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油画小作品 大家评一下
发起人:志远是也  回复数:92   浏览数:6851   最后更新:2006/02/17 07:43:36 by
[楼主] 老大 2005-04-26 23:39:39
新艺术的潜能— 媒体技术的艺术运用
作者:杜小娟    文章来源:典藏今艺术    

— 媒体技术的艺术运用
文·摄影/杜小娟

7月22日至7月31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2006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至今已第三届了,前两届的主办单位均为清华大学、荷兰多变媒体学会(V2_)、德国艺术与媒体中心(ZKM),今年的活动则为刚成立的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和清华大学主办,策展人为张尕与Timothy Druckrey。展览一共分三部分:1.在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举办的《代码:蓝色 — 潮流汇聚》的主题展; 2.邀请展《加拿大连接》; 3.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特展《Antenna》。
早期的新媒体艺术技术上更多的是把机器与视频结合起来,后期则为普遍使用电脑进行互动性的创作。此次展览里所有作品都为大量运用了互动、人工智能、传感、机电、网络传输等等信息技术为主的艺术形式。从作品的选择上可以看出,这也是一次科技含量明显重于艺术内涵的展览,大部分的展出作品表现为后者几乎是作为技术的陪衬而存在,但其中许多作品蕴含的技术潜能却能激发对于媒介艺术的想象力,并且能看到新艺术创作的无穷可能性。这些以数字手段为媒介,网络为平台的新兴艺术,也是我们日益依赖科技的社会必然产物。

非关“新媒体”
好的艺术作品是使人忘记它的技术含量,而关注作品本身带来的意义。得到英国艺术委员会(Arts Council England)资助的Chris Oakley的《目录》作品类似一部真实的短片,虽然情节简单,但作品极具未来感与超现实感。内容为用摄像头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捕捉的即时影像,同时将现场的人用不同的代码标记,输入电脑的数据库归类。作品将“他们所看到的我们”这一想象明确化,探索一种代表全部个别实体对人类的法典编篡。作品将观众放置到一个遥远的没有感情的中介位置上,通过操作从具体细微环境中捕捉到的生活场景作为底片,将人类作为一系列的单体来观看,而这一类单体的价值又由它的消费能力与未来需求来决定。
以作品《难民共和国》而著名的艺术家英格·甘特(Ingo Gunther)的《世界处理器》(World Processor)。在一间暗房子里摆放宛如漂浮在宇宙般的82个发光的地球仪。光源来自内部的每个地球仪有着不同的内容,并被各自标上不同的边界,用鲜明的视觉来讨论全球性议题与事件:如环境保护、地区冲突、人口、贫穷、经济、战争、气候、政治宗教、地理、生物资源等资讯。这件作品透过相关的新闻时事内容,利用数字统计、线条注记、色块划分等方式来传达艺术家的对于一些重要、但不可触摸的、不可计量的事物观念。作品涉及美学、视觉效果、象征主义以及资料的相关性,并将之进一步的缩减、选择以及资料的重新组合。如由一个关于艾滋病议题引出的五个地球仪,分别标示着:艾滋病传染分布的区域 /每个国家的死亡及传染人口数/受感染所占的总人口的百分比/受感染的成长指数/一个地区的感染率。现实的资源是直觉、政府、事实手册、新闻、杂志。大部分的数据是可以从已经建立的现实资源中公开获得的。所谓“正确的事实”路径是被新闻工作者的中立性激发的。然而作为仅仅知道知识整体中的一部分的个人,是从智性与情感的角度,以人为的世界观和导航工具去把握世界。因此艺术家在选择、代表、表现这些资料时,仍可籍由这些正确的事实,如数据、报道等相关资料,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与理解,让“正确的事实”延展出它代表的意义之外更深层的意涵。
徐冰的《中谶》(The Tobacco Project)烟草装置是他庞大的《烟草计划》作品的一部分,展柜里陈列着英美烟草公司早期在中国的销售统计、公司创始人詹姆斯·杜克(James Duke)资助高等教育的书信凭据、杜克大学资助徐冰实施这一艺术计划的支票等等。媒介上只使用了几个红色的小霓虹灯管来连接这些实物。

