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走向市场须知
发起人:pengjoe  回复数:2   浏览数:2428   最后更新:2008/02/09 16:32:07 by guest
[楼主] pengjoe 2008-02-09 07:43:17
当代艺术市场崩盘的极限
发布: 2006-10-11 13:45 | 作者: 卓群 | 来源: 转载 | 查看: 327次
五个艺术市场将(不)会崩盘的理论
Marc Spiegier 摘译/黄亚纪
  当你走在纽约Chelsea的画廊区,你会感到钱彷佛就在空气中闪烁-好几家画廊如Matthew Marks、Pace Wildenstein正在装潢他们拓展出来的新展览空间,其它一些新兴画廊也开始移到更豪华、更抢眼的地点,每个周末,艺术经纪人都忙的不可开交,而在3月底结束的Armory Show,热潮可说创下新高,印制的票根本不够卖,最后成交结果为美金6200万,比2005年成长37%。
  这些热络的状况现在已经不再只是纽约的专利,而是当代艺术在全球显现出来的过热风潮-艺术品的价格不断创下新高,收藏家、艺术经纪人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一些已经不受看好的艺术类型再度水涨船高(像是流行已过的德国莱比锡学校绘画,在去年佳士得拍卖中又被炒热,一张Matthias Weischer的画作居然卖到预估价的10倍,美金37万元),不少收藏家开始追随非主流的艺术品(如中国、印度、波兰),甚至在美国、中国,连学生的作品都被订购一空。

纽约Armory Show交易热潮
  对于经历过上一轮艺术市场泡沫的画廊而言,这些气氛显得十分熟悉,Pace Wildenstein画廊的负责人Marc Glicher就表示,艺术市场彷佛有一种循环,现在的艺术市场正在无条件的消费,收藏家相互竞争,使得价格不断提高,市场上高价位的艺术家年纪越来越年轻-接下来会发生的就是价格的回落、紧缩、最后到艺术市场的崩盘(Correction、Contraction、Crash)。艺术顾问Darlene Lutz也表示,现在艺术市场上充满了没有经历过1990年代泡沫破灭的新收藏家,这些新起的富有阶级将艺术品视为自我地位表征的奢侈品,以消费的心态购买艺术品,但是那些经历过泡沫的收藏家们,则对现在的市场状况存有相当大的不信任-想想1990年,任何当红的艺术家一张作品都卖不出去,Soho区画廊一家家地倒闭,甚至据说Roy Lichtenstein定价在美金40万的雕塑,收藏家只要出到25万画廊都肯让出-这批年轻的收藏家大概很难想象这种情况发生在Chelsea吧。
  很多人基于下面的五个理由,对于现今的艺术市场抱有强大的信心,但是相反地,这些看似有理的理论反而都将会变成艺术市场崩盘的原因:
  1. 不断扩张的艺术市场
  第一个保证艺术市场不会崩盘的原因很简单:现在的艺术市场比以前大多了。这确实是一个事实,就全球的经济而言,全球的整体市场已经比1990年代扩张约20倍,而原本预估会在两年前进入紧缩期的艺术市场,至今仍在它的扩张的阶段-不少艺术经纪人开始认为这是因为整体经济扩大、艺术市场扩大的结果。
  但是现在,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轻易地就可以卖到和中青辈艺术家相同的价钱,表现平凡的艺术作品动辄以新高价卖出,看在有经验的艺术经纪人眼里,这个艺术市场是用不正确的信息所建立起来的:现在的买家成批成打地收购作品,在各个艺术博览会中用听来的情报评估作品、而不再用自己的眼睛评鉴作品,这样基于市场趋势而非艺术史标准的评价必定会走向错误的结果;同样的,这个由错误的市场情报、以及众多用错误的高价购买艺术品的收藏家所建构起的艺术市场,即使再庞大的扩张也不能保证其市场的健康。
  2. 艺术市场已经国际化
  多年前,当代艺术的收藏家只来自西欧和美国,但是现在,这些收藏家来自全球各地,除了巴西、墨西哥、韩国,俄国、中国、印度、中东等新兴国家的收藏家也渐渐建立起他们的地位。苏富比的当代艺术总监Tobias Meyer最近在接受The New Yorker的访问时表示,这样的现象表示了当代艺术市场才正在兴起,但是同样的话也曾经在1988年时由当时佳士得的董事长John Floyd口中说出,结果两年内艺术市场仍旧崩盘了。
  艺术市场持续全球化是必定发生的事实,但是问题是这并不能保证市场的稳定,难道每一个收藏家都会不停地收藏作品到建立自己的美术馆吗?而如果欧美经济衰退导致了欧美收藏家的退出,这些兴起国家的收藏家能够接手这全球艺术市场庞大的停滞吗?
  3. 艺术品作为新的资产
  在过去5年中,不少文章指出艺术品成为投资者的新欢;有关艺术与投资的议题,纽约大学经济学者Michael Moses和Jianping Mei对纽约的拍卖市场曾做了彻底的研究分析,他们发现平均而言,艺术品的利润低于S&P 500企业的股票,但是高于任何债券,而若将时间拉长,艺术品的投资报酬率将相当、甚至高于S&P 500企业的股票。在Michael Moses和Jianping Mei于2002年发表的论文中,也说明了艺术品和其它经济资产是相近的,上兆的艺术资产和房地产的经济意义几乎相当。
  但是他们的研究向来被人所批评的部分在于:未计算到流标艺术品、未考虑到拍卖公司高额的手续费、也并未统计到非拍卖公司的一手市场的任何信息。在他们分析完当代艺术的拍卖以后,Michael Moses和Jianping Mei则指出,当代艺术市场更像前段时间兴起的生化科技股票,确实拥有极高的投资报酬率,但是同时却是反复无常,这是Michael Moses和Jianping Mei的警告。
  4. 艺术市场更多面化
  在5个论点当中看似最合理的,就是现在的画廊和收藏家开发出艺术市场更多的面相-这些新的地区(如亚洲、拉丁美洲)、或新的媒材(如摄影、录像)则带给艺术市场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在这一两年的例子中会发现,这样的多样化往往只是暂时性的,并反而带来大幅回落的可能。最明显的证据就是莱比锡学派和东京普普的大起大落。东京普普的作品在2000年初时,将近每场当代拍卖中都可以看到10到20张,但是现在除了村上隆的作品,其它作家的东西已经很少出现了。

