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当代艺术低洼地 "廉价艺术品"成为市场新宠
发起人:温州人 回复数:0
浏览数:2700
最后更新:2008/03/31 07:16:04 by
这里推荐几个即将来临的4月份展览。欢迎大家往里加!!
四季
[attachment=87808]
四季
--中国第三届媒体艺术节
http://www.artseason.org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
协办: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
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策展人: 许江 吴美纯
时间: 2008年4月8-9日 18:00-22:40
2008年4月10-20日 10:00-16:0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参展艺术家:
陈劭雄 Chen shaoxiong/陈晓云 Chen Xiaoyun/程然 Cheng Ran/崔健 Cui Jian/飞苹果 Fei Pingguo/丰江舟 Feng Jiangzhou/高世强 Gao Shiqiang/耿建翌 Geng Jianyi/顾德鑫 Gu Dexin/管怀宾 Guan Huaibin/何颖宜 Rania Ho/洪强 Hung Keung/黄永砯 Huang Yongping/蒋志 Jiang Zhi/林天苗 Lin Tianmiao/林源升 Francis Lam/刘韡 Liu Wei/鲁大东 Lu Dadong/陆磊 Lu Lei/邱黯雄 Qiu Anxiong/邱振中 Qiu Zhenzhong/邱志杰 Qiu Zhijie/沈也 Shen ye/沈远 Shen yuan/施慧 Shi Hui/施勇 Shi Yong/石青 Shi Qing/孙逊 Sun Xun/王冬龄 Wang Dongling/汪建伟 Wang Jianwei/王功新 Wang Gongxin/王水泊 Wang Shuibo/王卫 Wang Wei/乌尔善 Wu Ershan/吴俊勇 Wu Junyong/吴山专 Wu Shanzhuan/徐冰 Xu bing/徐震 Xu zhen/杨福东 Yang Fudong/杨振忠 Yangzhenzhong/曾焕光 Zeng Huanguang/郑端详 Zheng Duanxiang/钟纬正 Zhong Weizheng/朱力行 Henry Chu
四季新颜
四季引言
二月 10th, 2008
一. 关于四季
就算时隔千年,地限东西,人们从不曾对四季感到漠然。
四季植根在自然的土壤上,我们时而乐享其成,时而隐忍相待。躬行者动手,使四季如春;高蹈者养心,便等视寒暑。养心者,人见其超然于物外;躬行者,显示其奋发而沉实。
播种、收成、劈柴、生火,沿着隆冬的麦隆取冰入窖,也枕着婆娑的竹影安然入梦……千百年来,四季造就俯仰以之的文明。即使抱定“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的主张,却毕竟要借着那变动者显示岿然不动、借助那压迫者见证处变不惊。
我们不能改写四季,然而在动手养心之间成人,并获得尊严。关于四季,我们这样无奈,但也如此自由。
四季从此浓缩了自然与人间的种种事象,也凝聚了我们对这种种事象的态度: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从而不能不面对——绝不像某些影子令我们表情冷漠。
无从限制我们的心力,反倒刺激亲切的向往和淳朴的想象——这时那些灰色的理论将自动退场。
我们因而断言:关于四季的咏唱,将与自然同其终始,与人生同其丰富,与历史一样多变。
——————————————————————————–
二. 关于展览
四季既呈现出流动、变易的特征,又是周而复始、不可改动,因而人们对四季的感受,交织着自然、社会、历史与人性的维度,浸润着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四季司空见惯,只要活着,就必活在四季之中。我们每个人关于四季必有话可说。
关于四季的感受是如此普遍,普遍到人人心中所有,一个艺术家在这里将首先作为感受着——而不是思考着——的人说话,他将在 “四季”的体验和表达中,暂时抛却一切理论话语,发现和还原内心最本真的领悟。
关于四季的感受又是如此丰富,丰富到交融一切错综复杂的因素。一个艺术家假如有足够的真诚去观察和反思自己的体验,忠实地说出自身的痛痒,那么,所有的理论都可能参与进来,但又绝非把任何一种具体的理论作为工具与指引。在创作中活动着的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四季”对艺术家发出的是这样的邀请:借助“四季”这一常见常新的话题,说出你最本真、也最细微的体验与感受。请在艺术品中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不是概念。为此,理论和学养将被融化在体验者和创造者的血脉中,而不是作为斧凿与附会的工具。
——————————————————————————–
三.展览形式
1. 整个活动分四个章节,四个空间场景,在象山校区的不同空间依照线性的路线依次进行,观众依次进入不同的空间,同时也就是依次进入夏、秋、冬、春,从第一个章节进入下一个章节,直到结束.
2.请每个艺术家根据个人兴趣和感受选择任何创作形式。
——————————————————————————–
四.展览章节
1.夏:互动乐园
朝三暮四的机器时代,我们曾经珍视的和谐与完整性日益显得脆弱;交互链接的网络社会,不再回避扑朔迷离的非线性与复杂性。我们正在理解和接受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欣赏自组织突现的意外惊奇。我们不再固执地总想把艺术凝固下来,我们在不断生生灭灭中体验、行动和期待。生命与机器,真实与虚拟,内与外,你与我,无不混淆与转化,技术让世界变得精彩喧闹,机器已经成为第二自然。如果我们还谈不上很多深刻的东西,那就先睁开天真的眼睛,以天然的游戏心情和好奇心,感受性的、身体性的、即时性的,让我们投入这夏日丰饶之海。
2.秋: 往事游街
在山水之间构造起一个社会剧场,融合新媒体艺术,纪录片,行为艺术和实验戏剧的基因,以现场艺术的崭新形式,尝试着以批判的姿态和社会性的关怀,与自然对话,与记忆对话,与人对话..
3.冬:无声影像
要聆听,必先静默.无声的影像,如同黑暗影院里让人心动的定格的镜头,所有的不安,叛逆….尽收敛于无声的影像里,隐透着张力.一切浮躁喧哗归于寂静以表达永恒的精神. “山是山,水是水”,在这时候,除了静默之外,只能用 “非有” “非无”来形容了.
