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存语境
发起人:廖邦铭  回复数:0   浏览数:2002   最后更新:2009/03/21 00:00:00 by 廖邦铭
[楼主] 廖邦铭 2009-03-21 00:00:00
后观念
廖邦铭
后观念是批评性的,非确定性的,游移的。它屏弃前观念艺术美学形态的意识内化状态,即反对表达的过程中以新艺术形态的形式审美为主题,而是将问题置于艺术方式的呈现构架之内,就是说,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有与之相关联而存在的艺术方式,具有表述的直接性,完全性。一个事件,一个存在状态都可以其自身状态模式而存在。甚或一个习以为常的“观念”(无论这“观念”是属于何种范畴)均可成为后观念的取用素材。所以,后观念也可以称之为“观念”中的观念,它在原生“观念”的内部进行拆解,在“原结构”的位置进行重构,它是分析性的艺术,理性态度是后观念的基本思考方式。
后观念艺术是分析性的艺术,是对现存的权利方式进行无情解拆,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民主的(它排斥任何艺术的玄奥和审美惯性的深刻),它只存在于“问题”中,而“问题”也是后观念艺术存在的基础。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而后观念艺术使问题的显现具有天时地利的恰如其分,它是问题的显影剂。所以,后观念艺术是非美学的,非风格,非形式的艺术。它是公共性的,非私人趣味的艺术。它旨在缩小创作者的核心形象,如概念主义艺术家Weiner所说“我拒绝对其表现形式作任何确定的决定……因为这会成为一个艺术的决定。但是如果我接受了所有可能形式的表现,那么这就不成为一个艺术决定,因为它与艺术无关。艺术用口头表述,书面表达,或是用某种外在形式表达都是一样有效的……”。
后观念艺术的反样式、反风格的表达特质就是反美术馆、反博物馆、反市场的特质。权力对艺术的渗透与消解,从而导致艺术的批判功能弱化,使其沦为社会无害的装饰品。中国当代艺术的麻木状态正是这一现象的最终后果。后观念艺术是反对艺术系统化的艺术、反编码的艺术,相反是解编码的艺术。它始终运行在对社会文化`艺术`政治`经济权力的垄断独行进行批判质疑的轨道上。它在意识上保持精神的独立性。所有的墨守成规、习以为常的惰性的审美意识与各式各样权力网络编织的神话,都是后观念艺术批判、质疑、颠覆的对象与场域。
后观念艺术既反对外部权力,也反对自身权力化,它保持自我批判。它永远处于提问状态,所以,它是批判性的。恒定的物理状态的稳定性结构,被排除在外。
后观念艺术是有关信息的,是社会诸多可值处理信息的中转站,也可以称之为信息研磨器,而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艺术家独立的能动的思考,用视觉或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转换,从而使信息的本质即暗藏着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得以昭示,使问题得以更“问题”化。后观念对现实存在的关注是一个基本的艺术态度,不容许自身处于隔岸观火的状态,它紧贴社会的脉动。随时对一切教条,僵化的体制进行反抗质疑,无论这些东西是何种范畴,后观念都会“本能”地有所反应。它的传统建立在独立的知识分子发批判意识基础上,和正统的艺术史和假前卫(一种道貌岸然的形式主义美学)毫无关系,甚或这也是后观念艺术批判的对象之一。
后观念艺术的表达方式是无限多样的,不同的问题即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方法与媒体,艺术史的类型学逻辑归纳对它是无效的,不合适的。因为后观念是非确定性,它只存在于社会特定的语境中,随时调整自身位置,是流动的。任何以“合法性”存在的理由,使后观念在招安中就范都是徒劳的。它融入主流的那天也是它死亡的那一刻,所以,后观念是边缘的,反主流意识,是一切“合法性”艺术的对立面,后观念是艺术的持不同政见者。它拒绝空洞的形式注意美学理念,而是以事实为依据,也就是说,“摆事实,讲道理”,它不是属于狭小的书斋,而是生成于社会公共领域,具有完全的政治性。
后观念艺术反对艺术商业化、美术馆化、私人趣味化、艺术的小圈子化及艺术的投机行为。它是独立特行的,不受控于任何人,机构与任何一种权力(批评家——画廊——美术馆——收藏家)系统,拒绝一切随意的释义和过度的评论,它的现场与构成要素就是批评的领地。如果说,后观念艺术需要一种恰当合理的所谓“批评”,那么,这一批评的前提条件是:非艺术美学的观看思维方式——必须排除习惯性的、惰性的、“正常的”艺术“视觉”方式。对后观念艺术的判断,需要以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当代哲学等为基点,即在道德层面上的文化判断。任何以艺术史作为判断标准,都是对后观念艺术的“牛头不对马嘴”的误读。
后观念艺术针对“实时系统”(汉斯•哈克Hans Hancke),它不是封闭的个体视觉趣味的玩弄。也非表现主义的,象征性的符号化的艺术。而是显现性的从而也是批评性的艺术。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基本态度与立场。
2005年1月1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