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好到西宝兴路去了
发起人:小青年  回复数:0   浏览数:3141   最后更新:2008/12/30 16:52:00 by 小青年
[楼主] openart 2008-12-30 16:51:58
打开”国际行为艺术节是由中国艺术家陈进在2000年发起并举办的。它是中国第一个非官方的国际行为艺术节。提供艺术交流,来往,互动,艺术研究等等以促进行为艺术的前进是我们的目标。迄今为止,自2000年以来,我们已经成功的举办了9届艺术节,分别在北京,成都,西安,长春等地。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能够在这里对艺术有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发展。

OPEN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Art Festival was found in 2000, by Chinese artist Chen Jin, which is the first performance art festival in China. It is a non-government, international festival. The purpose of the festival is performance art exchanging, intercommunion, art research, so that to make progress of performance art. The festival had been held for 9 years, in many city of China, Such as Beijing, Chengdu, Xi'an, Changchun etc. We would like to make such a stage, various art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ould have a good exchange here.


行为艺术不再玩残暴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04:5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昨日,OPEN行为艺术节在成都天艺村举行。24位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的行为艺术家,上百个艺术院校学生,周春芽、何多苓等画家,和众多的媒体蜂拥而入。

  “我是材料,你们随便用!”

  成都艺术家余极的第一个作品就引发了笑声:“我的作品是《看不见的行动》,从今



天开始,到3天后艺术节结束,我就是块人肉材料,是工具,你们可以随便用我!任何艺术家都可以以任何方式使用我,我是一个隐含的、不露面的‘行为’。”另一个成都艺术家周斌,则表演成都式的平衡:他摆上4把茶馆竹椅,放上一大缸墨水,然后开始洗脚,用脚夹上收音机,最后让人把收音机含在嘴里走掉。之后周斌邀请艺术评论家张颖川和加拿大女艺术家共同参加洗脚,结果把脚染得黢黑。

  女艺术家勇撞大门

  Voila是个温婉的中国香港女艺术家,表现却让人震撼:她穿着白色内衣,站在一个锁着的红门前,开始试着撞击,在撞击了10多次后,红门的锁被撞开了。她来到另一扇门里,门栓有碗口粗,Voila从里面向外撞击。“这根本就不可能撞得开嘛!”观众十分担心,而Voila则坚持不懈地用自己的身体去撞门,终于发出一声巨大的碎响:门被她的身体撞出了一个洞,她破门而出。她的寓意也跟观众的理解大有差别:“门是一种安全装置,代表着安全感,我是想表现这种安全感。”“我还以为是表现女性试图冲破桎梏的艰难和震撼呢!”一个观众说。

  策展人北京艺术家陈进表示:“这两年,以残暴吸引人眼球的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行为艺术家越来越少,艺术家更注重作品的学术性、社会性。”






见到第五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的策划人陈进,问到活动经费的问题,陈进摇着头说:“这都是我自己出的钱。我去国外弄了点钱回来然后再养活OPEN。”他说了很多,意思是,行为艺术连表演都不能公开,谁给你出钱?中国有钱的商人宁可在饭馆里大把大把的扔钱,也不会去购买艺术品或者出钱为行为艺术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而国际行为艺术节之所以叫做“OPEN”,是因为大家都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有朝一日,行为能做为一种公开表演的艺术出现在城市的大街上,四处都是公众,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警察再也不过来干涉。事实上,“OPEN”的生存环境也的确一次比一次轻松,第一次最可怕,20多个行为艺术家集体被带到通县派出所一一登记解释,责怪他们事先没有申报。

