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要起诉武当山“盗用”了韩国国旗?
欧宁:在GDC Show No.2上推介09深港双年展
以下报道出自2009年9月15日《深圳商报》:
专业展终于放下了身段
当“平面设计在中国展”遇见“城市建筑双年展”,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9月12日下午,一场命名为“当下的工作”的设计师分享活动在华·美术馆举行。这是由平面设计在中国(GDC)09展的子项目“SHOW”策办的第二场活动。活动邀请了活跃在建筑、室内、平面、当代艺术等创意领域共计18位城中翘楚,以每位快速演讲、接力提问的方式,并从各自所“秀”的正在从事的项目中铺陈出当下的设计现状。实际上不少设计师及艺术家所“秀”作品正是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备展项目。城市建筑双年展的总策展人欧宁与平面设计在中国展的策展团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策展体会及领衔项目,抛出“百姓视角”、“接通大众”、“打破专业壁垒”等关键词句,两大专业展不约而同地打出了平民旗号。
将在12月同一个月里举办的这两大展是本城年底最为重要的专业盛事,前者作为国内具有现代设计里程碑意义的老牌展览,目前正在鼎力塑造成面向全球的大型综合设计竞赛年展活动,后者作为中国目前唯一的以城市与建筑为主题的国际双年展,以双城双年展的模式已在国际建筑界和城市研究领域奠定声名。
参展项目“平易近人”
策展人欧宁8月去了一趟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同行的有建筑师张轲和作家、导演朱文。张轲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的派镇设计建造了一个游客码头,掩映在江畔的几棵古树旁,据说既有当代建筑的美感,又与自然、村落、水文和传统船运的语境浑然一体,并夺得了去年的中国建筑传媒奖中的青年建筑师奖。作家朱文此行的目的则为亲近建筑激发灵感,他得为这个游客码头写篇小说。这是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一个名为“文学与建筑”项目的构成内容之一。
所谓“文学与建筑”,即邀请10名作家为十座建筑写小说。这些建筑有广州歌剧院、深圳大梅沙的万科中心、连云港的海滨浴场、南京的混凝土私宅等、西安蓝田的石头房子等,来自收集大众意见评选出的十个代表性建筑,有美术馆、演出场所等公共建筑,也有旅游景点、私人住宅等,契合着从大自然到城市景观间的变迁。在包括朱文、韩东、韩丽珠、张悦然、盛可以、阮庆岳等在内的十位作家访问建筑、创作出小说后再公布在网站上,征集有兴趣的网友报名亲身体验参观这些建筑物等。这又构成了双年展中一个特别的“建筑旅行”环节。
新锐摄影家白小刺“秀”出了他当下进行的“文献摄影”,包括“我住在这里”、“双城”、“如何动”三个类别。“我住在这里”是深圳图景化的社会生态,“双城”则从交通、居住、空间等层面系统梳理、比较深圳与香港两城市的差异,这两部来自上届双年展的参展作品还在继续中,“双城”白小刺已拍了69个对比项目,他的目标是拍一百个。
双年展目前已从来自世界各地约160份参展提案中遴选出60个方案参展。虽然具体方案还未对外公布,但从SHOW活动所透露的项目来看,无疑对公众具有亲和力与参与感。欧宁说,要让公众有强烈的体验感,而不仅仅是参观看一看,要在保证专业性的前提下做到平易近人。
用老百姓的语言来表达
作为今年双年展选定的总策展人,欧宁的非建筑专业背景引来了建筑师的好奇,他们的疑问是,以往两届都是参展人的欧宁会给双年展带来怎样的差异化?