4.春: 风的剧场
剧目开始之前是塔檐上风铃声的采样放大,风铃声从隐隐约约到响彻全场,随后不时在空间中回荡(通过多个散置于观众席附近的音箱,这种设置形成现场的“声阵”)。“风”的主体是音乐,是天籁、地籁与人籁的和声,伴以一系列“视觉事件”。摇滚乐与即兴乐和以后期midi制作等为基础的电子乐,利用当代高科技电子及视频3D技术,结合多种艺术形式打造的一场三维立体的音乐会。
四季
[attachment=87808]
四季
--中国第三届媒体艺术节
http://www.artseason.org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
协办: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
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策展人: 许江 吴美纯
时间: 2008年4月8-9日 18:00-22:40
2008年4月10-20日 10:00-16:0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参展艺术家:
陈劭雄 Chen shaoxiong/陈晓云 Chen Xiaoyun/程然 Cheng Ran/崔健 Cui Jian/飞苹果 Fei Pingguo/丰江舟 Feng Jiangzhou/高世强 Gao Shiqiang/耿建翌 Geng Jianyi/顾德鑫 Gu Dexin/管怀宾 Guan Huaibin/何颖宜 Rania Ho/洪强 Hung Keung/黄永砯 Huang Yongping/蒋志 Jiang Zhi/林天苗 Lin Tianmiao/林源升 Francis Lam/刘韡 Liu Wei/鲁大东 Lu Dadong/陆磊 Lu Lei/邱黯雄 Qiu Anxiong/邱振中 Qiu Zhenzhong/邱志杰 Qiu Zhijie/沈也 Shen ye/沈远 Shen yuan/施慧 Shi Hui/施勇 Shi Yong/石青 Shi Qing/孙逊 Sun Xun/王冬龄 Wang Dongling/汪建伟 Wang Jianwei/王功新 Wang Gongxin/王水泊 Wang Shuibo/王卫 Wang Wei/乌尔善 Wu Ershan/吴俊勇 Wu Junyong/吴山专 Wu Shanzhuan/徐冰 Xu bing/徐震 Xu zhen/杨福东 Yang Fudong/杨振忠 Yangzhenzhong/曾焕光 Zeng Huanguang/郑端详 Zheng Duanxiang/钟纬正 Zhong Weizheng/朱力行 Henry Chu
四季新颜
四季引言
二月 10th, 2008
一. 关于四季
就算时隔千年,地限东西,人们从不曾对四季感到漠然。
四季植根在自然的土壤上,我们时而乐享其成,时而隐忍相待。躬行者动手,使四季如春;高蹈者养心,便等视寒暑。养心者,人见其超然于物外;躬行者,显示其奋发而沉实。
播种、收成、劈柴、生火,沿着隆冬的麦隆取冰入窖,也枕着婆娑的竹影安然入梦……千百年来,四季造就俯仰以之的文明。即使抱定“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的主张,却毕竟要借着那变动者显示岿然不动、借助那压迫者见证处变不惊。
我们不能改写四季,然而在动手养心之间成人,并获得尊严。关于四季,我们这样无奈,但也如此自由。
四季从此浓缩了自然与人间的种种事象,也凝聚了我们对这种种事象的态度: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从而不能不面对——绝不像某些影子令我们表情冷漠。
无从限制我们的心力,反倒刺激亲切的向往和淳朴的想象——这时那些灰色的理论将自动退场。
我们因而断言:关于四季的咏唱,将与自然同其终始,与人生同其丰富,与历史一样多变。
——————————————————————————–
二. 关于展览
四季既呈现出流动、变易的特征,又是周而复始、不可改动,因而人们对四季的感受,交织着自然、社会、历史与人性的维度,浸润着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四季司空见惯,只要活着,就必活在四季之中。我们每个人关于四季必有话可说。
关于四季的感受是如此普遍,普遍到人人心中所有,一个艺术家在这里将首先作为感受着——而不是思考着——的人说话,他将在 “四季”的体验和表达中,暂时抛却一切理论话语,发现和还原内心最本真的领悟。
关于四季的感受又是如此丰富,丰富到交融一切错综复杂的因素。一个艺术家假如有足够的真诚去观察和反思自己的体验,忠实地说出自身的痛痒,那么,所有的理论都可能参与进来,但又绝非把任何一种具体的理论作为工具与指引。在创作中活动着的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四季”对艺术家发出的是这样的邀请:借助“四季”这一常见常新的话题,说出你最本真、也最细微的体验与感受。请在艺术品中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不是概念。为此,理论和学养将被融化在体验者和创造者的血脉中,而不是作为斧凿与附会的工具。
——————————————————————————–
三.展览形式
1. 整个活动分四个章节,四个空间场景,在象山校区的不同空间依照线性的路线依次进行,观众依次进入不同的空间,同时也就是依次进入夏、秋、冬、春,从第一个章节进入下一个章节,直到结束.
2.请每个艺术家根据个人兴趣和感受选择任何创作形式。
——————————————————————————–
四.展览章节
1.夏:互动乐园
朝三暮四的机器时代,我们曾经珍视的和谐与完整性日益显得脆弱;交互链接的网络社会,不再回避扑朔迷离的非线性与复杂性。我们正在理解和接受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欣赏自组织突现的意外惊奇。我们不再固执地总想把艺术凝固下来,我们在不断生生灭灭中体验、行动和期待。生命与机器,真实与虚拟,内与外,你与我,无不混淆与转化,技术让世界变得精彩喧闹,机器已经成为第二自然。如果我们还谈不上很多深刻的东西,那就先睁开天真的眼睛,以天然的游戏心情和好奇心,感受性的、身体性的、即时性的,让我们投入这夏日丰饶之海。
2.秋: 往事游街
在山水之间构造起一个社会剧场,融合新媒体艺术,纪录片,行为艺术和实验戏剧的基因,以现场艺术的崭新形式,尝试着以批判的姿态和社会性的关怀,与自然对话,与记忆对话,与人对话..
3.冬:无声影像
要聆听,必先静默.无声的影像,如同黑暗影院里让人心动的定格的镜头,所有的不安,叛逆….尽收敛于无声的影像里,隐透着张力.一切浮躁喧哗归于寂静以表达永恒的精神. “山是山,水是水”,在这时候,除了静默之外,只能用 “非有” “非无”来形容了.
