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没钱了?
发起人:牧羊人  回复数:3   浏览数:2824   最后更新:2007/08/01 18:12:20 by
[楼主] 嘿呦呦 2007-08-01 03:13:27
20世纪80年代,沃尔夫冈·莱伯从纽约的工作室搬出,让自己和作品远离尘世的喧嚣。他回到了童年时的施瓦宾,这是一个只有草地和森林的小城。在和谐的大自然中沃尔夫冈·莱伯找到了创作和生活的空间。他和父母、妻子、女儿住的房屋就是大自然中的一件艺术品,承传着包豪斯的建筑风格,坐落在高高的石坡上,有着宽宽的、长长的、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沃尔夫冈·莱伯常常伫立在这里眺望远方,他的思绪在眺望中萦回、驰骋,凝聚成作品中的神韵。
       
        在创作方面沃尔夫冈·莱伯与约瑟夫·博伊斯相似又迥异,然而在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面二者却截然不同。约瑟夫·博伊斯经常谈的是“死亡区的生命”,而沃尔夫冈·莱伯的思想中就没有基督教苦难哲学。印度哲学意味着生命的形态,主张通过认识而解脱,认为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一致,天人合一,沃尔夫冈·莱伯的作品均表现出这种思想。这种思想中包含着节俭的美德,有合乎自然的节奏,正如四季轮回,花开花落,沃尔夫冈·莱伯的作品充满了大自然和谐美丽的气息。

       
        沃尔夫冈·莱伯所有的作品都是这一类型,我们仅从数量上就可以看出他的简约主义思想。在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上这种思想尤为突出,例如,以纯粹的手法表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和锥形,以及这些形状的变异等。“简约”带给作品空间,空旷使作品表现出无限的静谧。

       
      “简约”在沃尔夫冈·莱伯作品中的另一种表现,是在规划方面:不同的作品类型、作品形式,创作过程不同,但作品相互之间构成一个有序的系列。仿佛向我们打开一扇大门,不仅让我们用理智去度量、构建最简洁的空间,还引导我们感知和冥想。

       
        1982年在威尼斯的德国展览馆,我们领略了沃尔夫冈·莱伯的作品,其中两件作品赢得了国际声誉。这是两个不同的巨大的长方形,而比例又近乎正方形。一件是“乳石”,在几厘米厚的纯白色大理石石板上面泼洒牛奶,当牛奶凝固之后形成凸凸凹凹的表面,在光线下如同丝绸般闪烁,又仿佛月长石,它是固态和液态两种元素瞬间的平衡。另一件是用金黄色花粉创作的作品,柔软的花粉采自于蒲公英花蕊,灿烂的色彩再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田野。两种不同物质创作的两部作品,就像太阳和月亮、白昼与黑夜,如同阴柔和阳刚的交织,牛奶代表女性,种子代表男性,赞誉着一个充满生命激情的人性化世界。

       
        沃尔夫冈·莱伯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艺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物质变成了思想。这些物质是矿物、有机物和植物,比如石头、花粉、水果、蜡等,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被艺术家糅进了想象的空间,时而被视作女性,时而被视作男性或者中性,思想变成直观的物质,带给我们精神与感官无比的愉悦。尤其是一些作品散发着气味,更是别树一帜,更使我们感受到作品的鲜活,仿佛触摸到一个生命。不是吗?我们常常为扑鼻而来的蜂胶气味感到迷醉,这怎能不使我们与作品产生共鸣呢?

         
        用于创作的物质,有的软有的硬或者轻或者重,可以静止可以流动,最重要的是颜色,白色的大理石、牛奶、米,金黄色的蒲公英花粉、榛子、毛莨、松树,暖红色的蜂蜡板,灿烂的黄铜,灰暗的镀锌锡片,没有经过处理的木头块等。看作品的颜色,揣摩它的精神和象征,我们就可以从作品中看到日出、日落,和尚的袈裟……

       
        沃尔夫冈·莱伯不断地创作,形成一个个系列。1975年创作第一批“乳石”,1977年创作第一批花粉作品,1987年创作第一批雕刻作品,包括用蜂蜡做成的房间、各种建筑物和放在木架上的船。

       
        沃尔夫冈·莱伯的作品以对应的思想表现出来,比如东方和西方、公开和隐蔽、固体和液体、男性和女性、阴与阳等。在他的创作中有这样的作品:泛出黄色光芒的花粉田地对应两个巨大而且灰暗的婆罗门教菩萨;两个蛋形的石头,被凿开和抛光,好像巨石要萌芽,一个是黑色、坚硬的岩石,另一个是红色的大理石,两块石头相距遥远,但又被框在一个世界里:一个在艺术家南德的家里,另一个在土耳其亚洲部分的孔亚。第加拉·欧·鲁米,是阿富汗裔,一个神秘主义者和诗人,曾于13世纪在孔亚讲学,并葬在了那里。通过蛋形,沃尔夫冈·莱伯对现象世界的纷繁多变进行了完整的阐释。