城市建筑双年展始于2005年,前两届分别由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张永和与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马清运策展。而欧宁早年在深圳从平面设计起步,其后广泛涉足于独立出版、自由撰稿、纪录片、新媒体、艺术策展等诸多领域,“跨界”与“全球化”是关于他的两个关键定义,他是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评委及日本横滨国际媒体艺术节终审评委。欧宁的说法是,“正是因为我本身不是建筑师,才能够跳出专业局限,从普通人的角度挑选作品,寻找接通大众的语法,也就是将建筑的专业性翻译成老百姓的语言。今年我的愿景就是让更多的普通人知道双年展,也让双年展与百姓有更多联系。”
建筑展通常给人的印象就是模型、图表、照片的展示,而叙述的文字既艰涩又专业,让老百姓无法亲近,并且建筑的体量与空间感这些感受也没办法真正传达给大众。“所以建筑展怎么办出要有一定的视觉效果、让更多的公众有参与感是个挑战,也是我今年着重要解决的问题”。相比前两届,此届展览立意以“城市动员”为出发点。欧宁表示,这将是一个感人的展览,一切的设计都围绕着增加展览的亲和力和参与感而展开。
假设你就是设计评委
GDC其实在7月宣告启动之时,就频频抛出“打破单一设计壁垒”、“普及设计”的词句,以此传递出这个设计展立意破“圈”而出,与社会、大众发生密切联系的迫切之情。9月12日从白天一直开到黑夜的SHOW活动即是今年GDC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着眼于设计专业,但“秀”的形式却直观而亲民。在走“秀”的18位设计师高密度的连续演讲中,总有听众瞅着空档自由发问,而听众里也不乏设计行业之外的人士。
GDC启动的另一个项目BEXT则完全与大众对接,策展团队成员之一的设计师邢一顺现场分发给听众一道闪电或是一陀粪的标签,鼓励大家“你说了算,你就是评委”,让大伙上台给四件建筑作品贴标签。由大众来评判“好设计”与“坏设计”,这就是NEXT活动要表达的中心内容。
被评判的四件建筑作品有荷兰的建筑、央视新大楼、农民房、一家以福禄寿三神为外观造型的大酒店。大伙的评判呈现出趋同的结果,差不多一致认为不好的是福禄寿酒店及农民房。在华强北立体街道城市设计竞赛中以“6个大灯笼”方案而胜出的建筑师冯果川则表示,他个人倒挺喜欢农民房,很有生活味。这件名为“山外青山楼后没楼”的农民房看起来就像个竖起的舞台道具,正面完好,侧面很窄。冯果川说,农民房限于资金不足,将所有的脸面都在正面做足了,而且在居住上也符合功能要求与自身条件,有什么不好呢?
在NEXT为此开设的网络平台next.sgda.cc上,网友们已经上传了密密麻麻的来自生活本身所见所感的各类设计图片,有建筑、服饰、餐饮用品、景观、玩具、艺术品、空间设计等等,不一而足。看着这些图片,让人感觉眼界大开,原来我们就生活在设计的世界里,并且人人都可以参与评判,票选自己心目中的好设计、坏设计,选出的“坏设计”还将继续由众人接力设计,转化为“好设计”。邢一顺表示,此活动就是要在大众、设计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交流、展示的平台,让老百姓关心设计、提升设计意识。这也是GDC意在接通大众而首设此项活动的目的所在。
[最后修改由 OUNING, 于 2009-09-20 03:00:03]
以下报道出自2009年9月15日《深圳商报》:

专业展终于放下了身段
当“平面设计在中国展”遇见“城市建筑双年展”,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9月12日下午,一场命名为“当下的工作”的设计师分享活动在华·美术馆举行。这是由平面设计在中国(GDC)09展的子项目“SHOW”策办的第二场活动。活动邀请了活跃在建筑、室内、平面、当代艺术等创意领域共计18位城中翘楚,以每位快速演讲、接力提问的方式,并从各自所“秀”的正在从事的项目中铺陈出当下的设计现状。实际上不少设计师及艺术家所“秀”作品正是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备展项目。城市建筑双年展的总策展人欧宁与平面设计在中国展的策展团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策展体会及领衔项目,抛出“百姓视角”、“接通大众”、“打破专业壁垒”等关键词句,两大专业展不约而同地打出了平民旗号。
将在12月同一个月里举办的这两大展是本城年底最为重要的专业盛事,前者作为国内具有现代设计里程碑意义的老牌展览,目前正在鼎力塑造成面向全球的大型综合设计竞赛年展活动,后者作为中国目前唯一的以城市与建筑为主题的国际双年展,以双城双年展的模式已在国际建筑界和城市研究领域奠定声名。
参展项目“平易近人”
策展人欧宁8月去了一趟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同行的有建筑师张轲和作家、导演朱文。张轲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的派镇设计建造了一个游客码头,掩映在江畔的几棵古树旁,据说既有当代建筑的美感,又与自然、村落、水文和传统船运的语境浑然一体,并夺得了去年的中国建筑传媒奖中的青年建筑师奖。作家朱文此行的目的则为亲近建筑激发灵感,他得为这个游客码头写篇小说。这是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一个名为“文学与建筑”项目的构成内容之一。
所谓“文学与建筑”,即邀请10名作家为十座建筑写小说。这些建筑有广州歌剧院、深圳大梅沙的万科中心、连云港的海滨浴场、南京的混凝土私宅等、西安蓝田的石头房子等,来自收集大众意见评选出的十个代表性建筑,有美术馆、演出场所等公共建筑,也有旅游景点、私人住宅等,契合着从大自然到城市景观间的变迁。在包括朱文、韩东、韩丽珠、张悦然、盛可以、阮庆岳等在内的十位作家访问建筑、创作出小说后再公布在网站上,征集有兴趣的网友报名亲身体验参观这些建筑物等。这又构成了双年展中一个特别的“建筑旅行”环节。
新锐摄影家白小刺“秀”出了他当下进行的“文献摄影”,包括“我住在这里”、“双城”、“如何动”三个类别。“我住在这里”是深圳图景化的社会生态,“双城”则从交通、居住、空间等层面系统梳理、比较深圳与香港两城市的差异,这两部来自上届双年展的参展作品还在继续中,“双城”白小刺已拍了69个对比项目,他的目标是拍一百个。
双年展目前已从来自世界各地约160份参展提案中遴选出60个方案参展。虽然具体方案还未对外公布,但从SHOW活动所透露的项目来看,无疑对公众具有亲和力与参与感。欧宁说,要让公众有强烈的体验感,而不仅仅是参观看一看,要在保证专业性的前提下做到平易近人。
用老百姓的语言来表达
作为今年双年展选定的总策展人,欧宁的非建筑专业背景引来了建筑师的好奇,他们的疑问是,以往两届都是参展人的欧宁会给双年展带来怎样的差异化?
