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18日凌晨在浙江上虞去世
软是一种态度
文/夏可君
软现实主义的“软”是软化现实的主义?还是软的现实主义,这两者的差别是很大的。如果是软的现实主义,那软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不是玩世现实主义,也不是政治波普。
软是一种态度!
我第一次拿到《软现实主义》,对“软”字很有感觉,但我对“现实主义”是抱有疑虑的,倒不是对“现实”有疑虑,而是对“主义”有疑虑,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提倡主义的时代了。美国有抽象表现主义,东方讲究“派”,比如日本有“悟派”,高名潞搞了个“意派”,中国艺术要有一个整体性的东西拿出来给西方人看到,才感觉有贡献,所以他想了个词叫“意”,写意的“意”。但我觉得这里也有问题,首先他们的作品,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这个还没成熟到那一个地步,估计在未来的十年到三十年间中国才可以拿出真正成熟属于世界性的原创的东西,这之前的艺术,像玩世、波普、卡通不久都会过去的了。而软现实主义有可以顺应的东西,包括“软”,软化是很有感觉的,比“意派”的命名还更加艺术一些,另外一点就是中国人是比较务实,比较实用的一个民族,我们有一个很深的现实焦虑,无论你说得多高级,挪到现实中还是感觉有点难堪,普通。
那么,具体说,“软”是什么呢?是“柔软”,是“柔和”,不是对抗;然后是“软弱”,承认弱小,艺术就是弱小的,弱小不等于弱势,不等于不能造出新势力,恰好是一种弱势的可以造出新的东西,变得强大,如果总认为自己是强大的,那是一个假象。当时画玩世现实主义的那些人,在圆明园,后来在宋庄,现在798艺术区,他们原先是很弱小的(其实他们可以作为软现实主义的源头),他们从圆明园被赶出来,如果没有老栗和他们一起玩,哪里有中国当代艺术的种子呢?问题是他们对艺术本体语言、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认识不清,他们对艺术本体语言几乎没有贡献,找不出他们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他们只是对西方有一个回应,对政治一个回应:光头、大叫,嘲笑你。他们是对西方艺术的一个双重镜像,一个镜像是对西方艺术投射:色彩简单,像政治波普,另一镜像就是对敌人的复制,政治的悖论就是反抗敌人一定被敌人复制。“软”还有一点就是“松软”,艺术一定要松软,画画的人都知道,如果画得很紧,是画不好的,太紧,也就是太学院,太死板的技术,你们都不是太学院,不是说你们没有技术,恰好你们的技术很好,但是却不是死的技巧,而是面对现实诉说的困难和艺术表现的困境,所以艺术一定是松软、松开、自由的,是一个呼吸的感觉。“软”还是感觉的快乐,是软化对象,通过柔软的劝说,通过艺术本身语言教化,中国讲究温柔敦厚的诗教,不同于西方的法则,现代性的整个问题就是法例,要强制、要管教。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太乱了,要用法律控制管教,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同时讲究“礼”和“法”的,所谓的“礼•法”并重,中国是一个人文施教、礼乐文明的国家。礼乐文明是一个很柔软的教化,是直指人心的教化,是一种柔和的,调节的,可以调试的文明。所以中国人过马路不会那么注重规矩,见了红灯,马路没人就走,为什么一定要站着不动呢,但面对西方的法则的时候,就感觉没有规矩,没有法律意识。另一方面说明中国人是一种变动的、随机应变的,比较软的。
如果你不懂外语,没在国外待过,就等于低人一等,中国话语被殖民就是如此,这需要回到我们自身的传统,通过转换,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作为礼物给出去,我研究古代艺术和当代艺术,都是试图找到这些好的东西。而艺术的先行性,中国艺术所隐含的隐秘的信仰因素,使我对艺术充满期待,艺术会对哲学有新的触动。国外的生活和艺术结合得很紧,中国现在的艺术和生活是分开的,看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山水,山水画可游、可居、可卧。现在中国没有真正的符合艺术的生活方式,如果大家都很忙着工作上班,赚钱发财,不休养,软现实主义是要建立一种新的艺术的生活方式。
软现实主义也存在一个内在的悖论:“现实主义”是很硬的,面对现实的压力是很大的,你不入此道,就没法成功,“软”是不现实的,恰好形成一种张力在里面,软现实主义就可以解释成“软”和“硬”的一个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讲干、湿、浓、淡、轻、重,但说软和硬的不多,当然,毛笔已经是软的了,或者说,软已经是书写的前提了。你们提出软,是和这个时代有关的,在这个时代,发展就是硬道理,人们欲望非常强烈。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欲望,但还有儒家的克制,道家的克制还有佛教对欲望的否定。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欲望的肯定,怎么可以肯定欲望同时软化它。在这个时代没什么比欲望更加强硬的了——我要,我有钱,我要买这个,如何用艺术去软化这些欲望,这是个解构的问题。
