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无形的方法论
——评《中国发电站I和II》、《Jorge Peris个展》和《Roman Signer回顾展》
《中国发电站I和II》
英国伦敦蛇形画廊、挪威奥斯陆Astrup Fearnley当代美术馆
2006年9月在伦敦举办的《中国发电站I》是一个雷声大雨点小的展览。像弥漫在欧洲大陆众多的美术馆和机构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和文化节一样,《中国发电站I》希望提出新的视角,甚至有野心借此确立在欧洲解释和定义中国当代文化的权威。由伦敦重要的艺术中心蛇形画廊总监Julia Peyton-Jones和该画廊新上任的国际部策划人Hans Ulrich Obrist以及奥斯陆私立美术馆Astrup Fearnley当代美术馆馆长Gunnar B. Kvaran组成的三人策划团队数次来中国,走访主要城市大量本土的策划人、画廊和艺术机构,并邀请他们开出数个艺术家名单,通过旁敲侧击地调查、对比艺术家在不同名单上出现的次数来确定参展艺术家的名单,试图在短时间内获得把握中国当代艺术动向的捷径。在伦敦巴特西发电站旧址举办的《中国发电站I》事实上又落入了此类大型中国艺术展的俗套,概念空洞,形式大于内容,这种希望呈现另外一个国度的艺术面貌的尝试往往由于时间的仓促、组织者的傲慢和更根本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间地位的差距而充分显示出一种强势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的粗暴和不负责的殖民态度。
《中国发电站》的题目意喻剧变中的中国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和产生的影响力,将这个展览放置于一个如此庞大、粗糙、喧嚣、漏水的废弃发电站内与其说极具讽刺意味,还不如说是借助巴特西发电站自上个世纪30年代建成以来作为伦敦的一个重要地标所具有的号召力来增强展览的吸引力——巴特西发电站的建筑外观就曾被Pink Floyd乐队选用为1977年的专辑《动物》的封面图案。果然,展览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大多数为了目睹这个多年沉寂、不对外开放的经济文化地标式建筑的内观。事实上,这个需要排队进入并被带领参观的展览本身的可观看性并不是太强,参展的作品大多为录象作品,被投影在临时拉建起来的幕布上,由于安全顾虑而需要被带领着参观的观众只能走马观花地被浏览空间里近乎隐形的作品,频繁变换的影像更像是建筑内部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而很多录象作品要求的是一个正常的、独立的黑盒子空间来被观看。显然,参展作品在这个展览中成为了次要的因素。
按照策展人的提法,《中国发电站》也是一个生长演变中的展览,展览的第二部分于2007年9月在奥斯陆的Astrup Fearnley当代美术馆开幕,除了有极少数艺术家的重合以外,第二部分的展览基本上提供了和第一次展览截然不同的名单,所挑选的几乎都是1975年以后出生的艺术家,这些活跃在中国各个不同城市的年轻面孔也是首次集中地被呈现在一起。与以往的大型中国主题展不同的是该展览首先不太以带中国性和中国符号的作品先行,而显然对艺术家个体的创作有要求有关注,策划人选择了艺术家新近的创作或邀请艺术家根据场地提交新方案并制作作品。参展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新一代艺术家创作方向的多样性,从关注自身生存状态的作品到巧妙地转译现实荒诞性的装置到科幻性的录象和摄影到观念性的创作。
由于场地的局限,将近20位艺术家的作品有被堆放在一起的嫌疑,展厅显得拥挤而混乱,展览中不只一处出现不同艺术家的作品由于过于紧密地放置在一起而被误以为是同一个作品的现象。如果把参展的作品砍掉一半的话,展览可能会显得从容而有序一些。展览的布置和安排又一次不经意地削弱和牺牲了艺术家的个人性,而着重突出中国当代艺术一种整体的面貌和气质,一种去政治趣味和意识形态的、注重艺术语言本身的实验和更加自信的姿态。