4.春: 风的剧场
剧目开始之前是塔檐上风铃声的采样放大,风铃声从隐隐约约到响彻全场,随后不时在空间中回荡(通过多个散置于观众席附近的音箱,这种设置形成现场的“声阵”)。“风”的主体是音乐,是天籁、地籁与人籁的和声,伴以一系列“视觉事件”。摇滚乐与即兴乐和以后期midi制作等为基础的电子乐,利用当代高科技电子及视频3D技术,结合多种艺术形式打造的一场三维立体的音乐会。

乡愁 —记忆与虚构的现实
开幕酒会: 2008年4月26日 下午3点
展览时间: 2008年4月26日 —5月28日
展览地点: 梯空间 北京
开馆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天11am - 6 pm
策展人:付晓东
参展艺术家:
白宜洛、何岸、蒋志+郑志华、贾樟柯、梁远苇、刘窗、刘立宏、刘卓泉、李景湖、李凝(凌云焰身体影像实验室)、李颂华、李威、秦琦、仇晓飞、史金淞、石青、施勇、汪建伟、王宁德、王音、许舜、张培力、庄辉、政治纯形式办公室(洪浩、冷林、刘建华、宋东、肖昱)
展览关键词:底层文化、日常生活记忆、虚构与现实、历史关系、政治潜意识、审美趣味、艺术语言逻辑
当新世纪的来临,时间把我们变得陌生,每个人都变成多元文化中的流亡者,“乡愁”更加使人怅惘,忽忽如所失。对中国儒教呼唤,是一个被假想和建构出来的故乡。传统文化更象是流亡者在无可奈何中,无家可归的回归感。中国正处于巨大流变的过程,从生产型社会像消费型社会转向,整个社会阶层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发生了内部分化,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分化出来,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新的社会阶层。在上升过程的中经历着价值观的错位,生活方式的变迁,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可变的个人化的选择,是造就一场国际化的集体性失忆?还是直视中国真实?与曾经的历史相关的,是一种无意而为的“政治潜意识”。表现在:对高雅文化的拒绝;对精致细腻的否定;底层的审美记忆,十几年前中国现实,无法抹去的个体切身体验,对有限的文化、物质、生活产品和生活经历的熟悉。
“现实主义”,历史名词,当下不可能再度产生一个拥有共同“现实”的“主义”。任何总体的、政治化的、典型的、公共的现实性,往往具欺骗性。由于意识形态、人为扭曲、以讹传讹等因素,每个时代讲述的内容和回到现实的方法,从不一样。每个艺术家在意识形态的概念的缝隙里,分别建立了自己深入现实的秘密通道。世界也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不可捉摸的世界。这些现实是个人的、具体的、局部的现实。这些琐碎的个人化经验,将感知从俗套的惯性中解放出来,重新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
他们不再是以往意义上的单纯的现实主义或文本游戏,利用种种物品和场景所能引发的现实性和深度的解释,而又绝不完全着力于此。这是一种多向度的行进,开启多个通道,让读者进入,不断生产出歧义。他们从现实和生活实践中,找到可写物,通过描绘和编排,释放出庸常物品的可能性。同时他们自身又是不可被同构和同一化理解的,他们建立了自身的生长逻辑。他们把视觉语言和艺术文本的游戏隐藏于其后,成为日常语言的游戏。虽然艺术言说的内容是对日常现实的拥抱,但其艺术的语言逻辑不是日常语言,是一种陌生化的反日常语言。他们抽离或调侃逻辑叙事,挑战艺术的边界,实验不同的媒材和尝试同一题材的多种表达方法。
开幕酒会: 2008年4月26日 下午3点
展览时间: 2008年4月26日 —5月28日
展览地点: 梯空间 北京
开馆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天11am - 6 pm
策展人:付晓东
参展艺术家:
白宜洛、何岸、蒋志+郑志华、贾樟柯、梁远苇、刘窗、刘立宏、刘卓泉、李景湖、李凝(凌云焰身体影像实验室)、李颂华、李威、秦琦、仇晓飞、史金淞、石青、施勇、汪建伟、王宁德、王音、许舜、张培力、庄辉、政治纯形式办公室(洪浩、冷林、刘建华、宋东、肖昱)
展览关键词:底层文化、日常生活记忆、虚构与现实、历史关系、政治潜意识、审美趣味、艺术语言逻辑
当新世纪的来临,时间把我们变得陌生,每个人都变成多元文化中的流亡者,“乡愁”更加使人怅惘,忽忽如所失。对中国儒教呼唤,是一个被假想和建构出来的故乡。传统文化更象是流亡者在无可奈何中,无家可归的回归感。中国正处于巨大流变的过程,从生产型社会像消费型社会转向,整个社会阶层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发生了内部分化,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分化出来,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新的社会阶层。在上升过程的中经历着价值观的错位,生活方式的变迁,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可变的个人化的选择,是造就一场国际化的集体性失忆?还是直视中国真实?与曾经的历史相关的,是一种无意而为的“政治潜意识”。表现在:对高雅文化的拒绝;对精致细腻的否定;底层的审美记忆,十几年前中国现实,无法抹去的个体切身体验,对有限的文化、物质、生活产品和生活经历的熟悉。
“现实主义”,历史名词,当下不可能再度产生一个拥有共同“现实”的“主义”。任何总体的、政治化的、典型的、公共的现实性,往往具欺骗性。由于意识形态、人为扭曲、以讹传讹等因素,每个时代讲述的内容和回到现实的方法,从不一样。每个艺术家在意识形态的概念的缝隙里,分别建立了自己深入现实的秘密通道。世界也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不可捉摸的世界。这些现实是个人的、具体的、局部的现实。这些琐碎的个人化经验,将感知从俗套的惯性中解放出来,重新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
他们不再是以往意义上的单纯的现实主义或文本游戏,利用种种物品和场景所能引发的现实性和深度的解释,而又绝不完全着力于此。这是一种多向度的行进,开启多个通道,让读者进入,不断生产出歧义。他们从现实和生活实践中,找到可写物,通过描绘和编排,释放出庸常物品的可能性。同时他们自身又是不可被同构和同一化理解的,他们建立了自身的生长逻辑。他们把视觉语言和艺术文本的游戏隐藏于其后,成为日常语言的游戏。虽然艺术言说的内容是对日常现实的拥抱,但其艺术的语言逻辑不是日常语言,是一种陌生化的反日常语言。他们抽离或调侃逻辑叙事,挑战艺术的边界,实验不同的媒材和尝试同一题材的多种表达方法。
世界属于你
[attachment=87812]
展览时间:2008年4月12日---2008年5月7日
展览地点: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电话:0086-10-64361258
开幕酒会:2008年4月12日下午4点
展览背景:
“国际通道——世界属于你(International Passage – The World is Yours)”是一系列架上和实物绘画作品的标题;杨勇为他在北京的第一次大型个展将这些绘画安排得好似一个时尚的生活方式的陈列。艺术家将每天播送于大众媒体中的图像组合起来,并将它们描绘到一些物体上;这些物体是当代中国普通居民每天使用,具有物质诱惑力的东西:沙发、台球桌、设计师浴缸、行李箱等等。就像展览的名称所暗指的布莱恩•德•帕尔玛的电影《疤面人》(1983)那样,杨勇所创造的氛围就如同那个掌握世界与自己手中的终极梦想最终重现于眼前一样。
杨勇:“世界属于你——以及其中的万事万物……”
“就这样么?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吃饭,喝酒,做爱,吸吮,打喷嚏?之后呢?告诉我,之后呢?…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么?”
