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关乎灵魂——我看村上春树文学的魅力
发起人:oui  回复数:1   浏览数:1903   最后更新:2009/12/10 21:02:18 by guest
[楼主] 管一棹 2009-12-01 17:42:35
批评的基础——从吴幼明和郭珍明的争论谈起


吴幼明和郭珍明的争论,本质上讲,是石头和鸡蛋的碰撞;郭珍明有着致命的缺陷——他不占有真相;所以,在吴幼明的回复中,郭珍明的软肋一一遭遇精确打击。



正如昨天读到的梁立俊先生的文章《究竟是什么压断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所说的。现政/府数十年前缔造的无所不在的行政触角和经济罗网,断送了有良知的人所有可能的退路。要么就合作,要么就钳口。



1992年的南巡讲话,则彻底剥夺了一个人可能沉默的机会。表面上看,在这个时间段,栗宪庭、吕澎等人借着这个狭窄的通道推动了当代艺术的短时间繁荣,事实是更像掉入了预设的觳中,今天的当代艺术(乃至自由思想)的局面,运筹帷幄者早在预料之中。是一个必然结果。每一个试图独立思考的人一旦偏离轨道,很快就会遭到运转中的巨大车轮的碾压。人性中的羞耻感,摧垮了这条船上每一个人的基本尊严。



这种没有缝隙的生活,是多么的可怕啊。



有人说,当下社会,独立思考的唯一可能是在狱中。或者也未必。因为,狱中也会有经济规则。





基于以上事实,上船的人可以获得局部的真相,但这真相,大多数情况是要烂在肚子里的,最后会伴随火葬场的灰尘烟消云散。



吴幼明还是可爱的,他像刘馨雨一样还很粗糙,还没有被锻造得如火纯青。到了那个程度他们就不说话了。这样的人我是遇到过的。

惟其粗糙,一不小心露出了一些真相,一不小心就错误发言。惟其如此,才有我那篇《消解对栗宪庭最后的敬意》。有人说我是没吃着葡萄说葡萄酸,却不知,我是有了这些真相我才能那么说话。







因此,郭珍明的言论,带有强烈的愤青色彩。他文章中的主要诉求,都因为不能像吴幼明要求的那样提供实证而成为虚妄乃至狂悖之言。由于没有真相的支持,文字也失去了应有的效用。



可是,郭珍明所言的,实际是这样一种状态:你如果在某个氛围里,你可以分明地感受到;但你要细究,竟然杳不可寻。就跟何立伟小说中卖花女的栀子花香一样。有时候很粘稠,让你绝望;有时候很缥缈,让你无法着力。





在郭珍明的文字中,你或者还可以感觉到他那跳动的心脏。它因为郭珍明的文字时而奔腾时而急促,你或者还可以感到文字中的温度。



在这冬天的晚上,我发现了所有有力的批评,其基础都将遭遇空前的劫难。它究竟要走向何方,我了无所得。







20091201
[沙发:1楼] guest 2009-12-01 20:00:16
和事佬,任何事情既然是批评就应该彻头彻尾,毫不留情。
[板凳:2楼] guest 2009-12-01 21:49:46
你想我骂的,你以为就那么值得骂吗?该骂的人很多!
[地板:3楼] guest 2009-12-02 14:31:08
这个世界不缺真相,缺的是良知,就象你管一棹,你有真相,可是你宁愿让它烂在你肚子里,你没有良知,闭嘴吧,希望你的真相和你的嘴一起烂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