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岳路平:从山寨文化看中国当代艺术
发起人:小小岳不群  回复数:23   浏览数:2949   最后更新:2009/04/19 10:58:06 by guest
[楼主] 阿提巴巴 2009-03-22 02:26:10




 策展人:秦思源
开幕时间:2009年3月21号 星期六 下午4点
展期:2009年3月21日 – 5月10日
地点:香格纳画廊北京空间  草场地261号
电话:+86-10-6432 3202     
传真:+86-10-6432 4395
电子邮件:infobj@shanghartgallery.com
开放时间:11am-6pm (周一休息)



半途而废就是中间停下来回头看看,调整下思路,然后瞄着新的方向走下去。这句一方面是介绍展览,另一方面也是石青对自己说的。在新闻稿里说道这次展览是艺术家的一次转型之作。成功与失败另当别论,至少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他的这种转变。只要稍微明了三线企业的历史都比较容易理解这个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做的这个作品所以这次展览也就少了石青以往一贯的那种晦涩。

 

 展览分为2个部分,主展厅是一个工厂的模型,由包装箱材料和旧家具已经灯管组成,家具是生在长在三线企业的石青自己家搬来的,厂房的模型也是根据那些工厂来的。包装箱也是我们经常进出口常见的那样的箱子。灯管这个材料自从电控制上海后就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里。这应该是作为前电工的他对城市工业的特有情节吧。在旁边的小房子里是一个用木头做的城市里的那种普通阳台,里面种了很多蔬菜,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想到了开心网的菜园子,这完全是不期而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过这种人人都是想又快自留地的心愿正是他作品的源泉。

在作品的隐喻上,如果你觉得用石青的说法比较绕,那就听听王菲那个半途而废吧:辛辛苦苦不知为了什么半途而废 你无所谓少了自由怎能海阔天空真是 自作自受自怜半途而废 你不後悔义无反顾 断了退路还谈什么幸福你又何苦……

转型的好与坏不敢妄下结论,各位马甲的口味也不可估量,不过在展览现场,我到是亲眼看见那块传说中的大金表。 
  
 
王菲:半途而废
http://music.srzc.com/...t2/w/wfei/10/004.wma

++++++++++++++++++++++++++++++++++++++

更多石青作品可以参见香阁纳网站:、
http://www.shanghartgallery.com/galleryarchive/artists/name/shiqing




[沙发:1楼] 阿提巴巴 2009-03-22 04:17:47
主展厅:
工厂

在主展厅里面是石青从自己家里搬来的旧家具,在计划经济的那个年代每家每户都有那样的家具,当然都是厂子提供给每个家庭的。理所当然石青他们家也不例外,并且有幸一直保留至今。根据这些家具的尺寸再用包装箱的方法给结合那个时候工厂的结构给这些家具一一对应(比如保卫室里面是一个椅子,行政楼里面卡住一个大衣橱,而车间里面大的双人床……)的做上一个个的厂房罩住。家具决定了厂房模型的大小,包装箱厂房也死死的卡住了这些家具。并且在里面加上灯管。在这片厂区的对面是一个自行车棚。

作品图片:

















现场:
















[板凳:2楼] 阿提巴巴 2009-03-22 04:52:38
农场:

在旁边小屋子的作品是与大展厅里的工厂相对应的一个农场。由一个木头的阳台组成。阳台造型不特别就是城市里最常见的那样一见方多点的封闭阳台,里面种满了蔬菜,品种丰富,由于技术原因有部分蔬菜还是焉耷耷的,还没从移栽中缓过神来。在阳台的一侧是一个笼子里面放的是鸽子和公鸡。

看着活鲜鲜的蔬菜玩开心网的都想象半夜去偷一把。不过这作品的灵感可完全不是来自那里,只是一不小心撞到这个枪口上。对自留地自耕自种同时发生了兴趣,一个变成了游戏一个变成了作品…… 





 



 
[地板:3楼] 阿提巴巴 2009-03-22 05:06:06

远在上海的各大机构也以自己独有方式表达了对这次展览的祝贺:
以下是上海鼻翼集团ART-BA-BA艺术社区小平画廊不远千里送来的花篮。祝福石爸爸圆满完成任务,同时香阁纳上海总部也发来集体贺电以表达了他们对这次展览的良好祝愿。最让人宽慰的是传说中标志展览成功的大金表在现场被抓了个正着!


