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双年展:当代艺术之窗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1521   最后更新:2015/09/17 21:37:33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号外号外 2015-09-17 21:37:33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伦敦。当地时间9月15日,艾未未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的个展开幕,并将于9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作为艾未未在英国主要艺术机构的首次大型个展,本次展览回顾了艺术家自1993年从纽约回到中国至今的大部分重要作品,其中有几件作品是专门为皇家艺术学院创作的。

 艾未未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个展的开幕使他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本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及艺术总监Tim Marlow将本次展览视为一个“创造性的现象,为观众呈现出宽广的视野,融汇了激进性、政治性、建筑及历史感、诗意、多变性,并取其平衡。”然而对大多数英国观众而言,“第一次全面看到艾未未的作品”这个招牌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皇家艺术学院悬挂的展览海报上粗体的大字“Ai Weiwei”,几百米开外都看得很清楚。

皇家艺术学院为艾未未个展竖起巨幅海报

皇家艺术学院艾未未个展展览现场的作品《直》(2008-2012)

艾未未作品《言论自由拼图》(2014)


展览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艾未未以自身经历以及敏感的政治话题为灵感创作的作品,其中包括《S.A.C.R.E.D》(神圣),这件曾经在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的作品以6组仿真模型再现了艺术家于2011年被关押期间的场景;以及《上海的纪念品》(2014),由艺术家2011年被拆除的上海工作室残砖和一件清代红木架子床组成;此外还有《直》:艺术家把150吨于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学校残垣里搜集来的弯曲变形的钢筋一根根打直。

观众可以通过作品《S.A.C.R.E.D》(2011-2013)的小窗看到里面的仿真模型

以工作室被拆除的经历为灵感创作的作品《上海的纪念品》(2012)

皇家艺术学院高调发起名为“把艾未未的《树》带到伦敦”的英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众筹。自发起日不到两星期,这个项目所需的10万英镑就已全部筹齐

艾未未为本次展览专门创作的《自行车吊灯》(2015)


《时代周刊》对本次展览评论道:“你在这里看到的作品已经超越了画廊体系的层面,这次展览彰显了艺术的巨大潜力。”


然而,除了最易被关注到的的身份标签外,艾未未的创作在艺术上仍有诸多可探讨的空间。在这次较全面的展览中我们能出艺术家一直以来对于古董的痴迷,以及在“破坏”上的毫无手软。艾未未的三联作品《摔碎一只汉代陶罐》(1995)记录了他手捧一只汉代陶罐并随后松手使陶罐摔成碎片的经过,这件著名的观念摄影所具有的宣言式效果以及它可能延伸出来的对于传统价值举重若轻的姿态在艾未未随后的作品中仍有迹可循。在另一系列《可口可乐花瓶》作品中,艾未未将古代陶罐表面涂上可口可乐的标志,不难让人联想到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事实上,艾未未一直承认,安迪·沃霍尔对他有重要影响。今年12月,名为“安迪·沃霍尔/艾未未”的展览将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展出。

在展览现场,艾未未站在《摔碎一只汉代陶罐》(1995)前

艾未未系列作品《可口可乐花瓶》之一


单一元素的大量重复是艾未未装置作品常用的形式。从2011年在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展出的由1亿颗陶瓷瓜子构成的《葵花籽》(2010)到今年专门为皇家艺术学院创作的由几百件大理石草株组成的《散步者》和多辆自行车加水晶吊灯组成的《自行车吊灯》皆是如此。艾未未善于使用普通中国人日常生活元素,将这些物件所具有的象征性通过数量上的绝对化加以放大,作品的隐喻也因此变得不言而喻。不过,即便伦敦的观众第一眼看不懂,这些作品具有冲击性和侵略性的视觉效果也足以令人印象深刻了。

艾未未为本次展览专门创作的《散步者》(2015)


为了本次展览,皇家艺术学院做足了宣传,包括其官网发布的策展人Tim Marlow与艾未未在其北京工作室拍摄的两段有关艺术的访谈视频、二人在伦敦的讲座,以及一段颇有好莱坞风格的展览预告片,这段半分钟的视频通过拼贴特效强调了艾未未作为“民主斗士”的形象。

皇家艺术学院为本次展览拍摄的预告片截图


不过最好的宣传还要数今年8月,皇家艺术学院高调发起名为“把艾未未的《树》带到伦敦”的英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众筹。自发起日不到两星期,这个项目所需的10万英镑就已全部筹齐,引起舆论哗然。如今,由8棵高约7米的古树构成的作品《树》安然伫立在皇家艺术学院门口,成为展览的天然招牌。

伫立在皇家艺术学院门口艾未未作品《树》(2015)


除了在展览上努力做到“吸睛”,皇家艺术学院还在官网上推出了特别的展览衍生品——由艾未未亲手绘制封面的限量版展览画册,每本都独一无二。根据此次展览目前的受欢迎程度,这些限量版画册可能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而其他工作坊活动像“如何做出艾未未式的作品”和“艾未未:入门者指南”也已渐次展开。伦敦的“艾未未热”也许才刚刚开始。

艾未未手绘封面的展览画册限量108本,每本售价5000英镑

皇家艺术学院网站上发布的相关活动:教你如何用袜子缝一只caonima

艾未未

皇家艺术学院 | 2015年9月19日至12月13日




撰文 | 朱文琪

[沙发:1楼] guest 2015-09-18 09:08:12

来源:凤凰艺术

 

