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两会提案反对山寨文化 称其全是垃圾盗版
发起人:art傻逼 回复数:9
浏览数:2903
最后更新:2009/03/08 17:33:55 by
全部贴太麻烦,我先贴出大概的框架图,各位自己想看哪篇具体的再说出来,我再放上来~~~~~~~~~~
1.文章集合
http://www.centergallery.com.cn/colt_2/Museum_1.asp?Mtype=10
2008年
访谈:
【2008.3.8】与江铭的访谈 江铭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8.3.19】与付晓东的访谈 付晓东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8.4.27】与王景的访谈 王景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8.6.2】与Paul Gladston的访谈 Paul Gladston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8.6.12】与曹凯的访谈 曹凯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评论:
【2008.9】艺术是一种工作 黄专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自写文章:
【2008】编后语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8】创作观念与方式陈述说明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8】关于《短语》,《最低像素》的技术说明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8】展览“静音”方案 黄专、王景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其他:
【2008.9.1】工作常用词 黄专、王景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7年
访谈:
【2007.1.25】与徐坦、王景的访谈 徐坦、王景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7.4】关于艺术语言问题 《视觉生产》
【2007.8.19】与陆蕾平的访谈 陆蕾平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7.12.21】“八五”专题 张培力 20年前的一件衣服 《Hi艺术》
自写文章:
【2007.4.11】关于中国媒体教育的一些问题(发言提纲)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7.7】推荐词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7】编后语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其他:
【2007.9.17】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在自己油画中的形象变迁(节选) 董韬 中国知网
【2007.1.28】中国艺术指南 邱志杰
2006年
评论:
【2006】Zhang Peili Candid Video Karen Smith NINE LIVES—The Bri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
【2006】中国当下主要装置艺术名家不完全名单 张瑾 《艺术与投资》
2005年
访谈:
【2005.4.8】关于威尼斯双年展 韩晶 《当代美术家》
【2005.10】关于85新潮——与刘礼宾 刘礼宾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4年
访谈:
【2004.8.6】关于新媒体系 王辛夷 《美苑》
自写文章:
【2004.4】为什么我们要新媒体?在首届新媒体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6年
访谈:
【2003.4.9】与弗兰(Francesca Dal Lago)的访谈 弗兰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1996年
自写文章:
【1996.3.6】与西方作战?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1990年
访谈:
【1990.11.8】关于艺术商品化问题 吕澎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1989年
展览:
【1989】九人百字谈——与“中国现代艺术展”主要作者对话 《北京青年报》
自写文章:
【1989.3】由一则新闻想到的……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1989】关于《1988年甲肝情况的报告》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1988年
访谈:
【1988.12】艺术问答 程晓丰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自写文章:
【1988.6】关于《褐皮书一号》的通告 张培力 《’85美术运动历史资料汇编》
【1988.11】《艺术计划第二号》的出发点 张培力 《’85美术运动历史资料汇编》
1987年
自写文章:
【1987.8】“先奏后斩”的程序——关于《X?》 张培力 《’85美术运动历史资料汇编》
【1987.12.5】艺术计划第二号 张培力 《’85美术运动历史资料汇编》
【1987】张培力艺术观 张培力 《’85美术运动历史资料汇编》
1986年
自写文章:
【1986】“制造”意味 张培力 《美术思潮》
1.文章集合
http://www.centergallery.com.cn/colt_2/Museum_1.asp?Mtype=10
2008年
访谈:
【2008.3.8】与江铭的访谈 江铭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8.3.19】与付晓东的访谈 付晓东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8.4.27】与王景的访谈 王景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8.6.2】与Paul Gladston的访谈 Paul Gladston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8.6.12】与曹凯的访谈 曹凯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评论:
【2008.9】艺术是一种工作 黄专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自写文章:
【2008】编后语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8】创作观念与方式陈述说明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8】关于《短语》,《最低像素》的技术说明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8】展览“静音”方案 黄专、王景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其他:
【2008.9.1】工作常用词 黄专、王景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7年
访谈:
【2007.1.25】与徐坦、王景的访谈 徐坦、王景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7.4】关于艺术语言问题 《视觉生产》
【2007.8.19】与陆蕾平的访谈 陆蕾平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7.12.21】“八五”专题 张培力 20年前的一件衣服 《Hi艺术》
自写文章:
【2007.4.11】关于中国媒体教育的一些问题(发言提纲)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7.7】推荐词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7】编后语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其他:
【2007.9.17】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在自己油画中的形象变迁(节选) 董韬 中国知网
【2007.1.28】中国艺术指南 邱志杰
2006年
评论:
【2006】Zhang Peili Candid Video Karen Smith NINE LIVES—The Bri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
【2006】中国当下主要装置艺术名家不完全名单 张瑾 《艺术与投资》
2005年
访谈:
【2005.4.8】关于威尼斯双年展 韩晶 《当代美术家》
【2005.10】关于85新潮——与刘礼宾 刘礼宾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4年
访谈:
【2004.8.6】关于新媒体系 王辛夷 《美苑》
自写文章:
【2004.4】为什么我们要新媒体?在首届新媒体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2006年
访谈:
【2003.4.9】与弗兰(Francesca Dal Lago)的访谈 弗兰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1996年
自写文章:
【1996.3.6】与西方作战?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1990年
访谈:
【1990.11.8】关于艺术商品化问题 吕澎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1989年
展览:
【1989】九人百字谈——与“中国现代艺术展”主要作者对话 《北京青年报》
自写文章:
【1989.3】由一则新闻想到的……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1989】关于《1988年甲肝情况的报告》 张培力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1988年
访谈:
【1988.12】艺术问答 程晓丰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自写文章:
【1988.6】关于《褐皮书一号》的通告 张培力 《’85美术运动历史资料汇编》
【1988.11】《艺术计划第二号》的出发点 张培力 《’85美术运动历史资料汇编》
1987年
自写文章:
【1987.8】“先奏后斩”的程序——关于《X?》 张培力 《’85美术运动历史资料汇编》
【1987.12.5】艺术计划第二号 张培力 《’85美术运动历史资料汇编》
【1987】张培力艺术观 张培力 《’85美术运动历史资料汇编》
1986年
自写文章:
【1986】“制造”意味 张培力 《美术思潮》
明天继续贴图片~~~~~~~~~~~~