托尼•蒙塔那(阿尔•帕西诺饰)在《疤面人(Scarface)》(1983)中的台词
在1980年7月,“疤面人” 托尼•蒙塔那在卡斯特罗将他所在监狱的所有犯人清理之后,挤在马里埃尔偷渡船里来到美国,寻求庇护。古巴人托尼做着“美国梦”,在经过了血腥暴力的生涯后,终于坐上了迈阿密大毒枭的头把交椅。他内心中对于权力、奢靡和暴力的渴望推动着他。在一幕镜头中,托尼看见他的“美国梦”变成一艘飞艇划过黑暗的夜空,而就在这一幕中经典台词“世界属于你”出现了。
“国际通道——世界属于你(International Passage – The World is Yours)”是一系列架上和实物绘画作品的标题;杨勇为他在北京的第一次大型个展将这些绘画安排得好似一个时尚的生活方式的陈列。艺术家将每天播送于大众媒体中的图像组合起来,并将它们描绘到一些物体上;这些物体是当代中国普通居民每天使用,具有物质诱惑力的东西:沙发、台球桌、设计师浴缸、行李箱等等。就像展览的名称所暗指的布莱恩•德•帕尔玛的电影《疤面人》(1983)那样,杨勇所创造的氛围就如同那个掌握世界与自己手中的终极梦想最终重现于眼前一样。
实际上构成这个世界的图画(描绘)与图像(内心形象)——以及杨勇所创造的塑造了社会环境和身份的氛围都在占有与占领/创造空间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这点上,杨勇所设计的氛围唤起了对于“图像转向”的回忆;W.J.T.米歇尔在1992年第一次使用这个概念描述“在大众文化领域中”的变化。他将这种变化表现为被图像概念所主宰的那个时代。 米歇尔强调图画与影像在社会环境的构成之中所占据的的重要性,反之亦然。考虑到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表现与再现的作用,以及通过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图像的巨大冲击力,这种在视觉和媒体理论领域以及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主张似乎对于审视今日中国的情形特别合适,并且似乎对于一个基本为了市场规则而放弃了对于图像制造的,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文化环境格外贴切。
当我们将组成社会主义中国的象征性秩序的图像与在中国当今传媒中流行的图像做以对比,不得不承认,如果按照拉康的理论这些图像和表象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性意义的作用的话,则最初的象征性秩序则一定是被打破了。
在《完全身体愉悦》(The Total Body of Pleasure)中,伯扬•曼切夫通过研究具象征意义的经济形态以及前苏维埃阵营国家新近建立的政治团体的自我表现形式对后共产主义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进行了多元化的反思。 他表述到:“很明显,在这些社会中新的官方统治的意识形态表述是一种西方民主……。它们将对于世界通行的人权、对于民主社会、对于自由市场的表述与实践进行了调整。然而,更加吸引我进行探究的是尚有疑问的自我表现的无意识程度,它的过剩,它的过度,它的‘阴暗’面。我的目的就是要接近这种‘下意识’表现的两个主要领域,更确切的说是与色情和暴力有关的对于表现的破坏。”
托尼•蒙塔那的齐柏林飞艇一遍遍地划过夜空,“他曾有一个朴素的欲望,整个世界,万事万物均在其中……” 曼切夫将对于象征性秩序的破坏与从一个严格计划管制经济到一般性经济间的转变联系在了一起;对于他来说这种转变是后共产主义时期的典型情形。 这种一般性的经济代表了“主宰者的逻辑”,一种肉欲、消费、奢靡、浪费、冒险和潜在暴力的逻辑。按照他的话说,后共产主义时代的一般性经济并非建立在基于物质积累基础上,而是建立于对于明显存在社会剩余的无节制的消费,自恋的色情主义和暴力的强烈渴望基础之上。他接着说道,“财产大体上是一种获得愉悦的途径。(……)”
杨勇为“世界属于你”所创造的架上和实物绘画属于他称作“国际通道”的系列油画中的作品;这个系列的作品有别于他记录艺术家身边现实环境的摄影作品,反映了与国际大事和历史发展相关的总体印象和思潮。“国际通道——世界属于你”是组成中国当代文化中全新象征秩序的所有作品的一部分。托尼•蒙塔那从共产主义古巴来到他终级梦想之地美国的旅程在这里成了对于象征性秩序破坏的比喻;而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对从共产主义通向后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写照。
杨天娜(Martina Koeppel-Yang)
2008年3月于巴黎
[attachment=87812]
展览时间:2008年4月12日---2008年5月7日
展览地点: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电话:0086-10-64361258
开幕酒会:2008年4月12日下午4点
展览背景:
“国际通道——世界属于你(International Passage – The World is Yours)”是一系列架上和实物绘画作品的标题;杨勇为他在北京的第一次大型个展将这些绘画安排得好似一个时尚的生活方式的陈列。艺术家将每天播送于大众媒体中的图像组合起来,并将它们描绘到一些物体上;这些物体是当代中国普通居民每天使用,具有物质诱惑力的东西:沙发、台球桌、设计师浴缸、行李箱等等。就像展览的名称所暗指的布莱恩•德•帕尔玛的电影《疤面人》(1983)那样,杨勇所创造的氛围就如同那个掌握世界与自己手中的终极梦想最终重现于眼前一样。
杨勇:“世界属于你——以及其中的万事万物……”
“就这样么?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吃饭,喝酒,做爱,吸吮,打喷嚏?之后呢?告诉我,之后呢?…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么?”
托尼•蒙塔那(阿尔•帕西诺饰)在《疤面人(Scarface)》(1983)中的台词
在1980年7月,“疤面人” 托尼•蒙塔那在卡斯特罗将他所在监狱的所有犯人清理之后,挤在马里埃尔偷渡船里来到美国,寻求庇护。古巴人托尼做着“美国梦”,在经过了血腥暴力的生涯后,终于坐上了迈阿密大毒枭的头把交椅。他内心中对于权力、奢靡和暴力的渴望推动着他。在一幕镜头中,托尼看见他的“美国梦”变成一艘飞艇划过黑暗的夜空,而就在这一幕中经典台词“世界属于你”出现了。
“国际通道——世界属于你(International Passage – The World is Yours)”是一系列架上和实物绘画作品的标题;杨勇为他在北京的第一次大型个展将这些绘画安排得好似一个时尚的生活方式的陈列。艺术家将每天播送于大众媒体中的图像组合起来,并将它们描绘到一些物体上;这些物体是当代中国普通居民每天使用,具有物质诱惑力的东西:沙发、台球桌、设计师浴缸、行李箱等等。就像展览的名称所暗指的布莱恩•德•帕尔玛的电影《疤面人》(1983)那样,杨勇所创造的氛围就如同那个掌握世界与自己手中的终极梦想最终重现于眼前一样。
实际上构成这个世界的图画(描绘)与图像(内心形象)——以及杨勇所创造的塑造了社会环境和身份的氛围都在占有与占领/创造空间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这点上,杨勇所设计的氛围唤起了对于“图像转向”的回忆;W.J.T.米歇尔在1992年第一次使用这个概念描述“在大众文化领域中”的变化。他将这种变化表现为被图像概念所主宰的那个时代。 米歇尔强调图画与影像在社会环境的构成之中所占据的的重要性,反之亦然。考虑到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表现与再现的作用,以及通过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图像的巨大冲击力,这种在视觉和媒体理论领域以及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主张似乎对于审视今日中国的情形特别合适,并且似乎对于一个基本为了市场规则而放弃了对于图像制造的,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文化环境格外贴切。
当我们将组成社会主义中国的象征性秩序的图像与在中国当今传媒中流行的图像做以对比,不得不承认,如果按照拉康的理论这些图像和表象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性意义的作用的话,则最初的象征性秩序则一定是被打破了。
