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伟立个展——《古董级垃圾研发公司》选辑:2010迄今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908   最后更新:2016/01/22 18:11:53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另存为 2016-01-22 18:11:53

来源:佩斯北京

编辑/杨晶 采访整理/七月


“艺术应该是一种活跃的载体,永远向世人展示着新颖的、不为人熟知的主题。建筑和艺术不仅是同时代人之间一种对话,更将成为不同时代人们之间的一种对话。”——林璎


林璎肖像,摄影:Platon。原图文发表于嘉人杂志2012年12月刊《改变世界的十个女人》特辑


1959年我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作为那里唯一的非白人居民,我的父母喜欢过一种远离尘嚣的生活。因此,我们几乎是在一种单纯的四口之家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的父母1949年来到美国,母亲是一位英文教授,父亲读的是制陶专业,后来成了俄州大学艺术系的主任。我和哥哥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我成为了一名艺术家,而哥哥做了诗人。我想父母一定会为我们感到骄傲。


“过去会告诉我们将来应该怎样生活。我觉得这些是我和梁思成、林徽因共同相信的。”


和许多那一代的新移民一样,他们希望我和哥哥尽快融入美国社会,在我们小时候刻意将家族的身世背景隐藏起来。我在80年代到中国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对姑姑姑父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何看法时,还感到一头雾水。


父亲最早一次提及家族的历史是在我21岁生日的时候,我们当时在华盛顿。父亲很喜欢他的大妹妹,也就是我的姑姑林徽因。我成为建筑师后他感到非常骄傲。他说我遗传了姑姑的蓬勃野心和独立自主,甚至建筑方面的天赋也来自这位姑姑。他曾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洋溢而心想事成。”


我在一些资料上见过中国古代建筑,那真是无价啊。这和民权纪念碑等是一个道理——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记住过去,并在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过去会告诉我们将来应该怎样生活。我觉得这些是我和梁思成、林徽因共同相信的。


许多人是通过越战纪念碑认识我的,那年我21岁,还是耶鲁建筑学系的学生。关于纪念碑的争论曾让我感到迷惘,特别是那些针对我是华裔的种族攻击更让我束手无策。我不希望人们提起我时,认为我是一个专门设计纪念碑的建筑家。事实上我的作品总是介于艺术与建筑之间。我从不有意区分两者。


“我选择建筑专业是因为我对艺术的热爱,同时伴随着一种对数学和科学的兴趣。而建筑正是这两者最有力的结合。”


在耶鲁大学上学时,教授们告诉我,要么到建筑学院学建筑,要么到艺术学院学雕塑,但不能两者都学。我是建筑学院正式学生,但经常偷跑到艺术学院听雕塑课。我同时受到了两个领域的训练,对我来说,雕塑是诗,而建筑是散文。


长久以来,艺术界总是把我看作建筑家,而建筑界又把我当作艺术家。过去的十年里,正是在形成这样一个艺术与建筑的综合体的过程中,我创作了一些介于这两种媒质之间的作品。


我的作品来源于一种让人们能够认识他们的生存环境的单纯愿望。这种环境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生存环境。正是这种愿望一度使我参与到了一些与政治有关的、集中体现我们这个时代中一些发人深省的事实的创作当中。这一理念贯穿了美国越战纪念碑、民权纪念碑、耶鲁女性纪念雕塑以及后面与环保主题相关的一系列设计。


艺术应该是一种活跃的载体,永远向世人展示着新颖的、不为人熟知的主题。所有建筑和艺术不仅是同时代人之间的一种对话,更将成为不同时代人们之间的一种对话。我们将在这些作品中告诉未来的一代,我们是谁,曾经做过什么,可能的话,还包括我们将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正面影响。


1995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林璎:强烈而清昕的洞察》


我选择建筑专业是因为我对艺术的热爱,同时伴随着一种对数学和科学的兴趣。而建筑正是这两者最有力的结合。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女性在这一领域才刚开始崭露头角,但愿在能看到更多女性加入这个行业。


我已经很久不接建筑项目了,除了美国华人博物馆这样的公益性质的项目。做建筑不是为了赚钱,建筑也不应该只属于有钱人。我不热衷于接一些很大的引人注目的项目,赚钱从来不是我的目标之一。我明白自己要做牺牲和取舍。可能在很多同行眼里,我做了奇怪的职业选择。但这就是我想做的。我的父母和教育背景都告诉我,干一行爱一行,要用你的能力对社会有所回馈。


“我的作品来源于一种让人们能够认识他们的生存环境的单纯愿望。”


近年来我的注意力一直在环保领域。我觉得我的一生是因为热爱自然而存在的,能够做些事情改善人们与生存环境间的关系将是我的一个长远目标。


“什么正在消逝(What is Missing?)”这个项目要持续至少十年,实际上它很有可能贯穿我的一生。这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和它们生存环境的艺术项目,由全球的不同地区,通过不同的媒介,运用声音、影像、雕塑等创作手段共同实现。我现在拥有一千多种动物的声音,但这还不是全部。过去三年,在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帮助下,我得到许多卫星图像、历史地图、充满诗意的解说词、鸟叫声和麋鹿、美洲虎、蟾蜍等动物的视频资料。我将它们整合成一个处于危机中的星球的画像,以此呼吁全社会拯救濒临灭绝的物种。


林璎和她的作品“Systematic Landscapes”


201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项目网站www.whatismissing.net上线,并在纽约时代广场展示。现在网站内容还在不断扩充,在那里看到世界各地已经和正在消失的物种,关注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什么正在消逝”已经在包括北京等多个城市做过展览,我在2009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演示过视频作品“再生一棵树”。你可以将它是为我最后的纪念碑项目,关注地球上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物种。我想传达的这样一种信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对环境的改进有所贡献。


林璎的长期项目“What is Missing?”


“什么正在消逝”不仅关注具体物种的消逝,还关注物种的规模、河水流向大海的能力、海陆空动物的迁徙等问题。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问题,何谈保护?比如海洋,我们不停地污染它。海洋现在面临危机,75%~90% 的鱼类数量在骤降。所以请去查查那些网站,看看哪些鱼可以吃,哪些鱼不应该吃。在2010年,开始做“什么在消逝”一周之后,我在报纸上看到,白鳍豚在长江已经功能性地灭绝了。我采访了很多科学家,很多人担心我只会呈现那些已经灭绝的物种。但我对他们保证,我的作品会关注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以及它们的栖息地,因为这些才是最紧急的工作。



林璎个展


林璎

2016.01.22 - 2016.03.12

佩斯香港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30号娱乐行15C


华裔建筑师、艺术家林璎(Maya Lin)的首次香港个展即将于1月21日周四晚6时在佩斯香港画廊开幕。此次个展将展出林璎的雕塑及装置作品,展现其以独特角度探索世界的创作实践,表述艺术家对自然生态议题的持续关注。


林璎在近年作品中持续关注生态问题,用雕塑和绘画去展现自然样貌,将“不可见”的世界格局巧妙转化为人们可以感受到的艺术作品。她的作品完美地将理性与美感相融合,建立了与历史、时空、科技以及语言相关联的独特景观。


林璎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艺术家,曾被美国《LIFE》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并于2009年被授予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这也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林璎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其中包括大型的环保艺术作品、建筑和公共纪念碑等。


此次香港个展将带来林璎以中国的主要河流为题材的作品,以艺术家标志性的材料运用手法去展现水系自然样貌的独特景观。展览将持续向公众展出至3月12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