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老张厉害啊

[quote]引用第12楼guest于2009-3-10 14:37:52发表的:
别阿! 都在看!
-- 张培力


老张呀!!顶~
牛B
1986
1986.7.14 (报道)浙江讯
1986.7.18(其他)把艺术还给人民--朱青生
1986.9.22 (其他) 浙江《‘85新空间画展》
1986.9.22(自写) “池社”
1987
1987.11.9 (报道) 新潮美术家(四)浙江《池社》——张培力 耿建翌 宋陵
1992
1992(评论)《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节选 吕澎 易丹
1993
1993(展览)张培力自述
1998
1998(展览)Zhang Peili
1999
1999 (其他)中国前卫艺术(节选)
1999.5.14(报道)Art in Review: Zhang Peili The New York Times
1999.12.18 (其他)影响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九件大事
2002
2002(其他)张培力
2003
2003(其他)中国当代录像艺术
2003.12(自写)《祝你快乐》
2004
2004(自写)新媒体的思考
2004.8(自写)张培力:贺兰山房之“洗尘阁”建筑设计思想
2005
2005.10刚开始发育,就进去“更年期”——“85美术新潮”之张培力
2006
2006.5.30(报道)张培力:我讨厌谈抽象的问题
2006.9(评论)诚实的影像-张培力录像艺术初探(1988—1999)
2006.12(评论)《20世纪中国艺术史》节选 吕澎
2007
2007(报道) “时间的语法”评张培力概念录像个展
2007(访谈)Zhang Peili Interviewed by Beatrice Leanza
2007(展览)ZHANG PEILI
2007(自写)新媒体系2007届毕业展画册编后语
2007.1.28(评论)《中国艺术指南》节选
2007.3.22(访谈)回忆池社——张培力访谈
2007.7.31(报道)张培力:中国录像艺术之父
2007.8(报道)张培力:影像的迷津
2007.10.20(报道)中国美术学院张培力:新媒体艺术还存在困境
2007.11(访谈)张培力·只想对自己负责
2007.11.27(访谈)张培力:“我可能是一个85的叛逃者”
2007.12(评论)张培力:确切的快感
2008
2008(自写)关于《短语》,《最低像素》的技术说明
2008(自写)新媒体系2008届毕业展画册编后语
2008.2.15(报道)Art in Review(节选)
2008.3(其他)张培力美术馆 《世界建筑》
2008.4.14(报道)张培力个展
2008.4.28(报道)影像的事实与事实的影像:“阵风”张培力个展
2008.7.24(其他)《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跋 王景
2008.8.3(展览)中国当代艺术另一面(节选) POP NEWS
2008.8.7(展览)“静音”张培力个展
2008.9(报道)Contemporary exhibition:Mute—Zhang Peili's Solo Exhibition
2008.9(其他)张培力寄语地震灾区
2008.9.1(其他)张培力工作常用词
2008.9.2(报道)张培力—Installations showcas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节选)—深圳日报
2008.9.2(展览)当代艺术重新“设计”经典(节选)
2008.9.3(报道)王广义一直被误读了? 王广义、张培力个展在深圳举行,黄专炮轰双年展(节选) 《南方都市报》
2008.9.4(报道)王广义、张培力:当代艺术推开“世界之窗”——深圳举办三大展览(节选),《中国文化报》
2008.9.5(报道)王广义、张培力:华侨城迎来流光溢彩的艺术九月——华_美术馆开馆展和王广义、张培力个展9月1日在华侨城拉开序幕《侨城报》
2008.9.7(报道)静音 张培力
2008.9.7(访谈)张培力:我的作品是对时间的物证
2008.10.22(其他)张培力呈现了“逆向时间”
2008.10.23(报道)张培力:艺术就是让受众一起来想些问题
2008.12(评论)《20世纪中国艺术史增订本》节选 吕澎
2009.1-2(报道)影响中国当代艺术100人 NO.38张培力
2009.2(报道) 2008年度八大展览(节选)
2009.3-4(访谈)Recurring Intimations of Disorder: A Conversation with Zhang Peili
1986.7.14 (报道)浙江讯
1986.7.18(其他)把艺术还给人民--朱青生
1986.9.22 (其他) 浙江《‘85新空间画展》
1986.9.22(自写) “池社”
1987
1987.11.9 (报道) 新潮美术家(四)浙江《池社》——张培力 耿建翌 宋陵
1992
1992(评论)《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节选 吕澎 易丹
1993
1993(展览)张培力自述
1998
1998(展览)Zhang Peili
1999
1999 (其他)中国前卫艺术(节选)
1999.5.14(报道)Art in Review: Zhang Peili The New York Times
1999.12.18 (其他)影响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九件大事
2002
2002(其他)张培力
2003
2003(其他)中国当代录像艺术
2003.12(自写)《祝你快乐》
2004
2004(自写)新媒体的思考
2004.8(自写)张培力:贺兰山房之“洗尘阁”建筑设计思想
2005
2005.10刚开始发育,就进去“更年期”——“85美术新潮”之张培力
2006
2006.5.30(报道)张培力:我讨厌谈抽象的问题
2006.9(评论)诚实的影像-张培力录像艺术初探(1988—1999)
2006.12(评论)《20世纪中国艺术史》节选 吕澎
2007
2007(报道) “时间的语法”评张培力概念录像个展
2007(访谈)Zhang Peili Interviewed by Beatrice Leanza
2007(展览)ZHANG PEILI
2007(自写)新媒体系2007届毕业展画册编后语
2007.1.28(评论)《中国艺术指南》节选
2007.3.22(访谈)回忆池社——张培力访谈
2007.7.31(报道)张培力:中国录像艺术之父
2007.8(报道)张培力:影像的迷津
2007.10.20(报道)中国美术学院张培力:新媒体艺术还存在困境
2007.11(访谈)张培力·只想对自己负责
2007.11.27(访谈)张培力:“我可能是一个85的叛逃者”
2007.12(评论)张培力:确切的快感
2008
2008(自写)关于《短语》,《最低像素》的技术说明
2008(自写)新媒体系2008届毕业展画册编后语
2008.2.15(报道)Art in Review(节选)
2008.3(其他)张培力美术馆 《世界建筑》
2008.4.14(报道)张培力个展
2008.4.28(报道)影像的事实与事实的影像:“阵风”张培力个展
2008.7.24(其他)《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跋 王景
2008.8.3(展览)中国当代艺术另一面(节选) POP NEWS
2008.8.7(展览)“静音”张培力个展
2008.9(报道)Contemporary exhibition:Mute—Zhang Peili's Solo Exhibition
2008.9(其他)张培力寄语地震灾区
2008.9.1(其他)张培力工作常用词
2008.9.2(报道)张培力—Installations showcas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节选)—深圳日报
2008.9.2(展览)当代艺术重新“设计”经典(节选)
2008.9.3(报道)王广义一直被误读了? 王广义、张培力个展在深圳举行,黄专炮轰双年展(节选) 《南方都市报》
2008.9.4(报道)王广义、张培力:当代艺术推开“世界之窗”——深圳举办三大展览(节选),《中国文化报》
2008.9.5(报道)王广义、张培力:华侨城迎来流光溢彩的艺术九月——华_美术馆开馆展和王广义、张培力个展9月1日在华侨城拉开序幕《侨城报》
2008.9.7(报道)静音 张培力
2008.9.7(访谈)张培力:我的作品是对时间的物证
2008.10.22(其他)张培力呈现了“逆向时间”
2008.10.23(报道)张培力:艺术就是让受众一起来想些问题
2008.12(评论)《20世纪中国艺术史增订本》节选 吕澎
2009.1-2(报道)影响中国当代艺术100人 NO.38张培力
2009.2(报道) 2008年度八大展览(节选)
2009.3-4(访谈)Recurring Intimations of Disorder: A Conversation with Zhang Peili
狂顶!狂顶!

看过了,真棒!
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没有归宿的艺术使徒

今天把培力的文章终于全部读完了
------ 好!
------ 好!


新增文章2009424
1986.04.14(访谈)如何估价六界美展以来的美术现状(一)(节选)
1996.05-06(其他)张培力·文献奖获奖评语
2001.09(评论)张培力
2008.08.27(报道)张培力:寻求时间物证 《深圳晚报》
1986.04.14(访谈)如何估价六界美展以来的美术现状(一)(节选)
1996.05-06(其他)张培力·文献奖获奖评语
2001.09(评论)张培力
2008.08.27(报道)张培力:寻求时间物证 《深圳晚报》
张培力----不归的艺术使徒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怎么没有我写的那篇文章啊!

