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气味讲故事?"Smeller 2.0"创造的嗅觉剧场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877   最后更新:2016/08/12 09:20:21 by 蜡笔头
[楼主] 毛边本 2016-08-12 09:20:21

来源:芭莎艺术


作为“物派”的代表艺术家之一,菅木志雄(Kishio Suga)受我们邀请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以及倾心的另一位世界级艺术大师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菅木志雄从东方哲学出发,又深受罗伯特·莫里斯等美国战后艺术家的影响。

如菅木志雄所说,同时代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遥远的共鸣。


罗伯特·莫里斯(左)与菅木志雄(右)2016年4月于纽约,摄影:佐藤毅(Tsuyosi Satoh),图片由菅木志雄提供。


艺术家: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1931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现生活并工作于纽约。莫里斯是最具影响力的美国战后艺术家之一,现代主义先锋派末期一位重要的思想者,其创作涉及雕塑、装置艺术、绘画,并通过表演延伸到舞蹈、影像及文字中。对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讲述者:菅木志雄Kishio Suga1944年出生于日本岩手县盛冈。他的艺术活动在学生时代就很活跃,后来成为“物派”的主要成员之一。菅木志雄于1973年参加巴黎青年双年展,1978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以及其他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展览。菅木志雄曾发表许多理论文章,其艺术主张对日本艺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也被认为是唯一一位至今仍延续“物派”观念进行创作的艺术家。


我喜欢的艺术家有很多,比如以天地为素材创作的迈克尔·海泽(Michael Heizer)、瓦尔特·德·玛利亚 (Walter de Maria) 和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等,但令我最为着迷的还是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


罗伯特·莫里斯是美国战后具有代表性的雕塑、装置艺术家,同时他也是一个舞者和演员,人们称他为现代主义先锋派末期重要的思想者。


莫里斯的作品中有着抽象主义和极简主义的影子,他非常擅于使用不同的媒介与材料去构建作品。在他作品盛行全球的时候,我刚大学毕业,那时我还没有走出过日本,只能在书本中欣赏他的作品,通过照片感受那些作品所传达出的内涵。直到 2016 年 4 月,我才在纽约亲眼见到了莫里斯,他果然与我想象中一样,是一个智者。

菅木志雄(Kishio Suga)《闲置状态》(Left-Behind Situation),木板、石板、铁板、钢丝绳,东京都现代美术馆,1972年原作/2015年再制作,摄影:佐藤毅(Tsuyosi Satoh),收藏:Glenstone Foundation, Potomac, Maryland, USA


物与空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美国处于一个大的变革时期。在当时美国的艺术思潮中,表现中优先强化形象、突出造型的实用性、彻底突出创作者主体性的艺术占据了主流,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想法在急剧地消失,人们转而尝试去表现“物体”本身,或者某个场所内特定物体的变化。由于这样的变化,创作的人如何面对那个物体和场所就变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而莫里斯很早就察觉了这件事,并且致力于在作品中突出“物体”的存在。


同莫里斯一样,我也一直在思考“物体”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然可以把“物体”仅仅看作是事物,但是“物体”并不全是我们通常概念中实体的存在物。模糊的事物比如火、雾、煤气、水、空气、光,这样的物体也是存在的,乃至动物或者人的感觉、意识,我认为也可以算在“物体”的概念之中。

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无题》(Untitled),现场装置,1970年5月9日至32日,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摄影:Susan Horowitz,图片由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提供


具有实体和没有实体的“物体”同样存在的,我想知道的是他们有着怎样的状态、状况,以及如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这是我创作的初衷。


从大学毕业一年后,我开始创作“物派”作品,在最初创作之时,我读了很多关于佛教哲学的书籍,最初读的书是西谷启治的著作《什么是宗教》,这本书阐述了存在的“物体”是什么、“物体”的本质是什么,以及“物体”自身是什么。对于要进行作品创作的我,因为要使用“物体”,所以探求“‘物体’是什么”是重要的并且也是必须的,那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物体”是存在论的范畴,“物体”既不属于单纯的物体,也不单纯属于素材。


在对“物体”的认知上,我也很喜欢印度哲学的阐释,我作品中座屏的轮廓框架就是根据印度哲学里的《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空的伦理 -中观派》《唯识》这三种内容确立而来。我尤其喜欢印度哲学中的存在论,根据存在论,“物体”就是“物体”本身的存在以及“空”(不存在)这件事。


物体的存在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这正是我对于物体的处理方式。

菅木志雄(Kishio Suga)《周位律》,空心管、石头、缆绳,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2016,1997年原作/2016年再制作,摄影:佐藤毅(Tsuyosi Satoh)


“ 物”的实体化


1966年,莫里斯出版了《雕刻笔记》,我被书中的“一元形式”(Unitary Forms)创作方法强烈地吸引。这是对于如何将事物的概念化和固有观念排除的思考,莫里斯提出创造作品的材料并不仅仅是木材、石头、铁这样固定的物体,人周围的所有事物(包括人自身)都是思考的对象。


莫里斯在 1969 年的名作——使用毛毡创作的《无题》,就是出于对这一观念的思考,将平常作品中不可能的存在扩展为存在的可能性。《无题》是一个非形态的作品,因为毛毡是柔软的,所以是形态自由不被固定的,“物体”的非定型和不确定性是这件作品成立的主要依据。


