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n White 在错误学座谈会上谈错误
发起人:去你妈的  回复数:0   浏览数:2528   最后更新:2008/02/04 09:07:07 by
[楼主] art-佣人 2008-02-04 09:07:07

嬉皮与UFO

(原载:南方都市报)
  
  
  嬉皮一词让人想到一群穿得鲜艳凌乱的反叛青年,他们与主流社会作对,鼓吹和平和自由**,准备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打破旧传统。但你可能想不到,在时尚和狂热背后,嬉皮运动还与人类历史上一大奇异社会现象密切相关:那就是对于不明飞行物(UFO)的热烈信仰和搜寻。
    说起嬉皮的精神源泉,社会历史学家们总是一成不变地提到佛教和印度教。没错,嬉皮们对这些遥远的东方的信仰系统确实怀有浓厚兴趣,这有记录为证。但1960年代西方年轻人的世界观中,其实还有一种早就根植于英国文化心理中的东西,那就是UFO文化。
  
    1960年代中期,“后垮掉的一代”(post-beatniks)和现代神秘主义者(他们后来形成英国嬉皮的中坚力量)已经开始谈论UFO现象,但还没有形成风潮。人们需要一个领头人,为UFO注入生命,把它培育成一个次文化。
  
    这人适时地出现了,他就是吉他手约翰·米歇尔,他当时在英国嬉皮中的地位和影响相当之大。和许多同代人一样,米歇尔的远大理想在战后贪得无厌的营利社会中幻灭:“当我在剑桥读书的时候,整个气氛非常的理性主义和物质主义。每个人都相信当时的学术正统,似乎没有质疑它们的可能。”
  
    1950年,UFO开始引起米歇尔的注意,并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显而易见,人们正在体验一种在我们的教育背景中被禁的东西。在我们全盘接受的世界观和真正的世界之间,有一道裂缝。”对米歇尔来说,UFO不仅是天外飞行器那么简单。它属于“英国信仰”之一,和亚瑟王的传说、圣杯传奇一样,集中在神秘的小镇格拉斯顿堡(Glastonbury,传说是圣杯最后埋葬地)。
  
    格拉斯顿堡
  
    格拉斯顿堡作为所有奇闻怪事的中心,深深地扎根于英国公众意识之中。从20世纪早期起,它就是英国跳动着的另一个脉搏,一波又一波人潮涌向那里,去寻找他们自己的“圣杯”。米歇尔对这个地方自然也不陌生,因为他也去那里体验了“格拉斯顿堡效应”。
  
    “我记得那好像是1966年,我在哈里·范兰特的陪同下,第一次去格拉斯顿堡。我们去那儿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但与天上奇怪的亮光、新音乐之类的有关。当时我们确信世界将要倾覆,异端将变成正统,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将很快被发现。”米歇尔回忆说:“当时我正在写自己的第一本书,《飞碟幻想》,我想进一步阐述荣格关于UFO的观点。1959年他在一本关于UFO的书中提出,二战以后天空中神秘之光和其他一些异象的出现预示着人类的意识将发生重大变化,预示着太空时代即将到来。我那本书中的一个主题是关于不明发行物与一些古代遗迹之间的关系,并引用民间传说和现代人的亲身经历为证。”
  
    他的书提供了一种看待UFO现象的新视角,催化和引导着嬉皮对于不明飞行物的兴趣。不过,真正的动力由迷幻药提供。1964到1965年间,迷幻药在伦敦盛极一时。那时的反文化先锋个个踊跃嗑药,突然之间,一切事情不仅仅是有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可能!
  