[quote]引用第30楼guest于2009-4-27 14:21:02发表的:
怎么没有我写的那篇文章啊!
楼上写的哪篇啊?哈哈
他的在北京办的个展那篇啊
那篇只是题目,,,,别急啊

[quote]引用第33楼guest于2009-4-27 16:42:58发表的:
那篇只是题目,,,,别急啊
看到了,哈哈

阿,教主的帖子又顶上来了也!张教主仙福永享寿与天齐!!

无效的原则——张培力
付晓东:请问您如何理解“现实”?您和现实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为什么会是这个视点?
张培力:与“现实”一词对应的是“幻想”、“虚幻”、“梦幻”、“记忆”、“历史”这些词,以及组合词“超现实”、“虚拟现实”等,这表明“现实”一词的当下性、实时性。关于“现实”这个词,人们可以想到的还有诸如“面对现实”,“正视现实”,“严酷的现实”等等。可见,“现实”还有别于现象、表象、环境、事件、情景、事件、遭遇、情绪、感觉、人际关系这些词。相比之下,“现象”、“环境”之类的词似乎有局部、个别、偶然、临时的意思,而“现实”则显得更加稳定、持久、综合、概念。或许我们可以说“现实”一词是由诸如现象、表象、环境、事件、情景、遭遇、情绪、感觉、人际关系这些词搅拌而生的,“现实”处于这些词的关系之中。所有人都是“现实”的“当事人”,即便是“旁观者”。因为“现实”既是经验的过程,又是经验的结果。所以,所有对“现实”的反应都是“当事人”的反应。
付:在您的作品中,曾经使用中国革命时期的老电影作为现成影像,比如《遗言》、《台词》、《喜悦》等,您也曾谈到过“这些看烂了的老电影对我来说很重要……淡忘掉之后,突然发现,又特别激动”。记忆和现实中曾经有哪些东西最打动你?对您来说,它们意味着什么?
张:记忆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材料,一种元素,一种影像。人是生活在记忆、现实和幻觉中的,或者说,经验的过程即是过去和现在的时间不断混淆和搅拌的过程。老电影代表了记忆和时间,代表了特殊时期的特殊定义和原则。我所感兴趣的是那些已经成为记忆的被定义了的原则和特殊性,在时间中被解构,被消解为一般的可能性。
付:从2000年起,您的创作在题材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更多地使用革命影片,发生这个转折的原因是什么?从这个里面可以看到您对历史图像谱系背后的意识形态的兴趣,政治在您的作品里,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张:革命电影与记忆有关,在今天,对很多人来说它们仍有着特殊的意义。而我更关心的是老电影所呈现的语言模式:缘自于系统的原则和符号,这些原则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影响和决定了所有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系统、原则对个体记忆和日常经验的影响和控制意味着政治,可以说政治既是抽象和普遍的,又是客观和具体的,而不可见的因素要比可见的事情更重要。
付:能否谈一下您参展的作品《慢三,快三,慢四,快四》?它的想法来自什么?您试图接近或者表达什么?
张:我试图将梦、记忆、现实混淆起来。我试图证明,世界上有很多不相干的东西是可以被搅合在一起的,事实上,它们每天都在有意或无意的搅合之中。
付:能否谈一下您如何选择影像素材和图像,通过所选择的图像、场景、道具和处理手法,所表达的意义或情绪是什么?为什么您选择的是它们,而不是另外的一些?
张:我想我没有特别的原则,至少没有有意为自己制定原则。在我看来,创作是一个具体的工作,充满了偶然性。在我的工作中,原则是无效的。我的有些作品可能和某种情绪和意义有关,但我时常会厌恶这一点,因而也经常会做一些与情绪不相干的事情,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付:您曾经用距离和感应器,传达出人和影像的关系,通过剪辑方式抽离熟悉的日常影像,您在影像语言中的实验,是否是您的作品中很重要的特征?在语言方面,您更关注哪个角度?
张:实验不是我坚守的原则,因为有原则的实验并不一定是实验,放弃实验也许也是实验。我只是想让自己处于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我想这一点是重要的。在语言方面,我是一个折中主义者。
付:您如何处理作品之间各个元素的关系?为什么这样安排它们?对您来说,完成它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您选择何种表达手法来表现你的思路?是什么样的语言风格?
张:“思路”和“语言风格”很重要吗?我没有“思路”,只有“念头”,我也不追求所谓的“语言风格”,因为那样很累。
付:您也曾谈到对日常现实和生活材料的转化和运用,您在“乡愁”、“视觉记忆”或“现实”上的理解是什么?
张:人是无法摆脱一些东西的,所谓的“摆脱”也只是临时的愿望和错觉。“乡愁”意味着对时间和当下的追问,意味着缅怀、不安、焦虑、矛盾的状态。“现实”被随时转化为“记忆”,“记忆”也随时成为“现实”,意识到时间的存在是人的最大悲哀。
-----------2008年
来源: ART218