这个跨越三年的展览计划将于明年继续巡回到卢森堡和北京,届时展览的艺术家和作品可能会根据场地而有所调整。这个关于中国的展览项目仅仅是该策展人团队更庞大的展览计划中的一小步,这个野心勃勃的展览计划包括了接下来即将开展的关于印度当代艺术的群展和关于中东当代艺术的群展,借助这些国家和区域在世界上日益高涨的关注度而轻易敲开欧洲各个急于表现文化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美术馆的门。这也再度意味着这些国际策展人对所谓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是暂时的,不过是表明他们文化多元态度的一个策略而已。这也提醒工作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人们应该以更加清醒的态度来看待此类国际性的中国展览,重要的是建立自己多元化的标准和艺术生态,而不是依赖于一再地被选择和被叙述。
从建构本国的艺术体系到建立艺术家个人独立的思考和创作体系都是一项长期而且要求智性的工作。在奥斯陆的《中国发电站II》之中,虽然大多数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已经相对明晰,既有时代、地域和媒介运用上的共同风格,又有各自的独创性,但是细究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语言和思考的系统,从艺术家自身的阐释上和其他的创作来看都略显单薄,还未能形成一套相对成熟和具有包容性的方法论,而只能从一些简单的关注方向和形式上来被区分。
《Jorge Peris个展——向火星之神、战争之神和保护神致敬》
意大利米兰Zero画廊
同一个月之内分别在米兰和柏林看到的两个艺术家个展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我持有的关于艺术家无形的方法论强大和重要于具体的创作形式和内容的观点。西班牙年轻艺术家Jorge Peris是一个长期研究空间的物理、心理和现象学等维度的艺术家,从巧妙地改造空间的细节或构造到粗暴地侵蚀甚至破坏空间的表面到里层的行为彻底地撼动人们体验空间的记忆和情绪,提供重新看待和体验空间的不同坐标和方式,隐喻形成和改变我们和我们的世界观的各种力量和能量。
“向火星之神、战争之神和保护神致敬”是Peris在米兰最活跃和试验性的画廊Zero画廊的个人项目,在这个项目中,Peris把画廊的空间改造成一个危机四伏、极度不稳定、不确定的环境,观众丝毫无法辨别出画廊原来的面目,甚至无法判断这个空间的属性和其所处的阶段。在位于三楼的房间中,他借助两台大功率气泵,一直对着画廊的墙面和屋顶的各个部位喷射一股细小而强烈的夹杂着细沙的气流,以至于墙体表面被完全侵蚀破坏,伤痕斑驳,他又继续反复地使用画廊石灰墙面被粉碎后产生的粉末用同样的方法袭击侵蚀着四壁,随着时间的推进,墙面体无完肤,每一个表面,从屋顶到空间的任意一根柱子都不被放过,有的已经裸露出红色的砖块,地面则慢慢地堆积起一层厚厚的白色细沙,留下观众行走的脚印。艺术家又从安放在走廊的气泵引出两根塑料管,连接到垂直于三楼空间下方的一间地下室内,从窗口进入室内,这两根塑料管也同样连接着一个喷气口,按照艺术家严格设计的次序对着地下室的四壁重复着与楼上同样的过程。置身于这个过程和空间中的观众目睹到的仅仅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小片断,仅仅是机器工作的场景,而没有艺术家或工作人员在场,只能凭借现场的情况在貌似沙尘暴的环境中自己想像和判断这个空间的前世今生,聆听着一股执着的、低压压的气流声,却无力中止气流对空间的持续暴力,而且这种暴力似乎证实了比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更具摧残性。
这是一个对空间实施的极其粗暴的减法,这种不容质疑的暴力让人联想起左右和影响宇宙的自然法则所具有的巨大能量。Peris善于把物理的环境模拟为一个生物体,石灰墙面就像是身体的皮肤,保护内心永远没有完结的故事和各种情绪的焦虑。艺术家也曾经花数月的时间往意大利都灵中心的一个阿拉伯市场的四面墙壁泼水,并把500公斤的面包堆放在墙壁的四周,通过咨询生物学家在市场的屋顶安装一个灌溉系统保持墙面的潮湿度,直至最后墙壁全部发酵,长霉。像身体变老的过程一样,物理空间也会因为遭受无法抗拒的外力和各种伤害而蜕化、老去。艺术家的创作充满了诗意和另人感动的暴力!
