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宋冬纽约MoMA个展策展全过程!
发起人:树上的男爵  回复数:27   浏览数:5007   最后更新:2009/07/17 01:37:35 by guest
[楼主] 那是什么 2009-06-21 15:27:42
假如给我三天制造世界
作者:黄夷白 来源:广美今日网站专稿 2009-06-10

本文记者/黄夷白)走进D栋6层的教室,面对眼前一个个装置作品愣了一下,此前并不知道这里在举办一个当代艺术展,空白一片的大脑被瞬间填满到有些运转困难。

  此次展览为教育系综合美术专业07级同学们的作业展,展览从5月31日开始至6月2日结束,地点为D栋教学楼615教室。“制造世界或被世界制造¬¬——艺术史研究与文化研究下的视觉经验与方法”,本次展览的主题,这些作品是在这个大的课程框架下的同学们发散性思维的探究之作。

  大感觉——强烈的社会现实感
  不大的展厅约有20余件作品,也许因为教育系的课程设置不同,也许是因为他们来自07级,也许是因为邓老师正在尝试新教学方法中的一定程度上的引导,他们的作品给我和以往参观造型学院作品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这些作品,准确一点来说是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带有一种强烈的社会现实感。
  对“躲猫猫事件”引起的系列事件的强烈讽刺作品《自然死亡》,戏仿了两个保安在从午夜到临晨将嫌疑人殴打致死的过程,场面血腥。一旁精确的医学鉴定报告,对“自然死亡”这个标题进行了煞有其事的挪揄;
  一本古装书籍,一本电子杂志,告诉你从古至今的《致富秘诀》:仿古书中的和珅、李莲英、安德海的贪污智谋,电子杂志中闪现的赖昌星、陈希同、胡长清“贪官语录”,加上作者煞有介事的正面宣传“致富光荣”,你不由得感慨这个时代的价值观确如作者感受到的那样在变化;
  很抽很搞笑的《封封网》针对网络封杀的现象进行戏仿,即走红则被封杀的网络圣兽之首小草同学探讨关于网络管制的问题…
  不得不说,这些尖锐而敏感的作品很能抓人眼球,在视觉效果不相上下甚至是稍弱的情况下也能引发观者的注意和深思。对于大众媒体来说,从一个公众人物、一个带着些许争议的公众人物,抑或一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出发的作品,最有关注价值。所以,这类作品往往影响面积最大。年轻的艺术家们需要做什么,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能做到什么,这类作品是艺术家向公众的妥协?还是当代艺术作品从小众走向大众的途径?也许都会涉及吧。

  小氛围——女性艺术的独特存在
  在此次作业展中,为数不多的几位女生的作品在整个大环境下显得很独特。带有强烈女性特制的“武器”,用女性内衣连接缠绕组成的“防线”…也许和作品摆放位置有关,几位女生的作品都靠近一侧,在敏感尖锐的大环境下似乎有些自成一派。这些作品相对柔和、唯美,却直接或间接地透露着女性自我保护的思想。不可能忽视每位女生的作品作为个体的存在,但当她们一起出现时透露出较强烈的女性主义气息,我忍不住问课程指导邓碧文老师有没有在大的课题下引导女生特意向女性主义方向靠拢,他说没有,这完全都是女生们的自主创作。在整个展览中,这些带有女性主义气息的作品似乎有些脆弱单薄(当然也有数量上的原因),但绝对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存在。

  据邓老师介绍,“艺术史研究与文化研究”指的是在课程之内学生们将对艺术史和文化比较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最后完成的作品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蕴。显然,这已经超出了美术学院式的纯粹视觉经验上的探讨,而进入“大文化”的范畴。重要的是,邓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要求“视觉”和“意义”并重,作品的思想深度并没有掩盖作品本身具备的形式美感,因而使这些作品没有沦为空洞的说教。

  很短的作业展,三天就结束。但我想在此次这个课题研究下的师生和他们的作品表达出的要超出这个小小的时空范围,三天,有一点点短。



                                                                 2009年6月5日
  
《自然死亡》 樊昱伯





《封封网》 黄俊锋

  网络很危险,不是因为病毒猖狂,而是因为“人言可畏”。稍有不慎就是突然猝死,或者给你来个“跨省追捕”,我们狂做俯卧撑、猛练叉腰肌的同时,要用70码的头脑转速来逃避封杀。河蟹,草泥马等等这些表面看似那么和谐文雅的词语,就代表了中国当代网民内心的不愤。我们无力反抗,只能调侃。《封封网》就来一场“正经”的调侃! (作者语)

