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53届威尼斯内幕揭秘!
星期日泰晤士报:Web 2.0有害无益
北京时间5月20日消息,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日前刊登署名布赖恩-阿佩亚德(Bryan Appleyard)的评论文章称,互联网和Web 2.0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是极其危险的。表面看来,Web 2.0的宗旨是解放个体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话语权,但实际上却是在抹杀集体的力量,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行为,有悖历史发展的潮流。
Web 2.0无处不在
互联网陷入了困境。上周,美国知名分类信息网站Craigslist禁止了网站上的“性爱服务(erotic services)”这一类别,原因是人们认为这一类服务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网上妓院”。而在法国,由于法官的判决,欧莱雅无奈的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它无法强迫eBay停止出售价格低廉的欧莱雅仿冒品。
在英国小镇居民对谷歌“街景(Street View)”取景车的贸然闯入加以阻挠后,希腊也禁止了这一服务在其境内的取景工作。隐私保护人士担心,谷歌和网络广告公司Phorm会搜集并利用人们的个人信息。他们可以“入侵”你的电脑,监视你的网络浏览和网络购物行为,并判断你的具体位置,然后据此向你发布定位广告。他们说,这都是为了自由和选择。可是,这究竟是谁的自由?谁的选择呢?
20年前,伯纳斯-李(Sir Tim Berners-Lee)创造了万维网。1989年至2000年间,万维网出现了指数级增长。之后,互联网泡沫破裂了。而Web 2.0正是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诞生的,这一概念得到了加州(硅谷所在地)的极力热捧。关于Web 2.0有很多种定义方式,但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在于:自由主义、个人表现、毫不掩饰并赚取大量钞票。这非常符合加州人的特点。
比如,你可以通过Twitter向全世界发表自己一闪念的想法,也可以在Blogger上对国会议员大肆嘲讽,在Facebook上你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想要买卖东西时则可以光顾eBay。而全球最具品牌价值的企业谷歌则会自始至终关注你的一举一动,它不仅知道你所处的位置,还会记录你的喜好并追踪你的动向,通过这一系列数据,它就可以为你量身定制定位广告。
就算你不沉迷于网络,你的生活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经常会被告知需要到网上去做某事或购买某些东西。逐渐的,商店成了网站的一个附属品。网络空间的很多东西都是免费的,就算要花钱,其价格也非常低廉。无论你是否愿意,Web 2.0已经存在于你的意识之中,并且影响到了你的支出。一切都将因此改变。
网络无法改变世界
那么,这种情况又有何问题呢?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愚昧。
《历史的震动》(The Shock of the Old: Technology and Global History since 1900)一书的作者,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科技历史教授大卫-埃杰顿(David Edgerton)说:“互联网已经非常过时……与电视、广播或报纸一样,它只是一种交流方式。”
埃杰顿是科技末路领域的世界级专家。他指出,50年前的核动力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此后,超音速客机以及太空旅行也都会改变世界。他承认,轮子与蒸汽机都改变了世界,但网络并不属于此类。
Web 2.0的前景在于,它足以引领“后工业化”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一切都丧失了物质形态,而被分解成无数个电子。但是,去年的油价震动以及今年的经济衰退却都显示出,我们依然非常依赖于“旧经济”,而每年都会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更是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事实上,埃杰顿认为,事后看来,我们应该意识到,煤炭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统治地位的技术。中国和美国都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并且都计划消耗掉这些煤炭。网络也同样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这些能源大都来自于工业化时代那些庞大、笨重的机器。
那么,如果说网络无法改变一切,它又究竟会带来何种变革呢?在Web 2.0的诸多特性中,目前正在推动变革的就是对个体的强烈关注。谷歌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能够针对个体而非大众或群体发布广告。博客、Twitter和Facebook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使得每个个体都能够面向全世界喋喋不休。
加州人或许会说:“为什么不呢?这是一个天堂,个体得到了解放。”
破坏集体力量
首先,这会破坏公共团体和结构化的群体,而这些集体单位要比个体具备更强的能力。克莱夫-詹姆斯(Clive James)并不是一个网络怀疑论者,他还运营着一个质量颇高的网站CliveJames.com。在他看来,互联网“利大于弊”。但是他却对过度关注个体而倍感担忧。
