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艺术家欧文.沃姆----臃肿的艺术
发起人:嘿呦呦 回复数:3
浏览数:2657
最后更新:2007/06/21 07:37:40 by
展览名称:《流》美国电子艺术研究院十年回顾展
开幕酒会:2007年6月23日(星期六)下午3:00--6:00
酒会地点:北京798艺术区0工厂艺术中心
开幕表演:STEINA VASULKA,2007年6月23日(星期六)下午3:00--6:00
表演地点:北京798艺术区仁艺术中心
展览日期:2007年6月23日-7月8日
展览地点:北京BS1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798艺术区0工厂艺术中心
PHORA--ANN HAMILTON:北京798艺术区方音空间,2007年6月14日--6月24日
开幕式:2007年6月14日(星期四)下午2:00
主办: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艺术研究院
协办:BS1当代艺术中心,0工厂艺术中心,方音空间,仁艺术中心
策展:冯博一
鸣谢:PAJWELL基金会,黄岩、李象群、翁志娟、冰冰、子孝工坊,毛卫东、特瑞艺术展览服务
开幕酒会:2007年6月23日(星期六)下午3:00--6:00
酒会地点:北京798艺术区0工厂艺术中心
开幕表演:STEINA VASULKA,2007年6月23日(星期六)下午3:00--6:00
表演地点:北京798艺术区仁艺术中心
展览日期:2007年6月23日-7月8日
展览地点:北京BS1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798艺术区0工厂艺术中心
PHORA--ANN HAMILTON:北京798艺术区方音空间,2007年6月14日--6月24日
开幕式:2007年6月14日(星期四)下午2:00
主办: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艺术研究院
协办:BS1当代艺术中心,0工厂艺术中心,方音空间,仁艺术中心
策展:冯博一
鸣谢:PAJWELL基金会,黄岩、李象群、翁志娟、冰冰、子孝工坊,毛卫东、特瑞艺术展览服务

“流”动的现实性
冯博一
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艺术研究院是美国一所从事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学术机构,自1997年成立以来,为来自各国的访问艺术家们提供了新媒体艺术创作和研究的支持。此次以“流”为主题的展览,展示了研究院十年来的50位访问艺术家和三个艺术团体的数字版画、视频、声音到互动装置等多种媒介的新媒体实验性艺术。参展的艺术家既有John Cage、Ann Hamilton、Gary? Hill、Kiki Smith、 Pauline Oliveros、Karlheinz Stockhausen、Pamela Joseph、Robert Brinker、Joseph Scheer、Peer Bode等,还有来自中国的徐冰、张培力、陈小文、宋冬、马刚、费俊、迟鹏。
这次展览我以为对中国当代艺术界具有着某种现实的意义。因为,如果从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角度考察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就会发现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许多艺术家始终执著于艺术对“现实”直接的投射和反映,相信现代性能够洞察生活的真相和现实本身,于是艺术的作用自然成为对历史趋向的反映与表达;二是执著于宏大历史进程的表现,执著于探究紧迫的民族和阶级冲突下的社会状况和革命激情。这两者都与中国现代性历史面对的民族屈辱和社会危机紧密相连,是中国的历史必然和中国现代性的特点之一。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社会转型所造成的中国现实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可利用的充沛资源,而根植于中国现实的奇景异观也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具有独特魅力的原因之一。许多艺术家在创作上具有明确的现实文化针对性。作为艺术家个人所表现为的经验性存在,更多的时候常常体现出某种精神的还原,折射着艺术家的价值观和情感取向。在这种叙事过程中,艺术家们大多习惯于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现实性的时空中寻找历时性的记忆,并测度着现实的变化,由此表明自己对这种现实变化的态度。这方面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中是为最显著的表征。
因此,自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文化的显流一直是一种文化激进主义,“为人生而艺术”的呐喊始终伴随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变化。虽然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左翼的激进态度与方式被官方异化为一种带有政治权利的意识形态,但仍然影响或隔代延续着这种革命性态度与立场。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前卫艺术正是以此为标榜的,挑战传统,颠覆秩序,批判现实,甚至采取某种极端的行为方式。中国前卫艺术之所以如火如荼,不断受到国内外的青睐,与对现实的“一对一”反映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但被左翼所遮蔽的潜流——“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在启蒙和救亡的现代性之外,仍有一种“审美的现代性”在发挥作用。然而,倾向于“审美现代性”的纯艺术的这一传统在中国的现代性中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实现的机会,也一直在中国现代性的艺术系统中受到压抑。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全球化、市场化的进程和中国的高速经济成长带来了一系列和“五四”运动以来的现代性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运用“五四”以来的“阐释中国”的框架难于面对今天中国的现实的变化。或者说“为人生”的想象其实已经难以面对今天的中国的全球化和市场化之下的人生,这正是中国一个“新世纪文化”的表征。“为人生”的艺术原来承载的沉重使命已经被悄然消解,纯艺术似乎有了发展自己独立性的客观基础,艺术也越来越真正回归“自身”。这当然不是说艺术有一种孤立于世界之外的“自身”,而是说我们对于艺术的想象和要求有了改变,而这改变恰恰是艺术随时代而改变的新形态。
