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这种特殊身份,怎样才能回归到常人的语境?当艺术和理论家,因为有了种叫“观念艺术”的障眼法,所以成为了“穷有理”的艺术和理论家时,它们那叫“探索”,还是“被放逐”呢?
像我这样一个将看艺术作为己任的人,会在不同阶段形成些不同的观察点。比如现在常会想,这样的艺术放在那里,和艺术家之外的人到底什么关系?
艺术家作为一种有特殊思考方式和技巧的人,从社会的整体中剥离出来,允许他们
奇奇怪怪地去想事儿和做创作。
有些理论认为,这种方式是人在被自己的文明辖管之外,留下的一块原始并无所顾忌的嬉耍之地。但与其说这样我们会同时有了两个文明,不如说那只是种“映照”。因此做出来的艺术,我还是愿意将它拿回到整体社会当中—日常的和历史的,以那个整体环境作为讨论的参照。这是流放与归来式的,让艺术家这种特殊身份,回归到常人的语境,使艺术的探讨得以与社会生活最终联接。也就是艺术只有通过那样的辨析,才得以回到我们的文明里。
当然,一些艺术家没什么特别的思考方式,或以为有,其实不过还是在潮流里扎堆。比如不少年轻的摄影狂热分子,镜头斜来斜去,拍眼屎拍边角料,但我看到一大堆那样的个性之徒时,其实很难找到他们的个性。另外有一些艺术家没啥技巧,不过颠三倒四偷换些概念。比如让别人上传任何图片,没人上传时自己上传,弄成千上万的图片在上海搞个大屏幕放,还跑去外地不停歇地播映,不知是要讽刺公众还是自己的无聊平庸。
如果这种艺术与大家的关系是通过无聊达到了展示无聊,那对于我而言,放回到整体社会中,那不过是种能力低下、可以当反面教材的艺术。或者有人会认为这看法保守,艺术也不过像喝杯可乐,有时解渴,有时提神,有时闲着也是闲着,总之各有所好就行,不必弄得太严重。但这其实是种带有欺骗性的想法,如果真这么认为,那就有点自欺了。因为美术馆们和艺术家们在那里忙活,贴上身家性命,才不是闹着玩的。他们知道正因为有了弄严重了的艺术史,才有他们网开一面的嬉耍,而再嬉耍终归也是要被纳入历史来看待。艺术家可以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而艺术的讨论却不外如此。因为历史正是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理解。
艺术这事情当然不只是花花肠子,而如此严重,又会让它在另一方面过头。事情要搞搞清楚,是因为总被混淆。前不久看过一个展览,一般的人看了定会感觉不适。展览上艺术家让所有东西都长上了长鬃毛,成为他的作品。有位英国专家却喜欢,评价说:“长长的毛成为保护自我的铠甲,恐惧和脆弱的本质让它们时刻警惕着外界的靠近。”他还引用了罗兰·巴特的话进一步拔高:“神话的任何言词和语句,都是为了进行某种沟通,将素材加工或内容变形。而这些素材早已被预置了象征意义。”
“长毛”的象征意义似乎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说明白了,但我对这种方式很有些疑惑。如果将这些毛全都刮掉呢?再在刮破的伤口撒上盐呢?盐上再加点蜜糖呢?专家该怎样谈论它的象征意义?我想,他们是一样可以谈论的。这样的艺术和理论家,因为有了种叫“观念艺术”的障眼法,所以很容易成为“穷有理”的艺术家和理论家。
“观念艺术”基本上是无意或有意的错误翻译,结果方便了一些艺术家和理论家的自我膨胀。“观念”是个大词。不论是源自古希腊的“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还是我们几十年来汉语一直用的“思想观念”中的“观念”,都与那种艺术方式没太多关系。叫它们“概念艺术”大概更接近些。当然这事也非三言两语能够讨论清楚。它们通常就是以更改、扭曲、发明一些概念,或形成一些概念间的冲突,来成为艺术。透露个情报,也有人讲这种玩个概念的艺术已是过去时,现在已进入“上下文”艺术的时代。
