覆盖着一样,只有脱去你的大理石外套才能欣赏。
一千根针:想象一次穿过所有针孔。
XXXXXXXXX
我期望有更多的天空售货机出现在大街小巷,取代那些可乐售货机。我们需要更多的天空而不是可乐。
XXXXXXX
舞蹈曾经是一种人们与神灵及信徒交流的方式。之后是何时变为了一种舞者在舞台聚光
灯下浓妆艳抹大出风头的表演?在一片漆黑你就无法交流了吗?
如果人们试着去养成这些习惯: 每天在上下班途经的街道上翻一个跟斗,准备打架之前脱掉裤子,随时都可以与身边的陌生人握手,在大街,地铁,电梯,厕所等等任何地方送给他们鲜花或是自己的衣服,如果政治家们能够在他们讨论任何问题之前走进小茶馆的门(很低的门楣,人们必须低头弯腰才能进入)并花上一天的时间在附近的公园里欣赏喷泉的舞蹈,整个世界的节奏会就此放慢一点,而我们或许能够就此得到和平。
对于我,这才是舞蹈。
XXXXX
我的所有作品在其它领域的人看来都有一种“事件癖”。人们经常问我为什么我只把一部分作品称作“事件”(Event)。他们也问及为什么我把这些作品称作事件,而不是“发生”(Happenings)。事件,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种存在于诸如“发生”等其它所有艺术形式中的同类,而是从各种感官体验中脱离出的独特形式。它并非大多数“发生”那样具有的一种“群体聚集感”,而是只面对个人的。同时它也没有“发生”所必需的剧本,尽管它的延续也需要有一个起点———但那个更合适的词应该是“愿望”或“希望”。
在上周的一次小型晚宴上我们忽然得知一位我们十分尊敬的诗人朋友是色盲。芭芭拉•摩尔说过:“对于他的作品的解读。通常人们的双眼都被颜色阻碍了以至于无法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当一个人解除了这些阻碍之后,配合着视觉,听觉以及动态的感知,将会发生什么呢?会有什么发生吗?我很好奇。我对于我的这些事件将引发的结果也同样十分好奇。
在京都的南禅寺,高僧慷慨地允许我使用寺里的庙宇及花园来进行我的事件。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一位高僧给予这样的许可,尤其是对一位女性,这在过去是闻所未闻的。整个事件从入夜一直持续到黎明。有五十多位参与者,他们参与过我以往的事件所以都知道会一直持续到早上。我的指示是注视着天空并去“触摸”。有些人很快就睡着了。一些人坐在花园里,一些坐在过道上,宽敞的如同长廊一般的过道。那是一个美丽的满月之夜,月亮非常明亮,就连远处那些通常在月光下呈现出黑色的山和树,也开始露出它们本来的颜色。人们开始谈论月燃,月光浴,以及触摸天空。我注意到其中有两个人一直在互相小声倾述着自己的人生故事。一个坐立不安的人会不定时地跑过来问我是否感觉舒服。我觉得太有意思了,如此平静温馨的七月之夜,没有任何理由我会感觉不舒服嘛。或许他开始感受到了自己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他不知该如何面对的变化,而他能够想到的唯一办法是跑来问问我的感觉。我有一点担心,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这些抽着烟兴致高涨的日本年轻人,法国人和美国人会不会把身下这些国宝级的地板和榻榻米烫坏。但结果什么也没发生。当清晨的微风拂来,人们轻声叫醒身边的朋友,我们洗了澡,一次可以三个人洗,用一种只有在那个时间才提供的专门为我们特别准备的浴盆。这种寺里的浴盆是用一块巨大的石头做的,非常热。沐浴完毕我们用了味增汤和饭团(米饭三明治)。我什么也没说,人们在离开前默默地将房屋打扫干净,把走廊也全部擦拭了一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我都不认识,几乎都来自京都,离开的时候也没有留下名字。我对他们很好奇。
另外一次,也是在京都,在做南禅寺的事件之前,我在山一音乐厅做了一场音乐会。叫做“脱去挑逗的表演(Strip-tease show)”(一次内心世界的蜕变)。当我第二天碰到那位高僧的时候他看来有些不太满意。
“我去了你的音乐会”,他说。
“谢谢,你喜欢吗?”
“为什么你在舞台上放三把椅子然后叫它三人脱衣(strip-tease)表演?”
“无论是放椅子或石头或者女人,都是同样的,师傅。”
“那音乐在哪儿?”
“音乐在心里,师傅。”
“可这些是我们每天在做的事儿啊,你不是一位先锋作曲家吗?”
“那只是别人一时方便而放的一个标签罢了。”
“那比如,黛敏郎(Toshiro Mayuzumi)也创作这类音乐吗?”
“我只能说我是这样做的。”
“你有很多追随者吗?”
“没有,但我知道有两个男人很清楚我在做的事。对此我也非常感激。”
尽管他是一位高僧,但是他非常年轻,也许比我的年龄还小。我很好奇那位高僧现在在干什么。
另一次让我记忆犹新的事件是在东京Naiqua画廊做的“飞”。要求到场的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去试着飞。我当时没有参与。
XXX
人们经常会谈及“发生”。他们说艺术正在朝那个方向发展,“发生”正在同化其它的艺术形式。我坚信艺术中不会有集体主义出现,也没有事物会只朝一个方向发展。我觉得如果能像拥有很多鲜花一样拥有各种各样的艺术类型,当然也包括“发生”,一定是很美好的。而事实上我们确实能够获得更多的艺术类型,“气味”,“重量”,“味道”,“哭泣”,“愤怒”(愤怒竞赛,诸如此类),等等。人们也许会说,我们的任何一种感觉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通常是混合在一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特定发生”(“The Happening”)是所有感官知觉的混合体。是的,我同意,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反倒会引发更多质疑的理由,这不是从各种感官体验中刻意地去孤立出一种感官体验吗?而且这在实际生活中显然是很少见的。艺术不仅仅只是生活的副本。在生活中提取艺术,显然不同于用艺术去复制生活。
回到艺术的各种类别这个话题。这并不意味一个人只能用声音来创作音乐。“观察火焰
10天”,一个人用这样一条简单的指示,便已经能够在别人的心中创作出一件视觉作品了。
X
内心世界无所不在,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永远不可能孤立地发生,历史的容积同时也被永无休止地扩充。生活的自然状态与我们的内心世界都是复杂体。如此说来,艺术所带给我们的(如果它确实能够带来的话——对于我是肯定的)是一种对于复杂性的消解,一种真空的状态,你被引入一个得到彻底放松的内心世界。在这之后你可能会再次回到这个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或许会有所不同,或许还是那样,又或许你永远都不会再回到原先的那个现实世界,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
精神的富裕应该与物质的富裕一样引起担忧。救世主不是说过,一头骆驼总是惦记着穿过一个针孔大小的缝隙把约翰凯奇带入天堂。我认为要尽可能地抛开我们所拥有的,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因为这些都会扰乱你的心智。对于周遭的事物,声响,思想及信仰,略有所知即可。最好将自己看做一颗谷粒,切莫自大。自己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本来轻如白纸。少看,少听,少思考。
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洋子的文字作品集《葡萄柚》(Grapefruit)一书的中文版将于今年正式出版

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