《致富秘诀》何炳良
  《致富秘笈》是收集清朝期间部分大贪官在职期间的贪污行为,反应清朝的官场腐败,功名之间存在着金钱交易,权与钱总连着千丝万缕。在官场里面,君与臣之间,不存在永远的忠心,只存在虚伪的马屁!官与官之间不存在永久的阵营关系,只存在个人的利益关系;官与民之间,不存在平等关系,只有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同时,以《致富秘笈》延伸到《致富之道》,说明中国官场贪污这样的行为,是具有历史延续性的,阶级关系的出现,导致权钱交易这种腐败行为的出现。清朝的封建阶级到中国现在的民主共和国,贪污依然存在人民的身边。这不是纯属巧合,是具有潜移默化的历史根源。
  中国礼仪文化的根深蒂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送礼来维系的。那是一种中国式的礼仪,是存在于每一个中华人民心中的。在公司要升职,你要跟老本打好关系,那就是送礼。做生意,你不跟官员打交道,你是很难子啊市场上立足的,所以要送礼,才能为自己在道路上能够畅通无阻。在官场,你要升职,你要给上司送礼,这样就能保证日后步步高升。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所以中国的贪污不是偶然的,是存在着历史的必然性。
现在,贪污事件能通过媒体的曝光,能更好的给每一个群众知道。官员受群众的监督,贪污事件的多方面的曝光,还有惩治是否要更有力度,这样是否更能引导黑暗的官场,走向纯洁的道路。这值得我们思考!无论怎么样,历史问题,我们必须要深思一下!
  《致富秘笈》的纸本载体到《致富之道》的电子媒体载体的变化,反应的是一种历史记录与传播形式的演变。媒体与网络的出现使得贪污行为的曝光,传的更快,能第一时间走到民众里面去,更受人民关注。 (作者语)

《镜像理论》 吴丝远

  镜子的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一个从他知到自知的转变过程。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形象。在镜子发明之前,自身形象无法由自己做出自我判断:而有了镜子之后,通过自己的眼睛就可以对自身形象作出主体的判断。本作品从镜像原理中透析这一观点。观众在观看作品的时候,可以从作品的正面看到自己一丝不苟的形象,与此同时还可以毫无保留的观察到自己背面的形象。从而引发观众对自己本身的重新思考“WHO AM ME ?”。 (作者语)



《文明·罪恶》 曹仁兴


《请不要跨越我的防线》 廖鸿红



《瞧!妈妈,我刚刚踩死了只蜗牛》 历楚辞
  对于婚姻、家庭,我内心比较深处的地方总会存有怀疑、恐惧与不安的心里。我也不怎么喜欢孩子,其中许多也只不过是成年半兽人的前期状态而已。有时纯净的目光是那么的奢侈,灿烂美妙的童年却隐藏杀机。我们可爱的小天使或小仙女们或许纯洁无邪,但远不是善良。分清善恶并不容易,这需要理性成熟的思维、世界观和独立思考的精神。而不是感性、狭隘、无知的判断。孩子们为何一定要听年轻父母那美丽动人的“童话故事”?既然终究会被教导成半兽人,不如抓紧时间去攻读《股市行情》、《成功学手册》或《做事的学问》这类全民畅销书籍。这也可免去转型期的痛苦、迷茫与内心挣扎,直奔最终“成熟”的虚无主义人生世界观,无比顺畅!我想有时儿童像是父母的大玩偶:在斗争残酷的大环境里“制造”出一类弱势群体;用无邪的一段纯真童年来找到心灵的慰藉,满足自己感情或利益上的私欲。
  这个作品,没什么“关心民间疾苦”形式的主题,有时我也更喜欢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不是一个不相信爱与真情的人,但我不要惯性式的麻木头脑。不是有那么首歌:"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这世界没有童话..." 而我要说,无论长大与否,这世界就没有童话,而应是——我好想、我好想、好想长大,长大后自己去造童话! (作者语)


《super Business area》 陈祺健


以上为部分作品展示

声明:本文属黄夷白原创,广美今日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沙发:1楼] guest 2009-06-21 17:09:25
顶顶!
[板凳:2楼] 那是什么 2009-06-21 21:30:10

顶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