以下是八卦记者发回的现场快照!

 



[4楼] guest 2009-03-22 10:36:46
朴素简单自然,有作品感,顶石青。
[5楼] guest 2009-03-22 12:02:24
做为石青转型是最好的~看到了不一样。转了就是成功~
[6楼] guest 2009-03-22 13:32:13
挺阿提爸爸!
[7楼] guest 2009-03-22 13:48:42
原来的家具大小和现在的集装箱式厂房的大小构成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的指向是什么?

生存空间的压抑?

还是作者生硬造出来的对应关系?

以达到所谓的作品感?
[8楼] guest 2009-03-22 14:08:44
很不错!石青加油:)
[9楼] guest 2009-03-22 17:52:22
顶~
我想起口香糖纸上的一句话
包好 不乱丢
[10楼] guest 2009-03-22 22:03:04
怎么没见 琴丝缘 呢?
[11楼] guest 2009-03-22 22:49:38

有些点子闲易,石青最好的作品。顶
[12楼] guest 2009-03-22 22:54:02
太有作品感了,生怕卖不掉一样。或者说做作。
[13楼] guest 2009-03-22 23:12:03
石青,终于在半途而废中摸清了什么是当代艺术
老实说,我还更喜欢你以前的晦涩,中国当代艺术就缺你的饶
今天这样的作品,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你说你站在那儿?
[14楼] guest 2009-03-23 00:23:49
站在风箱当中?!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你要石怎么办~?
[15楼] guest 2009-03-23 01:46:10
13楼是卢杰?
[16楼] guest 2009-03-23 10:00:56
一个正确的展览!一个和谐的展览!一个献礼的展览!
[17楼] guest 2009-03-23 10:02:02

一个正确的展览!一个和谐的展览!一个献礼的展览!
[18楼] guest 2009-03-23 11:19:11
墙上的话不通啊!!!先学学语文把
[19楼] guest 2009-03-23 16:58:24
张慧也着绕吗,那不是深刻。假啊
[20楼] guest 2009-03-23 17:03:59

与艺术无关,脑力游戏,自命不凡。
[21楼] guest 2009-03-23 20:53:31
教授有点怀旧,有点伤感哦
[22楼] guest 2009-03-24 00:11:23
依靠一套视觉系统做作品这个方法本身没什么可说的,但跳不出来,仍然被牵着走就有问题了,作品呈现出的美感、完整感、有话可说的阐释感,都是病变出来的症状。石大爷还是太被意义牵着鼻子走了,这是一个好作品,但不是一个有突破的作品,对石青来说,不得95分以上就是失败,得了60分就更是失败。

石大爷之前的绕和晦涩是一种问题,但现在做得又进入了一种庸俗化的危险之中
[23楼] guest 2009-03-24 00:13:55
石青的态度到底是怎么样的?感觉发软啊,几年前的执拗劲不见了
[24楼] guest 2009-03-24 00:24:43
石大爷还是在既有标准下工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表面上看形式上很干净,其实拖泥带水欲言又止,忒不干脆了
[25楼] guest 2009-03-24 00:42:35

[quote]引用第23楼guest于2009-3-24 0:13:55发表的:
石青的态度到底是怎么样的?感觉发软啊,几年前的执拗劲不见了...[/quote]

态度不仅仅是简单的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我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