在《完全身体愉悦》(The Total Body of Pleasure)中,伯扬•曼切夫通过研究具象征意义的经济形态以及前苏维埃阵营国家新近建立的政治团体的自我表现形式对后共产主义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进行了多元化的反思。 他表述到:“很明显,在这些社会中新的官方统治的意识形态表述是一种西方民主……。它们将对于世界通行的人权、对于民主社会、对于自由市场的表述与实践进行了调整。然而,更加吸引我进行探究的是尚有疑问的自我表现的无意识程度,它的过剩,它的过度,它的‘阴暗’面。我的目的就是要接近这种‘下意识’表现的两个主要领域,更确切的说是与色情和暴力有关的对于表现的破坏。”
托尼•蒙塔那的齐柏林飞艇一遍遍地划过夜空,“他曾有一个朴素的欲望,整个世界,万事万物均在其中……” 曼切夫将对于象征性秩序的破坏与从一个严格计划管制经济到一般性经济间的转变联系在了一起;对于他来说这种转变是后共产主义时期的典型情形。 这种一般性的经济代表了“主宰者的逻辑”,一种肉欲、消费、奢靡、浪费、冒险和潜在暴力的逻辑。按照他的话说,后共产主义时代的一般性经济并非建立在基于物质积累基础上,而是建立于对于明显存在社会剩余的无节制的消费,自恋的色情主义和暴力的强烈渴望基础之上。他接着说道,“财产大体上是一种获得愉悦的途径。(……)”
杨勇为“世界属于你”所创造的架上和实物绘画属于他称作“国际通道”的系列油画中的作品;这个系列的作品有别于他记录艺术家身边现实环境的摄影作品,反映了与国际大事和历史发展相关的总体印象和思潮。“国际通道——世界属于你”是组成中国当代文化中全新象征秩序的所有作品的一部分。托尼•蒙塔那从共产主义古巴来到他终级梦想之地美国的旅程在这里成了对于象征性秩序破坏的比喻;而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对从共产主义通向后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写照。
杨天娜(Martina Koeppel-Yang)
2008年3月于巴黎

过度——耿建翌个展
[attachment=87813]
开幕酒会:2008年4月13日 下午三点 (星期日)
地点:香格纳画廊北京空间 草场地261号, 北京
电话:+86-10-6432 3202
传真: +86-10-6432 4395
开放时间:11am-6pm(周一休息)
近期,耿建翌在他的工作室开始了新的研究《过度》(2008),作品仍带有强烈的实验性质,通过以感光技术实验制作的黑白单色照片来继续续写其对于个人身份的问题关注。
耿建翌,中国早期先锋艺术家之一,也是自85新潮以来中国当代艺术活动中的独具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之一。早期,耿建翌所创作的大笑脸作品“第二状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经典,但他却认为油画限制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从而转向摄影、装置等观念艺术,并创作了很多具有影响意义的实验作品,如“无法命名”、“被清洗的脸”、“身体”等。耿建翌在作品中广泛使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段创作(包括激进的前卫艺术,油画,装置、摄影或是水墨)来开拓、探索着如何表达自己的体验。近期,耿建翌在他的工作室开始了新的研究《灰色的层次》(2008),作品仍带有强烈的实验性质,通过以感光技术实验制作的黑白单色照片来续写其对于个人身份的问题关注。
[attachment=87813]
开幕酒会:2008年4月13日 下午三点 (星期日)
地点:香格纳画廊北京空间 草场地261号, 北京
电话:+86-10-6432 3202
传真: +86-10-6432 4395
开放时间:11am-6pm(周一休息)
近期,耿建翌在他的工作室开始了新的研究《过度》(2008),作品仍带有强烈的实验性质,通过以感光技术实验制作的黑白单色照片来继续续写其对于个人身份的问题关注。
耿建翌,中国早期先锋艺术家之一,也是自85新潮以来中国当代艺术活动中的独具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之一。早期,耿建翌所创作的大笑脸作品“第二状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经典,但他却认为油画限制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从而转向摄影、装置等观念艺术,并创作了很多具有影响意义的实验作品,如“无法命名”、“被清洗的脸”、“身体”等。耿建翌在作品中广泛使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段创作(包括激进的前卫艺术,油画,装置、摄影或是水墨)来开拓、探索着如何表达自己的体验。近期,耿建翌在他的工作室开始了新的研究《灰色的层次》(2008),作品仍带有强烈的实验性质,通过以感光技术实验制作的黑白单色照片来续写其对于个人身份的问题关注。

聚焦 -- 林天苗版画作品展
[attachment=87814]
展览时间:2008年4月 12 日——2008年 5 月 25 日
开幕时间:2008年4月 12 日下午4点
地点:北京长征空间A馆
艺术家:林天苗
《 聚焦- 林天苗版画作品展》是艺术家林天苗在中国的首次个人版画展。
林天苗作为中国当代最富影响力的女艺术家之一,无论在装置艺术,观念摄影等创作中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女性气质。她擅长于将个人细腻的生活体验与对材质敏感独到的感悟相结合,作品所表现出的松弛纯然和游刃有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次在长征空间展出的版画,延续了她以往作品的风格,创造性的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版画创作中,颠覆了传统的版画观念。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惊讶于林天苗所赋予版画的生气与个性,收藏其4幅版画作品,并在《多样化-1970年至今:当代艺术的方向》(Multiplex: 1970 Until Now, Direction of the Modern Art )展览中展出。
本次展出的版画,是林天苗与世界版画领域久负盛名的新加坡泰勒版画研究院(Singapore Tyler Print Institute)合作完成。在那里,她与来自世界各地一流的版画制作专家和造纸大师密切交流、合作,历时尽两个月,最终完成了两个系列作品:《聚焦》(Focus)和《看影》(Seeing Shadow)。林天苗抓住版画印、压的精髓,打破版画程序的常规,从造纸入手,大胆的融合各种制版方式,打破铜板,丝网等不同版画类别的界限,在充满偶然性的过程中,制成系列不可复制的独幅作品。两个系列作品都是以放大的模糊影像为背景,通过丝、线、泡沫等不同的材料对画面重构,材料与影像形成了微妙的对话关系,其各自本身的意义被改变。《聚焦》(Focus)是以放大的人物头像为背景的,模糊放大、失去焦距,材质加工、重现焦距的过程,交叠间透露着文化隐喻。《看影》(Seeing Shadow)选取一些已被拆毁,或者正在拆毁的传统建筑为背景,微妙、敏感的情绪融入虚幻的影像与丰富的材料质感,文化消逝、时空变迁的动态影像凝固于纸面。
版画创作作为林天苗新近尝试的艺术介质,无疑拓宽了她的艺术语言,丰富了她的表达,而她的作品也为版画赋予了新的可能性。
[attachment=87814]
展览时间:2008年4月 12 日——2008年 5 月 25 日
开幕时间:2008年4月 12 日下午4点
地点:北京长征空间A馆
艺术家:林天苗
《 聚焦- 林天苗版画作品展》是艺术家林天苗在中国的首次个人版画展。
林天苗作为中国当代最富影响力的女艺术家之一,无论在装置艺术,观念摄影等创作中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女性气质。她擅长于将个人细腻的生活体验与对材质敏感独到的感悟相结合,作品所表现出的松弛纯然和游刃有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次在长征空间展出的版画,延续了她以往作品的风格,创造性的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版画创作中,颠覆了传统的版画观念。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惊讶于林天苗所赋予版画的生气与个性,收藏其4幅版画作品,并在《多样化-1970年至今:当代艺术的方向》(Multiplex: 1970 Until Now, Direction of the Modern Art )展览中展出。