张培力美术馆http://www.centergallery.org.cn/colt_2/Museum_1.asp?Mtype=10



[quote]引用第38楼guest于2009-4-28 23:58:09发表的:
张培力美术馆http://wwwcentergalleryorgcn/colt_2/Museum_1aspMtype=10
...[/quote]
http://www.centergallery.org.cn/colt_2/index.asp 张培力、张晓刚、何多苓、周春芽、吴山专、岳敏君、方力钧、王广义的文献资料非常的全,很好的借鉴。。。不错。。

[quote]引用第28楼guest于2009-4-24 13:50:44发表的:
张培力----不归的艺术使徒...[/quote]
……要弹奏出一连串流畅的音符,不得不从观者自身的想象中去重新谱曲。
……张培力大量富有个性的工作,包括以一种神秘的力量同时把个性隐藏得无影无踪。
……解救了因为艺术的宗教式崇拜而不断受困的人们。
……任何情感的泄露都与谎言相伴,张培力对此深信不已。

张培力很低调,资料都不太好找~
我被这文字的陷阱一直淹没到了脖子-------凯恩

今年张教主不再毕业展画册上写编后语了,因为总不能老说一样的话吧
如果你了解他,会从他的日常琐事学到更多。
资料不完整啊!~!~!~!!~!~!!~!
补充
张培力
1957年生
天蝎座
补充
张培力
1957年生
天蝎座