《Roman Signer回顾展》
德国柏林Hamburger Bahnhof美术馆
在柏林,从画廊到艺术中心到美术馆都不乏低调严肃的好展览,观看性和阅读性都很强,大都是带有一定的研究性的,也要求观众带着同样的心态来观看和体验展览。Hamburger Bahnhof美术馆的Roman Signer回顾展就是一个对艺术家个案和长期创作进行的深入且充分地展示的一个展览。出生于1938年的瑞士艺术家Roman Signer是当代艺术领域里的喜剧大师,他的作品常常被称为雕塑行为,或者是瞬间的雕塑,他以行为的方式颠覆并且重新界定我们对雕塑的传统理解。他的雕塑行为就像一个个小型的科学试验,在一个被压缩的时间段中发挥了他所使用的材料的物理特质和规则,比如说利用了火箭、风扇、水、火、烟等所能释放出来的冲击力,来制造出一场场让人意想不到又不得不拍手称绝的闹剧和魔术盛宴。他的创作综合了后极简主义的朴素气质、激浪派的嬉笑玩乐、借鉴了各种过程和行为艺术的方式,也携带着大地艺术的某些痕迹。当然,最打动人的是贯穿着他创作始终的诗意的荒诞和无可救药的幽默与诙谐。
他的行为往往是在自然的环境中开展的,短暂而不可被复制,只留下纪录行为过程的图片和录象与观众交流。这些图片挂在Hamburger Bahnhof美术馆一层的漫长的走道上,几个毗邻的展厅的墙上投影了Roman Signer的一些经典和最新的行为作品。这其中包括了他于2007年在德国Wörlitz景观公园里的一座建于两个世纪前的人工火山里模拟的一次火山爆发的过程,也有他于2000年实施的一个行为作品“独木舟”,他把一艘独木舟连接在一辆汽车的后面,当他自己坐上独木舟以后,用手发出信号,让车行驶起来,牵引着他乘坐的独木舟开始了在瑞士乡间沿着溪流的一条道路上的旅行,时速达到每小时20米。独木舟摩擦地面的巨大噪音伴随着整个与这个烂漫的乡间环境至始至终显得格格不如的旅程,路途中居然吸引了一群奶牛,和独木舟追赶着并排跑了起来。艺术家最终到达了目的地,而独木舟的底部也被摩出了一个大洞,这始于如此的不协调和不和情理的旅途的结局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不同形式的点燃、爆炸和发射,比如将一张凳子的四条腿安上火药,点燃之后释放出来的烟花把椅子短暂地推往空中,又落到地上,像一次儿戏且未遂的火箭发射。他将一个酒店顶楼的一排百页窗户都安装上了火药,同时点燃,利用烟花的推力同时把几<
——评《中国发电站I和II》、《Jorge Peris个展》和《Roman Signer回顾展》
《中国发电站I和II》
英国伦敦蛇形画廊、挪威奥斯陆Astrup Fearnley当代美术馆
2006年9月在伦敦举办的《中国发电站I》是一个雷声大雨点小的展览。像弥漫在欧洲大陆众多的美术馆和机构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和文化节一样,《中国发电站I》希望提出新的视角,甚至有野心借此确立在欧洲解释和定义中国当代文化的权威。由伦敦重要的艺术中心蛇形画廊总监Julia Peyton-Jones和该画廊新上任的国际部策划人Hans Ulrich Obrist以及奥斯陆私立美术馆Astrup Fearnley当代美术馆馆长Gunnar B. Kvaran组成的三人策划团队数次来中国,走访主要城市大量本土的策划人、画廊和艺术机构,并邀请他们开出数个艺术家名单,通过旁敲侧击地调查、对比艺术家在不同名单上出现的次数来确定参展艺术家的名单,试图在短时间内获得把握中国当代艺术动向的捷径。在伦敦巴特西发电站旧址举办的《中国发电站I》事实上又落入了此类大型中国艺术展的俗套,概念空洞,形式大于内容,这种希望呈现另外一个国度的艺术面貌的尝试往往由于时间的仓促、组织者的傲慢和更根本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间地位的差距而充分显示出一种强势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的粗暴和不负责的殖民态度。
《中国发电站》的题目意喻剧变中的中国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和产生的影响力,将这个展览放置于一个如此庞大、粗糙、喧嚣、漏水的废弃发电站内与其说极具讽刺意味,还不如说是借助巴特西发电站自上个世纪30年代建成以来作为伦敦的一个重要地标所具有的号召力来增强展览的吸引力——巴特西发电站的建筑外观就曾被Pink Floyd乐队选用为1977年的专辑《动物》的封面图案。果然,展览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大多数为了目睹这个多年沉寂、不对外开放的经济文化地标式建筑的内观。事实上,这个需要排队进入并被带领参观的展览本身的可观看性并不是太强,参展的作品大多为录象作品,被投影在临时拉建起来的幕布上,由于安全顾虑而需要被带领着参观的观众只能走马观花地被浏览空间里近乎隐形的作品,频繁变换的影像更像是建筑内部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而很多录象作品要求的是一个正常的、独立的黑盒子空间来被观看。显然,参展作品在这个展览中成为了次要的因素。