他说:“当雷曼兄弟倒闭之后,我在《华尔街日报》看到了一篇非常好的分析文章,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有关这一主题的最好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却需要6名取得资质的财经记者合力完成,而其中大量的研究绝对不是某个博客作者可以独立完成的……这也揭露了这样一个棘手的现实,即网络为个体所提供的自由却对集体力量形成了桎梏。”
出版商、报纸、博物馆、大学和中小学校等公共团队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它们的能力强于个体。如果Web 2.0心血来潮的将所有事情都压平,那绝对是“弊大于利”。
其次,对极端个人主义的顶礼膜拜并不会引发更好的民主性。例如,维基百科通过引入多种形式的权威和控制以解决存在错误和破坏作用的信息,而这似乎有悖于其创建之初的理想。博客们也在逐渐的聚集,并形成团体化的聚合,例如The Huffington Post和The Daily Beast都是很好的例子。尽管这些博客作者仍然对主流媒体嗤之以鼻,但他们实际上却寄生在主流媒体上。就连Twitter也已经被一些传统的非网络名人统治,例如,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和英国喜剧演员斯蒂芬-弗雷(Stephen Fry)。
极端个人主义蔓延
而Web 2.0更为危险的还在于,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快速蔓延将会导致人们盲目跟风。金融危机或许并不是由互联网导致的,但是互联网的连接方式和快速传播所创造出的这个“羊群效应”泛滥的市场却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泛泛之辈》(The Cult of the Amateur: How Today's Internet is Killing Our Culture)一书的作者、美国互联网和媒体专家安德鲁-基恩(Andrew Keen)说:“科技发展速度和思维多样性之间似乎呈现一种逆相关性。”
而且,现在还流行着一种名为“快闪族”的古怪现象。人们通过短信或Twitter事先约定,聚集在某个地方,然后突然间做出某一相同的动作。这本来是一个玩笑,或者说是一种为了证明“羊群效应”而设计的行为艺术,但是却很快演变成为极端自由主义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难以奏效。在俄罗斯,政府通过切断手机信号的方式轻而易举的阻止了“快闪族”的行为。“老套”的政策拥有比网络更为强大的力量。
最终,网络世界的完全免费策略和巨大的通货紧缩效应(deflationary effect,译注:原本指商品供给过剩或货币减少引起的物价下跌、货币增值等一系列经济现象,但这里借指网络世界低廉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成本。)将会走向终结。新闻集团首席执行官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曾表示,将会对旗下的网络版报纸进行收费。很明显,某些人将会以某种方式为这些内容付费,而这也将打破网络“天堂”的宁静。
盲目的狂热是问题的根结所在。我知道,网络上那些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定会对我的这篇文章大加嘲笑。原因在于,他们盲目的信奉,网络就是未来,网络就是一切。他们会将我归于“勒德分子”(Luddite,译注:勒德分子是指害怕或者厌恶技术的人。在工业革命期间,英格兰的纺织工人主张效仿一个叫做勒德的人,破坏工厂设备来抵制节省劳动力的技术带给工厂的改变。今天,勒德分子仍然指认为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损害要多于益处的人。)。
威胁网络的正是这些狂热分子。他们只是在自我营造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他们没有意识到,网络只是生物、文化和历史进化过程中的又一个产品而已,而上述三大进化才是使人类走到今天的真正动力。在现实世界中,网络非常有趣,而且也是必然趋势,但是它也的确包含了色情、网络妓院、隐私侵犯、网络欺诈、以及因为盲目追求新生事物而产生的盲目跟风和毫无主见。网络具备人性,而且已经沦落。网络具有两面性,既会如天使般美丽,也会如魔鬼般狰狞。并不存在什么新的世界。世界只有一个,而我们正生活在其中。(编译/长歌
北京时间5月20日消息,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日前刊登署名布赖恩-阿佩亚德(Bryan Appleyard)的评论文章称,互联网和Web 2.0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是极其危险的。表面看来,Web 2.0的宗旨是解放个体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话语权,但实际上却是在抹杀集体的力量,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行为,有悖历史发展的潮流。
Web 2.0无处不在
互联网陷入了困境。上周,美国知名分类信息网站Craigslist禁止了网站上的“性爱服务(erotic services)”这一类别,原因是人们认为这一类服务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网上妓院”。而在法国,由于法官的判决,欧莱雅无奈的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它无法强迫eBay停止出售价格低廉的欧莱雅仿冒品。
在英国小镇居民对谷歌“街景(Street View)”取景车的贸然闯入加以阻挠后,希腊也禁止了这一服务在其境内的取景工作。隐私保护人士担心,谷歌和网络广告公司Phorm会搜集并利用人们的个人信息。他们可以“入侵”你的电脑,监视你的网络浏览和网络购物行为,并判断你的具体位置,然后据此向你发布定位广告。他们说,这都是为了自由和选择。可是,这究竟是谁的自由?谁的选择呢?
