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关,能画、能舞、亦能弹,几首古琴曲《流水》《酒狂》《广陵散》下来,观众座无虚席,听得如痴如醉。
研讨会
▲郭关(左)、陈敏(右)
郭宇宽(策展人):给艺术家做展览,挂画只是一部分,最主要的是大家有一个场合,在这个气场下为艺术家分析、品鉴,分享创作思路。郭关在艺术界不容易定位,他有一个宗教身份、道家的背景,又是一个知识面比较广的人,哲学系研究生。跟其它艺术家不同,他是写过研究论文的,理性色彩强,有跟宗教打通的玄思在里面。跟大家聊聊郭关的创作如何指向未来。
张斌(艺术家):郭关作品中大部分表达的是一种阴间的生活,画画主要是要是反应时代的语言、当代生活的情感,怎么跟当代的情感更接近我认为是需要考虑的。现在的道教跟古代的道教也是有变化,跟当代是可以结合的。
仲炳桦(道长):郭兄的画也是有一些现代元素在里面,不能说没有。但是从风格上看,很有先秦的气势,具象到星河山川没有拘束,现象从生到死。先秦这种洒脱,是与不是、像与不像,万有可聚、万有可散。就是气,有大聚、大散之象。大部分作品是以黑白灰设以其它颜色,而黑色在道教里称之为玄色,本身就可以包有万象,有幽寂之感、悬疑之感、大朴大素之感,能折射出万象之感。每个人看的点不同,我的大概感觉是这样。

陈敏:王老师,能否谈谈您对郭关作品的理解?
王秋人(艺术家):从材料上,郭关在水墨系统里面。清朝以后大写意,中国水墨包括综合文化的高峰在两宋,文人画是远远超过大写意的,两宋以后开始衰弱。郭关笔墨情趣还不是走文人画的路子,有自己的追求,有思想性、画面有超现实语言的元素,反应的状况不一样。郭关:赵老师,请讲一讲?
赵露(中国艺术研究院):两个方面,郭关作品很明显跟他的经历和工作体验有关,没有对宗教的理解,很容易觉得作品像一个图示或者插画,但是一但有了宗教的禅修或是阅读体验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另一点,形式是工笔而非纯工笔,借鉴了素描的东西,因为是表现内心的意识或是意识的不同层次,就迫使不得不用超现实的形式来表达。画内心的还是现实的场景我倒觉得无所谓,感觉是画面语言比较多,可以做减法。郭关的状态特别好,古琴方面是专家,兴之所至就画几个月画,又学八尺,或者再干干别的什么,恰恰用自己的经历阐释了道家的潇洒,这就是逍遥。盛鸣(国家画院):郭关是真正画思想的画家,材料是中国画的材料,形式却比较多样,比如抽象的概念、工业设计方便的有意无意的概念、包豪斯的概念、米罗、达利等等,每次看他的画面内心都被搅动。郭关可能会在不久离开我的中国画论坛了。
郭关的“执着”与“破我执”
文/陈敏(郭关个展学术主持)
《灵觉》——郭关个展展出了他近两年来的绘画作品。繁复细腻的造型,简洁内敛的色彩,独立思考的立意,无不让人体会到一种执着追求极致的绘画风格——这是一位求新求变,不破不立的艺术家。但同时,画中又渗透着“放下我执”“破我执”的洒脱禅意。
在郭关的画里,世界可以是庄严素净的,也可以是混乱不堪的,即使是表现矛盾的场景,画面的审美趣味却很和谐,深谙阴阳相济,佛道相通之道。
当世界瞬息万变时,更须安住此心。
比如,画中的山水仿佛已被玻璃钢凝固,大树被连根拔起,而人在安然吹箫,鱼在自在游弋;世界已经崩塌成碎石,浪涛里的方舟装满骷髅,而上空中的猫脸道士,定静打坐……艺术家描绘出一个混乱而又有序的世界,你看到了平静的风暴眼,以及漩涡中的永恒之井。
郭关画中的禅意,来自中国文化的传统根性。他很小就读《山海经》,书中的奇山异兽,帝王神怪,比真实生活更为吸引他。这种感性之水,至今仍是他的灵感来源。另一方面,他学习宗教哲学,成为龙虎山道士,研习禅佛道,又为开创“玄画”打下理论基础。
有经书言,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这位道士养心妙法之一,是练习古琴。习琴,能够照看心性,闹中养静,得静深思,追古人幽情,探未来种种——落在纸上,成了他的艺术。
他的作品,常会出现旋转的气流,外太空的不明星体,点点烛光,类似魔方的方块……也有爆炸或者扭转,让人联想到时空流逝、能量守恒等宇宙定律。浩瀚背景下,人以各种姿态面孔出现,生死轮回,怒惧悲欢,是自然之子,是得道之僧。
画中场景看似都不寻常,与现实无关,却又穿越时空,探索真实的人性秘境。他笔下的人脑积蓄闪电与光芒,此间大有乾坤,而一滴水里也有三千世界。
我执与破执,传达“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思想趣味性——或许也是郭关开创“玄画”的发心,并在生活中实修,用艺术完善信仰。