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于艺》的新人文精神——广达文教基金会
发起人:当代艺投  回复数:0   浏览数:2111   最后更新:2009/09/22 11:26:16 by 当代艺投
[楼主] 侯紫册8西 2009-09-22 11:26:16
在刘光光的绘画作品中,卡通元素从狂热的市场符号塑造变化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欲说还休的情感诉求,这也正是他的绘画动人之处。刘光光的绘画中没有包含直观视觉上的卡通造型,却透出一股动人心魄卡通气质,这是一种极具个体性的艺术语言,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累积的个人气质与绘画语言融为一体后自然流露。在观看了大量的造型或甜美或怪诞的卡通视觉艺术作品(绘画、雕塑、动画等等)后,被市场所操纵的视觉暴力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甚至审美反胃,可以说,刘光光的绘画开启了“后卡通”时代,他的绘画作品不再让观赏者产生欣赏焦虑。光怪陆离的颜色堆积,求奇求异的卡通造型,暴力、色情、焦虑和青春期的暧昧情调都远离了刘光光的绘画作品。


我是飘过来的-布面油画-140×170cm
 
刘光光本人像其他独具个性的艺术家一样,反对任何绘画上的流派标签,如他所追求的一样,他的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场景、颜色、氛围都是笔触的自然流露,是他与绘画水到渠成的“缘分”。刘光光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至少在学院求学期间,绘画是他的副业,正是这种“非专业”的特殊体验与创作背景,让他远离了专业的焦虑。他研究绘画史,并在各种绘画语言的影响下开始自己的创作实践。从影响中走出来是成为一个独立艺术家的前提,刘光光在他最近的绘画创作中做到了这一点,他正在走向他自己。

 
 
刘光光的作品中有一部分呈现为纯粹的空间与人物,没有叙事的线索与情节贯穿其中,如《灯下人》、《夜幕鸟人》等作品,这些作品除了显示画家扎实的造型基本功之外,画作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使观众,无论是专业的画家、批评家还是喜欢绘画艺术的普通观众,都能在这些画里找到无尽的阐释空间,这就是开放的力量。
而在另一些作品中,刘光光在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绪,如《不应该的年代》、《一起生活》等作品中对特定场景的精心描绘和对人物动作、神态的处理都在与这种取代了文字的叙述方式天衣无缝的配合。刘光光对场景、人物的描绘显示出一种精致的大气,对绘画性本身的研究与痴迷使他的绘画语言日臻成熟、精致,而试图跳出这种痴迷的与自己不断斗争赋予了这种精致以张力与大气。
 
在刘光光的画里有一种自娱自乐,自问自答,欲说还休的氛围。刘光光把青春的怅惘与超现实世界的荒谬用他自己的绘画语言描述的细腻而不冗杂,多彩而不艳丽,生动而不甜美,令人在画面前肃然沉思,与时下被商业流行话语所操控的“卡通绘画”在色彩与形象造型上相去甚远。在他画中的人物都不曾正视观众,要么侧视,要么眼睛被头发盖住,要么头部被面具代替,要么干脆把眼睛部分用颜料遮盖掉,这并不仅仅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同时也是艺术家的真实写照,在网络时代每个人的眼睛更多时候面对的是冷冰冰的电脑屏幕,从而使人在现实情境中难于用眼睛互相沟通。这种“不愿正视”的姿态更多增添了“欲说还休”的绘画魅力。

不应该的年代-140×100×3-2009-06
 
刘光光认为无论画面如何呈现,绘画本身的目标乃是画到灵魂的深处,幸运的是他首先有了这个形而上的终极目标,而没有成为商业潮流的一滴水,去创造一种可以快速消费的、可以和各种庸俗社会学阐释相挂钩的图像。在追求“画到灵魂深处”的过程中,刘光光正用每一滴水来汇聚成自己的大海,他想让绘画的魅力影响每个人,不同知识结构的人,甚至没有知识的人,正因如此,画面所呈现出的“欲说还休”的魅力不能被快速消费与遗忘。在卡通绘画泛滥成庸俗的消费符号之后,“后卡通绘画”正在静静崛起。
 
<艺术与投资>2009年9月刊
图片提供:谌谛合伙人

转自 许崇宝的BLOG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