20年前,伯纳斯-李(Sir Tim Berners-Lee)创造了万维网。1989年至2000年间,万维网出现了指数级增长。之后,互联网泡沫破裂了。而Web 2.0正是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诞生的,这一概念得到了加州(硅谷所在地)的极力热捧。关于Web 2.0有很多种定义方式,但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在于:自由主义、个人表现、毫不掩饰并赚取大量钞票。这非常符合加州人的特点。
比如,你可以通过Twitter向全世界发表自己一闪念的想法,也可以在Blogger上对国会议员大肆嘲讽,在Facebook上你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想要买卖东西时则可以光顾eBay。而全球最具品牌价值的企业谷歌则会自始至终关注你的一举一动,它不仅知道你所处的位置,还会记录你的喜好并追踪你的动向,通过这一系列数据,它就可以为你量身定制定位广告。
就算你不沉迷于网络,你的生活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经常会被告知需要到网上去做某事或购买某些东西。逐渐的,商店成了网站的一个附属品。网络空间的很多东西都是免费的,就算要花钱,其价格也非常低廉。无论你是否愿意,Web 2.0已经存在于你的意识之中,并且影响到了你的支出。一切都将因此改变。
网络无法改变世界
那么,这种情况又有何问题呢?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愚昧。
《历史的震动》(The Shock of the Old: Technology and Global History since 1900)一书的作者,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科技历史教授大卫-埃杰顿(David Edgerton)说:“互联网已经非常过时……与电视、广播或报纸一样,它只是一种交流方式。”
埃杰顿是科技末路领域的世界级专家。他指出,50年前的核动力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此后,超音速客机以及太空旅行也都会改变世界。他承认,轮子与蒸汽机都改变了世界,但网络并不属于此类。
Web 2.0的前景在于,它足以引领“后工业化”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一切都丧失了物质形态,而被分解成无数个电子。但是,去年的油价震动以及今年的经济衰退却都显示出,我们依然非常依赖于“旧经济”,而每年都会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更是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事实上,埃杰顿认为,事后看来,我们应该意识到,煤炭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统治地位的技术。中国和美国都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并且都计划消耗掉这些煤炭。网络也同样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这些能源大都来自于工业化时代那些庞大、笨重的机器。
那么,如果说网络无法改变一切,它又究竟会带来何种变革呢?在Web 2.0的诸多特性中,目前正在推动变革的就是对个体的强烈关注。谷歌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能够针对个体而非大众或群体发布广告。博客、Twitter和Facebook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使得每个个体都能够面向全世界喋喋不休。
加州人或许会说:“为什么不呢?这是一个天堂,个体得到了解放。”
破坏集体力量
首先,这会破坏公共团体和结构化的群体,而这些集体单位要比个体具备更强的能力。克莱夫-詹姆斯(Clive James)并不是一个网络怀疑论者,他还运营着一个质量颇高的网站CliveJames.com。在他看来,互联网“利大于弊”。但是他却对过度关注个体而倍感担忧。
他说:“当雷曼兄弟倒闭之后,我在《华尔街日报》看到了一篇非常好的分析文章,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有关这一主题的最好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却需要6名取得资质的财经记者合力完成,而其中大量的研究绝对不是某个博客作者可以独立完成的……这也揭露了这样一个棘手的现实,即网络为个体所提供的自由却对集体力量形成了桎梏。”
