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无趣者-杨福东和罗伯•格里耶
发起人:弥撒  回复数:0   浏览数:2172   最后更新:2008/01/07 07:32:56 by
[楼主] 弥撒 2008-01-07 07:32:56
第一次讨论:异术现象  2007年12月
QZJ:
《搞艺术》这个计划,主要目的是要全面地考察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1,“艺术”对于各种各样的人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2,“搞艺术”的活动如何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事物;
3,这种活动多大程度上是被既有的观念系统所塑造的,
4,而人们在乱搞艺术的活跃的活动中, 又是如何不断地重塑这些关于“艺术”的概念;经过这样的重塑,这些关于艺术的概念和教科书上的又是多么的不同?
5,这样的全盘考察当然是有一个假想敌存在的,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今天主流的艺术系统:我们的展示系统;我们的艺术教育系统;我们的艺术消费与收藏系统;我们的艺术史书写,等等。这些既存的制度在这样一场对于艺术生态的全面考察中应该成为思考的对象。
首先我们观察到,大量的鲜活的非日常生活经验存在在民间,存在于许多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存在于实用和非实用的松动而广泛的中间地带,这些东西呈现呈现为物态或者事态, 有些很接近于我们经常见到的“艺术”, 有些具有形态上的相似性,有些具有功能上的相似性;这些东西我们可以先宽泛地称之为“异术”。
志远说:流浪者的穿着;义乌的打火机……
刘畑:街头艺人浑身上下好几个关节都在控制打击乐器……
叶楠:民间用脚用嘴,或者各种怪招的书法,
良勇:口技。
坚欣:用竹子编的昆虫动物;街头刺绣;天桥底下耍大鼎;各种串环
刘畑:胸口碎大石 算不算?
叶斯:根雕,还有盆栽……
竺竺:纹身……
志远:老高独自一人去唱KTV,城市涂鸦;街头画像……
QZJ:我们在《总体艺术概论》的讨论中曾经谈到总体艺术和泛艺术与反艺术的亲缘关系。我们必须不断地回头检讨我们的艺术制度的僵化,和他的狭隘。这种僵化和狭隘经常是会有巨大的影响力的,它干预到普通人对于自己生活的自我理解和安排
刘畑:非常有人文关怀的异术!
良勇:杭州乞丐在地上写的粉笔字……
QZJ:好像大家很受这次义乌旅行经验的影响,呵呵,生活还是比较有力量的。
叶楠:中关村,或者大学里的机器人小组。
刘畑:艺术是艺术的墓志铭,在针对体制的部分很适用。
竺竺:杭州乞丐在地上写的粉笔字……这个不算吧?
叶楠:改装汽车,赛车,越野车;
叶斯:村里会做虎头枕头、虎头鞋、及各式各样披风的老太太;
坚欣:强制拆迁户在自己即将被拆的房子上写的“血书”,都达到写high的境界了
刘畑:写得好是一种,写得巧又是一种,
立军:有些是生活所迫,有些是故意创新。
QZJ:美术学院的考试制度,庞大的考前班现象;各地少年宫和个级别升学考试中,“艺术考级”的计入成绩;等等;还有公园里的用水写字的老头党,杭州湖滨公园的戏剧爱好者的星期日论坛;这又是一类东西。
刘勇:各种治病就医的土办法,土方子。
叶斯:江湖戏班受绘广告,炭画肖像,官员摄影家。
叶楠:关键是要讨论这些日常现象到什么程度我们才称他为艺术的,或者说艺术这个词的使用到什么范围……
老郭:我认为对于民间来说泛艺术是更具有力量的,也可以说泛艺术本身和民间有着互动的关系。而反艺术在民间也是受抵制的,它对日常应该是另一种影响吧
QZJ:直接涉及到一种谋生方式的:民间那些龙飞凤舞的彩字画,炭画肖像:写生人像、明星像、漫画;春联;等等;曲阳石狮子产业、广东大芬村商品油画产业等大规模的,又是另一种模式;城市里的涂鸦者,从自娱自乐开始,或者从一种带有反体制倾向的亚文化开始,到现在被一些时尚文化收编,好像也可以纳入曲阳石雕之类的产业化模式。
贵琳:如果不仅仅限制在视觉艺术范围内的话,街头卖艺,甚至某些行乞 也是。