城市建筑双年展始于2005年,前两届分别由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张永和与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马清运策展。而欧宁早年在深圳从平面设计起步,其后广泛涉足于独立出版、自由撰稿、纪录片、新媒体、艺术策展等诸多领域,“跨界”与“全球化”是关于他的两个关键定义,他是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评委及日本横滨国际媒体艺术节终审评委。欧宁的说法是,“正是因为我本身不是建筑师,才能够跳出专业局限,从普通人的角度挑选作品,寻找接通大众的语法,也就是将建筑的专业性翻译成老百姓的语言。今年我的愿景就是让更多的普通人知道双年展,也让双年展与百姓有更多联系。”
建筑展通常给人的印象就是模型、图表、照片的展示,而叙述的文字既艰涩又专业,让老百姓无法亲近,并且建筑的体量与空间感这些感受也没办法真正传达给大众。“所以建筑展怎么办出要有一定的视觉效果、让更多的公众有参与感是个挑战,也是我今年着重要解决的问题”。相比前两届,此届展览立意以“城市动员”为出发点。欧宁表示,这将是一个感人的展览,一切的设计都围绕着增加展览的亲和力和参与感而展开。
假设你就是设计评委
GDC其实在7月宣告启动之时,就频频抛出“打破单一设计壁垒”、“普及设计”的词句,以此传递出这个设计展立意破“圈”而出,与社会、大众发生密切联系的迫切之情。9月12日从白天一直开到黑夜的SHOW活动即是今年GDC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着眼于设计专业,但“秀”的形式却直观而亲民。在走“秀”的18位设计师高密度的连续演讲中,总有听众瞅着空档自由发问,而听众里也不乏设计行业之外的人士。
GDC启动的另一个项目BEXT则完全与大众对接,策展团队成员之一的设计师邢一顺现场分发给听众一道闪电或是一陀粪的标签,鼓励大家“你说了算,你就是评委”,让大伙上台给四件建筑作品贴标签。由大众来评判“好设计”与“坏设计”,这就是NEXT活动要表达的中心内容。
被评判的四件建筑作品有荷兰的建筑、央视新大楼、农民房、一家以福禄寿三神为外观造型的大酒店。大伙的评判呈现出趋同的结果,差不多一致认为不好的是福禄寿酒店及农民房。在华强北立体街道城市设计竞赛中以“6个大灯笼”方案而胜出的建筑师冯果川则表示,他个人倒挺喜欢农民房,很有生活味。这件名为“山外青山楼后没楼”的农民房看起来就像个竖起的舞台道具,正面完好,侧面很窄。冯果川说,农民房限于资金不足,将所有的脸面都在正面做足了,而且在居住上也符合功能要求与自身条件,有什么不好呢?
在NEXT为此开设的网络平台next.sgda.cc上,网友们已经上传了密密麻麻的来自生活本身所见所感的各类设计图片,有建筑、服饰、餐饮用品、景观、玩具、艺术品、空间设计等等,不一而足。看着这些图片,让人感觉眼界大开,原来我们就生活在设计的世界里,并且人人都可以参与评判,票选自己心目中的好设计、坏设计,选出的“坏设计”还将继续由众人接力设计,转化为“好设计”。邢一顺表示,此活动就是要在大众、设计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交流、展示的平台,让老百姓关心设计、提升设计意识。这也是GDC意在接通大众而首设此项活动的目的所在。
[最后修改由 OUNING, 于 2009-09-20 0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