出版商、报纸、博物馆、大学和中小学校等公共团队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它们的能力强于个体。如果Web 2.0心血来潮的将所有事情都压平,那绝对是“弊大于利”。
其次,对极端个人主义的顶礼膜拜并不会引发更好的民主性。例如,维基百科通过引入多种形式的权威和控制以解决存在错误和破坏作用的信息,而这似乎有悖于其创建之初的理想。博客们也在逐渐的聚集,并形成团体化的聚合,例如The Huffington Post和The Daily Beast都是很好的例子。尽管这些博客作者仍然对主流媒体嗤之以鼻,但他们实际上却寄生在主流媒体上。就连Twitter也已经被一些传统的非网络名人统治,例如,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和英国喜剧演员斯蒂芬-弗雷(Stephen Fry)。
极端个人主义蔓延
而Web 2.0更为危险的还在于,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快速蔓延将会导致人们盲目跟风。金融危机或许并不是由互联网导致的,但是互联网的连接方式和快速传播所创造出的这个“羊群效应”泛滥的市场却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泛泛之辈》(The Cult of the Amateur: How Today's Internet is Killing Our Culture)一书的作者、美国互联网和媒体专家安德鲁-基恩(Andrew Keen)说:“科技发展速度和思维多样性之间似乎呈现一种逆相关性。”
而且,现在还流行着一种名为“快闪族”的古怪现象。人们通过短信或Twitter事先约定,聚集在某个地方,然后突然间做出某一相同的动作。这本来是一个玩笑,或者说是一种为了证明“羊群效应”而设计的行为艺术,但是却很快演变成为极端自由主义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难以奏效。在俄罗斯,政府通过切断手机信号的方式轻而易举的阻止了“快闪族”的行为。“老套”的政策拥有比网络更为强大的力量。
最终,网络世界的完全免费策略和巨大的通货紧缩效应(deflationary effect,译注:原本指商品供给过剩或货币减少引起的物价下跌、货币增值等一系列经济现象,但这里借指网络世界低廉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成本。)将会走向终结。新闻集团首席执行官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曾表示,将会对旗下的网络版报纸进行收费。很明显,某些人将会以某种方式为这些内容付费,而这也将打破网络“天堂”的宁静。
盲目的狂热是问题的根结所在。我知道,网络上那些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定会对我的这篇文章大加嘲笑。原因在于,他们盲目的信奉,网络就是未来,网络就是一切。他们会将我归于“勒德分子”(Luddite,译注:勒德分子是指害怕或者厌恶技术的人。在工业革命期间,英格兰的纺织工人主张效仿一个叫做勒德的人,破坏工厂设备来抵制节省劳动力的技术带给工厂的改变。今天,勒德分子仍然指认为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损害要多于益处的人。)。
威胁网络的正是这些狂热分子。他们只是在自我营造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他们没有意识到,网络只是生物、文化和历史进化过程中的又一个产品而已,而上述三大进化才是使人类走到今天的真正动力。在现实世界中,网络非常有趣,而且也是必然趋势,但是它也的确包含了色情、网络妓院、隐私侵犯、网络欺诈、以及因为盲目追求新生事物而产生的盲目跟风和毫无主见。网络具备人性,而且已经沦落。网络具有两面性,既会如天使般美丽,也会如魔鬼般狰狞。并不存在什么新的世界。世界只有一个,而我们正生活在其中。(编译/长歌
英国人原来也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啊?那不是反人权吗?
强烈建议封杀网络,回到原始社会!

也建议政府封杀ArtComb,因为这个网站老是煽动艺术家拉帮结派

顶

这种对网络的反思值得提倡,羊群是不会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隐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