楼上的好有心
张培力:录像作为独立的媒体语言终将成历史
张培力,1957年生于杭州,现为中国美院教授,在教学上,他力求用开放的平台启发学生的创意。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培力在中国当代艺术圈已十分活跃。他与耿建翌等艺术家在杭州组建强调艺术体验的“池社”,在杭州筹办“八五新空间展”,也尝试用绘画以外的装置、行为等多种手段发表艺术宣言。1988年,处女作《30×30》诞生,随即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关注。
作为“中国最早的当代艺术实验者之一”、“最早的录像艺术家”,张培力早已备受赞誉。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等世界级艺术机构都收藏有张培力的录像作品。他至今还保持着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个展、三次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唯一中国艺术家殊荣。
《东方艺术•大家》:从目前艺术的媒介不断扩展,艺术的边界不断被打破看,您对未来艺术的面貌如何看?
张培力:艺术只会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而不会走到生活的前面,没有人会成为艺术的先知。关于艺术的未来,我大概只能说因为人活着,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呈现方式,因为人总是要精神折腾的。但是它会变,会发展。总的来说它将会是多样的,混杂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技术将会越来越没有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这个词,艺术这个概念有一天也许会消亡,会死。
《东方艺术•大家》:1988年,中国第一件录像艺术作品《30×30》在你手中诞生,为中国艺术写下了一个新的坐标。在您不断探索新的录像艺术语言、尝试各种手法的应用,您认为您的哪几件作品可称为具有转折性的作品?为什么?
张培力:我基本上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或者说是立场不太坚定的人。关于作品中的变化我自己更愿意将它们看成是不同兴趣方向的表现,而不是“转折”,因为兴趣是可以并存的,而转折似乎带有进化论的意味。《30×30》之后的《儿童乐园》(1992)我尝试了多视频录像装置,之后在1996年第次尝试了多视频同步技术(《相关的节拍》),导致了后来的《进食》(Eating/1997)、《祝你快乐》(Just for you/1999)等作品,2001年的《台词》以及以后的作品是对老电影的篡改,这种篡改基于对“文本”与时间这一关系的兴趣,而2004年的《5月9日—5月23日》则将注意力转向了“现场”,以至于有了后来的《窗外的风景》(2007年)、《阵风》和《静音》(2008年)。
《东方艺术•大家》:你今天主要用video这一媒介进行创作,单就video艺术来讲,目前它的发展处在哪个阶段?这种媒介形式的有效性和特质还能够得到哪些发掘?
张培力:录像在今天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媒介,很多人认为它已不再在新媒体的范围内。单从技术角度上讲,录像从60年代的实验性到90年代的叙事性,它在感官上更趋向电影语言的美感和丰富性,高清影像及剪辑软件的出现,使高品质的影像效果与制作成本不再是一对矛盾。近几年录像开始出现与其他媒介不断混合的趋势,如感应、编程、机械、网络、游戏、剧场等等,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其发展空间,这种发展使录像不再停留在原有的概念基础上,也使其在形态上变得越来越复杂。相信录像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语言将会成为历史,在未来逐步向混合媒体和跨媒体的方向演变。
《东方艺术•大家》:您说过“作品想跟艺术界、艺术现象有一种对话,整体上应该有一种语言态度”,这种语言态度是指什么?
张培力:所谓语言态度首先是指基于语言问题的思考,或者说是对于形式语言的追问。艺术在今天尽管与社会、政治、哲学、技术、经济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但艺术似乎并没有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艺术家的工作从来是从最基本的诸如形象、色彩、材料、结构、影调、声音等语言元素开始的,艺术家的情绪、思想也是通过这些元素述诸视觉的。无论试图面对多么深刻的哲学问题,还是想要直接表述个体经验,艺术家都无法绕开关于语言本体的问题:是什么?并由此推导出做什么和如何做?艺术家所做的一切都是由他的语言态度决定的,弘扬真理或亵渎真理;维护原则或破坏原则;追求崇高或否定崇高,语言态度决定了一张画的颜色或一块颜色代表了什么。
《东方艺术•大家》:1991年上海衡山路的某地下车库举办的一场小型当代艺术展览上,你带来了第二部录像作品《卫字3号》,这被视为录像艺术在中国首次进行公开展示,如今各种媒介的艺术都得到了公开展示的空间,您怎么看今天艺术上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和普通观众以及评论界、收藏家等专业观众的关系?