解构,实际上不是否定的意思。在中国的话语中解构已经成为一种后现代时髦术语,是破坏的代名词了,在西方,解构原意是肯定,是双重肯定。我们昨天讨论过佛教,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关系是有,有是假有,现实是假的,现实的强硬是假的,是幻象,是人的幻觉,是虚的,但又是真无,既要肯定这种假有的实有,又要肯定这种幻觉的真无,那就是悟性,就是要求艺术找到艺术本身新的创造形式……
我不否定欲望,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我肯定欲望的实有;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去肯定欲望,像政治波普是在肯定欲望,大家都这样,我们就这样,直接反映出来,就会没有一个内省的精神品质出来。为什么山水画出现在晚唐?安禄山为什么要抢杨贵妃?因为这时候欲望已经发展到了极致,为什么皇帝有我不能有,所以就抢,他就是一个痞子,把北方野蛮民族的本性和欲望暴露出来!唐代是最肯定欲望的时代,是欲望膨胀的年代,比如女人以胖为美。怎么肯定欲望的同时又保持距离,就必须通过艺术的过滤。这里面有个张力,现实是硬的,艺术是软的……我觉得,不逃避现实不逃避欲望。赵峥嵘画的就是对冰冷阴道的暗示,是流动的欲望……其实中国的艺术界就是想象力的贫乏,当你说现实比想象更精彩的时候就麻烦了。艺术是引导欲望,塑造欲望。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现实的理解,现实不一定局限于被意识形态和欲望控制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欲望本身也是流动的,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欲望减到比较低的程度。当说到现实的时候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有这样几种现实我们是可知的,一种是实在的,物质性的,饿了就要吃。但现实并不等于现成的实在,中国人实在是太现实了,就是实用主义……其实我们有三种对现实的态度,可以分两方面说,一方面在消费时代的中国人是非常现实的,但这种现实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实,它是现成的,不真实的,没有生命力的,没有艺术的现实,是消费的,破碎的,凌乱的,当下的,享受的现实;另一方面,艺术恰好要带来一个想象的现实,“想象的现实”大于现实的现实。我们可以说现实就是欲望的生产,一种强烈的硬朗的物质性,软现实主义艺术应该是一种想象力的展开,当艺术付之于媒材、颜色、形状就变成物质的,在画布上的物质性可以远远大于或者低于现实的物质性。就是这种想象的、艺术作品的物质性,来超越现实生活的物质性和消费性。用想象力的渗透欲望生产出来的物质性,用艺术去软化它,欲望是不定型的,是可以塑造的。
(摘自《软现实主义》第四辑研讨纪要)


哈哈
软现实主义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种生活中的软弱无助,艺术家在现实中要么被市场所左右,要么就反抗政治,像玩世现实主义——这也还是被政治所左右,所控制,所以是一个很软弱无力的表现,承认软弱、承认失败,恰好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个现实是艺术中的现实,不是生活中的现实。智慧都开始于缺陷,“软”的另一边是“欠”,所以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软现实主义,说的是中国当代艺术是欠缺艺术的,也是欠缺现实的,我们有现实,但我们没有现实感,感觉不到真正的现实,或者说艺术要表现出自己对现实的塑造和影响力。软现实还有一个好处,中国的传统中,现实主义是和浪漫主义对立的,但我感觉软现实是和“虚”相对立的,中国传统文化讲“虚-实”关系,不是现实和浪漫,不是现实和古典,更多的是一种“实”和“虚”的关系,所以你们的作品向着“虚”走,即我称之为“虚像”,不是一种“意象”,不是“具象”,不是“抽象”,更多的是一种“虚像”,软现实主义应把“虚”提出来,把“软”和“硬”相对立。
文/夏可君
文/夏可君
也不总是软的,充血时就硬了。在现实中应该是软的,写文章时感觉可能会硬。。。。。。
再“硬”也“硬”不过党和政府,还是软好!
现在流行说“·········”是一种态度哦?什么黑丝袜是一种态度、帆布鞋是一种态度、非主流也是类。大家都在90后嘛···
[quote]引用第4楼guest于2008-10-23 21:54:51发表的:
也不总是软的,充血时就硬了。在现实中应该是软的,写文章时感觉可能会硬。。。。。。...[/quote]
阁下指的是海绵体吧。。。?
现在,说什么都是对的。何必认真呢!
支持!
也不是什么都是对的,三鹿奶粉吃死人就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