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05年8月24日的手记,从被毁掉的硬盘中救出来了 --金锋Blog
发起人:会社黑  回复数:1   浏览数:2318   最后更新:2007/08/17 08:41:33 by
[楼主] 黑又亮 2007-08-17 05:12:53
哲学家精密的思考
—维特根斯坦之家

方振宁/撰文摄影

此主题相关图片

[attachment=54960]
维特根斯坦与我

我知道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iein)做过建筑是很晚的事。

记得那是十年前,在东京一家艺术书店看到西武美术馆出版的《ART VIVANT》,有一册是维特根斯坦之家专辑,起先我误认为是一位与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同名同姓者,一但我确认就是我所喜爱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时,当然喜出望外。从那以后,凡是有关这座建筑的书籍都在必买之内。

这本专辑主要是由矶崎新的翻译为主,1996年6月日本青土社又以这本专辑为基础,另加解说出了单行本《维特根斯坦的建筑》,它成为有关维特根斯坦建筑研究的重要日文文献。

寻找维特根斯坦之家

2000年之夏,我决定去威尼斯看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然后去德国汉诺威博览会,然而在这两者直接我计划从威尼斯去汉诺威时,途径维也纳。对于第一次去奥地利的我,当然有许多在近代历史上重要的建筑需要看,可是他们在我心中的份量,都无法与维特根斯坦之家相比。

6月18日盛夏之夜,我从威尼斯乘上零点多的夜车,次日早上便到了欧洲都市近代化的先驱城市维也纳,然而由于出发前的超忙碌,我居然忘了带维特根斯坦之家的地址。幸好,模糊的记忆中它在维也纳火车站不远的地方,于是我首先到一个旧书摊寻找比较详细的维也纳市地图,在售书者的帮助下仍然没有找到。他劝我去车站咨询处,然而我得到的是一条标有维特根斯坦名称的大街,显然离我所记住的位置相距甚远。无奈,我去一家最大的书店里建筑书专柜,找了仅有的几本建筑指南都没有找到维特根斯坦之家,我对店员说:为了寻找维特根斯坦之家,我飞行一万公里,请尽量帮我找到这个地址。我的诚恳感动了店员,他通过电脑去查询终于找到,于是我叫出租汽车直奔库托芒大街。

价值再发现

维特根斯坦之家是维特根斯坦设计的唯一一座住宅。是为他应具有个性的妹妹马格里的要求在1928年建造的,建筑本身可以反映主人的生活样式。而建造年代正是维特根斯坦处于精神危机的时刻,由于有了这个机会,维特根斯坦那明晰、严密的的哲学思考得以在建筑上体现。然而这座建筑的顶级文化价值,已经在20世纪末越发显现出来。至今为止关于这座建筑的资料非常之少,以往的建筑史书籍中也很少对他进行评估。到了2000年,分别以英文和意大利文出版的,由Paul Wijdeveld所著的《Ludwig Wittgenstiein architetto》,是最新最完整的文献。

[attachment=54961]


文脉

维特根斯坦之家坐落在维也纳市中心东侧,一条闲静的住宅区,据说当年周围充满着绿色。建筑基本型象由几块大型立方体组合成,高三层,柱梁构造为钢筋混凝土,主体建筑为水平的屋顶。从外观上看,灰白色没有任何装饰的靠几何形组合的造型。

[attachment=54962]


不错,人们常常议论它与同是维也纳的重要建筑家路斯(Adolf Loos)的作品有类似之处,而且维特根斯坦的合作者也曾是路斯的弟子,然而走近住宅内部,我们会发现每一间都是独立的空间,既外部象一些方盒子组成,且内部也是方盒子。这种内外部的统一,却和路斯建筑内部那种复杂的空间组合相违,还有这座建筑根本没有那些勾起人们欲望的装饰。其实所有的研究者们都忽视了,维特根斯坦受到英国建筑家麦金托什(Mackintosh)的影响,维特根斯坦之家中修长垂直的铁制门窗框架,就是从麦金托什那提练而来。

[attachment=54963]


至高的范本

维特根斯坦在被哲学俘虏之前,是在柏林的工业大学学习航空力学,因此他在这座建筑上对建筑部件的要求和精确的设计,象对待精密仪器一样,完璧的比例设计和他早年的兴趣有关。在细部上,维特根斯坦那纤细的比例感觉不允许有二分之一毫米的误差。

由于维特根斯坦没有建筑家的执照,只好与一位阿道夫·路斯的弟子合作获得市政府的允许而动工,而实际上建筑本身完全由维特根斯坦设计。虽然维特根斯坦没有受过职业建筑家的教育,但是他早年对机械和技术的问题强烈关心,发展到在哲学上追求精密的思考,在建筑上对空间和细部的追求直到极限。从而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过程既技术—构造—秩序,因而完成了可视的哲学装置。