    画廊老板和嬉皮先驱巴里·迈尔斯这么总结迷幻药对于嬉皮运动的意义:“自60年代中期之后,你可以看到,一种迷幻药意识弥漫在整个英国社会反文化阵营之中。你在平克·佛罗伊德(PinkFloyd)的歌曲中也能感觉到这一点……那些歌曲充斥着由迷幻药引发的种种想象和比喻,那不是正常爱情歌曲所具有的气质,很能吸引女孩儿。更确切地说,那些歌是一种特别的英国式迷幻剂,像是舞动着的人生格言,像是人们所说的不明发行物。”
  
    新一代追寻者与迷幻药结合起来,使得格拉斯顿堡复活,再度成为精神中心。除了亚瑟王、星象图和其他神奇传说,UFO也被织入它绚丽的信仰之毯中。米歇尔主编的地下杂志《阿尔比恩》(Albion)的第一期就展示了这一图景:格拉斯顿堡的天空中飞翔着龙和UFO,下面的地球上则是剑、蛇和其他象征物。UFO新的意义锻造完成,对嬉皮们来说,这种圣地、传说与UFO的混合的视角比正统的、具象的、缺乏科幻色彩的UFO论有趣多了。
  
    巴里·迈尔斯至今记得格拉斯顿堡对那些反传统人物的吸引力。“在那些日子里,伦敦国王大道径直通向格拉斯顿堡……我们认识的人都过着双重生活,他们服用迷幻药,整个晚上都在讨论飞碟、能量之线和亚瑟王的宫殿。另外一些人则在亚瑟山上耐心地等着UFO着陆。”关于格拉斯顿是观察UFO的新“窗口区”的传言日盛,越来越多的嬉皮士涌入,把它变成一个“圣地”。据米歇尔说,“在格拉斯顿堡山上的圣迈克尔城堡经常可以看到UFO.不少乐队那时骑着马驾着车周游整个英格兰进行‘朝圣之旅’,他们经常在格拉斯顿堡克雷格山附近宿营。我和他们在一起欣赏夜间光线的奇妙变幻。荣格关于天象表明人类社会将发生改变的预言显然已经成为现实。”
  
    在英格兰建立了第一个养生饭馆的克雷格·萨姆斯也是一个格拉斯顿堡迷。“直到1967年10月去格拉斯顿堡,我才第一次看到UFO.一天我收到一个吉他手的电话,邀我跟他们去一趟,说那里有很多UFO活动,说写了《飞碟幻想》的约翰·米歇尔也在那里扎了营。于是我就去了,UFO真的来了。当时我没有嗑药,那会我完全正常,只是在半个小时前可能喝了一杯茶而已……反正它们千真万确,就在那儿。母舰是传统的雪茄形状,射出朦胧的微光。过了一些时候,你可以看到另外一些光线射向它们,然后它们就高速飞走,消失了。另外那些光线是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显然,皇家空军损失了一些飞机。”
  
    1967年的确是英国UFO观测活动的“大年”,不仅仅是嬉皮声称看到了不明飞行物,连po.lice都有类似的遭遇,他们开着警车狂奔数个小时追踪他们看到的UFO.英国国防部收到太多关于UFO的目击报告,结果不仅没有功夫驳斥嬉皮的UFO言论,最后还修改了自己的UFO政策,成立了一个观测小组,其成员专门负责约见UFO目击者,这是史上从未有过的做法。
  
  
   UFO式摇滚
  
    当UFO变成大众文化,摇滚歌手也开始对它们产生兴趣,利用它们表达自己那种迷幻的感觉。音乐制作人乔·鲍伊德(JoeBoyd)把位于伦敦TottenhamCourt路的嬉皮俱乐部―――那是最初一批嬉皮俱乐部之一―――命名为UFO.尽管“不明飞行物”只是这个缩写的含义之一,但登在报上的广告却画着一个飞碟正在跳舞的嬉皮士头上盘旋。音乐史提到迷幻音乐,论述它们的激进性时,总是强调东方影响,提到曲中运用印度锡塔尔琴伴奏、具有印度教的拉格曲调特征。但他们没有注意到另外一面,那就这些歌曲都沉浸在对UFO和太空的幻想之中。
  