最近看过较有意思的展览,《邱志杰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之一:庄子的镇静剂》,就是这种“上下文”艺术。这种艺术不只是发明或偷换些概念,而且总是试图通过一些貌似社会调查、历史研究的方式,铺展出一个更大的历史和社会图景。那些艺术家的概念游戏则被放进去,或冒充其中的一部分,如徐冰几年前在上海做的展览《烟草计划》;或被作为一种艺术的异想天开的解决方案,如在这个展览里。我开始看得挺有滋味,因为我对作品中所引出的,南京那些自愿的自杀救助者和他们名为“心灵驿站”的安置所感兴趣。从邱志杰博客上跟那些人接触的笔记,到展出现场的采访录像,都让我有莫大兴趣去了解那些人在干的“志愿救助”这件事。其中一间展厅里的版画,也引入了许多关于南京作为一个古都的历史话题。总之,关于南京、南京长江大桥、大桥上的自杀现象和对自杀者的义务救助,展览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阅读的上下文。
然而,面对这些饶有兴味的背景资料,和一些挂在展厅里、想用些生造的概念将它们捏到一起的文字解说牌,我很难讲艺术家已经成了(他太刻意想要装扮的)思想家。
有次我跟一位业内人士讲到对这个展览感兴趣,他问我:那邱志杰的“艺术”呢?他的艺术该不止是一堆助手或学生帮忙收集和堆积起来的东西。他把证大现代艺术馆的楼板钻穿,将墨汁从楼上滴进楼下葫芦里;这一作为“救世方案”的艺术,对于长年在大桥上风里来雨里去的自愿救助者,显得太乏善可陈和自以为是。除了装神弄鬼之外,它的创造性价值在哪里?而且我还在想另一个问题:这些动辄耗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做展览的钱,不如捐些给那个经济尚且窘迫的“心灵驿站”,这时,他们或者才真正将所谓的“上下文”续上。而我们的艺术与人间的关系,什么时候能从这里出发,不只是玩弄概念,更有了自身观念的转变?
来源:外滩画报
像我这样一个将看艺术作为己任的人,会在不同阶段形成些不同的观察点。比如现在常会想,这样的艺术放在那里,和艺术家之外的人到底什么关系?
艺术家作为一种有特殊思考方式和技巧的人,从社会的整体中剥离出来,允许他们
奇奇怪怪地去想事儿和做创作。
有些理论认为,这种方式是人在被自己的文明辖管之外,留下的一块原始并无所顾忌的嬉耍之地。但与其说这样我们会同时有了两个文明,不如说那只是种“映照”。因此做出来的艺术,我还是愿意将它拿回到整体社会当中—日常的和历史的,以那个整体环境作为讨论的参照。这是流放与归来式的,让艺术家这种特殊身份,回归到常人的语境,使艺术的探讨得以与社会生活最终联接。也就是艺术只有通过那样的辨析,才得以回到我们的文明里。
当然,一些艺术家没什么特别的思考方式,或以为有,其实不过还是在潮流里扎堆。比如不少年轻的摄影狂热分子,镜头斜来斜去,拍眼屎拍边角料,但我看到一大堆那样的个性之徒时,其实很难找到他们的个性。另外有一些艺术家没啥技巧,不过颠三倒四偷换些概念。比如让别人上传任何图片,没人上传时自己上传,弄成千上万的图片在上海搞个大屏幕放,还跑去外地不停歇地播映,不知是要讽刺公众还是自己的无聊平庸。
如果这种艺术与大家的关系是通过无聊达到了展示无聊,那对于我而言,放回到整体社会中,那不过是种能力低下、可以当反面教材的艺术。或者有人会认为这看法保守,艺术也不过像喝杯可乐,有时解渴,有时提神,有时闲着也是闲着,总之各有所好就行,不必弄得太严重。但这其实是种带有欺骗性的想法,如果真这么认为,那就有点自欺了。因为美术馆们和艺术家们在那里忙活,贴上身家性命,才不是闹着玩的。他们知道正因为有了弄严重了的艺术史,才有他们网开一面的嬉耍,而再嬉耍终归也是要被纳入历史来看待。艺术家可以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而艺术的讨论却不外如此。因为历史正是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理解。