本次展出的版画,是林天苗与世界版画领域久负盛名的新加坡泰勒版画研究院(Singapore Tyler Print Institute)合作完成。在那里,她与来自世界各地一流的版画制作专家和造纸大师密切交流、合作,历时尽两个月,最终完成了两个系列作品:《聚焦》(Focus)和《看影》(Seeing Shadow)。林天苗抓住版画印、压的精髓,打破版画程序的常规,从造纸入手,大胆的融合各种制版方式,打破铜板,丝网等不同版画类别的界限,在充满偶然性的过程中,制成系列不可复制的独幅作品。两个系列作品都是以放大的模糊影像为背景,通过丝、线、泡沫等不同的材料对画面重构,材料与影像形成了微妙的对话关系,其各自本身的意义被改变。《聚焦》(Focus)是以放大的人物头像为背景的,模糊放大、失去焦距,材质加工、重现焦距的过程,交叠间透露着文化隐喻。《看影》(Seeing Shadow)选取一些已被拆毁,或者正在拆毁的传统建筑为背景,微妙、敏感的情绪融入虚幻的影像与丰富的材料质感,文化消逝、时空变迁的动态影像凝固于纸面。
版画创作作为林天苗新近尝试的艺术介质,无疑拓宽了她的艺术语言,丰富了她的表达,而她的作品也为版画赋予了新的可能性。

身体媒体
展览时间:2008年4月13日至2008年4月27日
开幕酒会:2008年4月13日下午15:00
展览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二、三楼展厅(多伦路27号)
主 办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策 展 人:舒勇
参展艺术家:艾未未、赵半狄、安迪、舒勇
2008年4月13日至4月27日,《身体媒体》当代艺术展将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行,参展的四位艺术家艾未未、赵半狄、安迪、舒勇将以身体与媒体互相渗透的创作方式,来集中阐释“身体媒体”这一展览主题。
在本次参展的四位艺术家中,艺术家艾未未此次参展的作品“剃发系列”通过给各式各样的人剃头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观念。他在穿梭和游走中,在精湛的剃发技术的掩护之下,用这些幽默的行为,使身体在有意和无意中传达和生产各种信息。
近年来,赵半狄不断以他的熊猫人身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此次的“慰问系列”以video的形式展示了他对公共精神的参与和重塑。他的身体已经久而久之地成为公众发泄情绪和获取信息的载体,而我们也在这种极度的荒诞中感受着他的行动所带来的力量。
舒勇以艺术的各种形态和名义借用炒作、争议等方式让自己的身体长期处于大众媒体的中心,寄生在大众媒体上并与它们共同的成长。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大众媒体具有的传播特性、权利特性等各种媒体特征不知不觉在舒勇的身体上得到延续和生长。艺术形式和观念成为了舒勇传达信息生产信息的语言及工具,舒勇的身体也逐渐转换为媒体。
安迪借助传统的油画作为传达信息和组合信息的方式,在媒体工业化和产业化时代无疑是愚蠢的。然而在信息个人化时代即将到来之时,尤其在博客的帮助下,让这种纯手工生产信息的方式变得独树一帜。当这种方式不断介入社会热门事件时,安迪和他的这种方式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安迪及他的身体都被迅速关注成为媒体,成为被消费的对象。
沟通方式、传播方式的进步和变革,使身体成媒体具备了无限可能,尤其是互联网出现(它彻底创造了新的传播和沟通方式)让普通身体成为媒体具备了必然性,让身体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身体媒体具备了无可比拟的新优势,它可以以个体的方式游离于各种媒体之间,同时又可以非常深入的方式进入各种媒体当中去。个人媒体的灵活、个性特征,让它具备了和社会各方面合作的可能。各种合作也必将使得个人媒体更为成熟和具有价值。我们相信个人媒体在未来必将成为一种成熟的媒体并和各种成熟的媒体和谐生存。
展览时间:2008年4月13日至2008年4月27日
开幕酒会:2008年4月13日下午15:00
展览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二、三楼展厅(多伦路27号)
主 办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策 展 人:舒勇
参展艺术家:艾未未、赵半狄、安迪、舒勇
2008年4月13日至4月27日,《身体媒体》当代艺术展将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行,参展的四位艺术家艾未未、赵半狄、安迪、舒勇将以身体与媒体互相渗透的创作方式,来集中阐释“身体媒体”这一展览主题。
在本次参展的四位艺术家中,艺术家艾未未此次参展的作品“剃发系列”通过给各式各样的人剃头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观念。他在穿梭和游走中,在精湛的剃发技术的掩护之下,用这些幽默的行为,使身体在有意和无意中传达和生产各种信息。
近年来,赵半狄不断以他的熊猫人身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此次的“慰问系列”以video的形式展示了他对公共精神的参与和重塑。他的身体已经久而久之地成为公众发泄情绪和获取信息的载体,而我们也在这种极度的荒诞中感受着他的行动所带来的力量。
舒勇以艺术的各种形态和名义借用炒作、争议等方式让自己的身体长期处于大众媒体的中心,寄生在大众媒体上并与它们共同的成长。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大众媒体具有的传播特性、权利特性等各种媒体特征不知不觉在舒勇的身体上得到延续和生长。艺术形式和观念成为了舒勇传达信息生产信息的语言及工具,舒勇的身体也逐渐转换为媒体。
安迪借助传统的油画作为传达信息和组合信息的方式,在媒体工业化和产业化时代无疑是愚蠢的。然而在信息个人化时代即将到来之时,尤其在博客的帮助下,让这种纯手工生产信息的方式变得独树一帜。当这种方式不断介入社会热门事件时,安迪和他的这种方式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安迪及他的身体都被迅速关注成为媒体,成为被消费的对象。
沟通方式、传播方式的进步和变革,使身体成媒体具备了无限可能,尤其是互联网出现(它彻底创造了新的传播和沟通方式)让普通身体成为媒体具备了必然性,让身体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身体媒体具备了无可比拟的新优势,它可以以个体的方式游离于各种媒体之间,同时又可以非常深入的方式进入各种媒体当中去。个人媒体的灵活、个性特征,让它具备了和社会各方面合作的可能。各种合作也必将使得个人媒体更为成熟和具有价值。我们相信个人媒体在未来必将成为一种成熟的媒体并和各种成熟的媒体和谐生存。
sky 天空
[attachment=87815]
红色空间 “星空”启航,开幕首展
展览时间:2008年4月26日—2008年6月8日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751老炉区红色空间
4月26日,又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798,北京红色空间将举行开幕首展“Sky”。此次展览由杨茂源先生策划,邀请到国内十八位出色的艺术家参展,包含知名艺术家方力钧、胡敏、李由、宁佐弘、曲英佐、石峰、隋建国、苏新平、师若、田原、王兴伟、王音、夏小万、萧昱、尹齐、杨少斌、赵汀阳、左小祖咒。作品媒材丰富之余,不乏名家从未问世的手稿、小素描等珍贵作品,呈现出群星闪耀于空中的繁华景象,亦是此次“Sky”的主旨。红色空间将以此为起点,本着原创精神,挖掘明星背后的宝藏。
[attachment=87815]
红色空间 “星空”启航,开幕首展
展览时间:2008年4月26日—2008年6月8日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751老炉区红色空间