有关现实@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10年代的“达达主义”,但在中国直到80年代才有一些个体艺术家从事行为艺术,像1986年山西宋永平、宋永红兄弟的“包扎”艺术行为,1985年南京的“晒太阳”艺术行为,1988年的北京的“观念21”的“包扎”艺术行为等等,但80年代的中国行为艺术多和那时的艺术思潮有关,那是一个充满启蒙思想、充满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时代,行为艺术家关注的多是大我,都是国家、民族如何如何,行为艺术还没有开始真正的个人体验,可以说中国的行为艺术进入社会学层面是在1992年前后,向当时云南艺术家朱发东的“寻人启事”、长春艺术家黄岩的“邮件艺术”、北京艺术家张桓的“12平方米”、马六明的“芬、马六明”、宋东的“我的一堂课”、广州大尾象的行为艺术等都带有这一倾向,这是中国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行为艺术中关注自我的生存方式,这也同样可以在圆明园画家村看到这一现象,那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转型之中,从公有制向公有制和私有制双轨制转型,那时没有今天意义上的职业艺术家。大家流浪北京,放弃固定职业,都是盲流艺术家。他们一天朝不保夕,只能活动在城乡结合部的村庄里,他们甚至卖不起油画颜料,所以身体和行为就成为最自然的又是最廉价的艺术家创作的材料。

那是一个中国行为艺术草莽英雄的时代,大家几乎没有任何有组织的活动,都是单枪匹马,每个行为艺术家都像街头的小混混,因为他们已经沦为社会最底层,除了生命和自己的身体以外他们也拿不出来别的方式去和社会对话,那是一个没有展览场地、没有艺术品交易的时代,甚至没有任何娱乐的时代,所以那时中国的行为艺术是最激进的,大部分作品都发生在自己租凭的院子中、房屋中,正像当时冷林策划展览的一个名字“是我”,那时中国很多有名的中国行为艺术家差不多都聚集在北京的所谓东村中,可以行不夸张地说,那是中国行为艺术个体户的时代、创世的时代,只有进入2000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政府越来越开明的文化艺术政策,使行为艺术得以从地下转为地上并有了民间意义上的国际行为艺术节,像当时陈进、舒阳、朱铭策划的Open行为艺术节,后来舒阳策划的“大道”行为艺术节,开始逐渐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并也搭建了一个中国行为艺术走向世界的一个平台。产生了像何云昌、戴光郁、杨志超、陈进、金峰等很多重要的艺术家。2003年黄岩策划的“@车”的行为艺术活动,更是整合了摇滚、戏剧、音乐、Video、诗歌等很多艺术形式,并以北京城市为背景的带有整体艺术特点的行为方式,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行为艺术越来越本土化的趋势之一。

可以说,2003年以后,中国的行为艺术又有了集体主义的特点,或者说向集体主义回归的一种趋势,行为艺术开始进入房地产商的楼盘,开始进入一些小剧场,开始进入一些非画廊和博物馆的公共空间。

中国著名行为艺术家陈进的作品是跟时间有关的千年、千人、千个闹钟同时调到一个虚拟的时间来同时聆听闹钟发出的声音。这件作品带有很强的禅宗味道,他也是在探讨虚拟和现实的这样一种辩证关系。(原定计划,暂时取消)

《“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今日下午举行,24位中外行为艺术家展出表演作品

  ■早报今晨1:00讯记者常雄飞摄影向宁

  第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今(5)日下午一点在成都天艺村举行,共有24位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及中国香港、北京、西安、重庆、成都等地的艺术家,将在此后的三天里(每天下午1点至6点),陆续展出几十件行为表演作品。策展人陈进、陈墨表示,由于成都的当代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已是第二次来成都举办了。

  前五届“open(打开)”国际行为艺术节,分别在中国北京、西安、彭山、成都、长春等地举行。经几届参展艺术家的杰出表现和主办者与策展人的不懈努力,“open”已成为一个国际文化品牌。参展艺术家有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在问题思考、材料选择、创意推敲、现场呈现等环节,均会出现有趣的差异,但又会在当代艺术的跨国界大语境中实现沟通与理解。

  昨晚10点,记者来到天艺村的餐厅,参展艺术家们刚刚吃完饭,正在协调今日的出场顺序。由于行为艺术是由艺术家们临场表现作品内涵,所以现场并没有提前布置什么。在场的国外艺术家们基本都是昨日才抵达成都,刚把住的地方安排好,就集体出动去购买作品表演所需要的一些道具,因此,他们看上去都很疲倦。不过和记者聊起自己的艺术理念以及即将和市民见面的作品时还是显得兴趣十足,来自美国的Mari novot-ny-jones和Milan kohout甚至还在现场由于一种观念上的不合而互相争论起来。