       
        对于正在看作品的人们,作品会引起他们对自己经历的共鸣,并感觉到经历中的行为。而作品正是从人们经历的行为中产生,又在展览中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灵魂,艺术的真谛!沃尔夫冈·莱伯的作品具有神圣的光芒、神圣的特质,既赋予作品美学意义,又引起人们灵魂的颤动。作品在表像的后面蕴含着这样的意思:人是整体宇宙的一分子。在当今这个现代化技术年代里,由于人们看重的是实用性的东西,这样的认识已被人忘却了。艺术家的这些思想来源于他长距离旅行,以及与其他生命与文化的会聚,再加上多种多样的学习,所有这些,包括医学,均给予他莫大启示。以艺术再现现代社会的缺陷,“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沃尔夫冈·莱伯完成国家医学考试后,他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想从事医生职业,决定当艺术家,于是开始自学。在近东、中东和远东逗留期间,特别是在印度他的想法越来越成熟。在印度原本是写关于卫生问题,特别是饮水纯度与健康意义的博士论文,但多次在印度旅行,使他走上了艺术的道路。第一次去印度他只有15岁,是和父母一起去的,他的父母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印度参与援助项目,他在这样的机会中认识了印度和那里的人民。他在印度一呆就是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学医,他还自学与艺术相关的知识。印度人民的人生观深深地影响着他,他又将这种感知融入艺术里。

       
        克拉本特一次在他的《世界文学史》里写道:“印度是当今人类的母国和父土,所有西方文化的基础都来自于它,这些基础就是神话和语言。”从这点上来看,沃尔夫冈·莱伯的道路其实就是回到本源之路。

       
        哈拉特·史策曼是许多主题展览的策展人,他于1985年第一次拜访了沃尔夫冈·莱伯,由此他们不仅在许多展览上密切合作,而且发展出了一段友谊。他写道:“沃尔夫冈·莱伯追求的是东方和西方的融和,是它们所包含的思想的结合。不是像法克托·开瓦尔这个通神学鼻祖所理解的那么天真。沃尔夫冈·莱伯是一个掌握了时代语言的艺术家,并深信作品的特性,是在可视的和不可触的同一体里建立精神和形式的一致。”

       
        谈话中沃尔夫冈·莱伯最爱强调,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形式,形式才能保证艺术作品的自主性。梦特·维尔塔的艺术家们不会喜欢这些,在那里占首位的是意识形态而不是表现原则。他不想有乌托邦式的幻想,不想把伦理问题放进画面  我的关系必须更自由。典型的例子就是沃尔夫冈·莱伯自己对乳石的描述,乳石产生的美学意义构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在完善物质和加工过程中,乳石对他来说含有日本的象征,但在精神上却是印度的。“我当然不仅从日本和印度文化看乳石。一块乳石是在这里产生的,它产生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产生在西方世界和我们20、21世纪这样的年代。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要比较的话,我把它的背景更多地视为印度文化。”

       
        沃尔夫冈·莱伯的作品是环境的作品,它是为“展览”和特定的地方而生的。在他的房子里,他居住的区域完全见不到作品,即使在他的工作室里也见不到。只是在窗台上很不起眼地放置着一块平平的白色大理石板,那是一块正在打磨的乳石。整个房间空空如也,一尘不染。在角落地板上放着一块毛巾,休息的时候他就坐在上面。他在外面工作的位置也是不显眼的,林木的阴影下放置着一块白色的、长长的、立方体的大理石块,石块的一端像是尖尖的屋顶,石块被塑料膜盖着,这是他正在创作的“米仓”。另外两处工作的地方在一个小农庄里,在这里才能见到材料。这里的房间就像是车间,蜡板就是在这里切割然后成型的。这里是惟一一个留下创作痕迹的地方,惟一能告诉我们有个艺术家正在这里创作。在其他的地方几乎只能见到如医院般的洁净和整齐,在这样一个纯净的地方“医生”和自己对话。沃尔夫冈·莱伯就像使用医学器械一样使用他的创作工具。他使用创作作品的材料,就像医学要求用材料那样。用作创作的材料放在架子上,经过几周的工作,花粉被收集起来放进透明的有瓶塞的瓶子里;被抛光的白色大理石板“乳石”和“米仓”,放置在石棺或者盒状的容器里,堆在悬挂着的架子上;由蜡板做成的船也同样如此,几乎看不见什么东西。

       
        这些东西真正能被人看见是在展览上,是在它们于房间里被处置的方式,它们的摆放、泼洒或者放<
[img]http://artouch.com/imagefile/modern/156/2005091451051656-1.jpg[/img]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