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读的长见识的文章
发起人:北方周末  回复数:1   浏览数:2590   最后更新:2008/06/17 06:31:39 by
[楼主] 网媒天下 2008-06-16 17:00:16

WNMNA:对中国的2.0不看好


WNMNA (注1):徐文恺(ajiao)
世艺网:袁霆轩
方式:邮件采访
袁:WNMNA是你目前正主持的网站,能否介绍一下WNMNA的宗旨和定位?一路走来WNMNA给你留下了什么记忆?
徐:拓宽视野和促成更多的跨界的作品是我们想做到的是的我们的宗旨,定位或者并没什么明确的定位,先做到中文语境里的新媒体艺术平台吧。

很多人默默为网站做出了贡献,这是我记忆最深的。
袁:WNMNA和WMMNA的关系是?(它们偶尔让人觉得仿似一对网络上的比特情侣~)
徐:我们是wmmna的中文版。

袁:既然WNMNA是一个“艺术blog”,那你是怎么看待网络与艺术传播的?
徐:网络现在稀松平常了,艺术也早就网络化了。

袁:如果说网络改变了艺术传播,那网络究竟改变了什么?是说从前那个口耳相传的江湖被消灭了吗?
徐:网络改变了交流方式,但是并没有改变交流的本质,所以不会消灭。

袁:网络对艺术的传播方式构成了影响,那么它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做到的呢?它又改变到了何种程度?
徐:只是信息的整合和编辑,在把空间和时间统一了,对艺术并没有左右,它做的还是梳理作用。

袁:在这其中,网络的哪些特质发挥的功效最大?能谈谈你认为艺术传播的受众特殊性在什么方面吗?
徐:传播速度和相关性,网络有更强的开放态度,受众并没大的变化,因为我们已经很习惯现在作为终端生活了。

袁:你在曾经的一个访谈中开玩笑说:“唯一赚的一笔钱是一本杂志给的稿费”,网络媒体与其他媒体相比是否在某些方面存在劣势?网络艺术媒体怎么面对这些问题?
徐:就像实物和想法,传统媒体已经成为网络一部分了,只是在运作模式上网络还不成熟。

袁:现在的国内外的艺术网站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国内网站应该在哪方面改进?
徐:国内基数小,专业性和细分用户做到不够,找到自己的定位是需要改进的。

袁:虽然已经有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但实际上大多数网站无法完全按规定去实行,WNMNA只翻译不剽窃,可网络传播中大量存在涉及版权纠葛的情况,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徐:我所有的文章都签署CC(注2),包括翻译和自己撰稿的,我们在使用CC的时候也是对等原理,具体看CC协议吧。

袁:目前网络对艺术而言,有什么是可能会有效改变艺术生态但目前还未成熟的?比如运营模式象电子商务或者网络架构比如聊天室facebook?WNMNA使用的是一种义务性的团队合作模式(这种翻译组是否可以看作与各影视翻译组是一致的?),这是你理想中的模式吗?
徐:我不想改变什么,我的模式是传统的付费给翻译作者,我拿到高质量的文章,我对中国的2.0不看好,绝对精英在中国的网络中非常有限,大家是来玩的不是学习的。

袁:WNMNA目前似乎急待解决的是翻译组的问题?除此外还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吗~?
徐:不付费总不能长久,除此之外是自己撰写的东西太少,或者说是没有太多内容可作,现在整体对待新媒体艺术还是关注,真的进行创作的人并不多,我们的存在也是提供信息来推广一些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思路,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并不针对艺术,重要的是跨界跨学科的交流和创作态度。

注1:WNMNA是we-need-money-not-art的缩写,这是目前最大的中文新媒体艺术blog站点。主要通过翻译介绍涉及新媒体的方方面面,并且也身体力行的开展着各种艺术活动。
注2:cc协议:知识共享协议/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
Creative Commons (创作共用) 是网络上的数字作品(文学、美术、音乐等)许可授权机制,它致力于让任何创造性作品都有机会被更多人分享和再创造,共同促进人类知识作品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最大价值。
“创作共用”由CreativeCommons.org发起,并在全球越来越多地区被广泛采纳,CNBlog.org是CreativeCommons.org在中文领域的授权机构,负责管理、维护和提供中文数字作品的“创作共用”授权服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于2004年1月与知识共享组织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成为该组织在中国大陆的合作机构。
参看:http://cn.creativecommons.org/index.php/licenses/licenses_exp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