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个展
发起人:特派员  回复数:6   浏览数:3057   最后更新:2008/01/30 07:43:22 by
[楼主] 弥撒 2008-01-22 14:52:56
“鲁迅公园计划文献展”主题聊天-转鲍栋blog

时间:2008年1月13日21:00——23:00

地点:萨奇在线聊天室





黄圆静: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萨奇聊天室参加关于上海鲁迅公园计划文献展的对话活动!

李易澄:要不我们先开始吧,展览因为大家都还没有看到,鲍栋能和我们讲讲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展览呢?

鲍栋:说来话长,我一直对文化研究性的展览模式比较感兴趣,正好到上海后,有机会接触鲁迅公园,发现那里有着很丰富的问题,然后就开始了美术馆团队的调查,研究,这个展览就顺其自然地做了。

密探008:怎么没人介绍一下鲁迅公园?

鲍栋:鲁迅公园,始建于1896年,原为英人万国商团打靶场,1905年扩建为只对外侨开发的娱乐场。1922年改名为“虹口公园”。1937年北部被日军改为军火库。1945年改名“中正公园”。1950年再次改为“虹口公园”。1956年,鲁迅墓从万国公墓迁入园内。1959年公园扩建。1988年改名为“鲁迅公园”。 公园现面积28. 63万平方米,日均人流量1.9万,是全国最具人气,也是文化生态最为丰富的城市公园。

李易澄:你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做这么一个项目的呢?

鲍栋:分组,每组负责不同的工作,有点像一个社会调查小组,只是没那么正规。

李易澄:有时候我很疑惑,鲁迅公园计划到底是一个社会科学项目呢?还是一个艺术项目?我们怎么来讨论它?

鲍栋:当代艺术应该具有社会科学性的。

密探008:什么艺术都具有时代的社会科学性.这个东西为什么要被强调?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强调?

李易澄:当代艺术应该具有社会科学性的,我同意,但我觉得既然是艺术,同样当代艺术同样也应该有艺术性

鲍栋: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主办鲁迅公园计划是为了多方位了解鲁迅公园内的文化生态,考察微观文化生态与宏观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强调当代艺术机构的地缘关注态度。该计划试图综合社会理论、文化研究与当代艺术实践,希望能够以问卷、采访、摄影、纪录片及各种可能的方式把握住鲁迅公园社区所包含的极具代表性的社会、文化问题。

李易澄:是否会出现那么一种情况就是,就是展览变成了一个更像是一个研究项目?

鲍栋:对,这个展览就是一个研究项目!

葛磊:更像是一个研究项目? 这很好呀

鲍栋:否则为什么要做当代艺术?

密探008:这么说我有困惑了,以艺术家的身份去做社会调查的工作,就算得到了有价值的社会学结论,试问艺术家的身份和价值在哪里?

鲍栋:试问艺术家的身份和价值在哪里?正好王老师来了,他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

李易澄:我们如何来讨论呢?因为那会变成一个完全社会学的讨论?

密探008:那鲍栋还是在假设一个前提:当代艺术=当代社会学研究。

王南溟:艺术家是最敏感的动物

鲍栋:不是假设,是自我定义

黄圆静:那要社会学家又该做什么?

薛亚军:我非常同意鲍栋的定义

薛亚军:就是个社会学的转向问题

密探008:这个定义,据我所看,偏离了艺术的本质。

密探008:社会学转向艺术,还要艺术家帮忙?

薛亚军:艺术家是走再、在昏睡的芸芸众生前面的人,具有知识份子的职能。

李易澄:我记得王老师有一个观点:艺术是一种舆论.我想问一下王老师,成为舆论是艺术的目的吗?

于琳:我倒是希望能有更多艺术家真正的去关心社会问题.

王婵娟:社会学学科的运用,也不排斥艺术领域

密探008:艺术家不能放大自己的知识分子职能.我看罗斯科的东西没有一点社会学意义,但是这个不影响他成为地道的当代艺术大师。

葛磊:密探008同学,艺术有很多种

王婵娟:但是这不是所有当代艺术都不沾染社会学地理由,不对么?

密探008:我认为艺术家要是不能正确区分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门类的分别,是极其危险地。

李易澄:大家的发言还是多回到鲁迅公园计划-文献展,结合到这个具体的案例中来吧.

鲍栋:不要讨论抽象的艺术定义问题了,这个问题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具体的实践,即如何履行你对艺术的有限制的定义的问题

黄圆静:“鲁迅公园计划”文献展是“鲁迅公园计划”的第二阶段,而整个的计划有四个阶段,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

鲍栋:第一个阶段就是文化生态调查,第二个阶段是这个文献展,第三是出版计划,第四是结合具体的展览主题的计划延展,还有一个公共艺术计划,现在不能确定是否做得了。我最感兴趣的是鲁迅公园公共艺术计划。

鲍栋:在鲁迅公园里实施公共艺术。

黄圆静:怎样一种形式来实施?

鲍栋:邀请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等等人参与这个计划,实施他们的作品。

黄圆静:在鲁迅公园里实施他们的作品还是在多伦?

鲍栋:在公园

黄圆静:听起来有点意思了

鲍栋:具体的说,在鲁迅公园的社会系统中。

鲍栋:比如,包括鲁迅公园站点的公共汽车站台。

密探008:我一直想知道鲍栋要在这个过程里获得什么?

黄圆静:让鲁迅公园里的民众直接参与进来?

