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路平作品:工人的回声
发起人:文天祥  回复数:52   浏览数:7124   最后更新:2007/08/28 11:30:04 by
[楼主] 小明的老师 2007-08-01 15:46:29
实在写的太长,也不知作者是谁。。。转来的。

90后中国大陆禁片史

 有一些影片大家只能闻其名而不能见其影,尤其那些频频在国际著名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大家对此的好奇心只能在一些报刊上获得少许间接满足,读电影而非看电影的现象让大众和评论员以及导演们有些难堪。禁片,对大多数人来说充满神秘色彩。禁片,是被禁止的影片的简称。禁止的动作范围可能有以下几种:禁止拍摄、禁止发行、禁止宣传、禁止当事人继续从事电影工作等。
  
  什么样的影片会被禁止拍摄?为何被禁?这对中国电影业有何影响,刊特约著名电影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撰文,也许读者能从中找到答案。
  
  本文关注1990年之后到现在大陆人在大陆拍摄而被大陆禁止的长故事片。局限于长故事片,是因为它是我们在影院中唯一看到的类型,也是因为这一部分有比较多的、成文的法规和政策。
  
  90后禁片不完全目录《冬春的日子》(王小帅)1992《黄金鱼》(乌迪)
  1993《蓝风筝》(田壮壮)1993《北京杂种》(张元)1993《儿子》(张
  元)1993《悬恋》(何建军)1993《极度寒冷》(王小帅)1993《广场》(纪录片,段锦川、张元)1994《活着》(张艺谋)1994《飞呀飞》(张健)? 《米》(黄建中)1995《爸爸》(王朔)1995《东宫西宫》(张元)1995《邮差》(何建军)1995《方便面时代》(王竞)1995《东宫西宫》(张元)1996《迷岸》(于小洋)1996《小武》(贾樟柯)1997《处女作》(王光利)1997《律师》(何建军)1997-?(未完成) 《赵先生》(吕乐)1998《谁见过野生动物的节日》(康峰)1998《纸》(丁建成)1998《都市天堂》(唐大年)1998《苏州河》(娄烨)1999《鬼子来了》(姜文)1999《男男女女》(刘冰鉴、崔子恩)1999《诗意的年代》(吕乐)1999-?(未完成) 《十七岁的单车》(王小帅)2000《动词变位》(唐晓白)2000《站台》(贾樟柯)2000《海鲜》(朱文)2000《安阳婴儿》(王超)2000《旧约》(崔子恩)2000《象与鱼》(又名《今年夏天》)(李玉)2001《我们害怕》(程裕书)2001《丑角登场》(崔子恩)2001《哭泣的女人》(刘冰鉴)2001《任逍遥》(贾樟柯)2001《心心》(盛志民)2002《陈默与美婷》(刘浩)2002《陌生天堂》(杨福东)1997-2002《山青水秀》(甘小二)2002
  
  此份目录远未包括所有在此期间的禁片。因篇幅有限,禁片的长度等技术规格、演职员表、得奖情况一并略去,只留作者的名字。禁片资讯不完整,年份等基本资讯或有错误,请读者原谅,并请读者补充这张单子。
  禁片名单的背后 禁片之后的命运收录进来的部分是名人。但无名小卒也很多。没收录进来的,没有名气的更多。多数人并没有因为做出过禁片就出名了,比如唐晓白、刘浩,知道他们的人仍非常少。多数名人并没有一旦做出禁片这辈子就完蛋了,黄建中张艺谋依然火暴。恰恰相反,每个人都在继续着自己的轨迹,正象电检部门也没有因为存在禁片或不存在而改变自己的轨迹。
  
  少数作者买车买房拿绿卡,好象摇身一变变为中产阶级,如王小帅。但其实与他们的同学、同行相比,发财的速度和规模并不算夸张。大部分禁片作者还过着租房、打车的生活,夜夜喝着五元钱扎啤琢磨下一笔生活费什么时候到手,如唐大年。少部分作者还在贫困的边缘,或靠情人的菲薄打工收入生活、或依赖亲戚的一点接济、或去大学食堂蹭老朋友半顿饭吃,如丁建成。 这份名单不足以表现出电检一方人事方面的变化。确实有个别有关部门的处长由于审查工作不力被迫离开电检部门,但摇身一变成了外企的经理、不当公务员过得反倒更好了。如果这只是特例,绝大部分电检人员既没有因为着力审查、严词批判而官运亨通,也没有因为一时不慎放出一条漏网之鱼而大祸临头。他们该退休的退休、该转到经济利益更明确部门的转走了、该升官的还在盼望升官。
  
  与社会声望和利益所得没有必然关系,禁止动作两边的人们都在沿着既定的轨道平行发展。 禁片的题材禁片的题材千变万化。大家印象当中好象禁片探讨的都是些变态、血腥等极端题材,以扭曲、歪曲为能事。但看仔细看禁片,什么都有,从《小武》的日常生活到《安阳婴儿》高度戏剧化的内容,从《蓝风筝》胡同百姓烧煤炉到《冬春的日子》小知识分子树林里吵架,从《赵先生》中年男女离婚到《陌生天堂》青年男女结婚。如果说生活中有的东西禁片里都有,既过分,也小看禁片。但起码非禁片中拍摄到的人物和题材,禁片里基本都有。
  
  禁片的作者大家印象当中禁片的作者好象都是些嘴边还没长毛的小伙子、愤怒青年、艺术青年、极端分子。区分对待,这些作者六十年代出生的具多,还被框定为"第六代"。但有很多七十年代的,贾樟柯、盛
  志民、刘浩、唐晓白、程裕书、李玉等。也有若干五十年代的,"第
  五代",吕乐、王朔、张艺谋、田壮壮。甚至还有个把四十年代的,
  "第四代"。

