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况】杰森·米德尔布鲁克(Jason Middlebrook)个展“我的纹理”
发起人:蔷小薇  回复数:0   浏览数:1764   最后更新:2016/12/14 17:46:15 by 蔷小薇
[楼主] A+ Contemporary 2016-12-14 17:46:15



展名 : 我如此幸运,还没失去感知的能力

策展人:吴建儒

艺术家:方璐、黄伟凯、毛晨雨、王不可

展期:Dec. 17, 2016-Feb. 12, 2017

开幕:Dec. 17 (Sat.) 4pm

地点: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7号楼106室


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荣幸地宣布,我们即将于2016年12月17日举行由吴建儒策划的群展“我如此幸运,还没失去感知的能力”,参展艺术家包括方璐、黄伟凯、毛晨雨和王不可。策展人透过本展探讨了当代生活中一个悬而未决的议题:我们如何能真实地感知这个世界并与自己的感知自洽。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2月12日。



CHAPTER 1:城市

你迷失了方向。

向左还是向右?还是…向下?

全知叙述者:难道你没有注意到你正像航拍飞行器一样俯瞰着这座城市吗?

你揉揉双眼,试图分辨下方那团不知是人还是鬼魂的漂浮物。那蜿蜒曲折、迷宫般的怪物上彷如布满了正朝四面八方平稳行进的摩尔斯电码。

全知叙述者:那是城市的高速公路啊——一个被改写的交错迷宫。

一个…真实的?

CHAPTER 2:电影

你走进了一幕幕电影场景,可它们仿佛停摆的钟一样凝固于画面中定格的瞬间。影像在此停止了流动。你在略为陌生的画面前驻足停留,猜测背后那或冷酷或动人的故事。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则像谜一样萦绕你的心头,你高速运转的大脑试图从记忆的仓库中搜寻它们的下落。

全知叙述者:一切都在媒介中存在并被感知——电影的世界是一个比真实更真实的“超现实”世界。

CHAPTER 3:历史

从文本似乎更容易知道关于“她”的一切——这位东洞庭流域的“荔枝姑娘”于1967年自杀,在流传的民间故事中,被编造的渔歌唱词基于他所感知的普通话情境与传奇情境的营造——她的每一根血管都焕发出意味深长的传奇:地主家庭出生、接受美国教会学校的教育、加入中共地下党、志愿加入前线国军野战医院护士、向一位待死的川籍青年士兵奉献了道德的乳房……

历史图像的幽灵正在窃窃私语

CHAPTER 4:独白

“你好,罗拉。”

你不大适应和罗拉第一次见面的方式,这个有点男孩子气的女人在床上、窗台上和浴缸里。旁边的独白文本正在闪烁。

在她独白的某些片刻,恍惚间你觉得自己就是这段充满纠葛的爱情关系的主角,罗拉口中的那个“你”(也许是“他/她”)似乎强行把你带入角色。罗拉专注而真诚的目光让你无处遁形,迫使你直面内心深处潜藏的欲望、焦虑与迷惘。

你执意要从交错的叙述文本与镜头下的自我表演中还原一个完整而真实的罗拉,殊不知在那缝隙所指向未尽的感知空间里,你一直与她同在。

……



关于策展人


吴建儒1985年生于广东茂名,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艺术史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曾在北京创办及短暂运营了非营利空间THE OFFICE,现担任《艺术界》杂志资深编辑,同时从事写作和策划工作。策划展览包括:“我如此幸运,还没失去感知的能力”(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6)、“我叫阿史”(OCAT当代艺术中心西安馆,西安,2015)。