按照策展人的提法,《中国发电站》也是一个生长演变中的展览,展览的第二部分于2007年9月在奥斯陆的Astrup Fearnley当代美术馆开幕,除了有极少数艺术家的重合以外,第二部分的展览基本上提供了和第一次展览截然不同的名单,所挑选的几乎都是1975年以后出生的艺术家,这些活跃在中国各个不同城市的年轻面孔也是首次集中地被呈现在一起。与以往的大型中国主题展不同的是该展览首先不太以带中国性和中国符号的作品先行,而显然对艺术家个体的创作有要求有关注,策划人选择了艺术家新近的创作或邀请艺术家根据场地提交新方案并制作作品。参展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新一代艺术家创作方向的多样性,从关注自身生存状态的作品到巧妙地转译现实荒诞性的装置到科幻性的录象和摄影到观念性的创作。
由于场地的局限,将近20位艺术家的作品有被堆放在一起的嫌疑,展厅显得拥挤而混乱,展览中不只一处出现不同艺术家的作品由于过于紧密地放置在一起而被误以为是同一个作品的现象。如果把参展的作品砍掉一半的话,展览可能会显得从容而有序一些。展览的布置和安排又一次不经意地削弱和牺牲了艺术家的个人性,而着重突出中国当代艺术一种整体的面貌和气质,一种去政治趣味和意识形态的、注重艺术语言本身的实验和更加自信的姿态。
这个跨越三年的展览计划将于明年继续巡回到卢森堡和北京,届时展览的艺术家和作品可能会根据场地而有所调整。这个关于中国的展览项目仅仅是该策展人团队更庞大的展览计划中的一小步,这个野心勃勃的展览计划包括了接下来即将开展的关于印度当代艺术的群展和关于中东当代艺术的群展,借助这些国家和区域在世界上日益高涨的关注度而轻易敲开欧洲各个急于表现文化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美术馆的门。这也再度意味着这些国际策展人对所谓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是暂时的,不过是表明他们文化多元态度的一个策略而已。这也提醒工作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人们应该以更加清醒的态度来看待此类国际性的中国展览,重要的是建立自己多元化的标准和艺术生态,而不是依赖于一再地被选择和被叙述。
从建构本国的艺术体系到建立艺术家个人独立的思考和创作体系都是一项长期而且要求智性的工作。在奥斯陆的《中国发电站II》之中,虽然大多数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已经相对明晰,既有时代、地域和媒介运用上的共同风格,又有各自的独创性,但是细究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语言和思考的系统,从艺术家自身的阐释上和其他的创作来看都略显单薄,还未能形成一套相对成熟和具有包容性的方法论,而只能从一些简单的关注方向和形式上来被区分。
《Jorge Peris个展——向火星之神、战争之神和保护神致敬》
意大利米兰Zero画廊
同一个月之内分别在米兰和柏林看到的两个艺术家个展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我持有的关于艺术家无形的方法论强大和重要于具体的创作形式和内容的观点。西班牙年轻艺术家Jorge Peris是一个长期研究空间的物理、心理和现象学等维度的艺术家,从巧妙地改造空间的细节或构造到粗暴地侵蚀甚至破坏空间的表面到里层的行为彻底地撼动人们体验空间的记忆和情绪,提供重新看待和体验空间的不同坐标和方式,隐喻形成和改变我们和我们的世界观的各种力量和能量。
“向火星之神、战争之神和保护神致敬”是Peris在米兰最活跃和试验性的画廊Zero画廊的个人项目,在这个项目中,Peris把画廊的空间改造成一个危机四伏、极度不稳定、不确定的环境,观众丝毫无法辨别出画廊原来的面目,甚至无法判断这个空间的属性和其所处的阶段。在位于三楼的房间中,他借助两台大功率气泵,一直对着画廊的墙面和屋顶的各个部位喷射一股细小而强烈的夹杂着细沙的气流,以至于墙体表面被完全侵蚀破坏,伤痕斑驳,他又继续反复地使用画廊石灰墙面被粉碎后产生的粉末用同样的方法袭击侵蚀着四壁,随着时间的推进,墙面体无完肤,每一个表面,从屋顶到空间的任意一根柱子都不被放过,有的已经裸露出红色的砖块,地面则慢慢地堆积起一层厚厚的白色细沙,留下观众行走的脚印。艺术家又从安放在走廊的气泵引出两根塑料管,连接到垂直于三楼空间下方的一间地下室内,从窗口进入室内,这两根塑料管也同样连接着一个喷气口,按照艺术家严格设计的次序对着地下室的四壁重复着与楼上同样的过程。置身于这个过程和空间中的观众目睹到的仅仅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小片断,仅仅是机器工作的场景,而没有艺术家或工作人员在场,只能凭借现场的情况在貌似沙尘暴的环境中自己想像和判断这个空间的前世今生,聆听着一股执着的、低压压的气流声,却无力中止气流对空间的持续暴力,而且这种暴力似乎证实了比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更具摧残性。
这是一个对空间实施的极其粗暴的减法,这种不容质疑的暴力让人联想起左右和影响宇宙的自然法则所具有的巨大能量。Peris善于把物理的环境模拟为一个生物体,石灰墙面就像是身体的皮肤,保护内心永远没有完结的故事和各种情绪的焦虑。艺术家也曾经花数月的时间往意大利都灵中心的一个阿拉伯市场的四面墙壁泼水,并把500公斤的面包堆放在墙壁的四周,通过咨询生物学家在市场的屋顶安装一个灌溉系统保持墙面的潮湿度,直至最后墙壁全部发酵,长霉。像身体变老的过程一样,物理空间也会因为遭受无法抗拒的外力和各种伤害而蜕化、老去。艺术家的创作充满了诗意和另人感动的暴力!
