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艾未未最近作品我的一些看法:
姚大钧
旅居美国的台湾人,创办前卫音乐网、主持前卫音乐电台的学者、声音艺术家。他的个人电台和网站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刚刚兴起,资讯爆炸尚未来临的时候,他的专业级教育和推广,深刻地影响了内地一批前卫、爵士、电子和声音艺术等小众领域的听众。他们的总人数无疑有限,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以音乐人、策划、乐评人等身份活跃于中国新音乐的场景中,其深远意义难以估量。尔后,他一直活跃在国内外的新音乐领域,并于2005年开始在杭州中国美院担任客座教授。
中国内地历史上第一次大型的前卫音乐活动,要从五年前的冬天说起,一场名为“2003北京声纳:国际电子音乐会”的演出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十九位艺术家参加了这次演出,国内音乐人包括王凡、FM3、B6等新音乐的中坚力量,国外阵容则包括著名的噪音艺术家Karkowski,以及不那么著名但用现场表演让人热泪盈眶的声音艺术家Laetitia Sonami等。这场演出的策划人就是旅美学者、声音艺术家姚大钧。这次活动,深刻地影响了内地一批前卫、爵士、电子和声音艺术等小众领域的听众。他们的总人数无疑有限,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以音乐人、策划、乐评人等身份活跃于中国新音乐的场景中,其深远意义难以估量。
转眼间到了2008年。就在最近,前卫音乐以及新媒体艺术的爱好者们得到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10月18日第二届上海电子艺术节即将开幕,其规模堪称亚洲之最,而且依然免费参加。其中的河上表演单元则带来令人惊叹的阵容,享誉世界几十年的老牌先锋作曲家Carl Stone,以及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电子乐队Autechre都赫然出现在名单上。演出的策划人仍然是为一小撮人所熟悉和爱戴的姚大钧。
你在几年前写过国外前卫音乐的综述文章,对前卫音乐领域的停滞表达过自己的不满。
所谓前卫音乐或实验音乐已经停滞了太久,至少十多年。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新创作的音乐根本没有任何前卫性或实验性,你用电脑程序处理一下声音采样或做些合成,基本上跟做流行歌一样的普通、庸俗,哪有实验性可言?而所谓新媒体,或当下的默认 (default) 艺术形式——装置艺术,在杜尚的时代是先锋,而在今天只是大学生交作业时不经思考的作品形式,怎能谈得上是前卫先锋或是新艺术?
所以,许多目前号称新的东西,像所谓数码艺术、新媒体、电子音乐,都需要自我反省:是否真有足够震撼人的艺术性?否则都只是学生作业。因此,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体验的艺术,除了过去的经典之外,就是当前的花花绿绿世界里真正有艺术内含有激情的作品和艺术家,那些电子艺术、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都是没有意义的口号。人类艺术的本质和标准,从来没有变过。
这次上海的电子艺术节声势非常浩大,可是很多人一听艺术节,就感觉比去音乐节要紧张、严肃。
千万别,因为艺术节确实不是音乐节,它主要是新媒体,而新媒体恰恰又是可以融合各种视觉听觉甚至装置成分的形式。因此应该说,是比音乐节更多数倍的high才对。
这次主办方打出的口号是亚洲最大、最强,是宣传攻势还是实话实说?
确实是亚洲最大,不是吹牛。此前Autechre去日本演出过,不过是在小的迪厅里面。国外没有这么大型的活动,因为很多艺术家经常演,而国内的情况是平时很难看到高水准的演出,而且没有单独请谁的可能,所以要一次请过来。
就跟外地乐迷跑到北京看音乐节一样,一回要看饱,因为回去还不知道要“饿”到什么时候。
对。
能否谈一下此次活动的缘起。
去年我在上海看了第一届上海电子艺术节,当时就感觉这个方向非常好,这样规模的新媒体活动正是中国目前迫切需要的,而官方能推动这项活动,在内地是一大进步。
今年主办单位邀请中国美院新媒体系来策划开幕式演出,跟上届的区别在哪里?