张培力:相比之下,今天的艺术在形态上比10多年前要多样的多,观众、媒体的态度也要开放的多,这应该是件好事。开放总比封闭好,多样总比单一好,民主总比独裁好。但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的,一种声音一旦被普遍接受就有可能成为权力话语,它的意义也可能随之消失。时间会改变一切,昨天不受欢迎的东西今天被普遍接受,今天受欢迎的东西明天又将会被新的东西替代,这就是自然规律。
《东方艺术•大家》:新媒体系教学的困境有哪些?
张培力:新媒体系教学的问题是多重和复杂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官僚的艺术教育系统,尽管这个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模仿前苏联的系统不断受到批判,尽管近几年来几乎所有艺术院校都在争先恐后地兴办各种各样的新专业,似乎呈现出改革开发的新气象,但几十年来形成的陈规陋习却仍在起作用,并深深地影响着艺术教育的发展。新媒体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这个新专业所独有的,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由陈旧的教学理念导致的荒唐的招生制度致使大量对这个专业完全不了解的学生盲目入学,而僵死的学籍制度又使不适合学习新媒体的学生不能被有效的转学或淘汰;一成不变的系科教学建制及考核制度使学分制流于表面;顽固的人事制度、不合理的教师职称考核制度及课题制度使师资不能实行合理流动,师资队伍水平难以提高;大量强制性无意义的文化课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官僚的教学评估制度使教学工作忙于对付表面文章。我想我们只是在可能的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可能的教学实验。
张培力,1957年生于杭州,现为中国美院教授,在教学上,他力求用开放的平台启发学生的创意。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培力在中国当代艺术圈已十分活跃。他与耿建翌等艺术家在杭州组建强调艺术体验的“池社”,在杭州筹办“八五新空间展”,也尝试用绘画以外的装置、行为等多种手段发表艺术宣言。1988年,处女作《30×30》诞生,随即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关注。
作为“中国最早的当代艺术实验者之一”、“最早的录像艺术家”,张培力早已备受赞誉。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等世界级艺术机构都收藏有张培力的录像作品。他至今还保持着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个展、三次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唯一中国艺术家殊荣。
《东方艺术•大家》:从目前艺术的媒介不断扩展,艺术的边界不断被打破看,您对未来艺术的面貌如何看?
张培力:艺术只会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而不会走到生活的前面,没有人会成为艺术的先知。关于艺术的未来,我大概只能说因为人活着,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呈现方式,因为人总是要精神折腾的。但是它会变,会发展。总的来说它将会是多样的,混杂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技术将会越来越没有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这个词,艺术这个概念有一天也许会消亡,会死。
《东方艺术•大家》:1988年,中国第一件录像艺术作品《30×30》在你手中诞生,为中国艺术写下了一个新的坐标。在您不断探索新的录像艺术语言、尝试各种手法的应用,您认为您的哪几件作品可称为具有转折性的作品?为什么?
张培力:我基本上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或者说是立场不太坚定的人。关于作品中的变化我自己更愿意将它们看成是不同兴趣方向的表现,而不是“转折”,因为兴趣是可以并存的,而转折似乎带有进化论的意味。《30×30》之后的《儿童乐园》(1992)我尝试了多视频录像装置,之后在1996年第次尝试了多视频同步技术(《相关的节拍》),导致了后来的《进食》(Eating/1997)、《祝你快乐》(Just for you/1999)等作品,2001年的《台词》以及以后的作品是对老电影的篡改,这种篡改基于对“文本”与时间这一关系的兴趣,而2004年的《5月9日—5月23日》则将注意力转向了“现场”,以至于有了后来的《窗外的风景》(2007年)、《阵风》和《静音》(2008年)。