倘若从这一角度来看待“流——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艺术研究院十年回顾展”,他们以新媒体、新技术,从各自相异的角度,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他们对数码技术控制时代艺术与新媒体之间的认知、理解与实验。从而,为我们中国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技术革命给艺术带来的新视域和新感受。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信息科技的进步和新兴艺术的崛起,也为传统美学提炼出了新的范畴和课题。同时,以“流”为主题的这次展览,既有着“流动”的含义,也是作为一次交流性的展示。交流的基础不是坚守自己的理念并施加影响,也不是试图打破你我的界限,交流的目的是对他人抱有理解的态度;交流的快乐或意义不在于超越、克服彼此的障碍和隔阂,而在于对话本身的创造性差异。所以,这些作品和展览本身既是与中国艺术家和观众的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也是为中国当代艺术从单一而直接地表现现实,到回归艺术本体提供了新表现视域的可能性和可供借鉴的参照。
冯博一
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艺术研究院是美国一所从事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学术机构,自1997年成立以来,为来自各国的访问艺术家们提供了新媒体艺术创作和研究的支持。此次以“流”为主题的展览,展示了研究院十年来的50位访问艺术家和三个艺术团体的数字版画、视频、声音到互动装置等多种媒介的新媒体实验性艺术。参展的艺术家既有John Cage、Ann Hamilton、Gary? Hill、Kiki Smith、 Pauline Oliveros、Karlheinz Stockhausen、Pamela Joseph、Robert Brinker、Joseph Scheer、Peer Bode等,还有来自中国的徐冰、张培力、陈小文、宋冬、马刚、费俊、迟鹏。
这次展览我以为对中国当代艺术界具有着某种现实的意义。因为,如果从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角度考察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就会发现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许多艺术家始终执著于艺术对“现实”直接的投射和反映,相信现代性能够洞察生活的真相和现实本身,于是艺术的作用自然成为对历史趋向的反映与表达;二是执著于宏大历史进程的表现,执著于探究紧迫的民族和阶级冲突下的社会状况和革命激情。这两者都与中国现代性历史面对的民族屈辱和社会危机紧密相连,是中国的历史必然和中国现代性的特点之一。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社会转型所造成的中国现实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可利用的充沛资源,而根植于中国现实的奇景异观也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具有独特魅力的原因之一。许多艺术家在创作上具有明确的现实文化针对性。作为艺术家个人所表现为的经验性存在,更多的时候常常体现出某种精神的还原,折射着艺术家的价值观和情感取向。在这种叙事过程中,艺术家们大多习惯于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现实性的时空中寻找历时性的记忆,并测度着现实的变化,由此表明自己对这种现实变化的态度。这方面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中是为最显著的表征。
因此,自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文化的显流一直是一种文化激进主义,“为人生而艺术”的呐喊始终伴随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变化。虽然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左翼的激进态度与方式被官方异化为一种带有政治权利的意识形态,但仍然影响或隔代延续着这种革命性态度与立场。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前卫艺术正是以此为标榜的,挑战传统,颠覆秩序,批判现实,甚至采取某种极端的行为方式。中国前卫艺术之所以如火如荼,不断受到国内外的青睐,与对现实的“一对一”反映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但被左翼所遮蔽的潜流——“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在启蒙和救亡的现代性之外,仍有一种“审美的现代性”在发挥作用。然而,倾向于“审美现代性”的纯艺术的这一传统在中国的现代性中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实现的机会,也一直在中国现代性的艺术系统中受到压抑。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全球化、市场化的进程和中国的高速经济成长带来了一系列和“五四”运动以来的现代性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运用“五四”以来的“阐释中国”的框架难于面对今天中国的现实的变化。或者说“为人生”的想象其实已经难以面对今天的中国的全球化和市场化之下的人生,这正是中国一个“新世纪文化”的表征。“为人生”的艺术原来承载的沉重使命已经被悄然消解,纯艺术似乎有了发展自己独立性的客观基础,艺术也越来越真正回归“自身”。这当然不是说艺术有一种孤立于世界之外的“自身”,而是说我们对于艺术的想象和要求有了改变,而这改变恰恰是艺术随时代而改变的新形态。
倘若从这一角度来看待“流——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艺术研究院十年回顾展”,他们以新媒体、新技术,从各自相异的角度,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他们对数码技术控制时代艺术与新媒体之间的认知、理解与实验。从而,为我们中国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技术革命给艺术带来的新视域和新感受。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信息科技的进步和新兴艺术的崛起,也为传统美学提炼出了新的范畴和课题。同时,以“流”为主题的这次展览,既有着“流动”的含义,也是作为一次交流性的展示。交流的基础不是坚守自己的理念并施加影响,也不是试图打破你我的界限,交流的目的是对他人抱有理解的态度;交流的快乐或意义不在于超越、克服彼此的障碍和隔阂,而在于对话本身的创造性差异。所以,这些作品和展览本身既是与中国艺术家和观众的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也是为中国当代艺术从单一而直接地表现现实,到回归艺术本体提供了新表现视域的可能性和可供借鉴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