  □先锋解读

  动物讲述生存死亡

  作者:Paulgregoire(加拿大)我喜欢讲故事,这次我将讲述两个有关于动物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两只体形巨大的动物,海象和北极熊。我在故事中会表现生存和死亡,讲到空虚无奈的感受。这个故事看上去可以很复杂和可以很简单,因为每个观看者的理解方向都不会一样,我也不会去尝试让大家顺着我的初衷去理解,大家各得其所,我作品的魅力才能体现出来。

  回货币起点找循环

  作者:Milankohout(美国)

  我的作品由4个不同的表演组成,但每个表演之间都会有联系,这些联系才是我想要突出的地方,也是我作品的关键之处。这次在中国作展示,我准备表现的联系是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普通老百姓的关系。同时还要体现一种循环,我知道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就是诞生在成都,而现在人民币、美元、欧元等等货币都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当我又回到货币的起点成都的时候,这种循环就显得比较有意思了。

   6小时证明转变

  作者:Mari(美国)

  “我的作品时间很长,有6小时长。”(看出记者的惊讶,她笑着说“我还做过12小时的呢,还做过24小时的!”)mari的作品想要和大家探讨一个很玄的问题。“我想讨论一个不属于现实的空间,可以叫做异次元空间,我想要证明一种转变,也想要记录一种转变,这些转变都来自异次元空间。”Mari不担心作品时间太长让观众不适应,“就像妈妈让小孩子在家里玩积木,就算妈妈外出上班、买菜没有工夫一直盯着小孩,但是妈妈心里面都有数,知道这个孩子在干什么。”

  用放大镜解释时间

  作者:Martin(墨西哥)

  Martin的作品是关于时间的,主要着眼点是人怎么看待时间。很多人都觉得钟可以很好的掌控时间,martin却觉得钟只是一个机器,并不能左右时间。人则不同,大家即便是没有用钟也能够感觉到时间的变化和流失。Martin展示作品的时候身上会放很多放大镜,他希望通过身体和放大镜的组合来解释时间。“用放大镜的时候,可以感觉时间就是幻象,通过放大镜看见的人可以说是更变得细腻的人,但也可以说那已经不是本人了。

  现代成都让人惶惑

  作者:Voila(中国香港)

  我的作品要表现的是身体和情绪的联系,原本作品在香港就已经想好了,但是到成都之后,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成都的现代化程度让我觉得惶惑,在我印象中,成都应该是个古香古色的城市,现在的发达,让我觉得丢失了很多东西。

  □先锋对话

  就算只剩5人“open”依旧开门

  “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是由策展人陈进发起的,至今已为第6届。今日凌晨0:30送走了几位外国艺术家之后,还在为今日下午开幕式忙碌的陈进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吸引因为纯粹所以参与

  记者(以下简称记):都说“open”在现代艺术圈名气挺大的,在世界上到底有多大名气?

  陈进(以下简称陈):可以这样说,如果“open”放在国外举办,早就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了。(笑)

  记:“open”为什么能吸引大量外国艺术家参与?

  陈:应该很多外国艺术家都觉得“open”很纯粹。

  记:纯粹的原因是什么呢?

  陈: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由于我这个策展人并不是专业的策展人。我也是一名艺术家,我明白艺术家不喜欢受到限制。很多展览的专业策展人,由于需找一个主题而根据主体来寻找艺术家

  或者筛选艺术作品。我没有限制主题,6届都是如此,所以很多国外艺术家都愿意参与。

  反思并不提倡血腥暴力

  记:由于表现形式和主题的极端,不少普通观众对行为艺术并不理解,一些行为艺术是不是已经被扭曲走上歧

  途了?