《东方艺术•大家》:你今天主要用video这一媒介进行创作,单就video艺术来讲,目前它的发展处在哪个阶段?这种媒介形式的有效性和特质还能够得到哪些发掘?
张培力:录像在今天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媒介,很多人认为它已不再在新媒体的范围内。单从技术角度上讲,录像从60年代的实验性到90年代的叙事性,它在感官上更趋向电影语言的美感和丰富性,高清影像及剪辑软件的出现,使高品质的影像效果与制作成本不再是一对矛盾。近几年录像开始出现与其他媒介不断混合的趋势,如感应、编程、机械、网络、游戏、剧场等等,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其发展空间,这种发展使录像不再停留在原有的概念基础上,也使其在形态上变得越来越复杂。相信录像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语言将会成为历史,在未来逐步向混合媒体和跨媒体的方向演变。
《东方艺术•大家》:您说过“作品想跟艺术界、艺术现象有一种对话,整体上应该有一种语言态度”,这种语言态度是指什么?
张培力:所谓语言态度首先是指基于语言问题的思考,或者说是对于形式语言的追问。艺术在今天尽管与社会、政治、哲学、技术、经济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但艺术似乎并没有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艺术家的工作从来是从最基本的诸如形象、色彩、材料、结构、影调、声音等语言元素开始的,艺术家的情绪、思想也是通过这些元素述诸视觉的。无论试图面对多么深刻的哲学问题,还是想要直接表述个体经验,艺术家都无法绕开关于语言本体的问题:是什么?并由此推导出做什么和如何做?艺术家所做的一切都是由他的语言态度决定的,弘扬真理或亵渎真理;维护原则或破坏原则;追求崇高或否定崇高,语言态度决定了一张画的颜色或一块颜色代表了什么。
《东方艺术•大家》:1991年上海衡山路的某地下车库举办的一场小型当代艺术展览上,你带来了第二部录像作品《卫字3号》,这被视为录像艺术在中国首次进行公开展示,如今各种媒介的艺术都得到了公开展示的空间,您怎么看今天艺术上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和普通观众以及评论界、收藏家等专业观众的关系?
张培力:相比之下,今天的艺术在形态上比10多年前要多样的多,观众、媒体的态度也要开放的多,这应该是件好事。开放总比封闭好,多样总比单一好,民主总比独裁好。但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的,一种声音一旦被普遍接受就有可能成为权力话语,它的意义也可能随之消失。时间会改变一切,昨天不受欢迎的东西今天被普遍接受,今天受欢迎的东西明天又将会被新的东西替代,这就是自然规律。
《东方艺术•大家》:新媒体系教学的困境有哪些?
张培力:新媒体系教学的问题是多重和复杂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官僚的艺术教育系统,尽管这个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模仿前苏联的系统不断受到批判,尽管近几年来几乎所有艺术院校都在争先恐后地兴办各种各样的新专业,似乎呈现出改革开发的新气象,但几十年来形成的陈规陋习却仍在起作用,并深深地影响着艺术教育的发展。新媒体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这个新专业所独有的,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由陈旧的教学理念导致的荒唐的招生制度致使大量对这个专业完全不了解的学生盲目入学,而僵死的学籍制度又使不适合学习新媒体的学生不能被有效的转学或淘汰;一成不变的系科教学建制及考核制度使学分制流于表面;顽固的人事制度、不合理的教师职称考核制度及课题制度使师资不能实行合理流动,师资队伍水平难以提高;大量强制性无意义的文化课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官僚的教学评估制度使教学工作忙于对付表面文章。我想我们只是在可能的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可能的教学实验。
张培力:展览“静音”方案
展览的题目拟用“静音”;作品方案:展览空间为一个虚拟的“事件”的现场,现场呈现着“事件”的残留物(或“物证”),如被烧毁的汽车等,并有若干影像(模拟新闻媒体)在不断“报道”着“事件”,但影像是静音的。“事件”由于声音的缺失而缺失了某些东西,变得似是而非。
展览“静音”制作计划及预算2008.5.27
展出时间:2008年9月1日—10月15日。
展出地点: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
空间面积:47(长)×24.7(宽)米 1160.9平方米。
空间高度:5米。
作品基本内容:作品由A服装厂缝纫车间和B影像两部分构成。
A服装厂缝纫车间:
拷贝一个服装厂的缝纫车间,按原样在展览空间中复制;
“车间”有曾经生产的痕迹;
“车间”呈现为因不明原因突然“休克”(停产)的状态;
缝纫车间由缝纫机、拷边机共90台及其他相关物件构成;
面积:23(长)×115(宽)米约300-400平方米。