4月26日,又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798,北京红色空间将举行开幕首展“Sky”。此次展览由杨茂源先生策划,邀请到国内十八位出色的艺术家参展,包含知名艺术家方力钧、胡敏、李由、宁佐弘、曲英佐、石峰、隋建国、苏新平、师若、田原、王兴伟、王音、夏小万、萧昱、尹齐、杨少斌、赵汀阳、左小祖咒。作品媒材丰富之余,不乏名家从未问世的手稿、小素描等珍贵作品,呈现出群星闪耀于空中的繁华景象,亦是此次“Sky”的主旨。红色空间将以此为起点,本着原创精神,挖掘明星背后的宝藏。

“租”——收租院 李占洋作品展
时间:2008.4.26-2008.8.24
北京麦勒画廊
对李占洋来说,一个艺术作品持续的价值不只是完全依靠它的技术、内容或所选媒介,而是取决于负载在它上面的时代信息和技术革命。李占洋对“租”,在一种更形式和观念的意义上的理解,是“拿来主义”(什么有用就把什么“拿来”;该词被鲁迅用来形容对西方文化元素的接近或接受)——“拿来主义”作为一个创造性的同化过程,而非一个肤浅的文化占有。因为这个原因,当蔡国强1999年在第48界威尼斯双年展上将原版《收租院》转换成一个观念行为的同时,也把它置入了一个当代艺术的上下文。在这里重要的是要知道对李占洋来说,逻辑性和单面性的理论和思考已不再适用于探讨艺术作品,以及他对1965年版和蔡国强版《收租院》的观念化是一个持续进程中的一个部分,这件作品的意义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结束的。
时间:2008.4.26-2008.8.24
北京麦勒画廊
对李占洋来说,一个艺术作品持续的价值不只是完全依靠它的技术、内容或所选媒介,而是取决于负载在它上面的时代信息和技术革命。李占洋对“租”,在一种更形式和观念的意义上的理解,是“拿来主义”(什么有用就把什么“拿来”;该词被鲁迅用来形容对西方文化元素的接近或接受)——“拿来主义”作为一个创造性的同化过程,而非一个肤浅的文化占有。因为这个原因,当蔡国强1999年在第48界威尼斯双年展上将原版《收租院》转换成一个观念行为的同时,也把它置入了一个当代艺术的上下文。在这里重要的是要知道对李占洋来说,逻辑性和单面性的理论和思考已不再适用于探讨艺术作品,以及他对1965年版和蔡国强版《收租院》的观念化是一个持续进程中的一个部分,这件作品的意义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结束的。
铄石流金:国际年轻艺术家展
[attachment=87817]
2008年4月中旬-7月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号、3号展厅及中央甬道
《铄石流金》是UCCA策划的第一个国际型大展,向公众介绍多位在现今的当代艺术世界里,正显示出其影响力的艺术家——艾美•加拉奈特 (Amy Granat),马特•布莱恩斯 (Matt Bryans),罗宾•罗德 (Robin Rhode),斯特林•卢比 (Sterling Ruby),村田武 (Takeshi Murata)和林载春 (Lim Tzay Chuen),展出的每一件作品,均体现出创作者对于自身现实经验之外的探索,种类含括:复合媒材装置、表演艺术、绘画、以及影像影音等等。
其中还将展出艺术家特别为本展制作的新作品,还有仅单次呈现的艺术表演,以及创作者亲自参与的音乐演出。图录也将在展览期间出版。
[attachment=87817]
2008年4月中旬-7月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号、3号展厅及中央甬道
《铄石流金》是UCCA策划的第一个国际型大展,向公众介绍多位在现今的当代艺术世界里,正显示出其影响力的艺术家——艾美•加拉奈特 (Amy Granat),马特•布莱恩斯 (Matt Bryans),罗宾•罗德 (Robin Rhode),斯特林•卢比 (Sterling Ruby),村田武 (Takeshi Murata)和林载春 (Lim Tzay Chuen),展出的每一件作品,均体现出创作者对于自身现实经验之外的探索,种类含括:复合媒材装置、表演艺术、绘画、以及影像影音等等。
其中还将展出艺术家特别为本展制作的新作品,还有仅单次呈现的艺术表演,以及创作者亲自参与的音乐演出。图录也将在展览期间出版。

圣之空间开幕展
圣之空间艺术中心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在北京创办的独立艺术机构。本机构位于北京 798 艺术区内,以中国建国以来的 艺术思潮及艺术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学术探讨、艺术展览为其工作的核心内容,旨在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作出文献性的梳理和记录。
第一个展览是吕澎策划的《艺术史中的艺术家》
圣之空间艺术中心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在北京创办的独立艺术机构。本机构位于北京 798 艺术区内,以中国建国以来的 艺术思潮及艺术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学术探讨、艺术展览为其工作的核心内容,旨在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作出文献性的梳理和记录。
第一个展览是吕澎策划的《艺术史中的艺术家》


阵风
张培力个展
[attachment=88256]
日期:2008.04.26 - 2008.05.24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1:00-18:00
地点:Boers-Li画廊(原 UniversalStudios-beijing)
Boers-Li画廊荣幸地向人宣布我们即将举办中国影像艺术大师张培力个展——《阵风》。此次个展是张培力最新作品的全球首展,尝试重新联接艺术家在过去几年中所关注过的若干主题。
张培力是杭州20世纪80年代的观念艺术小组 “池社”的创建者之一。80年代末、90年代初,张培力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影像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影像艺术之父。艺术家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系主任。
张培力早期的作品尝试带有沉闷美学的色彩,并且涉及科技、社会、政治控制的题材。他最近的许多作品通过重新剪辑已有的电影胶片审视那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对时间的感知、对发展的想法;这使艺术家聚焦于影像装置,同时也是对媒体艺术界线的挑战,艺术家这件第一次展出的作品,更进一步地探索了已在他原来作品中明显出现过的观点性主题,它们通过隐蔽却尖锐的社会批评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其目标是最终揭示一个社会形象的建造机器,并对当下媒体宣传的中产阶级乌托邦的短视现象予以质疑。
如果您需要关于本次展览的更多信息,或是有任何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Tel: +86-10-6432-2620
Email: [email]info@universalstudios.org.cn
Web: [url]www.boersligallery.com
张培力个展
[attachment=88256]
日期:2008.04.26 - 2008.05.24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1:00-18:00
地点:Boers-Li画廊(原 UniversalStudios-beijing)
Boers-Li画廊荣幸地向人宣布我们即将举办中国影像艺术大师张培力个展——《阵风》。此次个展是张培力最新作品的全球首展,尝试重新联接艺术家在过去几年中所关注过的若干主题。
张培力是杭州20世纪80年代的观念艺术小组 “池社”的创建者之一。80年代末、90年代初,张培力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影像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影像艺术之父。艺术家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系主任。
