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ment=86637]
1928年春天,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走过了八十年的岁月。从当年林风眠先生引当代精神入校园起,八十年间,中国美术学院创新实验的精神始终不灭,孕生着勃发的生机与力量。1928年春天,教育家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高声宣称:“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改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完成人们真正的生活。”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成立了,开始了“美育代宗教”的实践,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是为中国美术学院之肇始。日前,早报收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先生发来的三篇文章,特此刊发。
[attachment=86638]
同游四季
(一)
四季是一首诗,一首大自然以自体无可遏阻的变化来演示天道宏博和伟大的史诗。
四季是一杆尺,一杆每个生命都借此来丈量自我历程的无所不在、无时不覆的尺度。
四季还直接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离开她,我们的青春失去依托;离开她,我们的记忆失去颜色。生命就是由不同的四季连缀而成。
中国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农耕史,中国人重农时节令,重与天、与四季的相和,重人的安居和心灵的安顿;于是中国人将年时划作24个节气,让四季成为与生命成长相关连的结点,成为天地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生成契机;于是中国人将四季化为理解生命的返本复始的思想,化作“故者化为新、新者通于故”的通变今古新旧的生命姿态。
中国人深谙四季变化循环的要义,强调万物相安相伴的道理,所以,中国的文化倾向于内心,复又用心去体察四季,理解其中的彼此相照的道理,从而把人生视为天地间如同四季的生命旅程,建构起一种畅游天地的伟大的心灵。
这种心灵往往属于一些极其独立的、自主和自为的生命,如庄子《逍遥游》中的浩然之气:“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如《孟子》中的谆谆心语:“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游。”这种心灵还往往带着一种特殊的敏锐,为四季的流逝而感伤,善于酿造让可见与不可见相互映照、相互催发的绵绵的爱心与诗意。
一位近代中国教育家曾说:大学是一个大池塘,师生如鱼同游,他们的关系,就是同游的关系。学生跟着老师游,年长月久,也就知道怎么游和游向何方。
(二)
象山,群山的一隅,莅平野,临钱塘,环山伴水,正有山水的望境。山北,合院式的群落,隆起的高台,向着山麓呈开合之势,两条长廊深向山体,引领人们向着青山、向着四季瞻望。山南,重院与爬屋相叠,如卧如行,几条土坝筑起与山岚相望的格局,清渠与绿池在倒影中牵动相互映照的回想。象山的四季似不明显,但江南所有的季候变迁,在这里都凝成一份美的征候:春雨的迷蒙,夏日的葱绿,秋岚的暖色,隆冬山头上孤独的寒林。当万只鹭鸟在暮色中排空飞旋时,校园学子们青春激情亦被翔起。与这般林山相伴,那师生们的心灵都将与四季相亲,与自然变化的契机相蒙养。
这样的山水校园中“游”出来的人们将是一类“山民”,他们有一种林山依恋的症候:习惯于一个人在清寂无援状态下的沉稳前行;习惯于崎岖山路上没有尽头的不倦攀援;习惯于在人迹罕至的林壑中独自探求。这种症候正是无数次共同跋涉的心灵传递,还是与山川四季同游的家族式的濡染与薪传。
这样的人常常具有一种纯粹的激情,在很多方面他们显得腼腆而踌躇,但当生命面对某种不容回避的真实表达时,他们就会变得率真,变得刚烈,变得赤子般透明,甚至表现出几分偏执和激进,以及一个孤注一掷者的顽强和执拗。当这种激情凝定之时,我们将看到人类在某个方面所能够达到的深邃和神异。
