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成都的年轻艺术家李杰把他筹备了4年的艺术计划“卜手记”首次展出,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看待年轻一代艺术家工作方式的视角,他没有选择以完全自我的表述去记录心情,而是在不停的行走中去完成一段又一段平淡而陌生的创作旅程。他乐意把自己放置在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中创作,并运用绘画、照片、影像等多种综合材料为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创作观感。
此次展览由《手•相》和《无声之塔》两个主体作品构成。《手•相》是李杰从2005年便开始的一个艺术计划,他通过走访不同职业、性别、年龄的普通人,阅读他们的手掌,在上面根据纹理绘制“临时”的图像,并及时用照片记录下来。此次展览展出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99位受访者的手相。所有的掌上绘画、人物身份图片以及简单的信息放置在定做的几十个黝黑的实木箱子里,这些箱子被摆放成一个圆弧,当置身其中,黑色的力量会让人有一种被包围的感觉。另一部分手相被制作成灯箱放置在另外一个全黑的空间四周,空间中央还播放他和朋友合作拍摄的关于绘制手相的纪录片。暗室中灯箱发出星星点点的光映衬着中间的影像,仿佛带我们走入一个一个陌生的旅程。也许,在李杰的眼中没有一张画布有一个手掌那么富有变化而美丽。并且,所以的手掌上的图像都和那个生命个体息息相关。所有看似涂鸦的线条,却是他带着对未知的未来的一种乐观情绪。
在《无声之塔》中,李杰则试图通过这个作品来揭示误读和猜测的产生过程,李杰邀请音乐家与聋哑学校的学生共同完成的这个作品——制作一个无声的只有手的姿势的弹奏钢琴的图像以及收集手语者对它的反馈信息。从而去探讨今天人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的沟通困境的方法——“我想知道,当音乐和语言的声响被取消的时候,手是如何通过一种自然的方式去产生共鸣的。”安静而肃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也许并不是在于有声或者无声,而是一种不同的语境,一种观看角度上的差异。
李杰的艺术正在从“个体”的思考转入“公共”的思考。他心目中的“公共”并不是单纯的可以看到的公共空间或者人群,而是存在一种意识中的共鸣。这种若隐若现的公共空间吸引着李杰不断地寻找。它们的载体也许是一段声音,一段文字,或者是一个图像,在未来的作品里面,我们也许会看到更为有趣的表述。
《手·相》灯箱展厅,播放纪录片

《手·相》黑箱展厅

《无声之塔》 现场是无声的。

资料室



开幕现场照。


川大美术馆外墙

《手·相》黑箱展厅



《手·相》黑箱展厅



《手·相》灯箱展厅




资料室


无声之塔的 风琴琴键(产自国营成都乐器厂 上世纪 八十年代)

黑箱(定制 80X60cm 实木)


黑箱(定制 80X60cm 实木)


还是看现场更有感觉~~
赶在最后一天去看了~~相当不错
唉 可惜展览时间太短了
本来还想去一次的
最喜欢无声之塔那个~
唉 可惜展览时间太短了
本来还想去一次的
最喜欢无声之塔那个~
可惜了没看到啊!!!!
作为年轻一批里面,这个算是个角色。以前没有听说过。
这个有点看不懂哟,没有介绍么。
前面不是写了吗,

箱子做得不错嘛,以前好像在北京偏锋看过。

只能看看空间效果,去网上搜图。
卜手记什么意思,都喜欢弄得怪怪的
好大一张手啊

手上涂鸦?
根据掌纹画的,有的玄。图像没什么新的,形式有的复古。

展得也太迅速了嘛,JJ要巡回哦。
听说那个无声之塔的了,是不是可以互动的影像?很多朋友说喜欢,那件作品还是图片太少啦~~~请楼主多贴点啊。
好大一张手啊,啊,啊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