艾未未与伦敦“不真实”的相遇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以艺术家本人名字命名的“艾未未艺术展”将在2015年9月19日至12月13日对公众开放。

 

本次特展呈现了艾未未从生活了13年的美国回到中国之后的标志性创作,11个展厅以及美院的庭院里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主题、不同文化底蕴和材质的艺术作品。这其中很多作品从未公开展出过。


在接受bbc的采访时艾未未说:“我的每一件作品都出自我的亲身体验、知识和理解。我不知道人们对这个展览会作如何反应。但讲述自己的故事是这个展览的唯一目的。”


艾未未1983年前往美国,之后再阅读贾斯珀·琼斯的著作时接触到杜尚,受到他的艺术与哲学理念的启发,开始对现成物进行再思考与重构。


上世纪90年代回到中国后,艾未未目睹到中国现代化进程对城市造就的改变,尤其是传统的胡同与庙宇被拆掉。艾未未在废墟中寻找废弃的材料——那些古旧物品。诞生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家具系列”对传统进行反思,将中国历史的碎片重构,赋予它们新的形态与感召力。“墙上两只腿的桌子“系列是最早的作品之一。”葡萄“由27张清朝时期的凳子组成。“桌子和柱子”是艾未未认为这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作品旨在不破坏家具本身的构架,让人们可以欣赏到物品本身的精巧。这些物事人非的“无用混合之物”似乎是在哀悼北京在变革时期、那些被抛弃的传统和美好事物。

▲ “Hanging Man” 1985

▲ “Table with Two Legs on the Wall”

▲ “Grapes”,2010

▲ “Table and Pillar”, 2002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地震后艾未未和他的朋友去往四川,拍摄相片并制作影像作品。看到废墟中,散落着各种遗物和孩童的书包,他惊诧于地震对人们造成的严重伤害:20多所学校倒塌,5000多名学生丧生。艾未未与朋友们开始调查死者名单以悼念孩子们。“豆腐渣”工程浮出水面,艾未未收集学校建筑废墟中的螺纹钢,运到北京,手动的将他们掰直,还原成他们地震前,建楼前的状态。“直”(2008—2012)是这个系列中最重要的作品。艾未未说“这里展出的是原制作的一部分,这里的钢筋有96吨重,原制作是150吨。我们想表达的是重新纪念在地震中失去的生命。因为很多都是在劣质学校建筑倒塌后被压死的孩子。我们希望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悲剧。”

▲ “SichuanEarthquake Photographs”, 2008

▲ “straight”,2008-2012


艾未未回中国后开始接触陶瓷,在古董行与市场间搜寻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清朝的瓷器,并按时期与样式排序。古董造假自古便存在,艾未未认为制作瓷器的工艺一致,因此仿制品本身是很有趣的现象。同时他好奇于文物的价值:是染了油漆,或研磨成粉尘的新石器时代花瓶的当代艺术作品还是他们的原件价格更高?9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起飞,消费主义开始流行,艾未未的第一个“可口可乐”花瓶创作于1994年,以波普的手法模糊历史概念与全球品牌化。在“掉下的一个汉朝瓮”组图与视频系列中,艾未未神情冷漠。汉朝瓮从完好,到掉落到破碎的过程被清晰记录下来,与展厅其他的“当代油漆陶瓷”作品与陶瓷“粉末”相呼应。它象征着近代民族的自我摧毁与涅槃,某些事物的永久逝去。

▲ “Dropping a Han Dynasty Urn”, 1995

▲ “coca cola vase”, 2014

▲ “Dust to Dust”, 2008

艾未未2002年开始做“吊灯”项目,他说:“我对发光体,光影间产生的形,以及照明本身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感兴趣。”艾未未对吊灯的参照物来自天安门广场大礼堂中的水晶吊灯,甚至从它的产地浙江收集同样的水晶。与此同时艾未未开始创作与自行车相关的装置。自行车曾经是中国大众的主要交通工具,艾未未小时候曾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这个中国制造的品牌始于上世纪40年代。策展人提姆·马洛(Tim Marlow)说,对于艾未未来说自行车也许象征着一些记忆中的自由与无忧虑的快乐。

艾未未说:“我的作品从探寻如何让自行车以自身的形态找到自己的逻辑开始。”这些自行车雕塑从小规模的两两缠绕,到形成庞大的装置,一共用了3144台自行车。这些庞大的力量置身于皇家艺术学院的天顶,自然光穿过装置本身折射成千万条光束照射在观者身上,展览由此进入尾声。

 

▲ “Bicycle Chandelier”, 2015

策展人提姆·马洛(Tim Marlow) 与阿德里安·洛克(Adrian Locke)在短短11个月内8次往返中国,与艾未未共同策划了这个艾未未在英国最大的个展。提姆·马洛说,皇家艺术学院更倾向于根据艺术家本身的概念与想法策展,而非拘泥于主题本身。由于艾未未本身是建筑设计师,他的空间概念感极强,布展变动并不大。卫报评论称,这不仅仅是艾未未的最佳个展,即便是皇家艺术学院也多年未见如此优秀的特展。

 

艾未未对于能亲临个展开幕表现的十分兴奋, 过去5年来大小不一的艾未未展览超过100多个,他都未能参加。艾未未说,“能够来到伦敦,与皇家艺术学院一起办展览,能够见到观众,我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是我难以想象的。”

在皇家艺术学院官网推出的宣传视频中艾未未表示说:“ 信息应该由知识来传达,而不仅仅是由图像。” 当今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而艾未未是在用生命创作,他尝试记录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