关于艺术家


方璐1981生于广州,2005毕业于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平面设计系,获学士学位; 2007毕业于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新形态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个展包括:“无限感应”(博而励画廊,北京,2016)。群展包括:“我如此幸运,还没失去感知的能力”(A+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6)、“辅导课—来自中国的移动影像使用指南”(Pino Pascali 基金会美术馆,波利尼亚诺海滨,意大利,2016)、“英雄母亲—后共产主义女性反思英雄主义当代艺术展”(MOMENTUM & Studio 1 im Kunstquartier Bethanien,柏林,2016)、“我们这一代:青年中国艺术家”(橙县艺术博物馆,纽波特海滩,美国,2015)、“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暨青年媒体艺术家年度展”(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2014)、“中华廿八人”(卢贝尔美术馆,迈阿密,2013)、“ON |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

黄伟凯1972年生于广州,1995年曾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以导演与艺术家身份工作及生活于广州。展览包括:“我如此幸运,还没失去感知的能力”(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6)。电影作品包括:《现实是过去的未来》(纪录片,导演;剪辑,2009)、《飘》(纪录片,导演;摄影;剪辑,2005)、《拉丹的尸体只能是一份拷贝》(故事短片,导演;摄影;剪辑,2002)。其作品先后获得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美国、法国、德国、波兰等电影学府均有收藏。2010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成龙电影基金,在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的电影学系当访问学者。2011 年,故事长片项目入选戛纳电影节Cinéfondation单元的工作室扶持计划。2014 年,作品《现实是过去的未来》入选《TIME OUT》杂志“有史以来一百部最佳中国大陆电影”。

毛晨雨1976年生于湖南,2000年曾就读于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现工作及生活于上海。个展包括:“毛晨雨的纪录片”(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1)。群展包括:“我如此幸运,还没失去感知的能力”(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6)、“第11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6)、“脉冲反应II—关于现实与现实主义的讨论”(时代美术馆,广州,2016)、“公共精神”(乌亚兹多夫城堡当代艺术中心,华沙,2016)、“时间测试:国际录像研究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6)、“青策展:双向剧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5)、“希腾电子:流水线项目展”(视界艺术中心,上海,2015)、“未知之知:研究之于艺术实践”(时代美术馆,广州,2015)。影展及展映包括:“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台北,2014)、“稻电影专题放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2)。策划包括:“谷神变”(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上海,2016)、“傩戏项目:空间打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6)。作品曾于2009年获得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潮流单元”特别奖,并于2010年获得云之南纪录影像展评委会奖。

王不可1984年生于沈阳,2008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个展包括:“文本的肉身—巫日文&王不可双人画展”(两岸四地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杭州,2014)“深层的今天—麻剑锋/王不可双个展”(应空间,北京,2014)。群展包括:“我如此幸运,还没失去感知的能力”(A+ Contemporary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6)“操行零分”(Tabula Rasa画廊,北京,2016)“大展宏图”(C-空间,北京,2016)“你之超现,我之现实”(chi K11美术馆,上海,2015)“是什么让今天的生活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阿斯巴甜艺术项目”(应空间,北京,2014)“丛林II—弥漫的形态:相对论”(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2013)。



关于A+  Contemporary


“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于2015年正式成立,坐落上海莫干山路M50园区,初期聚焦中、台、港的创作,未来将朝向区域链接的方式介绍东北亚、东南亚艺术,针对当代性的各个面向提出批判并进行对话,在亚洲当代艺术的进行式中打造一个面向国际发声的平台。


艺术在这个当下尚在摸索着前进,正值生命力最蓬勃的时刻,我们放眼当代艺术的光谱以跨领域的路径进行策展、论坛、研究与出版,推广各种不同型态的媒材与形式。站在前线,从当代特性切入分析艺术与外部的关系,更以历史纵深为思考的基础,替艺术的未来提供一个更具包容力与多元性的平台。


A+ Contemporary 这个实验性的空间将与艺术家、策展人共同表述一种态度、一种思路,讨论我们应该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在世界文化的坐标中寻找一个适切的立足点。




微信ID

apluscontemporary

更多A+Contemporary 信息

官网:http://www.apluscontemporary.org

信箱:service@apluscontemporary.org

电话:+86-21-6266-2781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