[attachment=54964]


维特根斯坦以一位哲学家的思考出发,获得了“彻底的几何学性”,那些严格的比例,和精制无比的细部,成为当今崇尚极限建筑家们至高的范本,不是建造的形式和材料,而是维特根斯坦对“精密”近似于疯狂的追求,对建筑精髓的透彻理解。禁欲、静谧、秩序、经济、极限等这些极端的因素,都可以在这座建筑中找到。

逐读细部

我们追踪建筑的细部,象逐字逐句研读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在每个角落和细节和细部中都渗透着维特根斯坦那惊人的非妥协精神。

正门而入有一个宽敞的前厅,门和窗既无门帘也窗帘,室内没有地毯,据说理由是除了追求明亮和极简之外,还考虑到室内的音响效果,这是维特根斯坦所追求“敏感的感觉”的产物。门窗设计几乎完全相同,两扇四窗。

从地面拔起瘦长的造型,如果根据人体边线画出一个长方形,那么将对角线延长放大就门的比例相吻合。如此高而没有横框的窗和门,要保持精度是非常困难的事,市场上根本没有维特根斯坦要求的那种铁窗铁门销售,是花了很长时间加以特别制作,才达到现在这种优雅的状态。即使住宅所有的部分遭到破坏,那么仅留下这些门窗,它仍然体现着创造者的精神,它呈现着希腊神殿石柱一样的美学价值和崇高。

因为照明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室内四壁无照明灯只提供必要的光源,照明既均质又单纯。每个房间只在天顶几何型对角交叉的中心部位有一小灯炮,然而灯无灯绳,也就是直接从天顶伸出灯头,象似天顶得的肚脐眼。

每扇门的钥匙孔的高度,可以让你不弯腰窥视另一个房间。门框窗框门扉色彩偏黄褐色,且安静不浮躁。由于门和窗的高度异常,所以大量的光可以进入室内,然而修长的全玻璃门却比通常的门重得多,一条条垂直的窗框和门框渗透着象监狱一样的森严。

设计者维特根斯坦显然偏爱玻璃的透明,电梯内外全部由玻璃为壁,与建筑的全体美学不可分离。除此之外,二楼还有一堵用方块玻璃转砌的玻璃墙。

前厅门扉和贴墙柱子的间距是门扉的二分之一,而柱宽又是门扉的四分之一,其几何型的严格实际上呈现着数的精确。前厅有柱和壁柱,壁柱正好是柱的二分之一厚度。柱和天顶接触之处有收进来的设计,以此减轻柱子在视觉上的重量。

如果不是解决电梯以外上楼的问题—楼梯,整个住宅便是彻底的横平竖直,维特根斯坦已经在理论上将窗口和门之间划了等号,当窗和门共用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全部是等距等比例的分割。

最后我差一点忘记看地面,地面的材质和呈现着同样严格的几何学对称关系,拼贴地面的水泥板缝,照准与门和窗中心对称的中线。

巨匠自省

由于作为业主甲方的妹妹任维特根斯坦去自由设计,得以让他的独创性通过这座建筑放射出光芒。尽管我们已经把这座建筑奉为极少主义的顶级建筑,然而维特根斯坦本人却对这座建筑的本质并不满意,他认为,一切伟大的艺术是充满着人间最原始的冲动,这种根原的生命来自野生,而他自己则承认,维特根斯坦之家只是有着敏锐的感觉和良好作风的产物,既是一件有着伟大理解的产物,但却缺少野生的生命,缺少健康,因此只不过是一件温室植物。

生平

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宗教家庭,他的三位兄弟先后自杀,1908年进入理科大学学习机械工学,以后开始关心数学的基础,1912年进入牛津大学,从1913年开始撰写《理论哲学论考》,1914年经人介绍与路斯相识,维特根斯坦曾在1914年当过炮兵,转战俄罗斯和意大利战场,并获得过奖章,1919年被作为俘虏释放回维也纳。1921年出版哲学著作《论考》,1925年受邀请前往牛津大学访问,1937年开始撰写《数学的基础》,1938年加入英国国籍,同年夏天开始在牛津大学开设关于“美学”和“宗教之信”的讲议,之后这些讲议和学生的对话被出版。1939年受到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推荐作为穆阿的后任成为牛津大学的教授。从1946年到47年之间开设心理学的哲学课程,1947年辞去教授职务,1948年回到维也纳,而后又回到牛津大学用口述纪录方式制作哲学原稿。1949年患病,但7月前往美国就穆阿的《常识之拥护》展开讨论,同年12月被发现患前立腺癌,于1951年去世安葬在牛津大学墓地。
[沙发:1楼] 二大爷 2007-08-17 08:41:22
沙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