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好多人问我有没有兴趣做个新一代批评家,要是他说80后批评家我肯定就抽了,结果人家也没好意思说这个词汇,所以我还得假装清醒回答问题。大约批评家还是要对某些现象或者说某段历史做出个梳理规整而后获得自己的学术冠名权的,通俗的说就是那些文化走向或者现象的发生是由你命名的(抱歉冠名权这个词有些商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排斥批评家做一些策略性的调整和词汇创造,比如“泼皮玩世”艳俗什么的。最近以来得益于我们民主化的进展和社会主义多元化,在经济层引发的社会分层和权力化引发的社会分层两个方面都产生了超复杂的层次区分,远远超出了某些批评家和学者的想象力和词汇能力,其实尽管是社会进步了,但社会区分层次数量上也大约没冲过三位数的大关那么乐观啦。在这种状况下,出于不知是出于后青春期的冲动还是前名利场焦虑,反正诸如卡通一代、“70后"、"80后"、果冻时代等词汇像走马灯一样的换,搞得像我这样的人居然有时身份一天三变,对自己频频都有新认识,真是惊喜莫名!!以前我以为我只能有一个名字和一张身份证呢,现在看来社会进步了,身份也要与时俱进。但是崩溃的是惊喜过后发现这些身份在验证机下发出的都是烁烁的贼光,真实性都不用po.lice去质疑,自己都觉得实在不靠谱。
好多个月前在[s:328]北京通州的月亮河度假村又看到一个叫做动漫美学超链接的展览,名字至今还不是很能明白,但是作品实在不动漫,即使年龄如我这般老旧的,在我的理解里它也不动漫了,充其量就是那个粗糙版的街头。可惜街头在得益于商业文化都很精致了,怎么反到艺术家这边却又变成稚拙派了呢?!不理解。日本人有动漫型的艺术家,这个要是感到不好理解,你站在渤海湾(那里离北京还比较近)的角落里拿个天文望远镜向对岸瞅瞅,一般场面如下:你看到无数色彩斑斓的头发,一张超假面孔和着装,手中拿个Q版手机,在家里窝着看视频,有文化的里面估计是播放那个宫崎骏,文盲在看什么就不好说了,反正那里空气都带动漫味,而且存在年限都上两位数了,这样的地方要是拼了老命出来那么两个在国际上招摇过市的人也不算什么惊悚故事吧?可是你离开望远镜看看自己同胞,那个即使身上打了无数个环、头发像鸡毛一样飞的酷哥酷姐,估计你要看久了也会对你吼:小屁孩,不好好读书,看我做什么?!所以你看他还是很自然的站在主流意识形态这边。那那个正常的艺术家哥们呼吸到多少动漫的味道就可以知晓了吧。
但是这个不妨碍批评家的策略性寻找,本来就有预言型的批评家嘛,只是大多这个预言都是被他们自己的努力搞成现实的,就像吴冠中老先生,一边喊着笔墨等于零的口号,一边画笔飞舞印证这个口号,自我印证,搞得很多想挑人家刺的人们哑口无言。所以说了什么也不是不重要,但还是看做吧!成者诸侯败者贼,残酷了点,不过好像一直就是这样。所以批评家要去寻找什么还是你要去预言并推动什么?这个还是个很严肃的问题,绝不是喝几口酒后看着溜达进来的狗问“哥们,现在什么时间了?”的状态可以解决的。
[s:328][p:5]
用定义给事物贴标签,用语言给世界命名乃人的权力欲控制欲之体现,智者不为.
---------------------------
哈哈。。。。。额也是这么觉得,很恐慌 [s: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