很多人都只看到山壑的风光,却并不准备承受日复一日的攀援。事实上,即便某些仰慕林山的人们,在他们有限的通融和可能的邀约中,真正的理解却难。在很多的情况下,“山民”们的攀援和迁徙在山下人们的眼中,总被看作一份累事。正是林山四季的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力量把他们变成了一类精灵。这类精灵依助林山,与那世俗世界拉开距离,因此他们注定不能与山下的人沟通。那林山像是一个敞开的世界,但并不欢迎陌生人随意闯入。只有那种愿意把人生只拥有一次的生命投掷给林山的人们,才能真正进入林山。唯独当你将一生来做一次人世的漫游,林山的四季才会因你们体验而化作你生命渡筏的篷帆。
终于,在某个久雨初晴的午后,我们在象山、在西湖的三面云山中行走,从一眼山泉中远远地瞥见一群金鱼,像红云一般漂游,从泉的这头,向源头注水的活口,翩翩地游着。四季凝成一瞬,一瞬化成永远。
(三)
四季,说的是诗,指的正是大自然内在而勃发的生机。
中国的诗人对四季都有一种内在的敏感,通过他们的塑造,中国的四季也就具有了一种如诗的灵性。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这颗仁心关爱的触摸之下,由天而降的雨不仅有“知”,而且还牵涉着一种更大的自然之力。雨是一个开关,被怦然打开的正是春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可见与不可见的降临都是那般悄无声息,却又浸蔓着万事万物。诗所展示的是溶在千古中的每一颗平常心都可以感受到的大爱。
杭州西湖的春雨,千古闻名。北宋诗人陆游以一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将那样一个春雨初霁的清晨寄给湖畔,寄寓在中国人湿润而敏感的情怀之中。陆游在诗中还带出了某种季候的关联:春雨与杏花。正是这种关联之间的跳宕,洗去人心的忧烦,而让春雨明亮起来,让人心灿烂起来。从此,杏花与百年千载的春雨相伴,穿透所有充满期待的人心。
《赠卫八处七》是杜甫又一首写到春雨的诗。杜甫再一次把诗境带入日常的生活,却又照彻千秋。如果在今天,这一定会是一部清新的影像短片。先是烛光和光影中摇曳的苍鬓白发,接着是二十载往事闪回。那图像可以很有意味,但与这诗,终还判然有别。诗中凝着的不仅是画,更是那在口边和心中翻滚的熟句,那种人心畅想的提示,那包裹在四季变迁、人生奔忙之中的世情关怀。酒与雨,安顿与流徙,那朗照千秋的仁心爱意是注定要选择后者,选择“世事两茫茫”的苍凉与牵挂。
杜甫也会醉酒,醉酒时写下中国最敢骂的《醉时歌》。歌中有“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这样的千古绝唱,也有“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这样的悲怆痛斥。这诗在“文革”中没有被挖出来编入中学课本却是怪事。诗仍然写的是春酌,仍然写有春雨,但醉酒发歌可谓字字血,声声泪。人们都只道狂歌高蹈如有鬼神,谁曾想那饿死者填满沟壑?那知识分子的命运,如此惨怆,但这相遇衔环、高歌痛饮却是诗人的自由,灵魂漂泊的自由。为了这种相遇衔环、灵魂漂泊,诗人的命运就是“游”。“游”,注定是诗人最后的归宿。许江 戊子正月于西湖南山
[attachment=86639]
记忆的返乡
(一)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许多难忘记忆。儿时的家园,发蒙的老师,久长的憧期,怵然的相遇,某种铭刻在心的逝去。这些记忆如一根主轴,支撑着我们对于生命的理解。我们不仅从这里捕抓过去,缅怀往昔,而且由此获得亲历品评的印迹与尺度,理解和构划着人生。
我五十多年的人生旅途可以分为三个片断,三个学校的片断。我从小生活在福州郊区的一所中学。这中学建造在一座小山上。这小山名叫浮仓山,它的尺度正便于一个少年成长中的步幅和慜顽,那上千株的大树成为男孩渴望征服的对象。从山顶上的树冠中俯望福州的北郊,遥想自己在绿野田陌的奔跑之中回望这梢头的感觉,是我最早的关于返观自照的体验。2002年,我曾独自回到这里。郊野已成闹市,鳞次错杂的楼房把小山夹在中间,一道高架公路从山腰划过。那家园的绿色气息已经不在,但那种浪漫少年的情怀与文革苦难的遭遇相交叠的桑园之感,却长存心扉。