石青还是在表达我对什么感兴趣 我对什么东西简直爱啊,感受深得要死啊 但是怎么个深入法 怎么个复杂法 怎么个纠结法 这种深度和厚度还是没有

所以还是太设计,过于设计表达的内容和目的,而不是过程
[26楼] guest 2009-03-24 08:06:17
大多数艺术家还是处于石青的阶段吧
[27楼] guest 2009-03-24 09:24:26

[quote]引用第26楼guest于2009-3-24 8:06:17发表的:
大多数艺术家还是处于石青的阶段吧...[/quote]

放屁,只有那几个故做资态站坑的
[28楼] guest 2009-03-24 11:58:19

[quote]引用第24楼guest于2009-3-24 0:24:43发表的:
石大爷还是在既有标准下工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表面上看形式上很干净,其实拖泥带水欲言又止,忒不干脆了...[/quo付小东啊你大爷们靠你胡囵吞枣啦啦
[29楼] guest 2009-03-24 14:55:27
喜欢石清这次的简洁明确!
期待再次半途而废哈。
[30楼] guest 2009-03-24 16:04:41
没一个说实话的,这么差的展览,都他妈在搞恶心,art爸爸我看是快要完蛋了 越来越多的人该看艺术眼了
[31楼] guest 2009-03-24 16:08:44

楼上这条,不带这样推销的哦!
[32楼] guest 2009-03-24 16:15:49
刚来北京,前几天看到UCCA的一个大展览,觉得很差,结果朋友带我去看了这个石青的展览,才发现原来美术馆的那些不过是骗人的
[33楼] guest 2009-03-24 21:21:11

[quote]引用第22楼guest于2009-3-24 0:11:24发表的:
依靠一套视觉系统做作品这个方法本身没什么可说的,但跳不出来,仍然被牵着走就有问题了,作品呈现出的美感、完整感、有话可说的阐释感,都是病变出来的症状。石大爷还是太被意义牵着鼻子走了,这是一个好作品,但不是一个有突破的作...[/quote]

原来石青在开拖拉机的时候被一帮玩儿越野的说他赛车开的不好。现在他改玩儿F1了,面临的是怎么让玩儿徒步的说他麻将打得不错。
[34楼] guest 2009-03-24 21:24:32

[quote]引用第25楼guest于2009-3-24 0:42:35发表的:

[quote]引用第23楼guest于2009-3-24 0:13:55发表的:
石青的态度到底是怎么样的?感觉发软啊,几年前的执拗劲不见了[/quote]

态度不仅仅是简单的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我对什么...[/quote]

说的有道理但还是不够深入。。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没错,只是他的作品还没到那种让你觉得这么简单的态度也行的程度。这是石青的问题。不过对于转型来说还是可行的,毕竟方向盘在转了。
[35楼] guest 2009-03-24 23:56:44
鼓励的话就不用给我们敬爱的石爸爸说了,石爸爸需要猛烈的批判
才能进步
[36楼] guest 2009-03-24 23:58:08
石青自己站出来说两句啊,想听听丫自个怎么阐释的
[37楼] guest 2009-03-25 00:44:51
要敢于对石青说好!这不是丢脸的事情~
[38楼] guest 2009-03-25 11:53:44

[39楼] guest 2009-03-25 12:15:32
做什么不重要,浅薄,做作总不是好东西。
[40楼] guest 2009-03-25 22:41:47

顶楼上,说的好
[41楼] 中國少先隊 2009-03-25 22:47:18
很好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42楼] guest 2009-03-27 13:18:31

[43楼] guest 2009-03-27 13:31:51
石大爷,犹抱琵琶半遮脸的...还不出来啊!
[44楼] guest 2009-03-27 13:58:59

是大爷在忙着做酸菜,快上来了。
[45楼] guest 2009-03-28 18:32:50
是大爷都在等你呢 赶紧呀
[46楼] guest 2009-03-29 10:29:53

[quote]引用第45楼guest于2009-3-28 18:32:51发表的:
是大爷都在等你呢 赶紧呀
...[/quote]