感性经验的资讯软体
索特(Daniel Sauter)与卡恩(Osman Khan)的作品《我们打断你规范的预定节目》(We interrupt your regularly scheduled program)是件探究电视的社会环境及人跟电视之间的关系,且非常浪漫的作品。在其中,电视如同新社会结构出现时的故事讲述者,它像同伴、像盏明灯、像安眠药一样。作品装置为一个面墙而设的电视,它闪烁的光芒反射到墙上,声音在空间内回荡将信号传送给电脑,在电脑里,设定的软体即时处理广播信号,把每一幅电视画面粉碎为一个个图元大小的片段。这些片段片断在水平方向上按顺序排列,然后投射回靠近电视的墙面上。电影剪辑被转变成垂直方向上的清晰片断,图像电子放大被视觉化为曲线。商业和音乐光碟被视为不断震动的垂直图案和发狂的颜色闪点,同时,新闻节目则是对水平污点的平静研究。观者被鼓励使用遥控器进行频道转换,探究广播以及其声音与投射之间的关系。在把声音与预期的视觉形象割裂开以及用抽象的投射去替代它的过程中,作品在参观者的关注点间震荡。这种并置也揭示了电视的催眠与平凡的本质。
《水碗:月•滴•音•油》(Water Bowls:Moon,Drop,Sound,Oil)是件令人恍惚的媒体隐喻作品,艺术家维丝那(Victoria Vesna)曾荣获奥斯卡最佳网络艺术奖与费曼纳米科学奖。家维丝那费时四年完成这件关注环境的作品。作品由象征“月”、“滴”、“音”“油”的四个半满的水碗组成。“月”使用的材料是严重污染状态的水经过分子循环净化回收后的水,整个过程利用了纳米过滤系统。“滴”则是观众通过作品的网站远端控制水滴落入碗中,当带细菌的水滴落到碗里的时候,细菌图像将打乱原先静止的同心圆线。“音”水波/声波的投影被水面反射到墙上,人们通过图像切实感受到声音的颤动,这些声音来自声纳、爆炸、潜艇对深层水的污染,类似于鲸鱼的鸣叫和细胞的颤动。“油”通过网站控制铜币落入水中,激活黑色机油与水分离更加明显,油面能反射出分散的小点。经过与人的互动后的作品呈现出不断变幻、自然天成的图案,使观者在惊诧于如此强烈电子美感的污染物同时,也能对于环境问题严重性有更深一层思考。

理性美感的媒介本体
德·尼斯(Marnix De Nijs)与凡·德·海德(Edwin van der Heide)的《空间的声音(100db at 100km/h)》是个极度敏感的声音感应装置,这件定义空间移动的作品把其要表达的意思以直接而有趣来呈现。艺术家使用那些会影响声轨的参数,比如速度,距离,多少人等在电脑里利用软件来完成。此作品在在台北名为《2000数位艺术纪》的展览中获得过首奖。
曾获白南准奖(Nam June Paik Award)的奥地利艺术家赫维格·威瑟(Herwig Weiser)的作品力求揭示艺术、电脑硬体及资讯三者之间的复杂关联。作品《死于迪斯科之前》(Death Before Disco)是个悬在空中的透明圆柱体装置,其中包括有机板、立体声音响、LEDs、一个电脑系统、磁铁、磁液等,所有的都由马达带动,如声音系统的节拍以及灯的编程。这个轮上面有一圈油,“磁性流体”(ferrofluid)在圈内来回摆动形成了细密的小尖头,在白光的照射下而没有落下来,是艺术家将声音与图像重构的“其类似物”与“流动的密码”。运动由不停振动的小片集合体创造的,它们跟随外界噪音的韵律摆动,外界噪音是从不同互联网来源输入的。这个作品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中间有旋转的轮两头都是低音单元的音箱,通过网络演奏电子噪音。


Chris Oakley的作品《目录》

英格·甘特(Ingo Gunther)的作品《世界处理器》

Daniel Sauter & Osman Khan作品《我们打断你规范的预定节目》

Victoria Vesna作品《水碗:月•滴•音•油》

赫维格·威瑟(Herwig Weiser)作品《死于迪斯科之前》

[沙发:1楼] 职业顶贴帅哥 2006-10-12 17:34:11
这年头,0回复的出现是懒惰!是耻辱!是变态!是典型的对沙发的漠视!是对BBS暴力丑态的不作为!
我是职业顶贴的帅哥! 大家伙儿都很喜欢我! 我们的理想是————消灭O回复!!!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