这之后,最深的记忆是在闽北山区沙县的一所山乡小学担任民办教师的生活。这所小学原是一座寺庙,木板的隔墙将两旁厢房分开,此起彼落的读书声,最是乡村学堂的风味。我不仅在这里承担英、音、体、美的课程,而且要去大山深处为两所小学上英语课。那三十余里的山道,尽是陡峭的石阶,风雨中的远行布满艰辛。但当时我正年轻,常在这崎岖山道上讨自在的生活,品味孤寂长行中独处自然的欢悦。有时在山路弯弯、彼此回望中,体味道途的幽隐和人迹声息的出没,感觉自己行走在倏忽变换的视域之中。有时,转过一个山头,蔽目的青林隐退,脚下却是一望无际的浮云。我在那里曾尝试最早的水彩,只那水彩画云,却是难上又难。
从那大山深处一步步走出来,最后的落脚却是如画的西子湖畔。1978年,经过数次考试,我们终于进入美院这座圣殿。使用圣殿的称谓,对于一个崎岖小道上的远行者来说,绝非夸张。当我第一次站在西湖客船的甲板上,初见荡漾的秋日碧波,蓦然想到:那曾经的经历都是伏笔,那生活的磨难都是预演,只为有朝一日得以真正亲近湖山。每当端午仲秋的节气,我们都会循着北山南山的山道,追慕先贤的足迹,用目光和心去触摸云山晴好的格局。一条长廊将教室、宿舍、食堂相串,悬着一副朴旧园林的表情。我们仿佛在某个传统书院中行走,却不断地跨越一个个时代的栅栏:在解剖课上第一次被允许画人体;在展览厅中第一次目睹图片中凡东更、鲍纳的风采;在龙居坞的祭礼堂上,第一次参加死于文革迫害的名师的生死悼别;在第一届浙江大学生文艺汇演获金奖的夜晚,手挽手在湖滨大道上排成横列,高歌前行;在美院陈列馆的木地板展厅里,举办杭城最早的舞会;在国足冲出亚洲的激情之夜,率先冲上大街,冲进医大校园,向正值考试的兄弟院校发出挑战;百十位同学挤在一起,伸长脖子,站着看电视转播的日本电影《追捕》与《望乡》。今天想来,所有正常和不正常的事情,在那个时代都只若开天辟地的初创,撞入我们的生活。
这中学、小学和大学的特定环境,构成了我生命的重要篇章,并指明了我作为一个与人文教育相关者的归宿和命运。今日回想,那种特定历史年代的感受依旧沉重。旧时的气息总会转换成一种不可见的力量,稍然雕塑着同代人的独特情怀,正<
1928年春天,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走过了八十年的岁月。从当年林风眠先生引当代精神入校园起,八十年间,中国美术学院创新实验的精神始终不灭,孕生着勃发的生机与力量。1928年春天,教育家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高声宣称:“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改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完成人们真正的生活。”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成立了,开始了“美育代宗教”的实践,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是为中国美术学院之肇始。日前,早报收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先生发来的三篇文章,特此刊发。
[attachment=86638]
同游四季
(一)
四季是一首诗,一首大自然以自体无可遏阻的变化来演示天道宏博和伟大的史诗。
四季是一杆尺,一杆每个生命都借此来丈量自我历程的无所不在、无时不覆的尺度。
四季还直接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离开她,我们的青春失去依托;离开她,我们的记忆失去颜色。生命就是由不同的四季连缀而成。
中国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农耕史,中国人重农时节令,重与天、与四季的相和,重人的安居和心灵的安顿;于是中国人将年时划作24个节气,让四季成为与生命成长相关连的结点,成为天地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生成契机;于是中国人将四季化为理解生命的返本复始的思想,化作“故者化为新、新者通于故”的通变今古新旧的生命姿态。