艺术是装的吗,混子,你大爷,你大爷有8个亿啊
[47楼] guest 2009-03-29 12:55:13

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已经死了,这帮人还自以为在谈艺术,祝你们都能卖个好价钱吧
[48楼] guest 2009-03-29 13:14:03
一群所谓 的艺术家整天养尊处优,没钱了就做些破玩意拿去卖钱,还人五人六的,他们太清楚这系统的利益关系了,确实不明白他们的东西到底跟社会有什么关系。不明白到底要表达什么?现在很多艺术无非就是想方设法把观众弄晕就算数了。一群人相互意淫吧!带着你们的形式躯壳和钞票去死吧!
[49楼] 嘿爷爷 2009-03-29 15:41:24
石大爷这次很虚弱
[50楼] guest 2009-03-31 23:29:06

[51楼] guest 2009-04-01 16:59:07

[quote]引用第47楼guest于2009-3-29 12:55:13发表的:

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已经死了,这帮人还自以为在谈艺术,祝你们都能卖个好价钱吧
...[/quote]

讲的好,石清之流该醒啦,小付你大爷们没戏文章就别吹啦,人虚作品真吗。
[52楼] guest 2009-04-01 17:14:33





[53楼] guest 2009-04-01 17:25:04

除了遮风挡雨、供人居住工作和举办活动,建筑物能否与人展开精神对话?教堂和纪念碑是一种为人们提供心灵慰藉和精神力量的公共建筑,但它们并不是德国艺术家Martin Kippenberger在他1988年出版的一本摄影出版物中所提出的Psycho Buildings——这个词汇意味着一种更私人化的精神建筑物。Hayward Gallery举办的展览借用了Kippenberger的词汇,但给它加上了一个题注:Artists Take on Architecture。这意味着,本展览将带领观众,去看艺术家们如何“玩转建筑”,使之成为精神的附着物。

这是由Hayward Gallery现任总监Ralph Rugoff亲自策划的展览,为了庆祝泰晤士南岸这座灰色冷酷的水泥建筑物进入它的第40个年头。1968年,一群年轻的建筑师怀着一种社会主义理想,以一种赤裸无修饰的野兽派风格(Brutalist Architecture)设计建成了Hayward Gallery,希望它成为一个展览的实验室,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他们中有三位后来成为英国最激进的建筑小组Archigram的成员。今天,墙上仍可看到他们故意保留的水泥预制板的木纹,这种美学细节,被Neil Leach视为那一代英国建筑师在政治道德和专业训练之间的痛苦挣扎(《建筑之麻醉》,田园城市,台湾,2005)。

对于这个建筑物的历史,今天的艺术家作何感想?除了正式的参展作品外,他们每个人都被邀请以视觉手法来表达他们的想法。日本的建筑二人组Atelier Bow-wow以原来的建筑物为底座,加装了一个巨型喇叭,使之变成了一个昂扬的、富几何美感的留声机。它关乎记忆,引发人们对建筑物野蛮风格的联想,最后被选为展览的宣传海报,广泛出现在伦敦的地铁和各种报刊的广告版面。这个展览可以说非常成功,本地艺术版上涌现众多评论, 以至艺术界人士见面都问,“看Psycho Buildings了吗”?

Time Out的艺评人Ossian Ward这样写道:“我在这个展览里渡过了一个愉快的上午,闻着辣味,注视着天际线,坐着小船从一个小瀑布滑下——我从未想过离开画廊。”老实说,我并未被这种三流的媒体文字吸引,我注意到这个展览是因为与这篇文章同时发表的一张现场图片:一堵被炸开的墙,砖头、桌椅、床、电冰箱、灯、炉灶被炸飞了,所有这一切凝固在一个瞬间。作品标题是Show Room,编辑加了一句图注:Property Crash!极传神,极具感染力!对,正是这种物业崩塌、产权灰飞烟灭的暴力现场迅速激起了我观看这个展览的兴趣。