立军:其实在民间对艺术是看得很重要的,他们把哪些看成是艺术,那是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
坚欣:看到了人们都会说 这个很有艺术感之类的话,大众经常会套用艺术感这个模糊感念。
老郭:王。你刚才举的血书的例子。人们肯定不会说“很有艺术感之类的话。
坚欣:对大众的刺激 在某种情况下会被当作有”艺术感“的 有些时候好像又是过于强烈以至于产生厌恶感了
QZJ:不急,我们慢慢来沉淀,先把所能够想到的现象罗列出来, 加以分类
立军:涂鸦有点像《理解大众文化》中那种由反对体制到体制收编的过程。
坚欣:再直接与商业挂钩。
老郭:招安的过程。是大众的招安。
QZJ:老年书画大学、陶吧,和公园里的用水写字的老头党,杭州湖滨公园的戏剧爱好者的星期日论坛;等等,这一类的特点好像是结合了健身、休闲、娱乐的,是参与者有意识的,很大程度上参与这回自我感觉到自己是在“搞艺术” 。而画花字的人、画炭画漫画的人,更可能很夸张地宣称自己是在“搞艺术”
立军: 街头拾破烂的,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有些是主动对艺术做出的回应,有些是生活带出来的,是生活的一部分或像是生活的“垃圾”
QZJ:街头捡破烂的如果是因为无奈,创造了奇异的混搭效果,比如冬天的棉袄和夏天的短裤穿在一起,有时候会在表面形态上很接近某些有意为之的创意行为
老郭:民间不会认为艺术是有针对性的。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不叫艺术
QZJ:而乞丐想出各种搞怪的做法来吸引眼球,比如奇怪的自残方式,编写出感人的不幸遭遇,等等,这些做法很用心设计,目的是具体的,用骗眼泪的办法来骗钱,效果很强烈,特异行为的目的是强化效果, 这就很接近“艺术”了。
坚欣:乞丐有时候像在营造一个剧场,吉普赛式的表演
老郭:可民间不会认为那是艺术啊
QZJ:贫困设计的例子和这种比较相似:参与者的目的在于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但是在操作中使用了想象力,所以产品很具有艺术性。
志远:可我们对艺术的定义和其它主流艺术对艺术的定义也是不同的。
坚欣:……和民间对是不是艺术或有没有艺术感的定义当然也不一样
QZJ:比如说:用参与者的主观意志来加以分类;用他们这些形态和主流的艺术理解的远近程度来加以分类;用产业化、规范化和个人的、零散的做法之间的梯度来加以分类;再比如,用实用性、功能性和纯精神性的不同程度来加以分类;等等
刘畑:民间把奇怪但不好玩的东西叫做艺术。
老郭:不。刘畑。奇怪的东西他们可未必认为是艺术
立军:这样看来民间能激发艺术的大部分是在生活做对抗中产生的,条件所限使得脱离了我们日常状态
yan 说:大部分是我们觉得他不好玩。
坚欣:也把他们能看得懂的美好的东西看成艺术……把看不懂的不美好的东西也叫做艺术
QZJ:我们先做各种角度的分类的工作,然后可以得出人们在从事这些事务的时候所秉持的信念。
刘畑:看见一个人留长发,就有人会说,艺术家么。但是看见染得乱七八糟各种颜色,人们就会说:跟个神经病似的。
立军:那么对他们来说这种搞怪是在正常的生活形式中的
叶斯:也可以从具象的和抽象的角度分类吧
QZJ:
是的,我们要尝试极可能多样的分类原则,在这样的工作的过程中,会把又一些现象纳入我们的视野,而这些,很可能是我们从典型的艺术概念出发所不能观察到的。在这些观察中,我们要先搁置所有和艺术有关的精英概念,尽量地收集所有异常的经验。
老郭:先往上扔案例吧。东西太少。
QZJ:黄段子和政治笑话、民谣、顺口溜,还有近几年的短信息,往往都很有才
叶楠:很多日常的语言游戏都似乎符合:今年最经典的十个网络佳句出炉啦!比如“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钻石恒久远,一颗就破产”。“ 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水能载舟,亦能煮粥”、“ 喝醉了我谁也不服,我就扶墙”  ……