B影像:
影像分a投影和b电视墙两部分。
a投影:
影像内容:缝纫车间(过去)生产的场景,移动的,慢速的;
影像规格:用高清(H Dcam)拍摄;
屏幕位置:“车间”的后上方,并排悬挂;屏幕底线距地面:2.5米;
屏幕数量:两块;
屏幕尺寸:每块约4(长)X 2.25(宽);
投影方式:同步;
视频输出:电脑文件;
投影机:SANYO PLC-XF-46N/E;
音效:无声。
b电视墙:
视频内容:用监控摄像头拍摄的车间内每个工人一天的工作状态(一个摄像头拍摄一个工人)。
约40个画面;
电视墙位置:“车间”的止对面;
电视墙尺寸:待定;
电视墙规格:由40个显像管电视屏幕组成;每个显像管为21英寸;显像管排列方式:横向10个,竖向4个。
工作程序:
5月24日前完成高清拍摄:
5月28日前完成监控摄像头的安装和拍摄;
6月15目前完成缝纫车问的拷贝工作;
6月20日前完成缝纫车间所有物件的拆卸、分类、包装、装箱工作;
6月22日前启运;
6月25日前缝纫车间所有物件运抵深圳,入库;
7月20日前完成高清影像及监控影像的剪辑、输出、DVD刻录;
8月1日—8月10日:现场布展;
1、确定投影屏幕在空间中的位置,制作悬挂屏 ;
2、安装投影机,调试投影效果;
3、确定电视墙在空间中的位置,制作电视墙;
4、确定“车间”在空间中的位置,“复制”“车间”;
5、用鼓风机、干水泥给“车间”制造灰尘;
6、封存“车间”
8月30日前完成影像的最后调试;
9月1日展览开幕。
经费预算:
“车间”(缝纫机、拷边机共90台)转让费15万元;
高清拍摄、剪辑费4万5千元(包括高清摄像机、监视器各两台及轨道的租金、高清剪辑机房租金、
人工费);
“车间”拷贝、复制(拷贝、拆卸、包装、装箱、运输、安装(恢复)、差旅)9万5千元
监控摄像视频处理、DVD刻录 1万元。
共计:30万元。
说明:
上述经费预算不包括展览现场的电视墙(电视墙木质框架、涂料、40台21英寸电视显像管、40台
DVD播放机及相关耗材)、投影屏幕的制作费、现场人工制造灰尘的费用。
其他事项:
OCAT提供:投影机两台;
U空间提供:用于输出视频文件的电脑两台;用于控制两台电脑同步的服务器一台。
2008.2.19
展览的题目拟用“静音”;作品方案:展览空间为一个虚拟的“事件”的现场,现场呈现着“事件”的残留物(或“物证”),如被烧毁的汽车等,并有若干影像(模拟新闻媒体)在不断“报道”着“事件”,但影像是静音的。“事件”由于声音的缺失而缺失了某些东西,变得似是而非。
展览“静音”制作计划及预算2008.5.27
展出时间:2008年9月1日—10月15日。
展出地点: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
空间面积:47(长)×24.7(宽)米 1160.9平方米。
空间高度:5米。
作品基本内容:作品由A服装厂缝纫车间和B影像两部分构成。
A服装厂缝纫车间:
拷贝一个服装厂的缝纫车间,按原样在展览空间中复制;
“车间”有曾经生产的痕迹;
“车间”呈现为因不明原因突然“休克”(停产)的状态;
缝纫车间由缝纫机、拷边机共90台及其他相关物件构成;
面积:23(长)×115(宽)米约300-400平方米。
B影像:
影像分a投影和b电视墙两部分。
a投影:
影像内容:缝纫车间(过去)生产的场景,移动的,慢速的;
影像规格:用高清(H Dcam)拍摄;
屏幕位置:“车间”的后上方,并排悬挂;屏幕底线距地面:2.5米;
屏幕数量:两块;
屏幕尺寸:每块约4(长)X 2.25(宽);
投影方式:同步;
视频输出:电脑文件;
投影机:SANYO PLC-XF-46N/E;
音效:无声。
b电视墙:
视频内容:用监控摄像头拍摄的车间内每个工人一天的工作状态(一个摄像头拍摄一个工人)。
约40个画面;
电视墙位置:“车间”的止对面;
电视墙尺寸:待定;
电视墙规格:由40个显像管电视屏幕组成;每个显像管为21英寸;显像管排列方式:横向10个,竖向4个。
工作程序:
5月24日前完成高清拍摄:
5月28日前完成监控摄像头的安装和拍摄;
6月15目前完成缝纫车问的拷贝工作;
6月20日前完成缝纫车间所有物件的拆卸、分类、包装、装箱工作;
6月22日前启运;
6月25日前缝纫车间所有物件运抵深圳,入库;
7月20日前完成高清影像及监控影像的剪辑、输出、DVD刻录;
8月1日—8月10日:现场布展;
1、确定投影屏幕在空间中的位置,制作悬挂屏 ;
2、安装投影机,调试投影效果;
3、确定电视墙在空间中的位置,制作电视墙;
4、确定“车间”在空间中的位置,“复制”“车间”;
5、用鼓风机、干水泥给“车间”制造灰尘;
6、封存“车间”
8月30日前完成影像的最后调试;
9月1日展览开幕。
经费预算:
“车间”(缝纫机、拷边机共90台)转让费15万元;
高清拍摄、剪辑费4万5千元(包括高清摄像机、监视器各两台及轨道的租金、高清剪辑机房租金、
人工费);
“车间”拷贝、复制(拷贝、拆卸、包装、装箱、运输、安装(恢复)、差旅)9万5千元
监控摄像视频处理、DVD刻录 1万元。
共计:30万元。
说明:
上述经费预算不包括展览现场的电视墙(电视墙木质框架、涂料、40台21英寸电视显像管、40台
DVD播放机及相关耗材)、投影屏幕的制作费、现场人工制造灰尘的费用。
其他事项:
OCAT提供:投影机两台;
U空间提供:用于输出视频文件的电脑两台;用于控制两台电脑同步的服务器一台。
2008.2.19
静音 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