制作这个作品的是住在夏湾拿的古巴二人艺术小组Los Carpinteros,他们用鱼丝把碎砖、捣毁的宜家和B&Q的家具固定在同一个时空中,再现了一场房屋的爆炸。“我们感兴趣的是暴力存在而我们不得不面对它的现实,这只是你日常生活的另一面,就像你每天都要去厨房一样。”通过人工再造这个被摧毁的建筑物,艺术家们向观众开启了他们内心的暴力图像。而接通这种暴力的,则是背后运作的庞大的社会机器。可惜的是,Hayward Gallery没有给这个庞大的装置作品足够的空间(事实上画廊的空间设计已略显过时,跟不上一些大型作品的要求),令观众无法在一定的距离远观这个作品,否则视觉效果更为震撼。

现居纽约的韩国艺术家Do Ho Suh有两件作品参展,Fallen Star 1/5由两件大型模型组成:一幢他童年时代居住的韩国民居如天外来客,坠入另一间他刚到美国时居住的那种18和19世纪新英格兰风格的公寓大楼,冲撞现场一遍狼籍,两个模型的室内布置按五比一的比例制作,一些家具和用品非常迫真。另一件作品Staircase-V用轻盈的Polyester材料制作了他在汉城居住时的一个楼梯,记忆的重变成可以打包带走的轻,文化的转换及心理的体验化作一层朦朦胧胧的红色薄纱。前一个作品是冲突,后一个作品则是诗意。

在两个画廊空间之间,Atelier Bow-wow用不锈钢片搭建了一个不规则造型的通道,并有一个烟囱式的装置直通顶层天花的灯光。观众进入这个他们称作Life Tunnel的装置,如同走入古代的洞穴,在闪着冷光和被踩得嘎嘎作响的钢片中回到人类的童年,被唤醒了穴居生活的潜意识。顺着画廊楼梯走上二楼,伦敦艺术家Mike Nelson把两个大房间变成了饱受破坏、被人弃置的空宅。“就像为一部并不存在的电影制作的场景”,它再现的是今天众多西方城市日渐收缩、破败和空心化的现实。在这样的城市空间中,人心沦丧,罪恶滋生,到处呈现一遍末世景象。回到一楼靠近展览出口处,是一间黑暗的房间,Rachel Whiteread在这里堆放了无数她收集了近二十年的玩具房屋,它们来自她的亲戚、友好、邻居,每间玩具房屋都有幽暗的灯光,仿佛是夜色中一座古老的城市,寄托着温暖的人情。

现生活工作于纽约的斯洛文尼亚艺术家Tobias Putrih在二楼阳台按照美国电影黄金时代的影院建筑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影院。这里按顺序播放六部与展览主题有关的电影。这是Hayward Gallery一贯安排影像作品的做法,你不能直接看最感兴趣的作品而要等其它作品放完,这样作为观众你感觉很不爽。对于我来说,这一次的等待是值得的,因为我终于看到了Gordon Matta-Clark在1975年切割蓬皮杜艺术中心工地附近一座待拆建筑的纪录片。

其它作品包括维也纳的艺术组合Gelitin在阳台蓄起一池水,让观众在上面划船;现在法兰克福的阿根廷艺术家Tomas Saraceno制作了一个两层、透明的充气帐篷,观众既可在一层静坐望天也可到二层翻滚玩乐;巴西艺术家Ernesto Neto用尼龙和木结构制作的临时建筑,可以让观众自由通行并可闻到不同气味;柏林艺术家Michael Beutler用废纸皮搭建的丛林式迂回曲折的空间等等都是深受媒体记者和家庭观众欢迎的作品。因为现在的美术馆系统都很重视所谓的公众教育,鼓励公众参与,所以这种Playful(好玩)的作品越来越多。而在这个系统里被委托、生产、展示、宣传和销售的艺术,已经越来越接近娱乐的本质。

2008-6-19,北京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