张培力早期的作品尝试带有沉闷美学的色彩,并且涉及科技、社会、政治控制的题材。他最近的许多作品通过重新剪辑已有的电影胶片审视那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对时间的感知、对发展的想法;这使艺术家聚焦于影像装置,同时也是对媒体艺术界线的挑战,艺术家这件第一次展出的作品,更进一步地探索了已在他原来作品中明显出现过的观点性主题,它们通过隐蔽却尖锐的社会批评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其目标是最终揭示一个社会形象的建造机器,并对当下媒体宣传的中产阶级乌托邦的短视现象予以质疑。
如果您需要关于本次展览的更多信息,或是有任何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Tel: +86-10-6432-2620
Email: [email]info@universalstudios.org.cn
Web: [url]www.boersligallery.com

[s:323] DDDDD
尹齐个展
开幕酒会:2008年4月12日(下午4点开始)
展览时间:2008年4月12日——2008年4月28日
展览地点:新北京画廊
Beijing Mansion on the 22nd South warehouse stores, 1-3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22号南新仓1-3号仓
在今天以制造事件为主的媒体时代,我的艺术是逃避事件……
绘画可以创造出与现实相对或者并行的原则。
现实是激进的,快速的,绘画则可以是温和的,缓慢的;现实是支离破碎的,绘画就可以同时是分离和整合的。现实把一切想成为商品的东西夸大神化,让人感到与众不同,绘画则可以赋予那些被人轻视遗忘的种种事物无与伦比的力量。在今天的中国,被人淡忘的隐逸生活是仍然可行的。那就是,不是从现实中逃避,在形式上找一个远离尘世的地方,而是使自己保持对现实事物的距离,蔑视那些在种种权利和利益驱使下成为不可一世的事物和意识形态,以平淡面对疯狂,从容回到对事物本身的热爱。
——尹齐自述
开幕酒会:2008年4月12日(下午4点开始)
展览时间:2008年4月12日——2008年4月28日
展览地点:新北京画廊
Beijing Mansion on the 22nd South warehouse stores, 1-3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22号南新仓1-3号仓
在今天以制造事件为主的媒体时代,我的艺术是逃避事件……
绘画可以创造出与现实相对或者并行的原则。
现实是激进的,快速的,绘画则可以是温和的,缓慢的;现实是支离破碎的,绘画就可以同时是分离和整合的。现实把一切想成为商品的东西夸大神化,让人感到与众不同,绘画则可以赋予那些被人轻视遗忘的种种事物无与伦比的力量。在今天的中国,被人淡忘的隐逸生活是仍然可行的。那就是,不是从现实中逃避,在形式上找一个远离尘世的地方,而是使自己保持对现实事物的距离,蔑视那些在种种权利和利益驱使下成为不可一世的事物和意识形态,以平淡面对疯狂,从容回到对事物本身的热爱。
——尹齐自述

香格纳画廊 中国1946-1949 —— 周子曦个展
香格纳画廊H空间在四月将向您隆重推出《中国1946-1949 —— 周子曦个展》。此次展览将集中展出艺术家周子曦新作《中国1946-1949》系列。
这套绘画作品以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一场著名的内战为题材,暗示了周子曦已经从上一次个展《幸福生活》的刻意调笑回归到艺术家本人所热衷的对历史的描绘与叙述。相对于《幸福生活》单一明确的场景置换手法,这次在《中国1946-1949》中,历史照片、文件、影像资料和现实场景、已知或被隐匿的事件、网络流传的图像,以及集体记忆中的意象和符号,彼此交叉拼接组合,呈现出更加令人眼花缭乱的、更为庞杂的复合式隐喻。
在《中国1946-1949》系列作品中,商场促销的名牌彩电屏幕里播放着曾陪伴一代人成长的国产老电影画面、激战的场面被放置于摩登的城市场景中、欢舞秧歌的戏台被“空降”到因大规模拆迁而夷平的城市废墟上……联防队员、钉子户与欢庆战事胜利的士兵,在水池里渡江作战的木筏与出没高级画廊的时髦人群,往往出现在同一画面里。时间界限被刻意模糊,貌似彼此孤立的事件被刻意并置,在流水般日常生活细节中反复提示以至于已经熟视无睹的符号被怪诞突兀地显现……不管这些静态画面怎样努力保持着冷静旁观的立场,也难掩其慨叹、疑惑、悲伤、讥刺、反问、讽喻等诸般情绪不自禁的溢出,在这一切的背后,仿佛是艺术家对半个多世纪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的探问,这逻辑早已因着时间的前行,因着时代的叠变而被忽略、被隐藏、被搁置、被内化、被遗忘或被默认,如同站在脚下的足印上回望来路,在身后一片苍茫模糊日夕万变的背景中辨识轨迹,寻觅路径,并且在这探问与寻觅中,以图像的方式留下了对历史记忆的证明。
香格纳画廊H空间在四月将向您隆重推出《中国1946-1949 —— 周子曦个展》。此次展览将集中展出艺术家周子曦新作《中国1946-1949》系列。
这套绘画作品以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一场著名的内战为题材,暗示了周子曦已经从上一次个展《幸福生活》的刻意调笑回归到艺术家本人所热衷的对历史的描绘与叙述。相对于《幸福生活》单一明确的场景置换手法,这次在《中国1946-1949》中,历史照片、文件、影像资料和现实场景、已知或被隐匿的事件、网络流传的图像,以及集体记忆中的意象和符号,彼此交叉拼接组合,呈现出更加令人眼花缭乱的、更为庞杂的复合式隐喻。
在《中国1946-1949》系列作品中,商场促销的名牌彩电屏幕里播放着曾陪伴一代人成长的国产老电影画面、激战的场面被放置于摩登的城市场景中、欢舞秧歌的戏台被“空降”到因大规模拆迁而夷平的城市废墟上……联防队员、钉子户与欢庆战事胜利的士兵,在水池里渡江作战的木筏与出没高级画廊的时髦人群,往往出现在同一画面里。时间界限被刻意模糊,貌似彼此孤立的事件被刻意并置,在流水般日常生活细节中反复提示以至于已经熟视无睹的符号被怪诞突兀地显现……不管这些静态画面怎样努力保持着冷静旁观的立场,也难掩其慨叹、疑惑、悲伤、讥刺、反问、讽喻等诸般情绪不自禁的溢出,在这一切的背后,仿佛是艺术家对半个多世纪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的探问,这逻辑早已因着时间的前行,因着时代的叠变而被忽略、被隐藏、被搁置、被内化、被遗忘或被默认,如同站在脚下的足印上回望来路,在身后一片苍茫模糊日夕万变的背景中辨识轨迹,寻觅路径,并且在这探问与寻觅中,以图像的方式留下了对历史记忆的证明。
常青画廊 卡洛斯·加莱高亚
北京常青画廊邀请您参加卡洛斯·加莱高亚首次中国个展
开幕式将于2008年4月19日周六下午5点举行。
2008年19日周六下午2:30,艺术家将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演讲
[attachment=88473]
“革命亦或根茎”
最近在我的工作当中我总是会有很多想法,他们主要是有关“累积”的想法,从某些角度来讲他们与吉尔•德勒兹和菲力克斯•瓜达里两位哲学家的“根茎论”有关。根茎就好比是数的增长和无限的问题。
无论想了解任何事情,北京都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高速城市。所以,我的这个展览就是对此的一个回应,每一人的姿态都可以在无限的空间和时间里的想法。
北京常青画廊邀请您参加卡洛斯·加莱高亚首次中国个展
开幕式将于2008年4月19日周六下午5点举行。
2008年19日周六下午2:30,艺术家将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演讲
[attachment=88473]
“革命亦或根茎”
最近在我的工作当中我总是会有很多想法,他们主要是有关“累积”的想法,从某些角度来讲他们与吉尔•德勒兹和菲力克斯•瓜达里两位哲学家的“根茎论”有关。根茎就好比是数的增长和无限的问题。
无论想了解任何事情,北京都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高速城市。所以,我的这个展览就是对此的一个回应,每一人的姿态都可以在无限的空间和时间里的想法。

顶
[s: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