《Roman Signer回顾展》
德国柏林Hamburger Bahnhof美术馆
在柏林,从画廊到艺术中心到美术馆都不乏低调严肃的好展览,观看性和阅读性都很强,大都是带有一定的研究性的,也要求观众带着同样的心态来观看和体验展览。Hamburger Bahnhof美术馆的Roman Signer回顾展就是一个对艺术家个案和长期创作进行的深入且充分地展示的一个展览。出生于1938年的瑞士艺术家Roman Signer是当代艺术领域里的喜剧大师,他的作品常常被称为雕塑行为,或者是瞬间的雕塑,他以行为的方式颠覆并且重新界定我们对雕塑的传统理解。他的雕塑行为就像一个个小型的科学试验,在一个被压缩的时间段中发挥了他所使用的材料的物理特质和规则,比如说利用了火箭、风扇、水、火、烟等所能释放出来的冲击力,来制造出一场场让人意想不到又不得不拍手称绝的闹剧和魔术盛宴。他的创作综合了后极简主义的朴素气质、激浪派的嬉笑玩乐、借鉴了各种过程和行为艺术的方式,也携带着大地艺术的某些痕迹。当然,最打动人的是贯穿着他创作始终的诗意的荒诞和无可救药的幽默与诙谐。
他的行为往往是在自然的环境中开展的,短暂而不可被复制,只留下纪录行为过程的图片和录象与观众交流。这些图片挂在Hamburger Bahnhof美术馆一层的漫长的走道上,几个毗邻的展厅的墙上投影了Roman Signer的一些经典和最新的行为作品。这其中包括了他于2007年在德国Wörlitz景观公园里的一座建于两个世纪前的人工火山里模拟的一次火山爆发的过程,也有他于2000年实施的一个行为作品“独木舟”,他把一艘独木舟连接在一辆汽车的后面,当他自己坐上独木舟以后,用手发出信号,让车行驶起来,牵引着他乘坐的独木舟开始了在瑞士乡间沿着溪流的一条道路上的旅行,时速达到每小时20米。独木舟摩擦地面的巨大噪音伴随着整个与这个烂漫的乡间环境至始至终显得格格不如的旅程,路途中居然吸引了一群奶牛,和独木舟追赶着并排跑了起来。艺术家最终到达了目的地,而独木舟的底部也被摩出了一个大洞,这始于如此的不协调和不和情理的旅途的结局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不同形式的点燃、爆炸和发射,比如将一张凳子的四条腿安上火药,点燃之后释放出来的烟花把椅子短暂地推往空中,又落到地上,像一次儿戏且未遂的火箭发射。他将一个酒店顶楼的一排百页窗户都安装上了火药,同时点燃,利用烟花的推力同时把几<
小焊丝那套东西其实源头就是咱中国的玩法。他从猴子那学了不少,觉得这是条进路。恰巧这样的玩儿法遇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外国艺界正好形成反差。所以得以长期厮混。当然并不是说他一点建设性也没有。他也的确冲击了部分迂腐的学术人和艺术人。
当时不是carol帮着中国发电站张罗着策划的吗?自己的老公也参加了。
樱桃
焊丝还是早期和猴子在一起的移动中的城市的时候好玩。后期什么东西变成理论了,统统是扯淡,解释不如直观这是没办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