叶斯:产业化:涂鸦,曲阳石雕,网络快闪族,广东大芬村商品油画产业,义乌的打火机
规范化:老年书画大学,陶吧,公园里用水写字的老头,湖滨公园的戏剧爱好者的星期日论坛。
个人的:街头捡破烂的,江湖戏班手绘广告,官员摄影家,改装汽车,赛车,越野车,乞丐在地上写的粉,笔字,纹身,写真集,大头贴,写生人像、明星像、漫画;春联。 
零散的:天桥底下耍大鼎,胸口碎大石,口技,民间用脚用嘴,或者各种怪招的书法。
实用性:乞丐各种搞怪的做法。
功能性:画花字的人、画炭画漫画的人,美术学院的考试制度,庞大的考前班现象;各地少年宫和个级别升学考试中,“艺术考级”的计入成绩……
纯精神性:耍猴,拆迁房上写”血书,破烂的随意混搭……
具象的:根雕 盆栽  贫困设计  虎头枕头 虎头鞋 及各式各样披风  影壁
叶斯:我只是先把现象大概列到分类法则的名下,这样大家旧方便细分了。
QZJ: 异术:生活所限而激发的设计行为……生活中的非正常表达……准病态行为……各种民间收藏者……由文化想象所激发的非常规事物……标新立异逻辑之下的过度生产……
受体制化的艺术观念影响,对艺术的泛化使用: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结合了健身、休闲、娱乐功能的,形态上比较接近典型的艺术项目……以商业为目的的产业项目……
向精英艺术体制过渡的:美院考生现象,艺术考级…故意为标榜文化教养而产生的行为……
体制化的艺术:基层艺术体系……正规艺术教育……画廊、美术馆、艺术展览、博览会、艺术杂志、网站……
QZJ:这样,我们构建出来的是一个从散乱的民间异术行为到精致的体制化的“艺术”的一个梯度,正如我们知道的组织性和弥散性的关系,这是一个把混乱的熵的状态,秩序化为有机体的结构,但是,有机体液不停地受到熵增的趋势的影响。
坚欣:向精英艺术体制过渡的: 各种小资四大俗会所
QZJ:精彩
刘畑:Y,N,?表示我猜想的他们心里觉得自己是不是在搞艺术
1;我们看起来像艺术,凑巧或是必然:
应激时的足够强烈的反应:拆迁户血书,N; 超越生活限制的巧思:贫困设计,N;形态相似:流浪者穿着, N;乞丐剧场,N;伪作品,N;
2,意义在于使用
求怪、求强烈时出现的各种技艺:怪招书法,Y;乞丐吸引眼球骗眼泪大法,N;自创的程序化手艺,成熟化、行业化、传承性、赖以谋生的手艺:口技,Y,竹编昆虫Y,街头刺绣Y,天桥底下耍大鼎,?胸口碎大石,?杂技,?,马戏,?耍猴,?街头画像,龙飞凤舞的彩字画,炭画肖像:春联;Y;写生人像、明星像、漫画;?;街头艺人浑身上下好几个关节都在控制打击乐器,N;村里做虎头枕头 虎头鞋 及各式各样披风的老太太,N; 盆栽,? 
大规模产业化的职业:曲阳石狮子产
[沙发:1楼] guest 2008-01-08 13:48:27
邱志杰同学,你知道的太多了,也让学生知道的太多了,你自己认为你对艺术很懂,不过别这样毒害学生.带他们去玩吧,打打架泡泡妞会去掉身上这股迂腐气.
[板凳:2楼] 弥撒 2008-01-08 06:07:02
[attachment=74511]
第三次讨论:异术现象的动机  2008年1月

QZJ:我刚刚把那天的讨论又重新看了一遍,主要是集中在对于现象的搜集上面来。应该说视野还算开阔,从“异术”到泛化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消费,到体制化的标准艺术,我们都纳入了视野。现在我们要展开的是它们之间的交互影响的分析。
立军:过去应该是民间向精英,上层艺术看齐,现在复杂些,因为媒体,评论,官方都会对其影响。
QZJ:影响肯定从来都是交互的,上面影响下面,下面也影响上面,专业圈子影响业余爱好者,再影响到日常异术,同时,后者也反过来影响。我们要仔细展开的是这种影响的渠道、层次等问题。
QZJ:我们之前分析了“日常异术”出现的动机的时候,有这样的一些动机:标新立异、表达、过剩、因地制宜的实用性,等等,当人们从事某种看起来很不同凡响的事情的时候,体制内的主流的艺术观念如何对他们其支持作用,也就是说,他们如何援引最广为流传的关于艺术的说法来为自己辩护的?我们来想想,主流艺术理论中,对民间来说影响最广泛的又是哪一些呢?
立军:人们在说赵本山是艺术家,是不是在说他有能带动人们一种情绪的能力?