中国人深谙四季变化循环的要义,强调万物相安相伴的道理,所以,中国的文化倾向于内心,复又用心去体察四季,理解其中的彼此相照的道理,从而把人生视为天地间如同四季的生命旅程,建构起一种畅游天地的伟大的心灵。
这种心灵往往属于一些极其独立的、自主和自为的生命,如庄子《逍遥游》中的浩然之气:“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如《孟子》中的谆谆心语:“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游。”这种心灵还往往带着一种特殊的敏锐,为四季的流逝而感伤,善于酿造让可见与不可见相互映照、相互催发的绵绵的爱心与诗意。
一位近代中国教育家曾说:大学是一个大池塘,师生如鱼同游,他们的关系,就是同游的关系。学生跟着老师游,年长月久,也就知道怎么游和游向何方。
(二)
象山,群山的一隅,莅平野,临钱塘,环山伴水,正有山水的望境。山北,合院式的群落,隆起的高台,向着山麓呈开合之势,两条长廊深向山体,引领人们向着青山、向着四季瞻望。山南,重院与爬屋相叠,如卧如行,几条土坝筑起与山岚相望的格局,清渠与绿池在倒影中牵动相互映照的回想。象山的四季似不明显,但江南所有的季候变迁,在这里都凝成一份美的征候:春雨的迷蒙,夏日的葱绿,秋岚的暖色,隆冬山头上孤独的寒林。当万只鹭鸟在暮色中排空飞旋时,校园学子们青春激情亦被翔起。与这般林山相伴,那师生们的心灵都将与四季相亲,与自然变化的契机相蒙养。
这样的山水校园中“游”出来的人们将是一类“山民”,他们有一种林山依恋的症候:习惯于一个人在清寂无援状态下的沉稳前行;习惯于崎岖山路上没有尽头的不倦攀援;习惯于在人迹罕至的林壑中独自探求。这种症候正是无数次共同跋涉的心灵传递,还是与山川四季同游的家族式的濡染与薪传。
这样的人常常具有一种纯粹的激情,在很多方面他们显得腼腆而踌躇,但当生命面对某种不容回避的真实表达时,他们就会变得率真,变得刚烈,变得赤子般透明,甚至表现出几分偏执和激进,以及一个孤注一掷者的顽强和执拗。当这种激情凝定之时,我们将看到人类在某个方面所能够达到的深邃和神异。
很多人都只看到山壑的风光,却并不准备承受日复一日的攀援。事实上,即便某些仰慕林山的人们,在他们有限的通融和可能的邀约中,真正的理解却难。在很多的情况下,“山民”们的攀援和迁徙在山下人们的眼中,总被看作一份累事。正是林山四季的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力量把他们变成了一类精灵。这类精灵依助林山,与那世俗世界拉开距离,因此他们注定不能与山下的人沟通。那林山像是一个敞开的世界,但并不欢迎陌生人随意闯入。只有那种愿意把人生只拥有一次的生命投掷给林山的人们,才能真正进入林山。唯独当你将一生来做一次人世的漫游,林山的四季才会因你们体验而化作你生命渡筏的篷帆。
终于,在某个久雨初晴的午后,我们在象山、在西湖的三面云山中行走,从一眼山泉中远远地瞥见一群金鱼,像红云一般漂游,从泉的这头,向源头注水的活口,翩翩地游着。四季凝成一瞬,一瞬化成永远。
(三)
四季,说的是诗,指的正是大自然内在而勃发的生机。
中国的诗人对四季都有一种内在的敏感,通过他们的塑造,中国的四季也就具有了一种如诗的灵性。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这颗仁心关爱的触摸之下,由天而降的雨不仅有“知”,而且还牵涉着一种更大的自然之力。雨是一个开关,被怦然打开的正是春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可见与不可见的降临都是那般悄无声息,却又浸蔓着万事万物。诗所展示的是溶在千古中的每一颗平常心都可以感受到的大爱。
杭州西湖的春雨,千古闻名。北宋诗人陆游以一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将那样一个春雨初霁的清晨寄给湖畔,寄寓在中国人湿润而敏感的情怀之中。陆游在诗中还带出了某种季候的关联:春雨与杏花。正是这种关联之间的跳宕,洗去人心的忧烦,而让春雨明亮起来,让人心灿烂起来。从此,杏花与百年千载的春雨相伴,穿透所有充满期待的人心。