如果用文革语言谈他们的出生和经历,远远不都是小知识分子或小资产阶级。何建军、丁建成、王超都是工人改行搞电影的,拍电视的有李玉、王光利等,王小帅等人读过专业院校,但很多人没有读过甚至还有旁听生,程裕书是留过洋但其他人都是本土派,田壮壮是世家子弟,张艺谋却没有任何后台,贾樟柯是县城官员后代,唐晓白家里是唱川剧的。
  
  如果谈他们的文艺专业,杨福东是搞美术的,朱文和王朔主业是写字,而且在写字之前一个是工程师、另一个是军人,王光利、王竞拍纪录片,王超和崔子恩也写过小说。张元、张健、乌迪、王竞、刘冰鉴、吕乐、张艺谋原来的专业都是摄影,唐大年主要靠写电影剧本挣钱,吕乐、王竞、张元等很多人靠拍广告挣钱,唐晓白靠写电视剧本挣钱,丁建成靠给电视台打短工挣钱,盛志民和何建军都当过很多年副导演,还有姜文主业是演戏。
  由此可见他们并非诞生自国外电影节、象牙塔、或阴沟的怪物。他们与中国所有其他人群一样五花八门,与一圈坐在餐厅的老同学、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卖保险的人群一样杂乱而生动,却绝不是天外来客,绝不是社会的另类,而是这个社会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他们不比其他人更反常,也不比其他人更正常。
  
  禁片的产量禁片诞生的年份,各年都有,没有大年小年。个别年份如1993、2000更多一点,却也没有确切的理由。一些人曾经在九十年代中展望未来时预言禁片的灭亡或全面胜利,如今禁片的产量仍然维持在每年十部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体制内电影制作体系的屡次被预言将光芒万丈或寿终正寝之后,仍然以95年以来比较平均的数量生产着。
  
  禁片与非禁片的生产两不相扰、平行发展。
  
  任何划分阶段的做法都是人为的。
  
  曾经有人希望DV的介入迅速增加禁片的产量,也有人担心DV青年们动摇以前禁片的格局。但从有人用DV拍体制外的长剧情片到现在已经有两多,我们并没有看到DV长剧情片如雨后春笋或CBD的写字楼般长成一片树林,数得上的还只有《任逍遥》、《海鲜》、《山清水秀》等几部。 95年前后多少算个转折点。之前还有人无意识地把一个他以为没有问题的东西做成了禁片,但自从王朔的《爸爸》出事之后,没有人还那么天真,会等到被禁的那一天才明白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
  
  禁片的艺术水平艺术水平是个主观问题。禁片的艺术水平不整齐、艺术风格多样化,这是唯一客观的事实。同一部作品在网上讨论时可能被甲方说成里程碑被乙方说成假冒伪劣产品,一部被北京大学生骂得狗血喷头的作品可能突然去鹿特丹或圣塞巴斯弟安获得雷鸣般的掌声。
  禁片反映的题材、人物之广泛,被禁作者来源、身份之多样,说明禁止这个行为的针对性很弱。
  这些作者并非所有作品都是禁片,有的人做着做着做到地下去了,有的人做着做着做到地上来了。娄烨的旅途为地上-地下-地上,王小帅为地下-地上-地下;相比之下张元、何建军、王光利等人的地下-地上征途显得单纯很多,刘冰鉴、姜文等由地上转入地下。另外已有一部以上作品、但仍然只在地下活动的有贾樟柯、崔子恩等人,而且暂时大家也还看不到他们被
  招安的希望。
  话说回来,"沉默的大多数"是那些作品从来没有被禁止过的作
  者。这个包围圈很大,只能是开放式的。如果把圈子划小一点来讨论,比如讲六十年代出生现在已有一部以上作品、从来没有作品被正式彻底禁止的电影作者,有胡雪杨、章明、路学长、张扬、施润久、李欣等。他们倒有个共同特点,即基本都是科班出生的正经导演。当然,从来没有被彻底禁止,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与体制发生过摩擦,也不说明他们的作品具有统一的另一些特点,更不是艺术水平高低的评判。

"七君子事件"
  
  90年代初对于禁片的意义,是"禁止"这个动作主动与被动的差
  别。 大陆影片"被禁止"和"禁止"这对动作,在哲学术语
  中的由"自在"转为"自觉",最早在1992年前后。
  居然有人主动被禁止?不是受虐狂是什么?差别是这样的:在90年以前,所有人拍完电影都送去审查,有时候被禁止,有时候能通过;90年以后,有的人拍完电影不送去审查了,就属于既没有被禁止也没有被批准的状态。这个状态很复杂,拍摄者一下子由被动地由别人评判变为表面自由人。但不被批准与被禁的效果是一样的,因为同样不能在大陆上映。有关管理部门在得到消息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干预或不干预,在其上级部门查问时可以选择假装不知道、真地不知道或采取一些补救措施。由于该影片他们从来没有看过,拍摄者对于他们批准或禁止影片也无所谓,管理部门能采取的最激烈举动就是禁止当事人拍片。
  
  这最后一点就是禁止方主动与被动的差别。如果电影检查一方只坐在办公室在等待别人把影片送来、观看后评说好与不好,它就只是被动的一方。如果这个官僚机构受到从业人员和上级的过大压力,在某些时刻会主动出击,去明确禁止那些没有送审、他们并没有看过、但必须禁止的作品、甚至人员。标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