QZJ:功能论主要集中在:陶冶性情,美育。
刘畑:但再现论结合了技术论 似乎一般不说一个拍社会纪实照片的是艺术家
立军:就是某种能力的竞技。
刘畑:民间普遍相信,艺术应该“提倡”一种美好的东西 积极向上的东西,“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良勇:“才情”的观念对民间的影响是很大的,民间认为搞艺术的人都很有才,能传达感情。
QZJ: 良勇刚才提到“才情”,这在民间也有很大市场,比如苏小妹的故事,浙江一带还有很多徐文长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和阿凡提、济公之类机智人物故事是相似的。但是发生在艺术家身上。说明对于才华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和机智有关。
机智经常涉及到反应速度,也就是敏捷性。比如“曹子建七步成诗”……另外就是神童传说,像“洛宾王五岁作诗”,才华直接引向了天才论
QZJ: 何谓艺术、何为艺术家,这是一整套话语,从专业圈子扩散开来,渗透在媒体、官方的艺术形态,在弥散到民间的各个角落。
立军:在弥散的过程中也会被曲解。
QZJ:专业艺术圈的想法和主流意识形态也不一定是完全吻合的。主流意识形态往往经过了一些审查和控制的处理,又经过媒体放大。在前媒体时代,情况可能又不太一样。民间社会,一方面直接受到从媒体那里得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长期的传统中获得暗示。传说,各种各样的道听途说,在这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叶斯:民众的想法也不见得吻合专业艺术圈和主流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对抗排斥。
QZJ:在民间影响很大的还有艺术家劳动艰苦情形的传说,比如“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就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相应的传说有王羲之写秃了很多毛笔,弄了个笔冢,磨墨洗笔把水塘弄成了墨池之类的传说。再比如贾岛之类苦吟诗人的传说。 
良勇:异术之间 相互借鉴对方的想象力 促进了各个异术"异"的方面的丰富.传说,各种各样的道听途说,这里面包含有一定的异方面的做法.这些做法是异术的借鉴对象,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影响呢,就是借鉴对方的想象力
宋振:接着“善”来说,在民间和艺术圈都通行着人品如画品,见书如见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的话语,通过艺术来证明人生的至高境界。此种情况,必然会影响如老年大学的等等现象
QZJ: 对,这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性倒是中国艺术相当特殊的现象。欧洲历来把艺术家当匠人,对于人的境界要求不高。在中国这一直是很主流的想法,从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的著名的“笔谏”,到批评赵孟俯的书法为“奴书”,这是很强大的传统,以致于影响到今天传媒的口吻。在民间的影响力一定也不可小视。
刘畑:还有一种结合人品与苦修的励志型,王献之自以为自己的字写得好,老爸过来在大字上加了一点变成太,老妈说你就这一点像你爸。崩溃之后端正态度勤学苦练,终成大家……
QZJ: 这样,从人品和艺术的统一性,就很容易过渡到“陶冶性灵”的功能论,也就是说,对于艺术家的道德要求和道德信任,扩散为对于艺术品的一种道德信念,相信接触艺术有助于塑造更好的人格。这在欧洲,经过席勒、歌德等浪漫主义者的鼓吹,也变成一种被普遍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是美育的观念。
立军:主流意识有些是在模仿专业艺术的想法。还有些是在与艺术的体制对抗,他们也把自己说成是艺术如涂鸦,他们再被艺术归纳后还会在对归纳做出对抗。
还有我们中国对物的使用中强调的巧夺天工,把一个物发挥到某种极致的能力。就很像是现在的贫困设计的来源——物尽其用。
宋振:再来谈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的观点,其中会有距离感而导致的层次的区分,指向了高标准、高品味、对群众有强烈的引导性,在四下楼盘广告疯狂强调艺术生活的主题等等,在有意无意间提升了艺术的阶级性。
QZJ:陶冶性情注重的是对于人的精神上的优化,那们对于更物质性的使用功能,在何种程度上人们把对于物质现实的提升成为艺术呢?
刘畑:人品和艺术的统一性,是一种和李小龙大师所说的不同的“境界决定力量”,形式层面的鉴赏词汇“境界”和社会中人品的“境界”混同了。
立军:中国很多都把某种物来比喻自己的人格比如用竹,兰花,荷花等等。他们似乎是在对物的认识上把物内化自己的人格。
QZJ:这是双重投射:先把理想人格投射在某些物种上,比如从植物中评选出四君子、岁寒三友等,再反过来把这些东西当作理想人格的符号,对自己的精神发生作用。投射到自己个人的精神之上。这种投射是不断地建立符号的过程。这也是精神功能论的一个明显事例。
刘畑:在这里,物附加上了文化属性。
立军:所以古人在画 那些东西的时候不仅仅是在画着个物体本身的物性,他们把这些东西上升为一种符号,成为表达了。
QZJ: 物质上的功能论是值得考虑的:像大多数贫困设计,只是对我们来说很艺术,对使用者和发明者来说,基本上是不会想到艺术的。但是有哪一些物质创造,他们很认为是艺术呢?