《赠卫八处七》是杜甫又一首写到春雨的诗。杜甫再一次把诗境带入日常的生活,却又照彻千秋。如果在今天,这一定会是一部清新的影像短片。先是烛光和光影中摇曳的苍鬓白发,接着是二十载往事闪回。那图像可以很有意味,但与这诗,终还判然有别。诗中凝着的不仅是画,更是那在口边和心中翻滚的熟句,那种人心畅想的提示,那包裹在四季变迁、人生奔忙之中的世情关怀。酒与雨,安顿与流徙,那朗照千秋的仁心爱意是注定要选择后者,选择“世事两茫茫”的苍凉与牵挂。
杜甫也会醉酒,醉酒时写下中国最敢骂的《醉时歌》。歌中有“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这样的千古绝唱,也有“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这样的悲怆痛斥。这诗在“文革”中没有被挖出来编入中学课本却是怪事。诗仍然写的是春酌,仍然写有春雨,但醉酒发歌可谓字字血,声声泪。人们都只道狂歌高蹈如有鬼神,谁曾想那饿死者填满沟壑?那知识分子的命运,如此惨怆,但这相遇衔环、高歌痛饮却是诗人的自由,灵魂漂泊的自由。为了这种相遇衔环、灵魂漂泊,诗人的命运就是“游”。“游”,注定是诗人最后的归宿。许江 戊子正月于西湖南山
[attachment=86639]
记忆的返乡
(一)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许多难忘记忆。儿时的家园,发蒙的老师,久长的憧期,怵然的相遇,某种铭刻在心的逝去。这些记忆如一根主轴,支撑着我们对于生命的理解。我们不仅从这里捕抓过去,缅怀往昔,而且由此获得亲历品评的印迹与尺度,理解和构划着人生。
我五十多年的人生旅途可以分为三个片断,三个学校的片断。我从小生活在福州郊区的一所中学。这中学建造在一座小山上。这小山名叫浮仓山,它的尺度正便于一个少年成长中的步幅和慜顽,那上千株的大树成为男孩渴望征服的对象。从山顶上的树冠中俯望福州的北郊,遥想自己在绿野田陌的奔跑之中回望这梢头的感觉,是我最早的关于返观自照的体验。2002年,我曾独自回到这里。郊野已成闹市,鳞次错杂的楼房把小山夹在中间,一道高架公路从山腰划过。那家园的绿色气息已经不在,但那种浪漫少年的情怀与文革苦难的遭遇相交叠的桑园之感,却长存心扉。
这之后,最深的记忆是在闽北山区沙县的一所山乡小学担任民办教师的生活。这所小学原是一座寺庙,木板的隔墙将两旁厢房分开,此起彼落的读书声,最是乡村学堂的风味。我不仅在这里承担英、音、体、美的课程,而且要去大山深处为两所小学上英语课。那三十余里的山道,尽是陡峭的石阶,风雨中的远行布满艰辛。但当时我正年轻,常在这崎岖山道上讨自在的生活,品味孤寂长行中独处自然的欢悦。有时在山路弯弯、彼此回望中,体味道途的幽隐和人迹声息的出没,感觉自己行走在倏忽变换的视域之中。有时,转过一个山头,蔽目的青林隐退,脚下却是一望无际的浮云。我在那里曾尝试最早的水彩,只那水彩画云,却是难上又难。
从那大山深处一步步走出来,最后的落脚却是如画的西子湖畔。1978年,经过数次考试,我们终于进入美院这座圣殿。使用圣殿的称谓,对于一个崎岖小道上的远行者来说,绝非夸张。当我第一次站在西湖客船的甲板上,初见荡漾的秋日碧波,蓦然想到:那曾经的经历都是伏笔,那生活的磨难都是预演,只为有朝一日得以真正亲近湖山。每当端午仲秋的节气,我们都会循着北山南山的山道,追慕先贤的足迹,用目光和心去触摸云山晴好的格局。一条长廊将教室、宿舍、食堂相串,悬着一副朴旧园林的表情。我们仿佛在某个传统书院中行走,却不断地跨越一个个时代的栅栏:在解剖课上第一次被允许画人体;在展览厅中第一次目睹图片中凡东更、鲍纳的风采;在龙居坞的祭礼堂上,第一次参加死于文革迫害的名师的生死悼别;在第一届浙江大学生文艺汇演获金奖的夜晚,手挽手在湖滨大道上排成横列,高歌前行;在美院陈列馆的木地板展厅里,举办杭城最早的舞会;在国足冲出亚洲的激情之夜,率先冲上大街,冲进医大校园,向正值考试的兄弟院校发出挑战;百十位同学挤在一起,伸长脖子,站着看电视转播的日本电影《追捕》与《望乡》。今天想来,所有正常和不正常的事情,在那个时代都只若开天辟地的初创,撞入我们的生活。
这中学、小学和大学的特定环境,构成了我生命的重要篇章,并指明了我作为一个与人文教育相关者的归宿和命运。今日回想,那种特定历史年代的感受依旧沉重。旧时的气息总会转换成一种不可见的力量,稍然雕塑着同代人的独特情怀,正<
假大空的学院,
[s:326]be cool
院长的文章还是很感人的,不轻浮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