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震撼了—穿透心灵的目光
发起人:asamicat  回复数:2   浏览数:2395   最后更新:2009/10/14 15:51:28 by guest
[楼主] oui 2009-10-14 13:16:03

10月9日
中午和施岸笛见面,做出了晚上讲座的powerpoint。归拾了一下昨天奖状表演留下的零乱的废墟。因为我发现有很多人对着幕布后面的杂物很仔细地看。把大桥的形状也重新整理了一下。
晚上九点,开始做讲座。
我发现施岸笛的中国观也有点不靠谱。还是陈词滥调的压抑-解放叙事。连施岸笛这么爱中国,感情这么深,这么善意的同志,都还搞不清楚最内部的情况,更别说所有那些一直以为中国人会受到政府控制不能自由地出国旅行的别的欧洲人了……于是后来我就抢话说。内容太多,观众已经没有机会问问题了。

讲座结束,被中国留学生围住。谈各种问题。再移动到一个意大利餐厅喝酒,继续聊天。谈余华的文字。谈中国文学,语言哲学,中国大而化之的思维方式,书法……等等问题。谈怎么样有可能建立人和人的交流,而不是沦为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一种挺煞笔的状态。个人被假设为文化的代言人,即侮辱了文化也侮辱了个人,既简化了文化,也简化了个人。我开孩子们的玩笑,说:文化交流只有在青年学生们之间才是最好的状态。因为不同文化的青年学生用作爱来进行文化交流。相谈甚欢。依依惜别。

一群优秀的中国孩子。和她们聊天,请他们喝酒,对我也是一种促进。比去一趟布鲁塞尔,和老逼央们吹牛值得。和她们的交谈,让我下定决心不去布鲁塞尔了。

10月10日
早上醒来10点,一看时间来不及了,打车,10点半赶到世界文化宫。接受西班牙记者采访。她送我一本自己写的童话书。回家的路上大略看了一下。老王何禹杰去宾雅家里帮她挂画。在楼下比萨店吃东西。看丁俊辉打台球。等禹杰送要是回来。
开始剪接前天晚上奖状表演的录像。把几台摄像机的片子倒进电脑的时候,这才仔细地从观众的角度看了一下幕布正面的效果。原来效果确实很好。那些人跑来跟我说好,看来不是客气话。越靠近结尾的声音效果越出色。水光出现在幕布上的时候,有点感人了。

这种未经精心排练合成的现场,总是能够带来惊喜。我禁不住给李诗他们写了邮件,谢谢他们相助处理声音。
下午,回到文化宫,听余华和杨炼、李大伟的讲座。




我这是第一次看德国人安排的文学讲座,居然安排了作品朗读。余华自己读了一小段,然后让德国一个女演员声情并茂地用德语朗读《兄弟》的片段。我很怀疑:小说写作是一个个人的身体行为,阅读过程也是很个人,很身体的经验。这种公众场合之下的小说朗读,实在是很怪诞。有点像收音机里的“长篇小说连续广播”……

诗歌就不一样。诗歌在写作的时候,可能就已经预设了朗读。杨炼,一头长发,字正腔圆,既平淡从容,又洪亮通透。一开口,全场震动。“一个伟大的朗诵者”……坐在他旁边的李大伟,轮到自己的时候,赶紧声明,不要拿我和杨炼比……杨炼是有文学野心的,而我只是票友……

朗读占用的时间太多,留下来答问的时间就很少了,还被主持人用掉了。其实我很想问余华:你刚才回答主持人提问的时候,说中国三千年都是家庭价值观,没有个人,到九十年代,个人主义才第一次出现。于是疯狂表演。家庭价值观衰弱。……这样一种叙事逻辑,难道不是太简单了吗?我们看看刚才杨炼的朗读,那种风神俊朗,难道你不会想到竹林七贤,不会想到潘岳、陆机这些魏晋名士?如果中国三千年来没有个人,怎么会有屈原、李白?怎么出现李贽、金圣叹?我们最多可以说强弱,不能把事情夸大成这样一种正反逻辑,和压抑-解放叙事。这种叙事,正是德国观众最喜欢接受的……

今天晚上的讲座,证实了昨天晚上我们谈过的中国文学的悲哀。相比之下,美术界和电影界比较幸运。美术界开始摆脱了纠缠多年的“中国”前缀,初步可以在艺术的框架里面工作了。就世界角度来看,中国作家如此受制于汉学家、翻译家的控制。如果你不被翻译,比就没有机会成为世界作家,所以,中国作家不得不在汉学们预设的话语框架中言谈。换一个角度想,如果你的作品在中国还算可以公开出版,那你就拥有了几千万上亿的读者,为什么要出来混呢?还是因为诺奖吗?另一方面,中国作家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制于中国的电影导演。在介绍余华的文字里面,他的《活着》曾经被张艺谋拍成电影,这一细节,成了最主要的亮点……






南京长江大桥自杀干预计划之4:《偶像的黄昏》展览计划

老邱_柏林<偶像的黄昏5 > 奖状表演的脚本

柏林 偶像的黄昏 6 老王来到柏林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 7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 8 关于一种历史剧的编撰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 9 历史剧中的报幕员:关于历史的同步噩梦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10 cement或者concrete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11 中秋

柏林 偶像的黄昏 12 书里的勋章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13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14 奖状表演脚本第三版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15 开幕式,奖状表演

老邱—柏林 偶像的黄昏16  讲座和文化交流

[沙发:1楼] guest 2009-10-14 14:53:17
老丘,玩吧,玩死拉倒
[板凳:2楼] guest 2009-10-14 16:36:11

如果中国三千年来没有个人,怎么会有屈原、李白?怎么出现李贽、金圣叹?我们最多可以说强弱,不能把事情夸大成这样一种正反逻辑,和压抑-解放叙事。这种叙事,难道正是德国观众最喜欢接受的……?

吴(吴山专)问过一位诗人: “最近人类怎样?”
[地板:3楼] guest 2009-10-14 16:39:21

顶你个老邱!
[4楼] guest 2009-10-14 16:49:12

今天晚上的讲座,证实了昨天晚上我们谈过的中国文学的悲哀。相比之下,美术界和电影界比较幸运。美术界开始摆脱了纠缠多年的“中国”前缀,初步可以在艺术的框架里面工作了。就世界角度来看,中国作家如此受制于汉学家、翻译家的控制。如果你不被翻译,比就没有机会成为世界作家,所以,中国作家不得不在汉学们预设的话语框架中言谈。

美术界的“文学青年”也不少,他们仍然还在【汉学们】预设的话语框架中言谈。

[5楼] guest 2009-10-14 17:19:24
相比之下,设计和音乐界的情况可能更好些
[6楼] guest 2009-10-15 18:18:13

再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