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6-30 “美丽,武器,野兽”周轶伦个展
发起人:2w5  回复数:0   浏览数:2468   最后更新:2008/01/31 06:13:26 by
[楼主] 两万五 2008-01-31 06:13:26

邱启敬地景装置事件当代艺术展

[attachment=80660]

展览空间:3+3艺术空间
展览名称:邱启敬地景装置事件当代艺术展 
展览开幕日期:2007-4-28
展览开始日期:2007-4-28
展览结束日期:2007-5-24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大山子艺术南区
策划人: 陈默
艺术家: 邱启敬
官方网站: [url]www.3plus3.com.cn


迁徙:万水千山只等闲
  陈默
  初识邱启敬,是在阳春三月的798。朋友的电脑里有一组他的名为《迁徙》的大型地景装置作品及事件过程的图片,令我产生了解他的冲动。就他的单件作品的体积、用材数量和构成面积来看,均堪称本土之最。而作品材料里的主要成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他无法不牵挂的福建寿山石。该石的科学解释指:产生于火山岩中的交代矿床,具油脂感,片状解理完全,硬度1—2,单科晶系,呈致密块状、片状或放射状的集合体,即叶蜡石。是主产于福州市郊寿山的以叶蜡石为主要成份的一种石料。而它的文化解释则显的模糊得多:一种以寿山石为主料,按照艺人的主观愿望,或按客户和市场的要求趋向,制作成的相应的工艺作品。这种作品在当地,或以印章方式,或以案头雕刻方式,进入实用和收藏领域,绵延达数百年历史。它与内含丰富的本土传统文化一道,成为民族文脉的沉重积淀。这种文脉积淀的良性意义,在于将闲散于不同时代的优质文化资源串联整合,成为后继者学习解惑的直观模本。而它的负面意义则显得异乎寻常的滞重:在“继承”口号的遮蔽下,不少人坦然无事地对前人的遗产即“传统”,进行以复制为主要表征的猎取。其代价是,将后人的艺术责任、良心、创造,遗忘在“发展”的原野。同时,由经济拉动的区域利益膨胀,进而导致的贫富分化,已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人性和道德底线,加剧着各种矛盾的冲撞。邱启敬在这样的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下,以社会批判的眼光提出他的“迁徙”计划,显然是有备而来的。
  作品《迁徙》,涵盖了其构想、选材、制作、搬运、安装、造景等系列过程,已经超出了通常我们所熟知的“作品”形态,很像一个流动的作品事件,在一个更广义的层面,让作者的学术主张以及涉及的相关问题,得到尽可能地发泄与张扬。如同作者自述:“人类历史的步伐究竞磨破了多少双有老茧的双脚才到达了今日的文明?欲望,是人类最可怕的敌人,又是人类文明的最顽强的潜动力。城市是一块无限膨胀的大蛋糕,撩拨着人性最本质的野性与贪婪,同时它又似一块巨大的磁铁吸附着人类的所有高尚与罪恶。”这种借用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经过变异再造,注入观念指代,达成诛秽共识,是智慧的体现。将由对文化的批判上升为社会学批判,将以“寿山石”为象征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和为他们代言的权贵利益集团,PK生存在主流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强弱早已内定,结果不言自明。在一个信息、政策、权益很不对称的时代框架里,一面是利益垄断欲壑难填,一面是温饱未平青黄不接。“强”者和“弱”者,都在无休止的“迁徙”中,力争着自身的利益。所不同的是,前者倚仗权力优势巧取豪夺,后者拼着身家性命但求基本生存。双方势不均力不敌,志不同道亦不同。在有限的生命周期里,各自消耗着原始能量。在一拨接一拨的灰飞烟灭中,又回归生态的原点。可悲的是,这种贫富、强弱、生死的轮回游戏,始于人类,灭于人类,却不能从根本上警示人类。面对诸多尴尬,我们还能做什么?也许只能在漫无边际的“迁徙”中,由迁徙走向迁徙……
  

2007年3月于成都龙王庙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