完全不同,单说这届的话,我策划的方向是与世界新媒体现场演出的发展同步的,而且绝对不限于所谓学院派,而是全面开放的方向,因此从 Autechre这样的大牌红星的聪明电子舞曲,到日本新媒体偶像黑川良一的完全视觉听觉程序激情,风格变化非常多样,可看性极高。新媒体形式本身并不能保证观赏性这一点,但我策划的节目可以保证。因为我最反感那种不痛不痒的演出和作品。
针对性较强。
对,可以说是针对中国国内近年来新音乐演出的现状。现在的演出当下看似频繁,而实际上重复性极高,方向特别狭窄。这样的演出状态,不利于新生代的培养(事实上是,目前已经看不到新人的出现),更别提令一般观众产生兴趣。我们(不论创作者或观众)需要的是更深刻有力的一流作品,是技术上有专精有突破的演出。
国内新人确实也非常少。
宏观来看,国内前卫声音艺术发展才几年,就有这样的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说相当惊人。然而,这应当只是个起步。若说就这样了,后面没了,那可坏了。因此我一直强调,办音乐活动不一定要次数多,而是要看有没有分量。国内非常缺乏国外一流音乐家来演出。这绝不仅是对于新音乐乐迷不利,对整个乐坛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影响。后者或许更该关心。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上海电子艺术节愿意做这样规模和级别的活动,对国内艺术圈,包括乐坛,会有极正面的影响。
当年北京声纳演出的经费是怎么筹集的?
自己出钱,倾家荡产。后来在台北做的时候,教育部分给了一点钱,虽然不多,但他们完全不干涉演出内容。
这次活动有官方出资还是很好。
对,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另外一点,国内企业没有看到新媒体或新音乐演出可能带来的宣传和广告效应,还不懂得赞助这类活动,其实它的投资非常低而只要运作得当,场面及效果都可以做得很大。国外这类大型活动,都是 Levi's、Coca Cola、Nokia等大型企业赞助。
能否给观众推荐几个艺术家,并预告一些演出的精彩内容?
活动会在一条小河的岸边举办,观众在对岸,而舞台是伸出河面的,后面一长条巨型投影幕。这次场面很壮观,水面整个会被点亮,音响舞台都是丰江舟(电子/新媒体艺术家,记者注)的团队负责,真的会很大型!至于艺术家,有名的都不用多说了。Carl Stone是笔记本即兴的世界第一人,Autechre 是“聪明电子舞曲 ”(IDM )这个词的定义乐团,也是惟一能持续称霸电子乐坛超过十多年的人物。
Sonami参加过2003北京声纳,记得当时有人激动得当场落泪。
对,那次大家都挺激动的,有人哭了。同时,这里要强调一下,有些国内观众不熟悉的艺术家千万别大意,比如黑川良一、Frank Bretschneider、Ulf Langheinrich 都是 high 翻现场演出的高手,我要特别提醒国内乐迷,黑川良一的演出千万不能错过!
像池田亮司那一辈的艺术家已经算是结果完全可以预测的,黑川是彻底的新一代人。而且他不是音乐家,声音和视觉在他的作品里完全不分先后。
关于国内艺术家表演的单元,你有特别想说的吗?