    平克·佛罗伊德的第一张专辑《黎明前的风笛手》(ThePiperattheGatesofDawn)里那首歌《天文学教师》(AstronomyDomini),可能是第一首利用外太空隐喻内心世界的歌曲。在发行第二张专辑时,平克·佛罗伊德进一步吸收了UFO文化,将之命名为《一碟秘密》(ASaucerfulofSecrets),整张专辑是UFO概念和内心秘密的混合。这张专辑的主打歌,SetTheControlsForTheHeartOfTheSun,成为许多嬉皮进行夜间迷幻之旅时的背景乐。
  
    就连滚石乐队也对UFO有兴趣。约翰·米歇尔曾陪他们拜访英国史前巨石阵一个飞碟观测点,摇滚歌手玛丽亚娜·费斯福(MarianneFaithfull)回忆说,乐队中运气不佳的节奏吉他手布莱恩·琼斯(BrianJones)对米歇尔关于UFO的论点很感兴趣,“就像当时很多人一样,―――其中包括我自己―――他认为在这些大石头和UFO之间有着神秘的联系。外星人将从他们飞船的窗口阅读它们透露出来的信息,得到指令,他相信格拉斯顿堡、能量之线和外星智慧生物……”同样,滚石乐队的肯斯·理查德(KeithRichards)对UFO兴趣也绝不止于好奇。他告诉记者自己看到过几个UFO,但没有Z/F部门相信他的话。“我相信它们是存在的,很多人都见过它们。它们与很多事情都有密切联系,比如人类的起源。这不仅是一个人类看到了UFO那么简单的事。我不是专家。我只是试图理解真相。”
  
    而“摇滚变色龙”大卫·鲍伊(DavidBowie)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在跟“外星人”调情。他常常在歌里提到宇宙生命,还创造了ZiggyStardust这样的外星摇滚巨星角色。1960年代后期,在因为《太空星尘》(SpaceOddity)红得发紫之前,他宣布自己在对UFO进行深入研究。1975年他接受杂志采访时宣称:“六年前我为两个出版UFO杂志的家伙工作过。曾经有一年时间,我在天文台一晚上看到六七次UFO来访。我发现它们会定期过来巡视。它们会停留半个小时左右。在确认了当天做过哪些工作之后,它们就会起飞离开。”鲍伊还说,UFO如此规律地在伦敦以南出现,让他一度以为那是一架人类飞行器。不过,随着名气与日俱增,鲍伊对UFO的兴趣开始变淡。最近一期《世界》杂志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早期他住在伦敦Beckenham时,曾经在薄暮时分站在屋顶上,对着天空挑着一件大衣架,试图以此吸引外星人的注意。一个路人经过,好奇地问:“你是在收听BBC二台吗?”这话让他深受打击,此后他便灰了心,放弃了对UFO的追寻。
  
    地下杂志迷狂
  
    如果说音乐是在嬉皮中“推广”UFO的一种方式,那么海报艺术就是另外一种有力的手段。设计师们创作出内容极其丰富的海报,上面描绘了种种神秘的符号和歌手们唱到的各种形象。巴里·迈尔斯回忆说:“迈克尔·英格里和尼日尔·伍尔迈斯所画的海报上都是UFO,还不时引用那些歌词,这不仅是一种设计手段。他们的确相信UFO可以通向更加深刻和广泛的东西,比如上帝,或者说一种外部的神性。当时有个设计师开了家服装店,店名也是取自一首有关UFO的歌。他很相信UFO,店里到处都画着那种盘状物。”
  
    随着UFO日益渗入嬉皮亚文化,它们开始更加频繁地在地下刊物中出现。《国际时报》(InternationalTimes)刊发了数篇关于UFO的文章和书评,并聘请约翰·米歇尔为他们的“UFO记者”。在1967年6月16日出版的那一期中,他回顾了法国科学家、著名的不明发行物研究者雅克·瓦利撰写的《现象剖析》(AnatomyofaPhenomen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