立军:把易拉罐剪个花蓝之类估计他们会认为艺术!
刘畑:做个根雕、盆景可能也挺“艺术”的。似乎要求是可以摆在那里给人看,而不是为了拿起来用的,也就是说艺术是“无用”的,但在此大多沦为了装饰。
志远:易拉罐剪成花篮,其实还是满足人们对物的九用。
刘畑:艺术品无用论可能和人格论也是一定有关的,境界高的人都是不爱荣华富贵权势,视之如粪土的,“人到无求品自高”
叶斯:易拉罐剪成花篮一方面是由于人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QZJ:这时候涉及到的可能是关于艺术应该“巧妙”的信念。巧妙包含了这样几点:不同凡响,和别人做的不一样,所以这里隐隐地包含着个性论。不同凡响,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这里面也隐含了创新论;巧妙还包含了人的才智在里面,所以也和关于才华的话语是统一的。
刘畑:也就是说艺术品的无用或作为装饰,有时是作为人格的表征,有时是机巧的体现
志远:不能说他没有功利目的啊,可能有目的的,比如为了炫耀自己心灵手巧。
QZJ: 个性论在民间异术里面真得很有市场吗?这似乎是值得怀疑的。那些画花字的人好像并不追求个性,倒是这种工艺本身的奇异的视觉效果已经足于引起惊叹。作糖人、面人的,好像都是在巧妙本身里面做文章,很难说是个性。一种巧妙的做法,在民间哪里会很快地传播。因为在专业艺术圈里个性是更被严格注册的,专业艺术圈存在着著作版权保护的潜规则。民间则没有这些禁忌。模仿能够带来快感,或者模仿能够制造奇观,那就挡不住人们尽情模仿。
传统的民间艺术,通常不会刻意追求个性。因为根本就不署名。倒是经常发生严格地照着传统规范来操作的,只追求搞得和师傅的范本一样好。模仿并不被认为可耻。但是也不是地出现个性的论调。
刘畑:专业艺术圈里个性是更被严格注册的,民间也出现了比如“大宋沙包”、“某某泥人某”之类注册商标,但只是没有形成垄断的可能
QZJ: 在一定产业化程度的时候才会出现注册个性的要求,更广泛的“异术”领域,个性再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判断,一直是可疑的。应该说,起码不可能成为判断一个东西有价值的唯一标准。而在专业艺术圈,这个标准是相当强大的。
志远:我觉得价值主要体现在发展了人们的可能性
QZJ:志远: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不是我们怎么觉得,而是他们是怎么相信的呀。
QZJ:是关于人们,伟大的俗人们,是如何相信的。关于艺术的这么多话语,是如何对他们发生影响的,然后,反过来,我们还要看到,专业艺术圈关于艺术的话语,有哪一些是在他们那里无效的。以及,我们所不能够认同的某些价值观,在他们那里却十分强势。
比如,百寿图,用各种篆书写一百个寿字,是一种很强大的传统。专业艺术圈就不会认为这和艺术有什么关系吧。还有微雕,在头发丝上刻字之类,专业艺术圈不拿这个当一回事,在民间是很容易引起崇拜惊叹,甚至称之为“艺术”的。还有什么画家的《百驴图》之类,是最为人民群众津津乐道的
刘畑:数量崇拜,体量崇拜,什么天下第一大烟、天下第一小米之类。
志远:是不是凡是在民间出现、民间自己创造的和画、书法、雕塑等和主流艺术有亲缘关系的事物!他们都会认为很艺术。还有就是绝活
QZJ:是存在着绝活崇拜的。所谓心灵手巧,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进入名利场逻辑的竞技思维,就会导致发狠出绝活。其实,苦行者变着法子自虐,也经常是在这种竞技的逻辑里面的。这种竞技的心理其实在专业艺术圈也是存在的,只是专业人士通常都不好意思承认,而用个性论来当盾牌。民间比较公开地接受这种竞技场景的出现。
立军:他们认为是艺术吗?苦行者?
志远:是不是崇拜会引导和导致人们认为是艺术
QZJ:我没有说他们是艺术,只是说这种竞技情景存在的相当的普遍。
志远:艺术不是一般人可以搞的,绝活也不是一般人可以玩的。呵呵!
QZJ:能搞绝活,说明是“异人”,这就和艺术家有了一定的相似性。搞出来的绝活,非同凡响,和艺术品造成的效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把绝活当作艺术。
刘畑:异人又<
[地板:3楼] 中國少先隊 2008-01-09 11:47:31
支持二楼的·!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