葛磊:这个文献展览目前有摄影,记录片,问卷,访谈等部分 它都是社会学调查的基本方式 我觉得每一部分都不能单独拿出来做为作品只有这些东西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呈现公园的真实面貌、问题 当然,你非说这是社会学家做的工作,那也挺好。

李易澄:恩,我们现在只能比较"抽象"的,让大家一起来做个交流.现在有一个观点就是,惧怕一个展览只看见研究,但看不到艺术。

葛磊:有机会大家还是该去鲁迅公园转一转 你们会发现它并不完全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公园 它更象个社会,五脏俱全。

李易澄:恩,老人问题是否也是你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丁再胜:老人是公园人的主体。

访客864:每条街,每个角落都是一个小社会,都是社会的一个侧面啊

密探008:这就是问题.如果鲁迅公园和朝阳公园,北海公园,甚至和上海地铁某站,作出来都没有区别,那还有什么样本价值?

王南溟:不是因为有了社会学家就不需要像社会学家那样的艺术家了,而是社会家越多越好,有艺术家像社会学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福,何况我们做的作品是社会学家做不到的。

葛磊:上海是国内最早面对老龄化问题的城市,鲁迅公园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容纳这些老年人的地方。

鲍栋:鲁迅公园是中国历史最长,人最多的公园,当然很特别。

密探008:王老师,我想请教,社会学家是不适这个社会最终福祉的保证?

黄圆静:但是就目前的阶段而言新闻工作者也许能做到。

王南溟:至少来说没有研究社会问题的专家,哪我们就不会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访客864:王老师的社会学转向可能不是鼓励艺术家变成社会学家,而是要象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葛磊:我觉得新闻工作者完全做不到 尤其是国内大多数的新闻工作者。

王南溟:光新闻工作者做远远不够,如果新闻工作者做到了,那新闻工作者就是艺术家了。

黄圆静:现在新闻工作者,社会学家与艺术家的界限十分模糊。

密探008:是艺术家身份不明。

鲍栋:艺术家就是身份不明的人。

李易澄:有时候我很疑惑:我们该如何讨论当代艺术?

王南溟:其实艺术是不停地被规定过程,有人说社会学的这个不是艺术,其实是受到旧的艺术概念束缚的而产生的判断。

黄圆静:就此次文献展而言,参与者的期待的启发和创造在哪里?

王南溟:这次展览希望扩大艺术的范围和美术馆的范围。

密探008:我认为艺术的社会学价值和社会学形势的艺术有根本区别。

王南溟:社会学的艺术是现代性的艺术,跟着形势走的艺术是庸俗社会学的艺术。

薛亚军:艺术家是个模糊身份的问题,当前的环境保护、生态,人权、老年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全球化的问题,艺术的本质是关注人的问题,个体独立的人的问题,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要跳出自己的小圈子,转向社会学是一个必须。

密探008:那没有社会学意义的艺术就不是现代性艺术了?

王南溟:那叫现代主义艺术。

王南溟:像上面举的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就不属于当代艺术的范围。

王南溟:现代艺术是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与当代具体到多元的各个问题情境是不同的,这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最大的分化。

密探008:环境,生态,人权不是你艺术家的领域.政治,经济,社会学的人在做什么?艺术家总认为自己是社会问题的提问者和解决者,可能意识形态貌似先进了,其实呢,是社会落后的标志.我从没有看到一个西方国家的老年人问提需要艺术家去承担思考。

鲍栋:你不是国家的一部分?

薛亚军:哈哈,就是,我们的画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那里 ?虚假的空中吗?

葛磊:我从没有看到一个西方国家的老年人问提需要艺术家去承担思考---那说明我们做的很前卫呀。

密探008:画家怎么生活和怎么创作有根本区别。

鲍栋:画家怎么生活和怎么创作有根本区别。 哈哈,当代艺术就是要弥合这一裂缝,从达达开始,被博伊斯强调。

王南溟:有人谈了社会问题,那不是我们的耻辱,而是我们的骄傲,这说明我们还有思想着的人。

王南溟:我为什么觉得鲁讯公园计划有意义就在于,这打开了艺术的可能性,即我们除了做以前范式的艺术之外,还能不能做其它的。如果按照本质主义的思维来定,那艺术永远只能像以前的那样,但按照后现代来说,艺术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一种结论。

黄圆静:鲁迅公园计划中有对文化生态研究一说,请大家谈谈这个问题,我想这个问题也关乎这个文献展的主旨。

鲍栋:公园最最重要的是人,调查的是人,指向的是一般的社会数据,获得一个基本的公园社会状况。

密探008:艺术的这种可能性现在玩的太多了.总体还在社会学思维的框架之内.我认为这个不是什么创新。

王南溟:我们有一个思维的误区,喜欢是古已有之的话说方法,或者说以前好像已经有了,我们就不需要再做了,其实应该是,文化的发展是层层推进的,如果以前有了,但不明显,我们应该要明显它,如果以前有但不系统,我们应该系统它,文化不是突然从天下降下来的,它是慢慢建构出来的。

访客615:艺术家如何参与社会这个论题本身就埋伏了一个前提,即艺术家的特殊身份。

访客864: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回到:公共领域的艺术这样一个语境下来讨论问题?艺术家如何参与到社会这样一个问题.请王南溟来回答。

王南溟:就是要将自己作为一个公民,而不是一个非公民的艺术家。

李易澄:艺术家如何参与到社会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有中国版本的局限性?就是中国公民参与社会的渠道不多,以致需要用艺术这样的手段?

王南溟:像鲁讯公园计划,只
[沙发:1楼] 嘿爷爷 2008-02-02 19:30:19
sha fa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