王长存的钢琴即兴,我认为是多年来新音乐界少有的突破性方向,不是指国内,而是指国际新音乐乐坛。因为,所谓的程序作曲(用电脑程序自动创作音乐)并不稀罕,稀罕的是,绝大多数的程序作品是没法听的,难听得要死。而能在人工智能程序作曲的随机不可测性和人人都能感受的音乐美感之间,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的,王长存是第一人。
文/和小宇 图片提供/姚大钧
转自:http://bjqn.ynet.com/article.jsp?oid=45110955&pageno=3
旅居美国的台湾人,创办前卫音乐网、主持前卫音乐电台的学者、声音艺术家。他的个人电台和网站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刚刚兴起,资讯爆炸尚未来临的时候,他的专业级教育和推广,深刻地影响了内地一批前卫、爵士、电子和声音艺术等小众领域的听众。他们的总人数无疑有限,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以音乐人、策划、乐评人等身份活跃于中国新音乐的场景中,其深远意义难以估量。尔后,他一直活跃在国内外的新音乐领域,并于2005年开始在杭州中国美院担任客座教授。
中国内地历史上第一次大型的前卫音乐活动,要从五年前的冬天说起,一场名为“2003北京声纳:国际电子音乐会”的演出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十九位艺术家参加了这次演出,国内音乐人包括王凡、FM3、B6等新音乐的中坚力量,国外阵容则包括著名的噪音艺术家Karkowski,以及不那么著名但用现场表演让人热泪盈眶的声音艺术家Laetitia Sonami等。这场演出的策划人就是旅美学者、声音艺术家姚大钧。这次活动,深刻地影响了内地一批前卫、爵士、电子和声音艺术等小众领域的听众。他们的总人数无疑有限,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以音乐人、策划、乐评人等身份活跃于中国新音乐的场景中,其深远意义难以估量。
转眼间到了2008年。就在最近,前卫音乐以及新媒体艺术的爱好者们得到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10月18日第二届上海电子艺术节即将开幕,其规模堪称亚洲之最,而且依然免费参加。其中的河上表演单元则带来令人惊叹的阵容,享誉世界几十年的老牌先锋作曲家Carl Stone,以及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电子乐队Autechre都赫然出现在名单上。演出的策划人仍然是为一小撮人所熟悉和爱戴的姚大钧。
你在几年前写过国外前卫音乐的综述文章,对前卫音乐领域的停滞表达过自己的不满。
所谓前卫音乐或实验音乐已经停滞了太久,至少十多年。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新创作的音乐根本没有任何前卫性或实验性,你用电脑程序处理一下声音采样或做些合成,基本上跟做流行歌一样的普通、庸俗,哪有实验性可言?而所谓新媒体,或当下的默认 (default) 艺术形式——装置艺术,在杜尚的时代是先锋,而在今天只是大学生交作业时不经思考的作品形式,怎能谈得上是前卫先锋或是新艺术?
所以,许多目前号称新的东西,像所谓数码艺术、新媒体、电子音乐,都需要自我反省:是否真有足够震撼人的艺术性?否则都只是学生作业。因此,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体验的艺术,除了过去的经典之外,就是当前的花花绿绿世界里真正有艺术内含有激情的作品和艺术家,那些电子艺术、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都是没有意义的口号。人类艺术的本质和标准,从来没有变过。
这次上海的电子艺术节声势非常浩大,可是很多人一听艺术节,就感觉比去音乐节要紧张、严肃。
千万别,因为艺术节确实不是音乐节,它主要是新媒体,而新媒体恰恰又是可以融合各种视觉听觉甚至装置成分的形式。因此应该说,是比音乐节更多数倍的high才对。
这次主办方打出的口号是亚洲最大、最强,是宣传攻势还是实话实说?
确实是亚洲最大,不是吹牛。此前Autechre去日本演出过,不过是在小的迪厅里面。国外没有这么大型的活动,因为很多艺术家经常演,而国内的情况是平时很难看到高水准的演出,而且没有单独请谁的可能,所以要一次请过来。
就跟外地乐迷跑到北京看音乐节一样,一回要看饱,因为回去还不知道要“饿”到什么时候。
对。
能否谈一下此次活动的缘起。
去年我在上海看了第一届上海电子艺术节,当时就感觉这个方向非常好,这样规模的新媒体活动正是中国目前迫切需要的,而官方能推动这项活动,在内地是一大进步。
今年主办单位邀请中国美院新媒体系来策划开幕式演出,跟上届的区别在哪里?