“物体”并非作为单独的个体,而是必须要在把握全体的状态下存在的——根据这个想法,我也开始思考怎样保有“物体”各种各样的存在性,想着如何将自己看到的或者看不到的变量化为作品。


20 世纪 60 年代末,我开始创作“物派”作品,致力于将“物体”实体化。为此,我尝试使用各种类别的、各式各样的“物体”,来研究“物体”的状态性,研究什么样的“物体”在怎样的状态下其存在性是最好的。对我来说,无论怎样的“物体”,我都在追求它的实际存在方式,这样的结果就是,无论什么类型的“物体”都可以被作品化。那时对我起到很大帮助的就是莫里斯的材料使用方法和选择方法,莫里斯是能把材料本身性能最大化活用的创作者。

菅木志雄(Kishio Suga)《木状域》,树枝,镀锌铁板,小山登美夫画廊,1978年原作/2014年再制作,摄影:高桥健治,私人收藏


未知的有形化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件作品是莫里斯创作于 1970 年的《无题(木质)》(Untitled,Timbers)。它是当时新兴的空间装置作品,莫里斯在室内空间里放置了几十个角开口为 30 到 40 厘米的木质角材,“物体”实实在在地存在于那里,让人几乎感觉不到这种简单的放置方式的人为性,而填充木材本身,又成为对“场所”的特殊化处理。


我意识到“物体”本身和它存在的空间或者场所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空间或者场所可以联结无限领域,而“物体”就是制作那个无限领域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体”是空间的所有物,根据“物体”种类的不同,空间的意义也因此不同,空间装置就是把未知的空间有形化。


我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尝试空间装置的创作,能有这种想法,一方面是受到了莫里斯等美国装置艺术家“有场所 / 无场所”和“非形态”等想法的启发,而从根本上,还是来源于印度哲学《空的论理》所带给我的思考。所有的一切都是“无”,所有的“无”又可以同理考虑为“有”。“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暗示的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我的世界观里,所有的“物体”都是联系在一起,并且相互依存的。


基于这种思考,我 1972 年创作了作品《闲置状况》,在墙壁和墙壁之间钢丝绳的交叉处放置了各种各样切割的木板和铁板。这些交叉点是为了放置物体而存在的,各种板材的配置都是根据钢丝绳的交叉点的有无来确定,如果交叉点数量较多,放置得就较多,少的话放置得就少,“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即是这个场所所创造的性格。

菅木志雄(Kishio Suga)《斜位相》(Diagonal Phase),木、石头, Blum & Poe,1969年原作/2012年再制作,摄影:佐藤毅(Tsuyosi Satoh)


“ 物衰”的共鸣


数十年来,我用许多作品来探讨“物体”是什么,这些作品后来被称之为“物派”。其实,从很早以前开始,日本人就喜欢用“物衰”这样的方式来移情:人的心就是“物体”的心,“物体”和人心是一体的。也就是说,日本人的性格里天然有着对“物体”存在性的认同,因此,“物派”是生于日本,发展于日本,深深扎根于日本的艺术。


对于如何据实表现“物体”本身和立体空间的构造,我也总是能在莫里斯的作品中找到一种共鸣。


例如莫里斯在其毛毡作品中所追求的非形态和非固定性,和“物派”的理念也是一致的。“物派”探讨的是“物体就是那个物体”、“物体本身”这样的保持物体的主体性、展示它本身的存在方式。因此,在非必要的时候,我一般不对“物体”进行加工,而是直接使用它们。


例如我在 1970 年的作品《无限状态》就是直接使用人工建筑构造的作品。它是在非常的场域中特定的作品,在表现场所性的同时,排除场所本身的机能性,把新的状态性作为作品一一呈现出来。我所做的就是丢掉台阶的机能性,表现出它的非人为和非机能性,在改变空间构造的同时改变人们的固有印象。


因为任何“物体”都存在于自然之中,所以从自然中发现是很重要的。“物派”是必须以自然空间的无限性作为背景存在。

菅木志雄(Kishio Suga)《整体中的一个侧面 》(An Aspect as a Whole),木,Vangi Sculpture Garden Museum,1978年原作/2014年再制作,摄影:佐藤毅(Tsuyosi Satoh)


自然中隐藏着所有的思考方式


在 1978 年第 38 届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中,我曾展出一件作品《整体中的一个侧面》,这个创作是将 10 棵自然的松树纵向切开。这个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我平时在看到树林或者森林时想到的:除了树本身以外,它所在的空间也很重要。因为空间,树木的样子才能明确。此外,就算树木内部是由同样的木材组成,人们实际看到的树木的样子也是不同的。所以,如果能同时看到外部和内部的状态,就能呈现出空间内部的事实了。


在创作《整体中的一个侧面》时,切开树木是最简单的操作,数量越多越能展现出场所的复杂,视野也不仅仅只是单纯地看并且预测状况了。从外侧、内侧看或者从两侧看,人的视点都不可能只停在一处,因此,这是一个没有中心空间也没有偏重的场所。我认为自然中隐藏着所有的思考方式,如果没有自然的多样性,也就没有这个作品了。


“物体”究竟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莫里斯还是我,可能永远都讨论不完。而对于“物体”的创作,不论到什么时候,到死为止,做下去就好了。这就是我的想法。


采访、整理/刘玥璐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