莱比锡学派的作品价格大起大落,此为Matthias Weischer作品
  艺术市场的多面化究竟是否有助于市场的稳定?Michael Moses的答案是否定的,这就像是股票和债券市场一样,尽管NASDAQ中上市股票有多丰富,但当NASDAQ一但下跌,仅有几家真正有实力的公司可以幸免。艺术市场的多面可以让艺术市场更茁壮,但并不保证了艺术市场的稳定性。
  5. 日本
  之前曾有一个「黄色理论」,认为上一次的艺术市场泡沫是因为当时日本投资客不断不理性地在欧美市场收购作品,之后日本房地产崩盘、这一批投资客消失,导致了艺术市场泡沫的破灭,而现在,日本的收藏家已经不会重蹈覆辙,所以现在的艺术市场是安全的。
  但是值得反思的是,1980年代日本收藏家购买的是印象派的作品,但是在Soho的当代艺术画廊也在崩盘时一蹶不震。艺术交易模式其实从来未曾改变过-艺术家制作艺术品、艺术经纪人展示艺术品、最后收藏家买回艺术品。在这样一个结构当中,收藏家的行为占了最具影响力的部分,相较于1990年代以前那些冲动的收藏家,现在的收藏家并没有显现出更多的理性或谨慎-想想有多少收藏家在网络上看到图文件后便下了订单?有多少新手收藏家跟着拍卖公司的价格跑,却从来分不清楚作品实际在画廊的价格、或是不了解作品的好坏?但是确实在这几个不会崩盘的理论中也可以看出,下一次的崩盘则会因为艺术市场的扩张等因素,一些属于这个艺术市场的核心-真正好的画廊和艺术家会继续保住他们的实力和价格。
   
   
左起:Robert Gober, Untitled, 1989-1993; Cindy Sherman, Untitled Film Still, 1978; Jeff Koons, Rabit, 1986

  在上一个泡沫中生存下来的3个艺术家
Robert Gober:Gober是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品虽然让人有些难以进入,但是了解以后将会有深刻感动。
Cindy Sherman:她持续探讨认同和大众文化作品深受策展人和收藏家的喜爱。
Jeff Koons:他的艺术作品都重新定义了艺术品本身的意涵,同时也是懂得运用媒体的艺术家、极端自负的艺术家。
   
左起:John Baldessari, The Duress Series, 2003; 村上隆,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2005; Thomas Ruff, Portrait, 1990
将会在一个泡沫中生存下来的3个艺术家
John Baldessari:虽然他在市场上的地位还未受到肯定,但是他对于未来艺术家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这稳固了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村上隆:除了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家兼企业家,村上隆更是一个日本普普文化和西方当代艺术之间的桥梁。
Thomas Ruff:尽管和其它杜赛朵夫摄影学派的同辈艺术家艺术家相比,Thomas Ruff的作品较不受一般大众的青睐,但是他不断地碰撞摄影的极限是他在艺术史上最大的贡献。

当代艺术市场崩盘的极限

吴介祥 林文珊

  鉴于收藏家购买艺术品竞争之激烈,三月份在纽约举办的The Armory Show 博览会特别在开幕时,提供三种不同等级的门票:1,000 美金的门票可以优先于5 点进场,500 美金的门票要多等半个小时,5点半才能进场,250 美金的门票则要等到7 点才能进入会场。不过,高额的门票挡不住不断涌入的人潮,当5 点钟一到,许多热门画廊的摊位早已被收藏家和艺术顾问团团包围;许多抢手艺术家的作品就在这半个小时之内销售一空!
  Armory Show曾经因为Basel Miami和Art Show of ADAA (Art Dealers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竞争而失去一些重量级的画廊,有些画廊也抱怨空间闷热拥挤。但今年的Armory Show证明了纽约艺术市场正在加温。
  从去年的拍卖结果来看,战后与当代艺术的销售额开始与过去一向居于主流地位的印象派与现代艺术分庭抗礼,Roy Lichtenstein、Andy Warhol和Willem de Kooning等人的价位撑起当代艺术的规模。佳士得打出Frieze牌,将国际收藏家吸引到伦敦的机会,引爆年轻一辈艺术家的市场热,例如德国「莱比锡派(Leipzig School)」的Tim Eitel与Matthias Weischer在莱比锡派声誉鹊起之前多在4,000美金左右,现在涨幅是三至十倍。受到价格一飞冲天的鼓舞,现在当代艺术收藏家与业者一方面寻找异国市场(波兰与中国是目前最红的),一方面到地区性的艺术学院去挖掘新人;一月时经纪人Jack Tilton就办了的「耶鲁、哥伦比亚、杭特Hunter大学艺术研究所严选学生展」,尽管这些价格亮眼的还只是学生作品而已,一样卖得很凶。
  目前的这种涨势和攻势立刻让<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