完全不同,单说这届的话,我策划的方向是与世界新媒体现场演出的发展同步的,而且绝对不限于所谓学院派,而是全面开放的方向,因此从 Autechre这样的大牌红星的聪明电子舞曲,到日本新媒体偶像黑川良一的完全视觉听觉程序激情,风格变化非常多样,可看性极高。新媒体形式本身并不能保证观赏性这一点,但我策划的节目可以保证。因为我最反感那种不痛不痒的演出和作品。
针对性较强。
对,可以说是针对中国国内近年来新音乐演出的现状。现在的演出当下看似频繁,而实际上重复性极高,方向特别狭窄。这样的演出状态,不利于新生代的培养(事实上是,目前已经看不到新人的出现),更别提令一般观众产生兴趣。我们(不论创作者或观众)需要的是更深刻有力的一流作品,是技术上有专精有突破的演出。
国内新人确实也非常少。
宏观来看,国内前卫声音艺术发展才几年,就有这样的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说相当惊人。然而,这应当只是个起步。若说就这样了,后面没了,那可坏了。因此我一直强调,办音乐活动不一定要次数多,而是要看有没有分量。国内非常缺乏国外一流音乐家来演出。这绝不仅是对于新音乐乐迷不利,对整个乐坛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影响。后者或许更该关心。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上海电子艺术节愿意做这样规模和级别的活动,对国内艺术圈,包括乐坛,会有极正面的影响。
当年北京声纳演出的经费是怎么筹集的?
自己出钱,倾家荡产。后来在台北做的时候,教育部分给了一点钱,虽然不多,但他们完全不干涉演出内容。
这次活动有官方出资还是很好。
对,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另外一点,国内企业没有看到新媒体或新音乐演出可能带来的宣传和广告效应,还不懂得赞助这类活动,其实它的投资非常低而只要运作得当,场面及效果都可以做得很大。国外这类大型活动,都是 Levi's、Coca Cola、Nokia等大型企业赞助。
能否给观众推荐几个艺术家,并预告一些演出的精彩内容?
活动会在一条小河的岸边举办,观众在对岸,而舞台是伸出河面的,后面一长条巨型投影幕。这次场面很壮观,水面整个会被点亮,音响舞台都是丰江舟(电子/新媒体艺术家,记者注)的团队负责,真的会很大型!至于艺术家,有名的都不用多说了。Carl Stone是笔记本即兴的世界第一人,Autechre 是“聪明电子舞曲 ”(IDM )这个词的定义乐团,也是惟一能持续称霸电子乐坛超过十多年的人物。
Sonami参加过2003北京声纳,记得当时有人激动得当场落泪。
对,那次大家都挺激动的,有人哭了。同时,这里要强调一下,有些国内观众不熟悉的艺术家千万别大意,比如黑川良一、Frank Bretschneider、Ulf Langheinrich 都是 high 翻现场演出的高手,我要特别提醒国内乐迷,黑川良一的演出千万不能错过!
像池田亮司那一辈的艺术家已经算是结果完全可以预测的,黑川是彻底的新一代人。而且他不是音乐家,声音和视觉在他的作品里完全不分先后。
关于国内艺术家表演的单元,你有特别想说的吗?
王长存的钢琴即兴,我认为是多年来新音乐界少有的突破性方向,不是指国内,而是指国际新音乐乐坛。因为,所谓的程序作曲(用电脑程序自动创作音乐)并不稀罕,稀罕的是,绝大多数的程序作品是没法听的,难听得要死。而能在人工智能程序作曲的随机不可测性和人人都能感受的音乐美感之间,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的,王长存是第一人。
文/和小宇 图片提供/姚大钧
转自:http://bjqn.ynet.com/article.jsp?oid=45110955&pageno=3
顶姚大钧一下下.
高,实在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