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面IV---春天来了
发起人:art-佣人  回复数:0   浏览数:2670   最后更新:2008/03/18 04:16:05 by
[楼主] art-baba 2008-03-18 04:16:05
东方早报 赵静


  如果要一句总结近年当代艺术的话,那就是:“没有更好,也没有更差,只有都不错。”

  艺术家:艺术明星和老艺术家的语言模式已经十多年没有变化,即使有些变化,也跟没变化差不多;年轻的艺术家在艺术资讯满天飞的一年也学得很快,年纪不小的二三流艺术家十几年一路追赶,好像也都逐渐做得不差了,就好比装置、照片、观念艺术、行为表演都有图像套路和技术标准了。所以,现在要分清谁更好、谁更不好,真是一件困难的事。



只有谁的名气更大,谁卖得更好。

  展览:展览的好坏是由艺术家决定的,现在找不到更好的艺术家,也找不到更差的艺术家,所以也不会有更好的展览,也不会有更差的展览。

  策展人:既然已经没有可能做更好的展览了,所以也不可能有更好的策展人了;因为已经没有更差的展览了,所以也不会有更差的策展人。

  博览会:博览会也不会有更好的和更差的了。每个博览会都是一堆画廊在卖语言套路化的当代艺术。

  拍卖会:每个拍卖会都是这么一堆套路化风格的作品,泼皮、卡通、超级写实、观念摄影,图像不外乎美女、天安门、苏州花园、假山石、光头。不会有更好的,也不会有更差的。

  艺术杂志:艺术杂志是靠作者和批评家写的。老批评家和撰稿人已经十几年没有什么新理论、新文风了,年轻一代的批评家、撰稿人看了一些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的文论译著,再学一下“骂派”批评,也都追上来了。所以,艺术杂志也基本上没有更好、也没有更差。

  双年展:双年展是一个国家艺术总体实力的大检阅,诸如艺术家、杂志、市场、策展人基本水平都这样,双年展也就都还不错。但你也别想找到更好的,也找不到更差的。因为,当代艺术的套路已经形成,就是找一个美院学生做双年展总策展人,他也知道学术委员要找谁,艺术大腕要找谁,艺术媒体要找谁。展览形式:绘画、雕塑、摄影、新媒体、行为艺术都要搭配一下;组委会:官方、江湖、外国、资本机构老大都邀请几个做顾问;艺术家:中外大腕、本派系成员、新人搭配阵容;展览主题:全球化、后殖民、现代性或者传统的新可能性,基本上逃不出这几个体系;展览结构:主题展之外还要搞几个新人展、外围展,还有颁奖活动,除了自己的美术馆主场,还要走出美术馆到其他地方或其他城市设分会场,用网络视频现场互动,等等;艺术媒体:不外乎京沪粤几家知名传媒,圈内几家杂志,加上几个网站。

  “没有更好,没有更差”的形成,这主要跟艺术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有关。首先是艺术的符号化和生产化,使走在前面的艺术家不再有变化;其次是艺术市场带来的大量资本,使艺术体系如画廊、双年展、杂志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艺术体系的兴旺使得人人都是策展人,双年展、画廊、艺术杂志、博览会、拍卖会满天飞,入场游戏的人多了,大家就抢艺术家、话语权力、资本资源,艺术观念、学术批评和市场运作来不及慢工出细活,就拷贝、摸仿、复制,其结果就是“谁也别想做得更好,谁也没有做得更差”。

  经济学界最近有一个“在你旁边开十家店”理论,或者说“大家都搞不好”理论。这是指中国的经济现象。西方人做企业是这样的:你如果一家店开好了,那么大家都入股投资你,让你做大做强。中国人则是在你旁边开十家同样的店,跟你恶性竞争,不但模仿你的产品和做法,还挖你的人才。最后搞得大家都开不好店。

  美术界最近也开始出现“在你旁边开十家店”的现象了,有一个例子是“人人都是策展人”现象。从1990年代以来的独立策展,使“策展人”身份逐渐受人推崇,于是各路人马纷纷开始争当策展人,画廊老板、美协官员、媒体记者、美院院长、美术馆长、艺术家都纷纷在展览海报、请柬、画册和名片上声称自己是策展人———虽然这个人人都有机会表演的时代比美协一统天下的时代要进步。

  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演,但表演的人群多了,水平自然也会均质化,最终“找不到更好的,也没有更差的”。我在2007年选择的基本态度是缺席。缺席在解构主义理论中有一个很冷调的同义词:“不在场”。我觉得我在那个外部的空间不在场了,但在我自己内心,我不但没有“自我缺席”,而相反是一种“自我在场”。在这个时代,暂时没有别的办法不让人家“在你旁边开十家店”。我想我所能做的,是重新出发,到一个新的未成气候的地方去开一家别的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