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共融与共生 亚洲新生代艺术势力点将录
发起人:藏金阁  回复数:0   浏览数:2095   最后更新:2007/11/08 07:10:34 by
[楼主] 弥撒 2007-11-08 07:10:34
[attachment=68350]

由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夫妇出资创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将于明晚在北京798艺术区正式落成开馆——在精确到毫米的展线布置下展出二十年前“85新潮”时期代表性艺术家的上百件作品,明天的贵宾晚会也将把最近两年艺术界回顾“85新潮”的热闹推向最高潮,成为当代艺术界最新的盛宴——盛装出席的来宾将能观看到时尚的文艺表演,品尝来自法国的名酒,在觥筹交错中欣赏炙手可热的艺术品——平均每件的保守估价都在百万以上。

  而在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不到一百公里的宋庄TS1美术馆,同样把目光对准了二十年前的艺术实验的展览——1980年代当代艺术青岛梦——正在布展中,将在11月8日开幕。和北京、杭州、福州那些幸运地挤进了当时的《美术》、《美术报》、《江苏画刊》等主要媒介以及1989年中国美术馆现代艺术展的艺术家不同,这群青岛人没能进入主流的当代艺术体系之中。在北京的展览则是他们近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次集体展览,也是其中多数人第一次到北京举行展览。展览顾问栗宪庭希望通过展览能把那些为主流体制所忽视的人再次带到人们眼前,“而不是仅仅看到西方体制所承认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英雄”。

聚焦85,视点不同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开馆展览“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展出陈箴、触觉小组、丁乙、厦门达达、顾德新、黄永砯等30个艺术家个人和团体的137件作品以及大量从未发表过的文献和手稿。其中既包括现代艺术展开展以后唯一被撤掉的作品——艺术家宋海东那件涉及柏林墙的作品遭到了当时东德大使馆的非议,也包括频频有作品拍卖出上千万高价的艺术家张晓刚、王广义的多件油画,将近一半的展品都来自尤伦斯的收藏库。

  最让公众好奇的还是那些和钱有关的传奇——在1980年代中国的当代艺术几乎没有任何市场,1989年艺术家王广义的一幅作品卖出1万元人民币时,他拿钱的手几乎激动地在在颤抖,而在二十年后,他这样卷入当代艺术市场的重要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都在百万以上。

  而八十年代青岛的艺术家群体则是一些被甩出“艺术市场”和“传播渠道”的人,他们现在多数已经不是职业艺术家,有的在开出租,有的做装修生意,也有的自杀了。虽然,早在83年当地艺术家就在文化馆举办具有试验性的展览,1987年赵德伟、刘传宝、范华、万里雅等十多人更是在青岛的天主教堂前的广场上举行露天画展,持续了四年之久才在公安局干涉下停止,其中展出的不仅有绘画,也有装置艺术、表演等等。当时参与者之一梁克刚策划了这一展览,他指出,“这些青岛艺术家多数是工厂的工人、待业青年,和当时那些美院有关系网络可以用的人不同,也没有主动和外面联系,所以既没有进入《美术》杂志、《美术报》和89年的现代艺术展,也为当地的主流美术界排斥,这十几年几乎没有任何痕迹了”。栗宪庭指出,青岛艺术家和当地互动、面向公众的方式非常有启示意义,虽然他们已经不是无法在这个讲究“明星效应”的资本时代产生多大影响。

  不过也是因为艺术市场刺激出现的艺术热,不仅让尤伦斯决定落户北京,也让这些青岛的艺术家被重新发掘出来,再次浮现到世人面前。

“八五”已对年轻艺术家无实质性影响?

  费大为强调“85新潮中的一些作品是非常好,非常纯粹的作品,可以说截止目前为止中国当代艺术中最好的作品都是在那期间诞生的,恰好那时侯政治压力在往下走,而商业压力还没有来到,所以才出现了强烈的创作爆发。”但是他把展览定义为“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并圈定1985年以后的艺术作品,私下引起很多批评家和艺术家的非议,“之前‘星星’艺术家等等的就不算数了?”,对此,费大为解释说1982年前后虽然各地也有一些艺术活动,但是受到当时有关方面“反精神污染”的压制,不太活跃,而到1984年底社会氛围有所松动,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保守的全国美展的刺激,各地的艺术团体“像疯了一样,非常活跃,这才可以说是运动”。

  在费大为看来,中国当代艺术在整个九十年代一直处在“地下”或“半地下”的状态,之后首先为国外的展览体制和商业市场所吸收,最近几年则在国内也得到官方以及商业体制的的接受,甚至成为“时尚”,而他策划的展览不仅是从学术上回顾过去的展览,也希望能对今天的艺术家如何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观念、如何寻找自己的立场以保持艺术的独立性等方面有所启示。

  最近两年在艺术圈兴起的回顾85新潮热,也出现了多个纪念性、回顾性的展览,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这一回顾性展览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一个。艺术批评家、策展人黄笃认为从学术上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艺术史进行清理很有必要,“这些策展人在八十年代的经历虽然差不多,但是学术理念、分析角度不同,所以高名潞有高名潞的思路,费大为有费大为的思路,黄专有黄专的思路,栗宪庭也会有自己的思路”。不过他也指出“85新潮”对如今最活跃的1970、8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几乎没有影响,“因为生活的时代、环境完全不同”。

  费大为也承认,当今的艺术家接受信息渠道更多,生活方式也有了更多选择,“不象八十年代大家好象认为只有一条道路可走,而现在的社会空间更为多元,创作上有各种道路可走,运作的机构也既有画廊,也有博物馆,艺术中心,这和以前不一样”。

[attachment=68351]
[attachment=68352]
[attachment=68353]
[attachment=68354]
[attachment=68355]
[attachment=6835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