艺术这事情当然不只是花花肠子,而如此严重,又会让它在另一方面过头。事情要搞搞清楚,是因为总被混淆。前不久看过一个展览,一般的人看了定会感觉不适。展览上艺术家让所有东西都长上了长鬃毛,成为他的作品。有位英国专家却喜欢,评价说:“长长的毛成为保护自我的铠甲,恐惧和脆弱的本质让它们时刻警惕着外界的靠近。”他还引用了罗兰·巴特的话进一步拔高:“神话的任何言词和语句,都是为了进行某种沟通,将素材加工或内容变形。而这些素材早已被预置了象征意义。”
“长毛”的象征意义似乎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说明白了,但我对这种方式很有些疑惑。如果将这些毛全都刮掉呢?再在刮破的伤口撒上盐呢?盐上再加点蜜糖呢?专家该怎样谈论它的象征意义?我想,他们是一样可以谈论的。这样的艺术和理论家,因为有了种叫“观念艺术”的障眼法,所以很容易成为“穷有理”的艺术家和理论家。
“观念艺术”基本上是无意或有意的错误翻译,结果方便了一些艺术家和理论家的自我膨胀。“观念”是个大词。不论是源自古希腊的“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还是我们几十年来汉语一直用的“思想观念”中的“观念”,都与那种艺术方式没太多关系。叫它们“概念艺术”大概更接近些。当然这事也非三言两语能够讨论清楚。它们通常就是以更改、扭曲、发明一些概念,或形成一些概念间的冲突,来成为艺术。透露个情报,也有人讲这种玩个概念的艺术已是过去时,现在已进入“上下文”艺术的时代。
最近看过较有意思的展览,《邱志杰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之一:庄子的镇静剂》,就是这种“上下文”艺术。这种艺术不只是发明或偷换些概念,而且总是试图通过一些貌似社会调查、历史研究的方式,铺展出一个更大的历史和社会图景。那些艺术家的概念游戏则被放进去,或冒充其中的一部分,如徐冰几年前在上海做的展览《烟草计划》;或被作为一种艺术的异想天开的解决方案,如在这个展览里。我开始看得挺有滋味,因为我对作品中所引出的,南京那些自愿的自杀救助者和他们名为“心灵驿站”的安置所感兴趣。从邱志杰博客上跟那些人接触的笔记,到展出现场的采访录像,都让我有莫大兴趣去了解那些人在干的“志愿救助”这件事。其中一间展厅里的版画,也引入了许多关于南京作为一个古都的历史话题。总之,关于南京、南京长江大桥、大桥上的自杀现象和对自杀者的义务救助,展览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阅读的上下文。
然而,面对这些饶有兴味的背景资料,和一些挂在展厅里、想用些生造的概念将它们捏到一起的文字解说牌,我很难讲艺术家已经成了(他太刻意想要装扮的)思想家。
有次我跟一位业内人士讲到对这个展览感兴趣,他问我:那邱志杰的“艺术”呢?他的艺术该不止是一堆助手或学生帮忙收集和堆积起来的东西。他把证大现代艺术馆的楼板钻穿,将墨汁从楼上滴进楼下葫芦里;这一作为“救世方案”的艺术,对于长年在大桥上风里来雨里去的自愿救助者,显得太乏善可陈和自以为是。除了装神弄鬼之外,它的创造性价值在哪里?而且我还在想另一个问题:这些动辄耗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做展览的钱,不如捐些给那个经济尚且窘迫的“心灵驿站”,这时,他们或者才真正将所谓的“上下文”续上。而我们的艺术与人间的关系,什么时候能从这里出发,不只是玩弄概念,更有了自身观念的转变?
来源:外滩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