  陈:对。有些艺术家极端的艺术作品,融合了不少血腥及暴力的东西,不但观众接受不了,我们也并不提倡。我们也很担心极端的作品出现之后,会让大家觉得行为艺术就是这么血腥怪异。但我想说的是,其实每一种艺术门类都有极端的表现者和表现方式,但我们不应该因此就全面否定这一艺术种类。没有人会因为油画题材过激而对于油画产生偏见,对吧。其实行为艺术也有很美的,有很多深刻的内涵在里面。

  困难缺少资金支持太少

  记:“open”做起来辛苦吗?民众的误解会成为最大的阻力吗?

  陈:民众的误解是因为看少了,如果多看一些,态度就会有所改变。“open”操作起来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大家的眼光或者误解,而是由于得到的社会支持太少了。

  记: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陈:资金!从第一届开始“open”就一直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第一、第二届是我个人投资。后来有其他艺术家在当地拉了一些赞助,第六届因为天艺村的介入,才能够顺利进行。

  记:“open”从来都不赚钱吗?

  陈:行为艺术都不可能赚钱,这是一门只付出而没有收益的事业。很多搞行为艺术的都是把平时工作积累的资金,然后全部投到艺术创作上。

  记:如果下一届没有钱举办了,“open”会停吗?

  陈:不会停。就算艺术家数量削减到5名,“open”还会继续。不要小看艺术家的能力,只要能够拿出好作品,那5名艺术家也能够让“open”继续走下去。我们可以用作品质量来扩大“open”的影响力。

  □先锋特写

  疯狂夫妻互不干涉

  在众多艺术家当中,Paul gregoire 和Johanne chagnon这对加拿大夫妻首先接受了记者的专访。Paul gregoire的谈性很浓,不过他的妻子Johanne chagnon因为比较劳累,一直窝在沙发上休息。夫妻两人都爱上行为艺术实数难得,加上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常常被人称为“疯狂夫妻”。

  Paul和Johanne因行为艺术走到一起,但在非常讲究个性的行为艺术表演上,两人彼此非常独立。Johanne说,夫妻俩很少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如果我们之间有那么一次交流的话,那也仅仅是因为他是我的丈夫。我们做艺术是互不干涉的,不会因为离得近就互相影响或者相互辉映,这是我们的艺术原则。”

  Paul觉得行为艺术的确是疯狂的,但也是各门艺术中最自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我要强调的是,行为艺术看上去是很疯狂,其实它本身却非常细腻。行为艺术和观众的联系很紧密,这样的东西才能和观众拉近距离,并且促使观众用更发散的思维和观点来看待。”

  关于“疯狂夫妻”的称号,Paul 和Johanne 相视一笑,表示“无所谓”。我们在很多地方参展时,人们都会这样叫我们。“当我们选择了要从事当代艺术的时候就已经有心理准备来面对这一切。这些都是作艺术的代价,我们能够承受。”

  Milan 自诩中国通

  来自美国的Milan非常爱开玩笑。Milan出生在捷克,后来到美国发展,他的作品因其强烈的讽刺性和暗示性得到现代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在等待采访的时候,他走到服务台要了一瓶啤酒自顾自地喝起来,见负责翻译的工作人员还没有到,他就嘻嘻哈哈地和记者用夹生的汉语闲聊起来:“我很懂中国的,到过中国不少地方,中文也讲得不错。”

  Mari 好为人师

  Mari 和M i l a n 比较熟悉,两人还有一些合作的作品。在M i l a n 喝酒的时候,她也顺手拿出一个杯子陪着M i l a n 一起喝起来。在记者出现理解困难的时候,她会聪明地用各种简单的单词来化解一些专业问题。就连一旁的墨西哥艺术家M a r -t i n r e n t e r i a 用英语交流出现困难时,她也会帮忙解释几句。如果M a r t i n 能够把问题回答得很溜的时候,她也开心地在旁边夸奖M a r t i n 说得好。

2001 年 8 月,舒阳、陈进策划的《开放的平台》行为艺术节在四川举办。朱昱的《复活节快乐》因技术失误引起当地媒体批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