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
庄辉、旦儿
2006-2009摄影计划
2009-09-26~2009-11-22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春风不度玉门关。自此玉门便以一个怀春形象人尽皆知!
除了怀春之外玉门更是一个与能源有这密切关联的地方。随着资源的枯竭春风也不再眷恋这个恒古至今的塞上江南。从2006开始庄辉便和旦儿一起着手这个摄影计划。他们准备在玉门开一家照相管。07年6月开张到09年6月结束,历史两年的摄影调查完结。整个展览就是对这次摄影田野调查的一成果汇报展。
进门之处是一张老式的玉门全图,然后是简单的玉门历史介绍。一张长桌上摆放的是由这几计划很多文献资料编辑出来的图书可供翻阅。桌子背后是玉门市政府对国家发改委申请资源枯竭的文件报告。墙对面是玉门照相馆的招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把这个照相管的法人注册成艺术家本人,所以执照上是一个叫“李如辉”的人。
上楼梯以后是一个投影和服装架。播放的是一个小姑娘在穿着这些衣服拍照的记录过程,巨大的快门声音,时不时的打断投入的思维。旁边还有一幅背景画。往里就是这2年来拍摄的照片。有证件照,也有艺术照,花花绿绿,充斥着全国雷同的样式和色调。把枯竭后的玉门人的脸庞一个个的定格在照相馆的美化灯光里面。整齐排列的照片,有老有小,在苍老和稚嫩的交替里从光鲜画面的背后透露出整个调查计划冰冷事实。
在展厅的最后是一个多屏投影。播放着玉门的一些现实场景,孤零零的钻井机,沙尘中的塞上环境……
春风何时在?早也不来玉门关!
———————————————————————————————————————
新闻稿:
人类的历史也是资源利用的历史。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和利用曾经强劲地推动了工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这些化石燃料是亿万年前由生物遗体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对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意味着动用了储存在地下的在人类历史之前来自太阳的能量,从而满足人们试图超越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加速发展的企图。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革新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对化石燃料不加节制的利用也带来了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污染、气候改变等不利于人类生存的问题。同时对化石能源的严重依赖使人类在这一资源面临枯竭的时候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调整并改变人类利用能源的方式,并且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文明的进程进行反思,探讨可持续的和更健康的发展模式,进而在日常生活的层面进行力所能及的努力。这不仅是一个科技和经济的命题,也是今天的思想文化领域着力关注的方向。
作为中国的石油产业诞生的地方,玉门油田在三十年代曾经为艰难困苦中的中国贡献了它宝贵的资源。然而在资源耗尽以后,诸多社会问题浮出水面。体制、社会阶层、民族、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因素纠缠在一起,使被遗弃的玉门表现了错综复杂的社会景观。政府意志、地缘经济、底层民生、自然生态等种种矛盾产生了尖锐的对立和冲突。涸泽而渔的生产方式,体制转变留下的阴影,残垣断壁的街道和人去楼空的城市,入夜后的无政府状态,使玉门呈现了一个极为特殊的西部荒野与蜕化的工业的合成机体。然而人们仍然生活在这座高海拔的城市中,普通百姓仍然延续着日常生活的平凡,延续着他们的简单需要和大大小小的希望和梦想。
作为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的庄辉就出生在距油田70余公里的玉门镇。与众多当代艺术家不同,庄辉的青少年时代不是从中学到大学,而是从十五岁就开始在重型机械厂作为产业工人度过的。出于对艺术的喜爱,庄辉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底层的社会经验和他对艺术家身份的独特认识,使他的作品直接地切入了社会现实,并且总是将目光专注于普通人,特别是底层劳动阶层。从1992年的作品“为人民服务”、1995年的摄影作品“一个和三十个”(作者分别与三十个农民、工人、艺术家、儿童合影)直到1996年开始的与不同的职业团体(工人、农民、士兵、学生、医护人员等)多达几百人的合影,使庄辉成为了一位广受国际关注的重要中国当代艺术家。2000年前后,庄辉创作了几组大型的装置作品,同样将社会问题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作为作品的侧重点。旦儿是一位出生于陕北的女艺术家,2006年开始同庄辉合作创作。他们一同实施了五十幅社会新闻图片的大幅油画作品的计划,关注了网络上流行的底层社会新闻这样构成巨变中的中国社会然而常常被主流的话语所遮蔽的声音。






至今未收到庄先生对我2009年邮件的回复,我真的觉得很可悲。
一个作为老乡的真挚情感,就这么被践踏了。
你的作品和你的为人,都只不过是个传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