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城市: 北京-北京
·策 展 人: 高岭
·展览时间: 2007-07-21~2007-08-05
·开幕酒会: 2007-07-21
·展览地点: 今日美术馆
·主办单位: 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展览前言:
在中国198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一个尚未被人注意但却明显存在的事实是,黑、白、灰冷色调的绘画和部分摄影及视频作品始终成为许多艺术家长期或一段时期内的主动选择。在这些作品中,一方面揭示出这二十年来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呈现出本质与现象、真实与虚妄、整体与碎片的矛盾现实状态,另一方面展示视觉形象作为这种矛盾状态的表征(representation)其自身演绎所形成的似是而非性质。这两方面现象的存在,是艺术家对通常黑白摄影影调偏重中间色调的发现和借用,它更新了以往油画忠实于色彩的本质主义描绘对象的方式,开拓出一种中性的带有过滤和疏离感的艺术风格。
艺术家们这种对本质主义色彩再现的怀疑,还有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心理因素。就中国而言,在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艺术被简单地视为构造社会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工具,艺术作品的色彩取向直接“反映”出它的社会政治意识。因此,红、光、亮的色彩“美学”成为与高、大、全的构图“法则”相呼应的艺术创作的评判标准。出于对这种创作法则的否定和批判,1980年代从伤痕美术开始,特别是“85新潮美术”时期,许多年轻艺术家不约而同地创作出黑白灰色调的绘画作品,诸如王广义、张培力、耿建翌等等艺术家。1989年的政治风波后,又有许多艺术家创作了这种黑白灰色调的绘画作品,表达了高扬人文主义理想的精神追求受到遏制后价值观念坍塌的无奈和内敛心情,诸如张晓刚和方力均等。随后又有更多的艺术家开始大量创作黑白灰色调的艺术作品,其媒介形式从平面的架上绘画拓展到摄影图片和视频影像。
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简要回顾可以认识到,艺术家对色彩本质主义的怀疑和对黑白灰冷色调的选择,应证了在后现代语境下所暴露出的现实主义艺术表现方式的机械还原观的局限性,从而使中国艺术在突破深受政治意识形态束缚的具有庸俗社会学意义的机械现实主义体系之后,不断发现变革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不断以自己的方式解构现有的真实观、营造一种疏离现有真实的新的语言真实。无论这种营造的方式是对原有艺术表现法则的搬用、移位还是重新组合,它所形成的新的真实,都是对以往真实观在题材、手法、色彩和风格上那种所谓营造视觉明确指涉性的一次重要的重新洗牌。就油画而言,它是一种在材质和手段上表现力极为丰富的艺术语言,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对客观景物有极尽能详的真实再现描写。然而,放弃这种技巧上的优势,转而用极为简单的黑白灰色调来创作,这充分说明艺术家在追求自己内心的一种真实,现实中的丰富多彩也罢,纷繁复杂也罢,始终无法替代艺术家内心的那种真实,或者说是唤起了艺术家内心的那份真实。如此的结果是,当代艺术的语言获得了极大的自我指涉性,具有了一种主动性和能动性,因而能够在一种看似色彩单调的视觉世界中,更大范围和更深力度地折射出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种种矛盾和困惑的批判性。
从色彩斑斓到单调冷静,从忠实再现到过滤怀疑,从传统真实观到新的真实观,二十年来中国艺术的不同发展阶段上,黑白灰中性色调所传达出的文化含义固然有别,但都是艺术家面对不同的情境主动坚持理性判断和文化批判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情境和社会景象,却始终能使艺术家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做出同样的选择,哪怕这种选择是潜意识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白灰中性色调始终成为中国当代具有批判性和先锋性的艺术家艺术实践的重要选择。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正在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势在必行。如何在充满物质主义五光十色的商品世界中,保持艺术的文化方向性和倾向性,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而黑白灰色调的中性艺术的持续存在和发展,也就成了这个色彩世界中的一种异样的但却能给人力量的维度或者说视角。

陈界仁《魂魄暴乱》 1996-1999

陈界仁《魂魄暴乱》 1996-1999

《杨福东》

杨少斌《大哥已明显感到这已不是内部问题》 布上油彩 2005

杨少斌 布上油彩 2000

赵能智《幻影》 布面油画 2007
[img]http://artouch.com/imagefile/modern/156/2005091451051656-1.jp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